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人性化管理的分野:从社会现实去理解人性fficeffice" />
人性化管理是很进步的理论,强调以激发人性本善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目标,但是,不少赞许人性化管理的人,却又感觉现在社会道德与信仰水准十分低下,感到矛盾和不满,我倒觉得这个现实无可批评,接受反而是更合理的态度。
这是因为,企业人性化管理思想,总要与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合理水平、总体道德思想水平相配套,超越现实水平的管理思想,出发点虽好,但总是不讨好。
人之所以可以自我约束,不外乎自身观念和外界压力使然,而与自我约束作斗争,对每个人都是个常态,因为人的自利出乎本能。
自利的力量,比之观念加外界压力的力量,孰强孰弱,则取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水平、社会教化的导向以及外界压力的大小。
生存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极广,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生存权的平等(此处不可言公平,需言平等,后者阶秩更高)和发展机会公平(不是机会平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活得好与不好,都是相对概念,一是比自己以往好,这是基础,二是比视野所及的人活得有质量,就是好,反之则是不好。在这个大问题上,惟有尊重和接受广泛的现实情况,不能妄凭自己想象,也不能有据一域而判全局的做法。看当今的时局,想改变自己生存与发展条件,自力救济基本上是唯一途径,国家、社会、集体与他人为我所提供的支持既然少之又少,我对国家、社会、集体与他人的回馈自然是大体相当,这种由现实得出的结论,实在是朴素而又稳当,以此结论支持的自利力量,当然显得强大。
社会的教化可以改变人的观念,但总因为教化的理想性太强,经不住现实冲击,显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是不消细说的。往往是偏重于极其基本和简单教条的教化体系更容易成功,这也是西方宗教和佛教信徒广泛的原因。古人云:十履而一跣,则跣者耻;十跣而一履,则履则耻。光脚与穿鞋,都可以被视为不体面,社会观念给予的压力使然,所以很多企业中以亲戚、同乡组成的小团体可以达到一定的自治水平,而松散大团体则需要重塑观念,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外界压力的种种,诸君都是明了于心的,金徒不谈理论,只引一个例子来做个观察,很多人认为建国以来二十多年中人们道德水准高和信仰坚定的,但是其高水准和信仰坚定性,真是出于社会教化形成的自身观念吗?难道当时的外界压力不是远大于现在?举例说来,人可以自由流动吗?官方监察体系的权限不是延伸到个人的基础领域了吗?对不红不专的人,人民战争的海洋不够宽广吗?更何况,当时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差距是多么巨大(二者之生存发展条件较之解放前都有改善,自不待言),城市人口比之农村人口活得好(当时城市人众多不了解国外情况,只好与农村比),出于经济现实(其时的经济决定于身份、户籍等政治因素)而拥护当时之有利于自己的思想和制度,恐怕是更说得通吧。
金徒前几日乘出租车,司机年五十余,途中大谈昔日国有厂子的好处,他不说时人思想好,信仰坚,只说收入虽较现在为少,但自己工作体面,工资差距不大,觉得幸福得很,所以宁愿过当年的均贫的日子,也不愿过现在这种衣食丰富但等差巨大的生活。诸君看了,以为如何呢?
归总说来,社会性是人性的集合,人性是社会性的投射,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从尊重社会现实、理解社会现实、接受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超越这个现实看人性,那很可能步入伪人性化管理的误区。 该贴来自群组:栖息谷公益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