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liverwolf在2009-11-18 16:21:48的发言: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老板跟我说:“不要为管理而管理”,我听了以后很困惑,难道是真的这样吗?其实老板从远方把我请过来,就是要进行内部管理规范,结果在实施的过程中遭受到反弹,一方面管理如弹簧,管得越严反弹越强,另一方面同事们对我还不了解。
现在我的一些同事还能开导我,理解我工作的难度。我的原则就是工作要站在大义的名份上,为服务而管理,为将事情理顺而管理,而在以前或许我心里有这种想法,但是在实施上却只能做到很少。实践可以将所学所知更好的运用,而不知变通只会带来迂腐和嘲笑。
从你的这段话看,你面临的问题是管理变革的问题,需要改变现状,而你的困惑是在管理变革过程中遇到实施的反弹,导致事情不是按你预先的设想和计划进行。“不要为管理而管理”,这句话非常正确,包含两层意思,一管理只是工具和方法,它是随目标和环境的情况而变的,没有什么绝对好的管理方法;二一种管理方法如果不行,应该马上换一种方法。
这不是你才遇到的问题,这几乎是所有管理变革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打破原有的体系必然会危害很多人的利益、习惯、关系,那些人不反抗才怪。
历史证明,变革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变革者要付出很大代价和努力,没有上头的强力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上头口头上支持但没有实际行动,或最后动摇也不可能成功,反而推行变革的人会呆不下去。
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管理变革
战国的赵武灵王变革胡服骑射,阻力之大,最后他把自己的长辈、老师、重臣全部摆平才成功,但别忘了他自己是老大。
战国商鞅变革,是比较成功的,秦王为他而惩罚太子,割了太子老师的鼻子,但商鞅最后付出的是被车裂的代价。
战国吴起,在楚王支持下变革,楚王死后他被射死,变革措施全变。
汉景帝,企图变革集权和分封,结果出现七王之乱。
王莽变革,措施都很好,但不合时宜,被推翻。
唐末王叔文变革,王叔文被砍头。
宋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开始是坚定的支持,后来反对有太多,他动摇了,王安石退休滚蛋。
雍正变革,结果被人骂是暴君。
其实最好的管理教材是历史,什么时候学院派知道暂时忘掉现在的管理教材和理论,学会从历史中领悟管理,那他就不再是学院派了。
另外,不要以为中国的历代管理都是经验派,没有体系和制度,那是对历史不了解的人猜测。有个中国人去欧洲学习西方文官制度,西方的教授非常奇怪,说“我们的这套制度都是学你们的,你们为什么不去研究自己的东西来学我们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完整制度化管理的国家(秦);最早实行集团化管理分部的国家(汉),最早实行专家顾问团制度的国家(三国);最早实行干部储备制度的国家(隋);最早实行事业部制的国家(唐);最早实行对分部进行审计监察制度的国家(宋);最早实行骨干职业规划的国家(宋);最早实行项目管理制的国家(明)。明代的分工、监督、工作流程化制度之完善,使得皇帝十年不管朝政国家照样有序化运作。所有这些国家都有细致的制度文本。
在工商界,秦代的兵工厂是最早实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工厂,而且中国是最早实行标准件的国家(秦军在北方和南方的军队用的兵器尺寸全部一样,弩机配件可以互换);明后期江南的丝织厂是最早是最早实施大生产化的雏形(当时扬州一个工厂最多有4000人,按流水线配置(那是英国人还在改良蒸汽机呢,100人的工厂都算大了);清代的钱庄在全国的分部管理、渠道建设、人员选拨非常完善。
到了现代,当年大庆模式是现代日本企业管理的雏形,鞍钢宪法比华为基本法早了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