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例很有现实意义——通过案例可以鲜明地看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操作的区别。 第一个问题:原因剖析 我想看完案例之后多数人或多或少都能感觉到在某个方面自己似乎也是面临类似的处境,继而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赵老板(赵平)真是不懂管理,把人请来了又亮在那里算什么!这样下去实在没劲!出现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然而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判断上对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帮助的。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却不能这样简单的判断和处理问题,而应该立足于现实深入剖析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在我个人看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 一、外在原因: 1、公司原来的管理基础太差,岗位职责不明确。 2、赵平身为老总对王新授权不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赵总不懂管理,真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赵在管理思维和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更深层的原因是于赵与王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因为对王的能力、人品等还没有深入了解和信任时,真正放手很难。 二、王新个人原因: 1、理想化的思考问题方式。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王新对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看得很清楚。而且非常想“大刀阔斧”地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彻底扭转现在的局面。这种想法已经脱离公司的现状,基本上行不通。(这个问题下文会有进一步分析)。 2、王新在这段时间里,工作比较被动。表现为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这段时间里真正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不多。应该说还没有做出成绩或者解决问题得见地赢得老板的信任。 3、人际沟通不到位,陷入人际关系泥潭。未施政先树敌,没有协调好与公司创业元老的关系。一方面王新进入公司后表现出的姿态,会让这些创业原来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因为变革自然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公司内出现传言,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总的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与老总有关,但却不能一概来责怪老总。管理很多时候是自下而上的,身为下属要有这样一个观念:不能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要求你的上级。在上级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开展好自己的工作才是真正合格的管理者。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入角色 一、转变观念。 科班出身的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富有“理想主义者”色彩。往往按照教科书上的原则来要求老板和系数员工。教科书上讲的没错,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管理者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二、赢得老总的信任。这其实是王新所面临的当务之急的问题。除了下面要提到的操作方式外,王新可以带着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赵平沟通。施政主张只有让老板接受和认可,才有机会放手来做。 三、采取渐变式改革。老板观念和作风的转变 ,王本人的进入角色 ,创业元老的认可与接受这些都需要时间。 激进式变革一般都是老板亲自发动的。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可以从系统方面思考,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从小的容易实施的细节着手,这样容易见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6 16:57:0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