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过去的管理效果
美国管理协会前任会长罗仑斯·阿普里曾经为“管理”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妥。可是,许多管理者却常常试图通过自己将事情办好。这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管理效果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盖洛普的一些观点。 盖洛普从人文角度来洞察人性,提出了优势理论,即优势由才干、技能和知识组成。技能和知识可以很容易被教会,而才干则不能。要想把人管好,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人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管理员工时,重在发挥他们的优势而不是克服他们的缺点。盖洛普还认为,给员工创造环境,发挥他的优势,这是管理员工的根本。就是要使每个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盖洛普称作敬业度,就是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所在企业的一分子,让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 “对内没有测量就没有治理,因为你不知道员工怎么敬业、客户怎么忠诚。”盖洛普在大量数据的支持下,发明了Q12这一测量员工敬业度、促进组织氛围建设的工具,见表1。我们在此引用一下,换个角度,用这12个问题衡量一下领导者们自身的管理经历,是否能够让员工满意或者敬业。 表1Q12测量工具
Q1你确信每一位员工都清楚地知道你对他的工作要求吗 12345 Q2你能否留意到员工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并及时提供呢 12345 Q3你是否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擅长之处,并在安排工作时有意给予他发挥的机会 12345
Q4在过去的七天里,是否曾有一位以上的员工因工作出色而受到你的表扬 12345 Q5你了解员工的个人情况吗 12345 Q6你是否有意鼓励每一位员工的发展 12345 Q7你是否重视员工提出的意见,或者说对于提建议者都有过积极的反馈 12345 Q8你是否让员工明确了解部门的使命目标,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12345 Q9公司领导团队是否都在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 12345 Q10你是否在部门内营造出了一种超乎同事的友好关系 12345 Q11在过去的六个月内,你对你的每一位员工都谈及过他的进步吗 12345 Q12过去一年里,你的每一位员工都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吗 12345
如果上述12个题目你的得分总分超过了50分,但你还是认为员工不够积极上进、成长不够快,团队绩效不够好,而你本人也无法确信自己是被员工所推崇的“好领导”,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自身因素之外的一些其他原因,例如,公司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否科学,招聘的员工是否认可本公司的价值观,考核体系是否有效,薪酬体系是否公平等。 如果事情并不像上面陈述的那样,那么请先训练自己培养员工、带领团队的能力,这将有助于你获得真正优秀的员工。 无独有偶,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谈到的关于企业领导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应当是管理所必需的。这些也有助于我们清楚地定位自己的领导力,或者说了解那些可以让员工更优秀的关键点。这21点技巧是: (1)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地位,不要忘记和他们讨论他们的工作表现。 (2)给予奖赏,但奖赏要与成就相当。 (3)如有某种改变,应事先通知;员工如能先接到通知,工作效率一定比较高。 (4)让员工参与同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和决策。 (5)信任员工,赢得他们的忠诚和信任。 (6)实地接触员工,了解他们的爱好、习惯和敏感的事物,对他们的认识就是你的资本。 (7)聆听员工的建议,他们也有好主意。 (8)如果有人举止怪异,应该追查。 (9)尽可能委婉地让大家知道你的想法,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 (10)解释“为什么”要做某事,这样员工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11)万一你犯了错误,立刻承认,并且表示歉意;如果你推卸责任,责怪旁人,别人一定会瞧不起你。 (12)告知员工他所担负职务的重要性,让他们有荣誉感。 (13)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批评要有理由,并找出改进的方法。 (14)在责备某人之前,先指出他的优点,表示你只是希望能帮助他。 (15)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16)言行一致,不要让员工弄不清楚到底应该做什么。 (17)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表现你以员工为骄傲,这样能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 (18)假如有人发牢骚,需赶紧找出他们的不满之处。 (19)尽最大可能,安抚不满的情绪,否则所有的人都会受到影响。 (20)制定长、短期目标,以便让员工据以衡量自己的进步。 (21)支持你的员工,应有的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的。 我们谈到了这些工具或者方法,并不是想说你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而是想说明培养员工需要用心来做,需要有一些其他的、不同层面的,更为细致的视角。 领导的误区
现在一些非常优秀的领导者,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和建立了许多关于流程、制度等的成熟做法,他们在把握细节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和出色。这样的实践积累加上领导人的商业才能和勤奋,能够支撑起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销售收入的业务运转。即便是这样,他们当中仍然有一部分人有着明显的掌控团队能力方面的局限。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领导人更加相信自己。企业是领导人一手打拼出来的,很多事都是从企业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就由他们亲手打理。久而久之,所有的事情都习惯了要由他们自己来作决定。他们会随意插手员工的工作,什么事都要询问。这样,他们自己很辛苦,他们的团队也一样很苦闷——觉得自己无能、没用。领导者总是认为员工工作不到位,所以自己要亲手去抓才行;员工的埋怨是,凡事领导都要亲自管,所以自己的工作永远也不到位。 打破惯有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发展引入新的管理思维是很必要的。事实上,许多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存在太多的误区;也就是说,我们自认为正确的信念或方式其实是错误的。如果能够识别误区,会给我们自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进步。 本书并不是要告诉各位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成就优异的管理绩效,而是旨在能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使得您更好地成为一名受员工爱戴的领导,并帮助您明确如何培养员工。在开始后面的内容之前,我们尚需重新审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要重新认识的是管理学意义上的几个概念。 1管理 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明确任务、下达指令、制订计划并运用多种手段要求员工按时、按量完成工作。管理是“管”,更要“理”,还要帮助员工明确目标,认清自身优缺点,并在员工执行工作任务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决难题。 2领导 领导不单单是指为团队指明努力方向,扛一面旗帜让大家跟随。领导是“领”,更要“导”;也就是说,领导还要身先士卒,树立正确的导向,做好示范,让员工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 3权威 权威是“权”,更重要的是“威”。依托在岗位上的对权力的尊重、服从是属于职权的“威势”,而并非属于你个人。一个真正具有权威的领导,应当将自己的威信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之上,能够成为“意见领袖”。 4服从 服从的意义不单单是指人们跟着你走,服从是“从”,更要“服”,由内心的信服转而成为行动上的遵从。 其次,要澄清领导在培养员工时几个常见的误区。 1提供“平台”,而不是提供“拐杖” 很多领导者在培养员工时总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即让员工做一件对于他来说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比如让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制定一个产品促销方案)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往往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员工做事碰到困难时,领导出于对他的爱护和关心,往往会自己承担起来,替他去做,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些做法都无形中让领导变成了员工的“拐杖”,员工永远无法独立完成组织交给的重要任务,永远不能独当一面。他自己可能觉得做了很多事,也学会了做很多事,可一旦离开培养他的领导,便像一只折了翅膀的小鸟,无法振翅高飞,没有足够的自信和方法去独立完成任务。 培养员工时,领导是一个平台,为他提供必需的资源支持和感情支持,必要时“拉”他一把,而不是替他去做。 2做“教练”,而不是“下命令” 组织的任务实在太多了,领导总是日理万机,因此便萌发了由衷感叹——希望任务来临时,自己只要下达命令就好,员工能够“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发挥他的能力并且能够有令人期待的结果出现;对越是优秀的员工越不必去关心他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他应该有足够的潜力来完成任务。事实上,他们可能走了很多弯路,可能承受了很多超乎自身负荷的压力,甚至可能因为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而让前面的努力白费,最终无法完成任务。 合格的领导应当先做一名合格的教练,不仅要下达命令,交代任务,还要多花一点时间聆听员工的解决方案,并动用你丰富的阅历和犀利的判断力,帮助他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优化解决方案,规避风险或者说为风险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还要随时观察他的动向,提供来自于你的帮助和建议,甚至还需要你“下场示范”一下。 3做“领队”而不是“旁观者” 你不是一个站在旁边等待任务完成、目标实现的旁观者,你是那个站在队首的“领头羊”。不要看着你的员工做事,不要看着他犯错误后去批评,你需要走在前面,看清形势,判断好方向,制定好策略,然后扫清障碍,扛起旗帜,号召你的队伍向目标进发,并为他们助威、鼓舞,调动好后方援助,保证他们能够无所顾虑地向前冲。做“领队”而不是“旁观者”,才是卓越的领导者应该做的。 4“师带徒的精神”而不是“师带徒的手法” 我们需要有师傅带徒弟的精神,把自己的技能倾囊相授,并对员工的一言一行负责。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却需要摒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师傅带徒弟的手法,即将他看作继承自己衣钵的传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以“玉不琢不成器”的心态责骂、督促他。我们需要从这种家长关系转变为成人关系,要平等地沟通、交流,将他视作与你一样拥有自己追求、自己事业的人,从组织的目标以及他个人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