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175
回复
500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00:02 | 只看该作者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
  ● 还记得《计篇》中,孙子讲完“五事七计”后,突然插了一句话吗?
  ○ 记得,他当时说:你吴王如果同意我的计划,我就跟着你干,如果不同意,我就走人。
  ● 在这里,他又一次对“将军”的职责给予明确定位……
  ○ 他是担心吴王阖闾欣赏他,却不信任他?
  ● 孙子说:“将帅,是国家的辅佐……”
  ○ 三军统帅,自然是国家的辅佐,社稷的重臣,这有什么疑问吗?
  ● 据说春秋时代,尚无专职领兵的将军。平日里,国君和卿大夫忙于政务,战事一起,国君就是三军统帅,卿大夫也各司军职,将兵出征……
  ○ 哦,军政不分,连政府首脑、行政官员都披挂上阵——他们行吗?
  ● 当时贵族阶级的所有成员,都是武士出身,自幼接受系统的文化和军事训练,所以大多文武兼备,当兵打仗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光荣;至于平民百姓,除非你有特别的才能和表现,才有资格参军……
  ○ 难怪当时的诸侯、卿大夫常常亲赴前线,还常常战死。
  ● 据说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军政才逐渐分开,出现了专职的“将军”职位和称号。至于孙子对“将军”一职的定位,恐怕与他推崇伐谋、伐交、伐兵的整体战思想有关……
  ○ 嗯,在整体战中,三军之统帅,必须具有全局性的政治远见,不能只知军事。
  ● 孙子接着说:“……辅佐得周密,则国家一定强大;辅佐有缺陷,则国家一定衰弱。”隙:漏洞、缺陷。
  ○ 辅,是相辅相成之意……
  ● 就将军而言,自应克尽职守,思虑周密;但是,在与国君的配合方面,也应明确各自的职责,不能有太多模糊区域。
  ○ 这是管理上最重要的问题,孙子说在前面,说明他脑子很清楚,也很职业……
  ● 他没有因国君一时的欣赏而犯糊涂,他知道,一切取决于今后实际作业时不出状况,所以才把丑话得说在前面。
  ○ 接下去,就是丑话了吧……

.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01:23 | 只看该作者

  —————————————————————————————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
  ● 就国君一方,孙子说:“所以,国君对军队可能构成的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
  ○ 这就开始讲丑话了,而且是三个方面……
  ● 第一:“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军,却命令进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退却,却命令退却,这叫做束缚军队。”縻:羁绊、束缚。
  ○ 这是国君在干涉前线的具体指挥……
  ● 第二:“不了解三军的事务,却要参与三军之事的管理,军士就会迷惑。” 
  ○ 这是国君介入军队基层的管理……
  ● 第三:“不了解三军的权变,却要参与三军职务的委任,军士就会疑虑。”权:权谋、权变。任:任用。 
  ○ 这是国君插手将帅职责内的人事安排……
  ● 关于由此造成的后果,孙子说:“三军将士既迷惑有疑虑,那么诸侯各国制造的祸端就会降临……”
  ○ 孙子所说的三军,包括哪三个兵种?
  ● 当时的三军不是指兵种,而是指主力和非主力。春秋时,大国一般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或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后以“三军”泛指全军。
  ○ 军队的体制和管理,以及对人员的要求,确有其特殊性……
  ● 所以古兵法有“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的规定,就是说朝廷的制度重在礼让,不能用于军队,军队的纪律重在义勇,不可用于朝廷。
  ○ 可是,我军内部管理出了问题,何以会引来诸侯各国制造的祸端?
  ● 春秋之世,诸侯国之间互相觊觎,尔虞我诈,各国的内部动向,很快会传到邻国,邻国的君臣,马上会在朝廷上讨论此事…… 
  ○ 嗯,他们会讨论说:那吴国如今是君臣不和,上下猜忌,军无斗志,何不趁此之机,或以大军侵掠边境,或派奸细制造事端…… 
  ● 所以,孙子感叹道:“这就是自乱其军,而把胜机留给了敌人。”引胜:引敌人胜我之意。
  ○ 攘外必先治内,不然大家都会致力于内耗——可是我想,那吴王并非不知用兵之人,怎么也会这样?
  ● 不知用兵倒也罢了,问题可能就在于他当过将军,如今又兼国君,孙子不趁现在将双方职责讲清楚,将来一旦开赴前线,也许更加麻烦。
  ○ 看来当时,军政之职尚未完全分离,所以孙子才这样反复申说。
  ● 现在,双方的职责既已明确,就可举行授权仪式了……
  ○ 就是出师拜将的仪式吧,都有哪些规矩?
  ● 仪式举行前,国君会委派太史进行占卜,选定良辰吉日,亲自斋戒三日。
  ○ 国之大事,不可不慎重其事。
  ● 仪式通常在太庙举行,文武百官肃立恭迎,国君手执代表权力的斧和钺,进行授权;将军则北向而立,接受任命。授钺时,国君手持钺首,将钺柄递给将军,说:“从此上至于天,将军制之。”授斧时,国君手持斧柄,将斧刃递给将军,说:“从此下至于渊,将军
  制之……” 
  ○ 将军怎么回应?
  ● 将军会郑重地说:臣奉命出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国君不于朝内遥制将军,将军就可在前线专心杀敌;不获全胜,决不回朝。
  ○ 这套仪式的目的,也在提醒国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02:25 | 只看该作者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 接着,孙子总结了致胜的几项要点:“所以,从五个方面可以预知胜利……”
  ○ 我看他是希望在战前,就这五个方面和国君达成共识……
  ● 第一:“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能够获胜……”
  ○ 这是整体战的思想,前面讲过了,战争并非只有伐兵一条途径,而应综合伐谋、伐交。
  ● 第二:“懂得兵力多和兵力少的不同运用之道,能够获胜……”
  ○ 这是军事战略,前面讲过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甚至不排除必要时候“避之”。
  ● 第三:“上下齐心协力,可以获胜……”同欲:同心、齐心之意。
  ○ 这是精神准备,强化团队凝聚力,类似“五事七计”中的“道”,前面也讲过了……
  ● 第四:“以准备充分对付准备不足,能够获胜……”虞:警惕、准备之意。
  ○ 这是战略计划,在“庙算”阶段就开始谋划了……
  ● 第五:“将军才能出众,国君又不加干预,能够获胜。”御:这里指牵制、干涉。
  ○ 这是——呵呵,转了一圈,孙子又回到了这个敏感问题!
  ● 关于这个敏感问题,历来还是有不同看法——比如《尉缭子》这部兵书说:“夫将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 
  ○ 这观点似乎比孙子更绝对。
  ● 战国时代的法家韩非子则认为,对于带兵出征的将帅授权太多,以至于他们经常不请示而擅自行动,这是亡国的征兆之一。
  ○ 说得挺严重——这是职业军人和政治家的视角不同吧?
  ● 这课题太复杂,先搁一边吧,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最后,孙子再次强调:“这五个方面,就是预知胜利的途径。”
  ○ 就是说,只要就上述五点与国君达成共识,胜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这,我想还不至于吧……
  ● 仔细体会孙子这五点教训,可以发现他的重点,还只是“治内”的一面。
  ○ 治内,就是自身的修炼,虽是首要之务,但还不是全部?
  ●所以,孙子才讲出了下面一段至理名言……

.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03:38 | 只看该作者

  —————————————————————————————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 回到《计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 阐述了政治问题,涉及国家战略的制定,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计算和评估……
  ● 回到《作战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 阐述了经济问题,涉及军事战略的制定,提出了侵略战争的速胜论……
  ● 回到《谋攻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 阐述了政治、外交、军事的整体战构思,涉及攘外和治内的关系问题……
  ● 于是,孙子开始作总结……
  ○ 不仅仅对本篇,而是对他整个战略构思的总结吧?
  ● 孙子说:“所以说:了解对手,也了解自己,虽经百战,也无任何危险;不了解对手,只了解自己,胜负的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 这段著名的话,不仅对侵略战,也不仅对战争的进攻方或防御方,对任何有关生存竞争的活动,都具有启发。
  ● 所有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知”字。
  ○ 看到这个“知”,《计篇》开头那个冷静的“察”字,又浮现了出来,居然一直贯通到这里……
  ● 不止贯通到这里,你等着瞧,它还会一直贯通下去。
  ○ 就目前而言,这所谓的“知”,应该是谋攻的关键所在:胜,因为知;败,因为不知……
  ● 在中国古文字中,“知”和“智”本是同一个字,说明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了解和掌握情况,与拥有智慧是同一回事。
  ○ 有知就有智,谋攻需要运用智慧,但前提却是了解和掌握情况。
  ● 问你一个问题——就“知”而言,你认为知己重要,还是知彼重要?
  ○ 应该同等重要吧……
  ● 二选一呢?
  ○ 我想,如果你生来就没有企图心,而只想保全自己,知己重要一些;相反,如果你有野心,哪怕只有一点进取之心,那就非知彼不可——是不是这样?
  ● 是不是这样,我也在想——
  ○ 但是,通观目前所学的内容,孙子讲的,大多还是知己……
  ● 具体的知彼工作,他早已安排,不过现在不便说。
  ○ 是这项工作太隐秘?
  ● 在这部兵书的最后,他会透露其中奥秘,我们到时再说吧。
  ○ 看来,真正的战争,早已开始……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0 22:04:56编辑过]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05:46 | 只看该作者
《谋攻篇》完。
96
发表于 2008-7-20 22:25: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连载
97
发表于 2008-7-21 09:16:47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貌似值得一看,看看.......谢谢·!!
98
发表于 2008-7-21 10:19:42 | 只看该作者

[em01]好文章

99
发表于 2008-7-22 10:31:25 | 只看该作者

有点陌生

能否详细点说明

100
发表于 2008-7-22 13:31:5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电子班的吗?看起来比较累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