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社会贤良们说,善于用凿子在木头上打眼的人做的把柄,就会很坚固,用起来不晃动。 会打地基的人垒起来的墙,能垒很高还不倒。 古代人总是这样比喻,比的都烦了。 不过,后面他们提了一个人,叫伊尹。很有意思。 他们说,伊尹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作为商朝的治国方针政策,所以子子孙孙,竟然过了一百代都没有断绝。 而商鞅呢,用酷刑和严格的法律作为秦朝的方针政策,到第二代就完蛋了。秦朝的刑罚本来就已经很严了,商鞅又搞了个“连坐法”,还有”诽谤”罪,禁止批评言论,还对受刑人的肉体进行惩罚和摧残。 搞的人民群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搁。商鞅收税已经收的很重了,还禁止群众搞经营,不允许私人开发自然资源,把所有垄断的、获利大的行业都收归国营。 老百姓没有话语权,重经济而轻道义礼仪,重武力,虽然也能对国家有利,但是,这就好比人得了水肿一样,越喝水就越重。 大家只提商鞅为秦朝开创了帝业,却不提他其实就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凿个不靠谱不合槽的卯眼,就是鲁班来了也没法安一个合规格的榫头。 只有一簸箕的浮土,再高明的建筑师也没法在上面盖个大厦。 就好比秋天的草被霜打了以后,再遭风一吹就完蛋了。虽然有十个像子产那样的能干的人,也没辙了啊。 所以啊,扁鹊不能让死人的骨头重新长出肉来,微子和箕子也不能挽救灭亡的商朝。 这一段就这么个意思。 比较有意思的是伊尹,这个人大家都公认的治国的高手。他有什么先进事迹呢? 伊尹,有据可查的是,他死于于公元前1713,哪年生的就不知道了,大概知道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岁。他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多年,治国有方,世称贤相,辅佐了三代商朝帝王。为商朝六百多年的和平发展的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伊尹是目前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 算了,不说那么多了,总之这个伊尹是个圣贤,通尧舜之道,而且他还有一手烹调,还是个很好的老师。 而且,他还很有名,是个名人。不是唱歌跳舞而出名的名人,而是靠学识远近闻名,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他所在的有莘国去请他。 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 这个故事比三顾茅庐牛要早的多。 当时伊尹所在有莘王并不答应人才外流,商汤王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两边成亲家了,就好说话了,伊尹来到了商国。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什么意思呢?商王请伊尹给自己当老师。一手好厨艺的伊尹教给了商王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法和治国驭民之道。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老师。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想搞点别的。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 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精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 简单说,伊尹的政治主张就是德政。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按照历史记载,这么评价他老人家是不过分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老人家的简历比这要复杂的多也牛的多。 《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 辩论双方对商鞅的政策和为人有这巨大的本质上的分歧,但对伊尹的评价和态度是一致的。 介绍下伊尹是为了讲清楚辩论双方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