我以为春节在中国的历史里还是很有分量的,但那可是老百姓一年里的重要一次准备斗兽的活动,那个“年”让的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害怕,为了不遭受"年"兽的攻击,吃年夜饭就有点是吃最后一顿饭意味,所以准备的特别好,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初一早上,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现在慢慢的年越来越不被重视,越来越乏味,好像仅仅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太没有意味了!反而西方的圣诞节到是在我们的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起了花。 从营销角度究其原因,我们暂且把"过年"与"圣诞"当成两样产品来看。 圣诞有很好的品牌感受——快乐的迎接新的阳光,新的希望,新的生活。 这个感受有一系列故事承载: 1、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來。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彌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2、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 3、圣诞老在平安夜给小朋友送礼物。等 有统一的视觉形象: 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 同时还有统一的行为活动: 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亲朋好友之间互送圣诞卡。 圣诞歌——一直流行的圣诞歌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平安夜》;一个是《听,天使报 佳音》;第三个是《铃铛儿响叮当》。 圣诞大餐吃火鸡。 基本上有完整产品感受及识别系统。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我们的“年”。 “年”的核心感受现在是什么? 早期是人们对"年"兽的害怕而准备的最后一顿晚餐,家人团聚一起,祭祖,关门,熬夜,第二庆祝没有被“年”吃掉…… 这个感受是恐惧,是害怕!它不是积极的,人们本能的就不喜欢消极的感受。 终于从封建社会进入到文明的现代社会,这种感受谁都不想再次领受。 再来说视觉表现: 原来的红色、火光和炸响;门贴大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尤其是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哪儿有地方挂红灯,贴大红纸,而且还禁鞭& 还有行为活动: 使劲的吃饭喝酒、送礼拜年,围桌打麻将,还有吗? 这个对比就看出“年”的产品力不如“圣诞” 当然这是“年”的错,这一系列需要有个引导,政府首当其冲。 结合当下的环境:重新梳理年的核心感受,调整适合的视觉表现形式,可执行的,创新行为活动内容 例如: 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彌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2、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 3、圣诞老在平安夜给小朋友送礼物。等 有统一的视觉形象: 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 同时还有统一的行为活动: 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亲朋好友之间互送圣诞卡。 圣诞歌——一直流行的圣诞歌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平安夜》;一个是《听,天使报 佳音》;第三个是《铃铛儿响叮当》。 圣诞大餐吃火鸡。 基本上有完整产品感受及识别系统。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我们的“年”。 “年”的核心感受现在是什么? 早期是人们对"年"兽的害怕而准备的最后一顿晚餐,家人团聚一起,祭祖,关门,熬夜,第二庆祝没有被“年”吃掉…… 这个感受是恐惧,是害怕!它不是积极的,人们本能的就不喜欢消极的感受。 终于从封建社会进入到文明的现代社会,这种感受谁都不想再次领受。 再来说视觉表现: 原来的红色、火光和炸响;门贴大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尤其是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哪儿有地方挂红灯,贴大红纸,而且还禁鞭& 还有行为活动: 使劲的吃饭喝酒、送礼拜年,围桌打麻将,还有吗? 这个对比就看出“年”的产品力不如“圣诞” 当然这是“年”的错,这一系列需要有个引导,政府首当其冲。 结合当下的环境:重新梳理年的核心感受,调整适合的视觉表现形式,可执行的,创新行为活动内容 例如: 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