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饕餮之宴 饕餮,龙之五子,有头无身,大嘴贪食。这上古传说中的神兽,原来其实是有身子的,只是它太过贪吃了,居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当做食物吃掉,于是就成了如今的模样,只剩了头和一张大嘴。由于它吃的太多,最终被撑死。 奉行着军国主义的秦国,正如这饕餮般逐步蚕食鲸吞着关东六国的土地,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同这神兽的下场倒是颇有几分异曲同工。 秦国的商鞅化,没因商鞅的死去而终结,反而是愈演愈烈,这与其他政治改革相比,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没有人去政空。社会制度固化,尚需要时间来进行。正如一架机器,各部分零件组合到一起,总会有些不适,于是需要磨合。在运行一段时间,各部分零件习惯于这种运行方式后,那么它的最大潜能就会被释放出来。 秦国的这架战争机器,在几代秦王的磨合操作下,于公元前230年,终于彻底迸发出了所向披靡的威力,至公元前221年,关东六国全部被秦的铁蹄征服。十年战争,秦歼灭六国军队高达160余万。 从制度上看,胜利的天平是倾向于秦国的;而经济能力上,也是秦国占尽优势;于技术能力上,秦国也遥遥领先于关东六国。 关于技术能力的甄别,有考古学家对陕西省临潼县兵马俑的考证为凭据:在俑坑中所发现的武器,其制造精度接近于现代化流水线工程的水平,而工艺上,也非常的巧妙。典型的如弩,根据复原的测试可知,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这样恐怖的杀伤距离几乎可以接近现代化的火器。而巧妙的机簧组合,可以使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瞄准击发的精度,也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难度。相对于当时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弓来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 为秦弩配备的箭,所使用的箭头全部是三棱形而无倒刺。有倒刺的箭头,在创伤后无疑更难医治,然而因倒刺的风翼过高而产生的风阻,则容易使箭头偏离目标,从而降低杀伤效果。反观秦制的无倒刺箭头,由于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使得箭头能更有效地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反倒达到了最大的杀伤效果。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考古专家们的实际测量秦制箭头后,居然惊奇地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样的箭头,意味着和现代的子弹形状近似。换句话说,秦人凭经验设计出了符合现代空气动力学规律的武器。 毫无疑问,秦制弩箭,这种高攻击能力的输出组合很可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是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 然而仅仅这些,就足以令当代人所震惊且动容。至于其他的接近于制式化的秦制武器,也都同样精密而富于杀伤力,如青铜长剑,秦戈等等,同样展现了与其时代不相吻合的科技含量。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从这两者哪一个角度,都能说通秦国军事能力强大的道理。前文我们类比过生产力和军事杀伤能力,这里就不重复论述了。 而仅仅军事杀伤能力强大,并不足以构成秦灭六国的充分条件。对此,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提到过,地质、气候等一系列自然环境的变迁,可能是促进秦统一天下的催化剂。 尽管战国末年农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看天吃饭却仍然是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足以左右一切,即灾荒之年可能颗粒无收。这样的结果,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群落来说是场无法承受的灾难。社会群落内无法完成赈灾工作,就要向群落外求助。其他群落辅助赈灾往往不是无条件的,甚至会拒绝赈灾。为了活命,民众会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对其他经济尚良好的地区采用暴力,以获取基本生存条件。为此而产生的社会摩擦,乃至武装冲突,都已司空见惯。 一个社会群落,往往作为同一个经济体存在,其控制资源越多,抵御风险能力也就越强。比如说这个经济体控制土地疆域极广,部分地区发生灾荒,那么其他地区的农业收成可以赈济受灾地区,群落内就可以解决问题,不仅会降低经济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还会使其他相关的矛盾得到良好的缓冲。 因此说,相对大一些的经济体,其经济稳定程度要高于小的经济体,尤其在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群落里。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如为了降低抗击经济风险的成本等,一些小的社会群落选择了合并成大的社会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