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一千七百年 - 

【转帖】用别人的失败,成就你的成功-求职系列故事

[复制链接] 60
回复
66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42:11 | 只看该作者
------寻找你喜爱的工作------
  
  一. 击碎梦想
  
  儿子4、5岁的时候,上街瞎逛是他一爱好,那时警察和出租车司机是他极其羡慕的职业,估计所有的男孩子都有类似情结,能开着车到处自在地跑、能对别人指手画脚看来是人的天生欲望。他们崇拜父母,在他们眼里,能给他带来糖果、带他去兜风的大人们都很有本事。要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有一份工作就能办到。拥有工作似乎就拥有了神奇。
  
  现在他9岁,在他眼里出租车司机显然越来越不够档次,小孩子其实看人更势利,从他们开的车和穿的衣服来看,都不那么光鲜,不像成功人士。同时他也知道了警察的不容易,不论下雨还是刮风,不论是不是有人给他们教训,都是要在路上站着的。儿子对于这两个职业流露出了不屑,转而崇拜什么科学家去了。这是老师哄孩子们好好读书惯用的手法,我也常这么干,但我知道过不了多久,科学家在他眼中就变成了酸腐的代名词,歌星影星们在前边等着他呢。
  
  我们中国学生的教育有许多缺失,但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过远大理想,那些普通平凡不起眼的职业目标在他们脑子里哪怕闪一下都觉得丢份儿,即使那些功课学的很烂的学生,长得也不怎么样的孩子,他们的理想听起来都挺吓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对了,还有亿万富翁。孩子们的崇拜对象也不稳定,走马灯似的转来换去,等孩子们长大了,父母看起来越来越不像他们小时候那么伟大,孩子们甚至沮丧地发现现实让他们抹不开面子,因为绝大部分他们的家长所从事的工作跟他们那些理想职业不沾边儿。
  
  事情可能还要糟糕。孩子们不仅发现他们的父母是那么平庸,而且发现工作就像学习一样并不有趣。因为父母们难免会有向孩子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而最为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辛辛苦苦工作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
  
  越是有点所谓成就的名人,面对大庭广众、媒体采访会摆出一种对于工作十分喜爱的样子,但他们还是在有意无意中表达了其中的含辛茹苦。按说他们是所从事职业的最大受益者,但令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即使是这些人的孩子子承父业的也不多。我不知道这是他们劝告自己的子女不要再走自己的路的结果,还是他们的子女耳濡目染了父母对于工作的不情愿以及那个圈子里的是是非非而产生的判断,或者两者都有。当然也有祖孙几辈子吃同一碗饭的,孩子往往被送到同行的朋友那里去练功修行, “易子而食”这句话不合时宜地在我的脑子里蹦出来。
  
  孩子们很容易被弄懵,家长常常教他们要干一行要爱一行,行行出状元。本来家长们对工作的态度还是好好的,怎么跟工作说翻脸就翻脸呢。
  
  是啊,许多家长终于羞答答地说出了实话:我不是太喜欢这个工作。
  
  教育工作者也发出了低调的劝慰:成功者,无论是在世俗的眼光还是自我评价中,只可能是少数――多了社会就挤不下了,就不值钱了――绝大多数人都必定不那么成功。大多数的工作其实是很闷的,毫无乐趣可言,而绝大多数人是要吭哧吭哧、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
  
  最残忍的,莫过于击碎了你的梦想,却没有给你希望。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43:27 | 只看该作者
二. 你无法选择自己
  
  在许多年轻人甚至他们的父母脑子里,有一种观念,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他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为了自己选择无聊的工作被看作没出息,而为了家庭这么干就会心安理得。似乎很少的父母敢于尝试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Paul Graham语)
  
  做父母的往往被孩子们认为看重金钱。其实这无可厚非。可以这么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Paul Graham语)
  
  可能所有的大人都有过闯红灯穿马路,而且许多家长也明白孩子们总有一天也会这么干。可他们吃不准到底要不要允许他们的孩子这么做?几岁可以呢?是不是做个示范带他们闯一回?还是永远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估摸着闯呢?许多家长选择了让他们碰运气。就像我中学那时上生理卫生课,讲到青春期知识,老师干脆请所有男生出去而单独给女生们神秘地传授。老师这种一叶障目的策略倒是更让那些小子们感到莫名的刺激,也助长了他们的胡来。
  
  如果你是一个追星族,你的父母没有撺掇你去PK超女,没有鼓噪你海选红楼,也许是你的福气呢。就像所有的家长不鼓励孩子去买彩票,因为那种赌徒心理对于年轻人不大好,对于名望本来已经欲火中烧,何必再火上浇油。
  
  年龄增加虽然能减少做蠢事的概率,却未必会对增长人的智慧有什么帮助。大多数的父母们可能比较在行告诉孩子们不去做什么,而对于他们该做什么,鲜有建设性的主意。
  
  家庭,无论贫富,都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背景,就像黑土地能长出大黄豆,黄土地能结满红高梁。我不仇富,我相信许多富有的家庭(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子女们更从容理智,他们等得起、赔得起,比较不那么歇斯底里。但我尊敬(不是羡慕)贫穷,它让那些苦孩子小小年纪就接触到了生活中老是被遮遮掩掩的那一面,这可不是走走长征路、玄奘取经路的玩票式的体验,那种从里到外一贫如洗的耻辱尴尬许多时候能把人变得顶天立地。
  
  我们可以选择汽车、房子、学校、朋友,还有爱好,但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但可以选择尽力还是懈怠。尽力,能化腐朽为神奇。懈怠,神奇根本不搭理你。
  
  如果我是一个负责的生理卫生老师,我会把书上的内容告诉所有的孩子,告诉他们那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快乐,还有胡作非为后可能的麻烦和让你抬不起头来的羞辱。你看着办。
  
  工作你从来没干过,说起来也不会很明白,但对于学校你该很熟悉吧。如果你不太笨,人格正常,你至少应该能在学校混上16年(6+6+4=16)。拿你最熟悉的学校跟工作比一下,看看工作与学习有什么不同。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45:36 | 只看该作者
三. 学校VS单位
  
  从小学开始,家长、学校、社会一起合奏的主旋律就是奋发上进,我们一路高举理想主义旗帜引吭高歌直到大学毕业。同学们就像一部赛车,气缸不断被更新升级,油箱越充越满,马上就要驶上社会的高速公路准备飙车了。且慢,许多车手就没有被告知怎样使用刹车装置。在校饱读诗书、学习经韬伟略的学子们个个踌躇满志,捋胳膊挽袖子要施展抱负时,老师家长们该对这些车手们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嘱托呢。我们是不是该告诉他们前方就是一片泥土路,没有高速公路,是不是该告诉他们有些开车人并不太遵守交通规则呢。
  
  我们90年代初走出校门时,一个很俗但很煽情的临别赠言是:现在你以学校为骄傲,十年后学校以你为骄傲。进单位我们被告知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本部门业务的重任因为我们既懂专业,又懂外语还会电脑,想起来那些老同志简直没法再混了。就好像几年后新毕业的MBA被告知既懂专业,又懂先进管理知识一样兴奋不已。我们意气风发,感觉似乎这个社会正在焦急地等待我们去拯救,还等什么。就这样一群不知道什么是刹车的车手们进了社会,挂档、超车、并线、漂移一通忙活,然后就是剐蹭、撞车、翻跟头。其实该拯救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种现象周而复始地发生在一届届的毕业生身上。谁也免不了这个俗。
  
  都以为自己是弄潮儿,但社会压根就不是你游泳跳水折跟头的地儿,你在学校学习的各种泳姿、各种花式到了社会这片大沼泽根本就是帮倒忙,我们没有弄出什么动静来,甚至都没来得及冒几个泡,就被社会的漩涡吞灭了。
  
  有人抓住了,应该准确地说碰上了这个机会,就是同样困惑失落的新东方的俞敏洪。在社会的沼泽里,浮躁的一代大部分都沉底儿了,沉底儿的差不多全进新东方给俞敏洪送钱去了,然后有些人中了彩票被分配到大洋彼岸,然后新东方就上市了。在当时一直到现在,俞先生被许多人视为人生教主。
  
  只要年轻人进入社会的通道不畅通,就一定会再有什么新西方、新南方、新北方冒出来,弄好了也许会搞出一个宗教。
  
  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选择哪条路,你也不应该把这么大的事情让别人替你做主。你越早学会自我负责,自负盈亏,才能赢得起、输的起,你这只原始股才能翻番、涨停、扩股,上了H再上A再上纳斯达克,否则你就会疲软、ST、崩盘、退市。但你应该(似乎用“最好”更合适)知道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后再做行动,有些在校时的佼佼者在社会上输得一败涂地,因为游戏不那么玩儿了。
  
  个人和集体
   在学校里,你基本上不需要跟其他人合作,大家心目中的英雄都是单打独斗的高手,虽然不免遭人嫉妒,但他们也不能把你怎么样。你要是跟别人合作,要是在考试的时候,被发现还会得到惩罚。
   而在单位里,个人英雄一定完蛋。在一个资源永远不够分配的社会,在一个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评价体系,从来就没有个人英雄的活路。合作不再是一种可选项,而是不得不为的一种“进化”模式。你甚至在内心都不能当爷摆谱,否则你外表的装孙子迟早会被人识破。
  交易规则(朱苏力语)
   在学校,(不及格)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老师总是会这样安慰你“有潜力,还有机会”,而你还傻呵呵地当了真。
   在社会,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社会不讲期货,讲的是现货。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你很有潜力,有后劲”,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就得给我拿出来立马变现。
  驱动力
   在学校里总有老师给你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有解,而且是唯一解。否则老师批改卷子给分数排名词岂不乱套。甭管是奖学金还是张榜排名,都能给你带来羡慕的眼光有时还有爱慕的秋波。这些恰恰是最直接实在的激励。你有没有发现学校的尖子生总少不了难看的女孩子和懦弱的小男孩。
   到了单位经过不管是两个月还是两年,当你对工作得心应手后,开始朝九晚五的太平日子。谁给你出题呢?没有人。谁告诉你答案呢?没有人。你终于开始了没人催没人赶的悠闲日子,庸俗离你不远了。
  
  又是一窝蜂,许多年轻人高声叫嚷着上了崇高的当受了伟大的骗,跟学习、真爱、锻炼、奉献说拜拜,转而一头扎向泡吧、做爱、搓麻、炒股。干吗一定非得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呢。
  
  其实你可以都喜欢,反正我是这样。即使医学家也会用抽烟喝酒来犒劳自己。而工作就是能给你带来所有这些快乐的那个主旋律,只有主旋律才能把配器、节拍、演奏、灯光、舞美这些鸡零狗碎附着上生命的灵气。
  
  我们来试试看找找自己的主旋律。是该选美声的还是流行的,民族的还是外国的,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学院派的还是原生态的。所有这些成功模式都在眼前晃动,告诉我,该选什么?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48:15 | 只看该作者
四. 你喜欢的工作
  
  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东西等着你,你的主旋律一定是你的原创,一定是打动人的。那一定就是你喜爱的工作,打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打动作者自己。一个人也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才能创造出世界跟着和的音符。
  
  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Paul Graham语)
  
  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Paul Graham语)
  
  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Paul Graham语)
  
  职业生涯规划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有些公司还有模有样开始了实施。做为一个推崇计划、规则、逻辑的职业打工者,我个人自然认同人的发展道路也应该被规划起来,这才是一个像点样子的人生。但在许多确凿的事实面前以及个人的感同身受,我开始意识到人的成功不大可能被规划出来。成功本身就有一个独特包含在里面,是一个无法被复制的个性彰显的艺术过程。被规划?玄。我至今相信10个月的个人工作计划不仅可信而且非常必要,但谁要说要做五年十年的人生规划,感到有点像扔骰子算命。我相信针灸,但不信点穴。
  
  为什么找到喜爱的工作那么不容易呢?我的回答可能让你失望,刚毕业的学生在搜寻他们喜爱的工作时,基本上都被诱惑一一拿下,概莫例外。比如金钱和名望。但毕竟还是有一些幸运儿后来胜利逃脱了。
  
  虽然有钱使人有条件堕落,金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事的确可以使人迅速致富,比如在日本背死尸、东南亚卖淫、在商场促销期间倒卖返券。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一份机关行政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Paul Graham语)
  
  金钱和名望会让你早早停止寻找你的最爱的脚步,给你一个海市蜃楼的虚幻。甚至最终你都不一定会得到足够的钱和声望,但如果工作是为了钱和权的话,在此过程中你忍辱负重的心理煎熬,早就将你摧毁或者麻木了。沿着这条路捞来的钱和攫取的名的代价简直就是过一把炼狱的瘾。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Do what you love, the money will follow》,对于前半句我双手赞同,后半句还是有误导的嫌疑。其实意思还是让你怎么去心安理得地捞钱。我倒想可以不可以这么反过来问一下作者,如果有了钱,还需要Do what you love吗?
  
  我一直对比尔.盖茨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他有句话像出自一个巫师之口,让我着迷:在你的爱好中,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那些从诱惑中逃脱的幸运儿,一定发现了他们的爱好。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49:31 | 只看该作者
五. 拿出干货
  《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的世界,全靠我们自己。”只有你才能拯救你自己。一字要诀:干;二字要诀:实践;三字要诀:Try your best。
  
  做喜欢的工作就意味着要实践、制造、产出,而不是默默地吸取、欣赏、激动。
  
  比如说有人喜欢读书,除了一些简单的心得和感慨外就没有东西了。这不是你的真爱。但如果你的读书笔记发表了,或者你的学习产生了一项发明,要不你把故事搬上了银幕,总之,你的读书产生了一本书,或是一项专利,或是一部电影,这就是工作而不是爱好。
  
  再比如讲你是一个音乐迷,但如果不是因此而创作了词曲,或是参加了演唱,或是出版了什么传记或是简介,哪怕是你由此倒卖了几张演出票,或是贩了一批盗版碟,那你只能被理解成一个音乐消费者而不是工作者。
  
  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那就是为什么沙滩日光浴、做爱、享用美食不会给你带来持续的快乐。
  
  而实际上许多工作爱好也是在诱惑中或是在威胁里找到的。比如,有些人成名于写小说,刚开始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这个金钱诱惑让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幸运的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渴望,他们还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法国的巴尔扎克就是为了钱(还债)而发愤写作,而最后成了欲罢不能的文豪。
  
  但这并不是说,你必须得玩命,一刻也不能闲。"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
  
  其实胡适老先生在1932年对北大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中,提到了保持人生追求的一个药方: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胡适讲到:“。。。。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异曲同工。
  
  毛主席的两个女儿,一个取名李敏,一个取名李讷。这个智慧的老人遵从了孔圣人的建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给了孩子由衷的祝福。少说多干。
  
  在我们不断快乐地产出东西,而且得到别人夸奖赞叹时,就找到了真爱了吗?可能吧,如果你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这个劲头。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51:15 | 只看该作者
六. 坚持,但有限度地
  
  即使那些从诱惑中逃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工作的幸运儿,也毫无例外地会碰到另外一种考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些时候你讨厌那份喜欢的工作,可能是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或许微薄的收入、要不就是有了新的目标。那该怎么办?
  
  四大名著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西游记》,一个俗不可耐的故事套路翻来覆去地讲了九九八十一回。但有一点我太喜欢了,这一点就足够它成为四大,它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阐述了一个生活原则:坚持。这种坚持就是释迦牟尼给唐僧出的题:你要是过了这些金钱、美女、权利、安逸的关,并让你那四个调皮捣蛋的徒弟跟着你坚持,真经就是你的了。
  
  不要太早做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但匪夷所思。如果你在较早的时候就幸运地(很可能自以为)找到了喜爱的工作,你的麻烦可能更大。一个很难克服的缺点就是与你的热情同在的就是年轻人难于避免的急于求成,那样的热情,那样的燃烧是难于持久的。
  
  我特别喜欢王蒙说的一段话:“你总是希望第二天最多是下一个星期就见成效,就见成功,就一鸣惊人,就呼风唤雨起来。急于求成的另一面必定是灰心丧气,一次急于求成不成,三次四次五次。。。十次八次不成,你能不灰心丧气吗?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而灰心丧气同样也是幼稚的表现,是不堪一击脆弱淡薄的表现。”
  
  王蒙接着谈了毛泽东的智慧:“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道路时说:“斗争,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革命人民的逻辑。”我从第一次接触这个命题的时候就疑惑、就琢磨:为什么毛泽东不说是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呢?我们更爱说的套话不是什么“从胜利走向胜利”吗?一直失败,最后能胜利吗?然而,毛泽东的总结是深刻的与实在的,在最后胜利到来之前,与其说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不如说胜利就是来自一系列失败更实际也更有教益。。。。急于求成,侥幸取胜的企图,只能造成灰心丧气,小战即溃的结局。”
  
  所以说你喜欢的工作不仅给你带来同伴“哇,太酷了”的鼓舞,有时还给你带来别人“胡闹,真没意思”的泄劲。坚持就是你的法宝。我不愿意拿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刻苦和坚韧不拔来激励自己,没有可比性,只会让我感到自惭形秽,破罐子破摔。比如像沈从文,从一个性情中的文学家(《边城》)变成一个埋在故纸堆里的考古学者(《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干什么成什么,那是怎样的奇迹,也是怎样的恐怖啊!你希望像他一样吗?实际点吧,兄弟,恐怕极少人做得到,而有时的坚持可能就是走火入魔、死路一条。比如永动机、长生不老药,还有邪教。
  
  没有必要在已经泛滥的励志赞歌中再加一个高分贝的噪音。为了防止可能的误入歧途,或者反过来渡过成功黎明前的黑暗,要学会给自己装一个刹车:目标定位后,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也许两个月,也许两年。别把一生都押上去,那是天才和赌徒的专利。
  
  给自己一个理由,给自己一个期限。想当作家,也许刚开始你不行,尽管不断退稿,但要坚持写,给自己说,两年后如果没有发表,就改旋更章。这两年就玩儿命写、变着花样写、挖空心思写。想做一个出色推销员,眼看着公司的销售没有起色,而客户都一个个牛逼盛气凌人让你受不了,给自己说,半年签不出单子,我自己滚蛋。在这6个月,调动你的一切可能,调研、演示、充电、扫楼、吃饭、洗浴、卡拉OK、回扣,只要不触犯你的人格底线和法律底线,干。
  
  有限度的坚持实践,就可以保持对自己问心无愧。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
  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或怯懦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也可以帮助你找到真正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自以为会做好而实际上干不了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而且能干的工作。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0:57:28 | 只看该作者
七.备份
  
  如果你尽力,就一定会找到喜爱的工作,但在此之前,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有时可能已经找到了,但现实情况可能不允许你去做,那如何是好?特别是在现实的中国,许多国企面临巨大的冲击,而许多私企处于原始积累。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尤其在开始的时候会很难赚到钱。
  
  我不太赞成那种先拼命干上十年、二十年,然后再一门心思扑在你的爱好上。我只是问一个问题:你有几个25岁、35岁和45岁?这是你的体力、脑力和智力的颠峰时刻,你准备奉献给谁?比较好的办法是你应该有自己的备份。
  
  我的意思不是说拿你喜欢的工作做为你从事的工作的备份,而是拿你从事的工作做为你喜欢的工作的备份,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的生活尊严。这样做起你喜欢的工作就不会急功近利、气急败坏,厚积薄发、淡定从容才能持续地产出硕果。
  
  胡适老先生(1932年)特别提到非职业的兴趣比你所谓正经的工作对你的人生其实更重要:“。。。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的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胡适万岁!
  
  想像问答:
   “我都二十多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还有希望吗?”
  ――你不要把自己当天才好不好,如果不是激素吃的太多,难道你认为5岁的孩子应该懂得男欢女爱?你的大好时光还早。
   “俗话说三十而立,我都三十好几了,自己还没有定位,嗨,下辈子吧。”
  ――你知道三十而立是谁说谁的吗?那是孔圣人的自我鉴定,谦虚点,不要跟智慧的祖师爷比。你的黄金时代,或许还没开始呢。
   “说实话,我对自己挺满意。”
  ――哈哈,幸运儿,恭喜了!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1:06:12 | 只看该作者
------猎头的秘密-----
  
  
  一.我必须是好猎手
  
  我是一名猎头,以替别人找工作为生。我的收入等于被我推荐而被公司录用员工年报酬的20%左右。
  
  我是一名成功的猎头,在公司为什么雇佣人员和如何雇佣人员方面,我受到了独一无二的教育。很久以前,我就懂得了,猎头填补一份工作的处理方法与大多数人求职的方法极不相同。
  
  这些区别是很明显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求职者好几年才经历一次求职实践,因此,他们学的很慢,甚至最聪明的求职者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而我如果每个月不填补一些工作空缺的话,我将无法维持生计。这种激励促使我把全部的时间都在锻炼我的捕猎技能,在一年之后对工作精通,又过了一些年,我就成了一名专家。我必须是好猎手。
  
  这些年来,我遇到过许多特别杰出的员工。可是,尽管他们具有公司所需要的技能,他们却不擅长于面试。相当人没有赢得工作机会,因为面试不是他们的工作。但这是我的工作。
  
  就像牛顿定理仅仅适合于地球和慢速运动的物体,一旦进入宇宙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能解释大尺度空间一样,面对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许多专家把一大堆初等的技巧不厌其烦地唠唠叨叨,而这些技巧在面对最后一关时就黯然失效了。猎头技巧正是这临门一脚。
  
  二.才华横溢又如何?
  武涛(化名)是一位电脑工程师,一位真正意义的高手,他能够快速找出并且解决其他人编写的巨大电脑程序中的复杂问题。他对于他的工作非常严谨,大概是编程的训练和良好的自我修养造成的。当时像他这样的工程师需求量很大,而且他这种高手很少。
  
  遇到武涛是在我猎头生涯的早年,当我为一位客户猎取人才时,我遇见了武涛。虽然武涛不是那份工作的合适人选,但我喜欢他。一是我认可他的人品,二是我认识到他的技能是多么有价值。因此,我将他送去见我的一些客户,但奇怪的是,每次都没有好结果,没有人想雇佣他。
  
  武涛对此并不感到奇怪,他说自己在求职方面总是有问题。难道电脑高手都得走盖茨、乔布斯等等自我创业的路子,社会上可没有那么多成为微软和苹果的机会。
  
  武涛肯定有杰出的才能,而且并不是那种桀骜不逊、或者形容猥琐之辈,而且也是一位非常友好得家伙,对我来说,他得不到工作真是没道理,简直是天理难容。
  
  我开始问许多问题,不仅问武涛,也问拒绝录用他的公司。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高IQ天才的工程师,而且情商EQ并不差的谦谦君子,居然不知道在面试中应该说什么和做什么,甚至那些最明显的事情!至少对于猎头来说这些事情是很明显的。
  
  武涛不喜欢参加面试。他强迫自己去,但是,当他遇到一位心驰神往的公司时,焦虑使他的才华失色。这就是一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却不能通过面试改变命运的、天才的、理应得到高薪的电脑高手。
  
  那天下午,当他面试完我的客户时,我问武涛:“武先生,面试的怎么样?”
  武涛:“我回答了面试官的所有问题。”
  “就这些,还有什么?”
  “就这些。我告诉对方他想要知道的每一件事。虽然很多都是常见的套路,但我还是很礼貌地一一做答,没有丝毫懈怠。”
  “面试结束后,你告诉他你想要这份工作了吗?”
  “那取决于他。我不可能告诉他去雇佣我。人家是老板。不过话说回来,假如他不想雇佣我的话,我也确实不想在那里工作。”
  “但是,武先生,”我有些吃惊,“这家公司也算是您心中的理想,假如你不能主动向雇主做此承诺的话,他为什么会想雇佣你呢?”
  “我确实想要这份工作,但我不想让面试官感到我极度渴求这份工作。那样的话,会让我在谈判中处于不利位置。”
  “但您如果没有表示您的诚意,都没有跟他们谈判的资格。”
  “这倒是,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一直惊讶于这么一个事实,就是极其稀少的求职者清楚地告诉面试官:“我想要这份工作。”太多的求职者说服自己,不要轻易做出这个请求,甚至我认识的一位经验丰富的销售经理。他因此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是啊,武涛还有广大的求职者,缺少的岂止这些东西。他还漏了其他什么呢?我坐下来,写了四页纸。我打开电脑,飞快地敲着键盘。然后拿起电话:“是武先生吗?我是李进。请收一下Email,那是您需要在下一次面试之前应当考虑的行动指南。”
  
  三.你为何不早说?
  晚上刚吃过饭,手机响起来,传来武涛激动的声音。
  “李先生,对不起,我是武涛。晚上打电话,打扰了。不过我一定要跟你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那些指南?”
  “这么说,您觉得有帮助?”
  “岂止是有帮助,简直是拨云见日。我始终非常憎恨面试,因为他们问我那么多与我的工作无关的问题。似乎他们许多人很有探求别人隐私的爱好,我厌恶面试,感觉自己好像在被审问,并且我永远不知道说什么合适。”
  “您慢慢说。”
  “我一直希望面试官只是让我向他展示我能够做什么,而不是问我不擅长谈论的素材。我知道喜欢球类运动似乎给人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非要我谈谈打球的经历,没有的话哪怕谈谈看球的感想。但我压根儿对于打球就没兴趣。”
  “在我作为一名工程师的10年中,从来没有人教给我你的指南中的任何东西。你的指南使得面试听起来并不比做自己的工作更复杂。而且我知道我精通自己的工作。”
  “我没想到,这个Email对你有这么大的启发。”
  “只是你为何不早说?如果上一次用的话。。。”
  “武先生,机会很多。”
  
  两天后,我把武涛送去参加另一次面试,大概是我推荐的第四或者第五次,那是一个技术加管理的岗位,待遇诱人。
  
  面试后客户直接给我打电话:“李进,谢谢你推荐的武先生,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立刻开展工作。”
  
  我的指南让武涛赢得了工作,当然也帮助我得到了可观的酬金。
  
  我是这样告诉他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1:07:31 | 只看该作者
四.不要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同样重要
  
  大多数求职者没有意识到,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传统的面试是在浪费时间。我第一条要告捷求职者的是:停止像别人一样的求职。不要再读招聘广告,不要再发送简历,不要再去面试,不要再等电话回音。
  
  我相信你一定在疑惑地盯着我,也许有的人会不耐烦:“不要告诉我不要做什么。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相信我,不要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同样重要。你的精力有限,因为你的那些无用功太多,妨碍了你需要化精力去做的事情。你必须做的是:只参加那些绝对适合你的工作面试,与老板面谈并且做你的工作,这样你就会被录用。
  
  也许有些人听到这儿更糊涂:“怎么做到这一切呢?在我得到工作之前,对于新的工作我无从了解,怎么做呢?”
  
  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从你的立场处理面试,而不是从那些站在你和你未来的老板中间的那些人的立场对待面试。
  
  何出此言?
  
  你会遇到许多并非要真正录用你的人,他们只是些中间人,希望你按照对他们来说方便的方式找工作,比如说什么职业顾问、人力资源专家、性格测试专家等等,写过几本书,开过一些讲座,辅导过几个青年,便一个个惺惺相惜扳着着脸互慰互捧互相抚摩乃至集体撒娇,大谈人生规划和面试必杀技。
  
  但有一点你要弄明白,他们不雇佣任何人,无论他们面试过五个、五十个,还是五百、五千、五万个。
  
  作为一名猎头,我学会了非常准确和残忍地处理求职,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开大多数中间人,跟他们玩游戏耗不起那个时间。在计划安排一次面试之前,我会提前做完所有的工作。因为我的业务一般不固定,我只有在替雇主填补了一份工作空缺时才能维持生计,而且这个行业的规矩是只有候选人适合工作时,钱才能打入我的帐户。我的准确率很高。我不但要与其他求职者竞争,而且还要同其他猎头竞争,我必须大胆和凶猛。
  
  这意味着直接找最终拍板人,往往是部门经理,也就是说招人的钱从他的预算中出。这意味着了解真正的岗位而不是岗位描述,经理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且我需要确信我的候选人就是经理的答案。
  
  有点另类还是不可思议。这是猎头们的方法,如果你用的话一定会受益。不要发送两百份简历去申请两百份工作,没有两百份等着你。不要浪费时间,做一个猎头所做的,想着你的生活费就眼巴巴指望你的下一份工作了,这样你才能成功。找到少数适合你的工作,然后就准确、大胆地追求他们。
  
  找好的工作跟找满意的对象没什么本质不同。即使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调查一下你周围的,通过漫天散发征婚广告找到满意爱人的比率,想想为什么?那些优秀的俊男靓女们每天跟大批追求者们捉迷藏玩儿,才没有闲功夫跟你在网上胡侃或者按照征婚广告的电话号码陪你聊天呢。按照你讨老婆或找老公的思路去找工作吧,那才是咱们人类进化千万年来的永恒之道。
  
  要凶猛。不要害怕那些握有筛选大权的人,也不要跟他们浪费时间,不要受他们的干扰。让他们影响其他求职者好了。就像你已经得到了这份工作那样追求它,就像追求你的梦中情人,那些无职无权、相貌平平、无论是学术还是技术都不咋地的小子们能挎着美若天仙的姑娘在愤愤不平的优质青年面前晃悠,你现在明白为什么了吗?因为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你去看王朔的小说,通篇都教的是这个。
  
  我不开玩笑。I am serious.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1:08:34 | 只看该作者
五.To drive or be driven (驱赶,要么被驱赶)
  
  在生活的太多方面,出于习惯,或者因为别人提供给我们一种容易的出路,我们放弃了对一些重要事情的责任。我们习惯了TOEFL,GRE式的A、B、C、D选择题,肯德鸡麦当劳的A、B、C类套餐,移动联通小灵通的A、B、C包月服务,甚至领导决策A、B、C方案的拍板。这些现象折射出什么呢?我们喜欢快速的解决方法,我们希望别人告诉我们规律以便遵循。我们越来越不习惯思考:为什么我只能从A、B、C、D中选呢?
  
  大部分求职者回应招聘广告是因为,这样做比自己鉴别出好公司并给需要招聘人员的老板打电话更容易。就像那些干推销的新手,愿意跟技术人员、秘书助理、无头无脸的小人物套近乎打交道,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垃圾时间陪你聊,让你感到与客户打成一片的成就感。但这些新兵蛋子对于跟掌握生杀大权的老板说话发怵,因为这些老板往往没有耐心听你的吹嘘表白,你往往受到的是冷言冷语甚至不理不睬。那些销售高手知道,真正需要花时间打交道才是这些难对付的老板们。
  
  绝大多数求职者坐在那儿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对应聘的工作不够了解,不能在面试中站起来证明他们可以做这项工作。而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求职者首先自己判断是否胜任这项工作,不需要或者不想让面试官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对自己和面试官最大的尊重。你需要控制、你必须控制局面向着你所预期的方向发展。那么,手段呢?换一个说法,我已经告诉了你什么是不该做得,下面是你要做的:
  1. 直接找最终拍板的老板;
  2. 展示你的硬件―――你理解并有能力去做那个岗位的任务;
  3. 展示你的软件―――你能够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
  
  我删去了我对于高级人才需要告诫的一点,(证明你所做的工作能为公司创造效益),我不想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迷惑。
  
  如果你能接受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考问,回答都是Yes的话,除非你不爱干,没有人可以阻挡你。
  
  不多罗嗦,开始你的第一步吧,直接找最终拍板的老板。
  
  许多人一副茫然,怎么找?
  
  说实话,没有谁能代替你来做出最符合你自己特点的决定,我所能够做的,就是说说我所知道的其他人是怎么干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