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08: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现在通俗文学越来越多了,不知此书有下载的吗?

发表于 2008-7-5 1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发表于 2008-7-5 11: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 you, very good.
发表于 2008-7-5 16: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受益匪浅!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鼓励,还望各位兵法和管理高手多多交流。

暂未看到有此书的电子书,看来只能慢慢载完再做了~~只是本人还不知如何做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6 10:30: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 关于诡道的运用,孙子说:“……所以,有能力,要显得没有能力;想开战,要显得不想开战;靠近,要显得趋远;趋远,要显得靠近……”
  ○ 为了达成目的,所有的行动,都循着相反的路径。
  ● 这儿的关键词是“示”,也就是兵家常说的“示形”,属于制造假象的心理战范畴。
  ○ 看他连用四个“示”,算是“诡道十二法”中的前四法?
  ● 是的。大概四年之后,吴王阖闾用这“四示”之法,在豫章之战中大败楚军……
  ○ 豫章,那是在哪里?
  ● 豫章的范围争议比较大,这里大约指今天的安徽巢湖一带。我们不管这些了,说眼下的战事吧——那一年夏天,桐国背叛了楚国……
  ○ 桐国又在哪里?
  ● 安徽桐城县北面——吴王阖闾接获桐国叛楚的情报后,即派遣间谍到楚国的领地散布谣言,声称吴国惧怕楚军进攻,希望以讨伐桐国来讨好楚国。楚国君臣信以为真,认为有机可乘,便在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
  ○ 这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了……
  ● 吴军的行动方案是:一方面大张旗鼓调集水军前往豫章地区,将战船布满桐国以南江面,摆出进攻桐国的架势;另一方面暗集军队奔赴楚国的另一重镇巢邑,就是今天安徽巢县东北一带。
  ○ 这算是“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楚将子常得报,以为吴军真要进攻桐国,便将大军松松垮垮地驻扎在豫章地区,静观其变。不料这年十月,吴军突然向豫章的楚军发起攻击,楚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与此同时,巢邑告急,随即被吴军出其不意地攻占,驻守巢邑的楚国公子亦被俘虏……
  ○ 这场战争,是孙子指挥的吗?
  ● 史书上没说,按时间推算,他应该参与其事吧。
  ○ 看这场战役的战法风格,“四示”之法连环使用,确实有孙子的影子。
  ● 宋代的兵法家王皙,看到孙子的“四示”之法,觉得不够,便继续发挥道:强示弱,勇示怯,治示乱,实示虚,智示愚,众示寡……
  ○ 够了够了,凭我的领悟力,不用他发挥,也能一通百通。我们听孙子继续说吧。


.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  
  ● 前面的“四示”之法,是为了迷惑对手,我方主动造成的“势”;接下去,就该根据对手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了……
  ○ 目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如何?
  ● 按原定计划,十月初八日太阳下山前,我军必须对敌人的营寨形成合围之势,并将其一举歼灭……
  ○ 呵呵,那就按计划执行。
  ● 正式接敌前,我们必须考虑几种可能的状况。孙子说:“对手贪利,就以小利诱惑;对手混乱,就趁机攻取……”
  ○ 哦,如果对手贪利,可以引蛇出洞,未必一定采用围歼战术;如果对手陷入混乱,现在就可下令出击,也不必等到什么十月初八……
  ● 孙子说:“对手兵力充实,就严加防备;对手兵力强大,就暂时回避……”
  ○ 如果真是这样,原定的围歼计划得作些调整,另谋他策了。
  ● 孙子说:“对手愤怒,设法使之泄气;对手卑怯,设法使之骄傲;对于安逸,设法使之疲劳;对手团结,设法使之离心离德……”挠:挫败之意。
  ○ 对手,对手,对手,每一项部署,都针对对手而来……
  ● 这就叫“因利而制权”。
  ○ 上述八项临战应变之策,可否称作“八权”?
  ● 可以啊,不过得说明理由……
  ○ 我认为实施这“八权”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必须对敌情了如指掌,比如敌将的个性,军力的虚实,乃至士卒的背后议论,都得调查清楚……
  ● 对,这和实施“四示”之法不同:“四示”的目的在于隐瞒自己的兵力和动向,“八权”的重点,在于掌握敌情。
  ○ 但也必须防备敌人的疑兵之计啊……
  ● 这孙子早已安排,具体他会在最后一篇透露,现在不便说明。
  ○ 万一掌握敌情有误,比如那位将军并非真的贪利……
  ● 放心吧,一切都安排妥贴,非常严密。我们回到本题——前面的“四示”,加上这里的“八权”,被后世兵法家合称为“诡道十二法”或“十二诡道”——紧接着“十二诡道”,孙子就提出了他关于用兵的千古名言……
.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 孙子说:“进攻的方向,总在对手毫无防备之处;出击的行动,总令对手意想不到。”
  ○ 这句名言,应该是“十二诡道”的精髓……
  ● 哦,为什么?
  ○ 仔细品味那“十二诡道”,感觉处处显示了我方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所有的部署和行动,都在诱导对手,令对手陷于“无备”和“不意”之中。
  ● 对于作战部队来说,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具有极强的机动性。
  ○ 嗯,计划周密,行踪飘忽,机会一旦出现,便疾如电光石火,剑指对手咽喉。
  ● 最后,孙子总结道:“这就是兵家获胜的奥秘,不可能事先传授。”
  ○ 他不是在传授了么,怎么又说不能传授?
  ● 孙子的意思是,他的“五事七计”有一定章法可寻,可事先了解,他的“十二诡道”却必须根据对手的情况灵活应变,战前并不能预先知道……
  ○ 哦,敌变我变,确实难以传授。

.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  
  ● 这样,从治内、知外到应变的战略规划就接近完成了……
  ○ 以“察”字为灵魂,由“兵者,国之大事”开始,到“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分别对应于治内、知外和应变……真是一篇令人惊叹的伟大开局!
  ● 这对你个人的生涯规划,或者,对你们团队制定未来的计划,是否有些启发?
  ○ 个人与团队的规划——虽说规模没那么宏大,但原理还是一样。
  ● 差别在于你们的规划在小范围内制定,吴王阖闾的战略计划,则在庙堂进行……
  ○ 庙堂,就是朝廷吧?
  ● 庙,原指太庙,为古代举行祭祀大典、兴师命将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朝廷在庙堂中进行的战争筹划和决策,被称为“庙算”,或“庙策”、“庙谋”……
  ○ 孙子的《计篇》,讲的就是“庙算”?
  ● 是的。孙子说:“战争发动前,能在庙算阶段战胜对手的,是因为取胜的筹码多;战争发动前,不能在庙算阶段战胜对手,是因为取胜的筹码少……”庙算之“算”:指决策。得算多少之“算”:指计数用的筹码。
  ○ 筹码筹码,怎么象赌博一样?
  ● 即使近代的军事理论家,也曾感叹: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看还是就其主观性质来看,都近似赌博。
  ○ 既然是赌博,筹码的多少,和赌博结果就很有关系……
  ● 所以孙子说:“取胜筹码多的胜,取胜筹码少的不胜,何况根本就没有取胜的筹码呢!”
  ○ 看来,孙子没有因为战争的赌博性质而显得消极。
  ● 对,孙子相信筹码,相信只要掌握足够多的筹码,就掌握了战争。他所谓的“算”,本来就有两个意思,一个作为动词——
  ○ 就是计算的意思。
  ● 另一个作为名词,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用竹棍制作的计算工具,也叫“算筹”,相当于古人的计算器。
  ○ 所谓“运筹帷喔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意思吧?
  ● 正是,比如刚才孙子讲的,国君支持率的比较,天时地利诸要素的比较,将军能力指数的比较,军队战斗力的比较……
  ○ 拥有坦克数量的比较,拥有航母数量的比较……
  ● 呵呵是啊,如果各方面都具备压倒性的优势,结果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  
  ● 通过一系列计算、比较和评估,孙子下结论了:“我们从这些方面考察,胜负就很明显了。”见:同“现”。
  ○ 可单单的统计比较,就能决定胜负?
  ●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当然不止这些。目前我们考察的,也就是孙子这一篇的主题,还只是“计”——回到本篇的篇名,什么是“计”?
  ○ 孙子的“计”,应该是计算和计划,也就是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估算和对比,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和决策。
  ● 所谓计谋,就是先计而后谋,先计划全局,再决策具体。
  ○ 原来我一直以为他讲的计,无非是诡计妙计,或三十六计呢——看来后世兵家大多满足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灵感,也是没能领会孙子的精髓,在于全局的计划对于行动的重要性。
  ● 问你一个问题,曹操认识吗?
  ○ 三国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谁都认识。
  ● 曹操博览群书,几乎读遍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兵书,不仅深深服膺于《孙子》,还对它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解,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就是经他整理流传下来的……
  ○ 那真得好好感谢他——不过,他注解《孙子》,见解如何?
  ● 他的见解,许多非常精到,但对于孙子的“计”,他的解释是:“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 错是没错,但感觉缺乏战略高度——我倒觉得,《计篇》给人印象最深的,在于其宏大的构思和严密的体系。
  ● 可在当时,曹操也算得上最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了……
  ○ 那又怎样,至少他对于“计”的理解,也仅此而已。

.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