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逻辑,你的经验。博士是非常重视“共识”的建立,GS客户Pipeline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共识的line,不断有进入,不断有流失。越是到后来,模型为有问题,流失都在共识上。 博士几本书(有中文版《目标》、《绝不是运气》、《仍然不足够》、《关键链条》)在中国大范围推广TOC 观点。它起到“鸟枪”作用,看过书有强烈共鸣的人(共识的一种形式)就会不知不觉地关注TOC。 博士亲自推动的全球的VVOE(viable vision offer event),好像是一个狙击手带有瞄准镜的枪。企业家卖票上门听课。在博士的一天演讲中,如能与博士“共识”了,他就会主动与博士在当地高级助手(大中华区现在总裁罗镇坤老师)联系,要求进一步走下去。否则就坐飞机bye-bye. 博士的2 hours是与公司的所有层共识;其后的1 day 是与企业的管理层共识;再后的4×4 中,8天时间是与企业的运作中层、关键人员建立共识。 没有共识,尤其是管理层有分歧,博士团队就会评估风险,有时宁愿离开。 以前老常认为这太烦琐了,搞定“老板”-所有层,不就可以了。其后,细品味自己做的几案例,那一次失误不在共识上?博士这套流程实在是太厉害的。企业具体情况太复杂,没有共识,任何一个人都可成为“薄弱链”,TOC的“五步聚焦法”就不能成为一封闭的环,没有封闭循环,就无法poogi(持续改进) 为了“共识”的建立,博士的三个假设的其中一条就是-people are not stupid,假定人们“拒绝改变”的心理学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得改变对他带来的好处”。为此,博士的追随者不厌其烦地在企业寻找这背后的原因,考虑如何,在何时将它“变成trim”掉。 博士非常在意管理层的从业年限。因为共识的问题解决后,管理层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就显得相当重要。 老常在上海旁观了一次2hour。企业的所有者非常年轻(家族成员),基本上不懂业务,而他的助手(财务总监)业务非常精通。博士的对话都是与财务总监进行的。大约是太寂寞了,年轻人突发奇想,提出一个要求,我把企业交给你(博士)们的人,你可把我的所有人统统开掉,换成你认为满意的人,只要你让我得到VV就行了,怎么样。博士当场拒绝,说我愿意与她(财务总监)合作。博士后来对他解释,我不是魔术师,我只跟懂行的人打交道。 老常体会得到VV的条件,TOC的逻辑与企业的经验,两种缺一不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4 16:39: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