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师节献礼:培训界十大烂课排行榜
培训界的烂课虽无公认的判别标准,但烂课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依据于加朋老师对烂课的观察,烂课普遍有以下四个特征。
烂课的第一个特征:专业门槛低。像6σ这种课有足够高的专业门槛,一般人不敢碰。
烂课的第二个特征:几乎人人都敢讲。似乎是个人都可以在课堂上玩弄这些课,不玩烂才怪。
烂课的第三个特征:内容肤浅,缺乏创新。这是客户(学员)对这类课程的最大感受。内容肤浅的常见表现是,属于地球人都知道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大讲特讲,而对于学员真正关心的“怎么做”,则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草草收场,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装疯卖傻。加上培训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学术上缺乏创新而一味地“近亲繁殖”导致课程的“种群”退化也就在所难免。
烂课的第四个特征:没能给客户带来实质的价值。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客户只能觉察到自身的症状,迫切需要改善,病急乱投医,错抓了烂课这些药,没效果那算幸运的,产生毒副作用那也是烂课的常见“功效”。
讲烂课的人多,听烂课的人就更多。有人可能要问,既然是烂课,为什么总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听?这就有点像街头类似捡钱包那种骗人的把戏,经久不衰,上当的人前仆后继。另外,人们爱听烂课还有一种心理,听烂课未必是要学习烂课的内容,主要是想学习“讲授烂课”这种挣钱的方法。
在此,循着烂课的基本门类,列出培训届的十大烂课。
烂课第一名:T T T ,糜烂级别★★★★★。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培训培训师的TTT,居然成了烂课,而且还以五星级糜烂程度占据烂课排行榜第一名。
烂课第二名:成功学,糜烂级别★★★★☆。在所有的烂课当中,这门课程最擅长运用猛烈的课堂气氛掩盖课程内容的肤浅和荒唐。
烂课第三名:执行力,糜烂级别★★★★。“执行力”这三个字很煽情,对处于发展瓶颈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很有吸引力。对“执行力”的渴求恰恰是民营企业流程极端不完善的一种反映。
烂课第四名:团队精神,糜烂级别★★★☆。这种课就像春药,高潮之后就是疲软。其实,团队的本质在于“利益共建共享”,回避这一点空谈“团队精神”,那就是扯淡。
烂课第五名:心态(态度),糜烂级别★★★。且不论心态(态度)究竟如何重要,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客观评价员工的心态(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的心态(态度)出了问题呢?仅仅通过一两天的培训就能扭转员工的心态(态度)吗?像“没有任何借口”、“责任比能力总要”、“感恩的心”等等这些标题党式课程都属于此类。
烂课第六名:企业文化,糜烂级别★★☆。玩弄“企业文化”的培训师们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企业竞争最终都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或者是“打造卓越的企业先要打造卓越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狗屁不通的歪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运作过程中逐步积累、逐步形成的,如果撇开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空谈企业文化,那是扯淡中的扯淡。刻意建设的企业文化都是假文化,如同一些城市为了打造所谓城市文化而修建很多假古董一样,毫无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企业都无法“建设”、无法“管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只能决定自身在每一天每一次的选择,无数的选择才积淀出企业自身的文化。
烂课第七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糜烂级别★★。这原是斯蒂芬*科维的理论,也是他统领下的教育机构的王牌课程。可是,到了国内这门课就被那些只会当个传声筒的培训师们给山寨化了。
烂课第八名:领导力,糜烂级别★☆。真正需要“领导”去做的那些事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能力难以用“确定性”的任何模型来描述,真正的领导不是培训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领导力这类课之所以流行,一方面在于不少的高管们喜欢附庸风雅,另一方面在于培训机构和培训师们看中这类课程可以卖个好价钱。
烂课第九名:“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启示),糜烂级别★。“中国传统文化”(国学)这类词儿可是倍儿煽情,什么“神圣”、什么“博大精深”、什么“境界”、什么“智慧”等等都涌上来了。这情一旦被煽起来,理智就得靠边站了。那么多国人总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寄予厚望,可能是出于文化上的“恋母情结”。总把“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推向现代管理的前台,如同让一位5000多岁的老太太穿上比基尼去走T台,还要给她整容、化妆,还要她配合现代的炒作手法,实在难为她了,还是让她回到博物馆或研究所里去养老比较好。
烂课第十名:沟通技巧,糜烂级别☆。常见沟通技巧这种课一头扎进“倾听”的泥潭里就拔不出来,讲来讲去,学员还是不知道如何沟通。于加朋老师听过不少于10位讲师在他面前讲授沟通技巧,其中也包括在他面前演练的学员。于老师无一例外地要求他们用不超过20个字给“沟通”下个简洁的定义,结果没有一个人做得到。不能给“沟通”提炼出简洁的定义,意味着这位讲师自己对沟通的理解还不到位,讲义的内容只能是东拼西凑,这种课怎能不烂?
以上所列仅仅是烂课的基本形态,还有更多的烂课是柔和了多种基本形态的,比如“TTT的沟通技巧”、“跨文化的团队建设”、“团队执行文化建设”、“基于七个习惯的执行力”、“用国学智慧武装领导力”等等极有可能是烂课。还有趁火打劫型的烂课,如“危机下的领导艺术”、“危机下的团队建设”等等也极有可能是烂课。判断烂课与否不能光看课程名称,更要看这门课程是否具备本文开头所说的四个特征,即:专业门槛低、几乎人人都敢讲、内容肤浅、不能给客户带来实质的价值。
客户要反思,培训师要自省,强化监督与批评,唯有如此,培训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希望。
时逢2009年教师节(9月10号),于加朋老师作此文以纪念。
培训教练技术(A).jpg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0 7:59: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