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会飞的猫 - 

[转帖]]《盐铁论》PK《国富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社会贤良们说,孔子渴不饮盗泉水,曾子不入胜母巷。就因为名字不好而厌恶它,何况那些叛逆不肖的臣子呢。
  孔子他老人家上朝前先沐浴斋戒,跟鲁哀公讲陈文子的事。
  这个陈文子干了件什么事呢,他是齐国的大夫,生活的很优越,光马就有四十匹,四匹马拉一辆车,他有十辆车,多好的生活啊,相当于现在谁家里有十辆宝马,这是多么富贵的日子啊。可是,在齐庄公被人杀死之后,陈文子连四十匹马都不要了,离开齐国。
  《礼记》上讲,一个正人君子,可以富贵,可以贫贱,被杀掉也行,但就是不能让他犯上作乱。
  一个人,表面上很好,嘴里都是仁义道德,但私下的行为却令人不耻,这种人其实就跟强盗是一样的,不配在君子的国度里。
  《春秋》里讲,绝不能让少数人去侵犯多数人。
  有人就会有政治,有政治就会有残酷的杀戮,一定要杀戮的话,是应该有范围和原则的,不能夹杂私怨。过去,虞舜杀了鲧,但是又任用了鲧的儿子禹,这就是没有私怨。如果因为一块好玉有了瑕疵,就把整个玉扔掉,如果因为一个人有过错就牵连他人,那天下就没有宝玉更没有忠诚的好人了。
  晁错说诸侯势力太强大了,有背叛朝廷的趋势。
  吴王刘濞犯了错误,削了他会稽的封地,楚王犯了错误,削了他东海的封地,平衡诸侯的势力,也是为了后代子孙谋福利的好事。
  晁错对汉朝时忠臣,对诸侯是死敌。各为其主罢了。
  社会贤良们讲了半天,观点在这里,他们的意思是晁错死的这么惨和商鞅有一定区别,商鞅是得罪了天下,而晁错是为自己的主人和事业而死。
  社会贤良们还讲了两个人,比较有意思,一个是弦高,这个人很传奇,他是整国的一名商人,来往于各国间搞外贸生意,鲁售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出差,路上忽然遇到秦国军队,那时候估计军民关系还不错,或者那时候军事情报的保密工作做的差,竟然让他了解到眼前的这支秦国军队是要去偷袭他的祖国郑国。有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弦高一面派人急速回郑国报告军情,一面又急中生智,竟然当场冒充郑国国君的外交特使,送给秦军12头牛,说是犒劳秦军的礼物。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觉得特没面子。自己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弦高回国后,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召开表彰大会,却被他却婉言谢绝,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典型的弦高说,作为一个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接受奖赏,岂不是把我弦高当作外人了吗?
  爱国的弦高步仅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感动了郑国的国君,也把自己的爱国史写进了史书里。
  社会贤良还提了一个人物,解杨,也是因战争而名垂青史的,春秋末期,楚国包围了宋国国都,宋国上下有人组长立刻动员组织宋国国度保卫战,誓死抵抗,有人考虑投降。
  关键时刻,宋国国君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派优秀的外交官解杨星夜兼程往宋国赶,要告诉宋国,晋国的救兵马上就到了。不要投降,咱们联合跟他们死磕。
  解杨赶路的时候路过郑国,郑国人把他给抓到,送到了楚国,楚王一看,这么重要的外交官被逮来了,真是爽啊,可是楚王不知道为什么,想了个最便宜的能解决战斗的方法,他不仅没给解杨尚老虎凳,没为难这个来自敌国的使者,反而弄了好些礼物贿赂解杨,和他套关系,让他去宋国,跟宋国人说,晋国不管他们了,还是投降吧。
  解杨就假装答应了,但最后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宋国。
  楚国鸡飞蛋打,最后只好撤军了事。
  社会贤良分析解杨的事迹是这么说的,为人臣的各为其主,谈不上好坏善恶,解杨从情感上与晋国和宋国好,与楚国一般,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36、
  
  官员们说,现在越地的具区湖,楚国的云梦湖,宋地的钜野湖,齐地的孟诸湖,都是国家富强的重要财富。
  顺便说说这些湖吧,民间有古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讲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辩论的古人一是为了找到当下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二是为了给子孙后代谋求幸福生活的途径。可是,先人们要是知道后人已经把他们讲的那些湖都给祸害没了,不知道该有多难过。
  具区湖就是太湖,据说水质很差了,云梦湖有两个,跨湖北省江南江北,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巨大,现在不知道这湖在哪里,应该还有点残存吧,孟诸湖在河南省商丘,早就没了。
  这些重要的资源由君主统一管理,国家就会强大,经济殷实,否则,国家就会灭亡,过去,齐国就是没有控制资源,就等于把自己的肠胃给了别人,大臣们随便开发国家的重要资源,结果势力增大,没有被及时遏制,结果呢,就好比树枝太大压折了树干。
  他们还控制了大海资源,海产品和盐业都被垄断。
  掌握了国家资源的大臣们拥有了很大的权势,有能力雇佣很多人,有条件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最终导致齐国政治崩溃。国家大权落到大臣的手里。当时的君主权势还不如国内的田氏家族大,这个田氏家族运鱼和运盐的车有好几千辆。
  国家既掌握不了农业,也掌握不了工商业。
  现在山川和湖泽的资源非常多,不仅仅是具区湖、云梦湖、钜野湖、孟诸湖这些地方(古时候自然资源多好啊)。
  炼铁、煮盐肯定是在偏远的地方,人烟稀少。很多坏分子常常在这些地方往来,就担心会出事。
  这些掌握了国家资源的人,凭借手里有钱而骄横跋扈,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农业发展。
  大农盐铁丞东郭咸阳,孔仅等向朝廷提案:愿募民自給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
  可以看出,盐铁国营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有着更深的用意,是从更长远的利益来考虑的。
  大农,又叫大农令,也叫大司农,在汉武帝时专门掌握国家税收、盐铁、金融粮食等重大事关国计民生的管理。
  盐铁丞,大农下面的官吏,专门掌管盐铁国营。就是汉代钢铁及盐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愿募民自給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这段话不仅是国营,可以看出古代的生产经营形式。他们是由国家招募老百姓,就是民工,民工带着生活费,使用国家提供的生产工具,来煮盐,产品由国家收购。这种形式和国营企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点工程承包的意思。既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又给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但是,这就有致命的问题,就是腐败。
  国家如果在这个环节中解决收购产品时的腐败呢,如何解决在盐铁国营中各级官员中饱私囊以及灰色收入、潜规则这样的事情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7、
  
  社会贤良说,没错,制定国营制度的考虑是长远的,也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制度中有权势的人会轻易地为自己谋取到私利。
  法令制度最好是预防犯罪,其次是惩罚犯罪。
  你们看,自从设置了相关的国营机构,盐铁、酒、均输这三大事业兴起之后,大街上熙熙攘攘地驾着好车来回穿梭的全是有权有势的人。
  这些仰仗权势而获得财富的人,无视法律秩序,为谋取私利无所不用其极,势力范围涉及多种行业,垄断国家市场。早已经不是鱼盐之利了,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其势力逐渐影响到国家政治,成为政治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势可不是当年那些大夫所能比的了的。
  他们的威风势力比过去晋国的六卿要高,钱比陶朱公和子贡这两个大老板的还多,衣服和车辆比皇族的还要多,还要豪华。
  房屋住宅的豪华超过了政府所规定的标准。他们通过搞房地产开发,把兼并来的土地住宅连成一片,巷道都被隔断,豪华至极,大肆征地盖房,建设供自己享受的办公、会馆、娱乐等设施,挖水池,修花园,广场大的足够跑马。平日里钓鱼、斗狗,捉兔子玩。
  频繁出入声色场所,歌舞嬉戏。女眷们穿着豪华,二奶们也风风观光。子孙们的好车一辆接一辆,在街道和市场里进入,招摇过市,娱乐尽兴。
  社会风气如此,导致种地的无心种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像融冰一样涣散、消极,颓废,没有上进心。
  就是因为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夺走了。
  人们互相模仿奢侈享受,更加助长了这些歪风邪气。这就是社会风气败坏,生产力下降,大家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的根本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38、
  
  恒宽在回忆这场大辩论时,按说,不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因为他只是记录者,可是,在汉代的那个深夜,当他整理现场资料,或者回忆起那些唇枪舌剑的片段时,特别是到这一段时,他有了立场。
  这是后来人们看到《盐铁论》中,作者的立场,他褒社会贤良,而贬官员。
  两千多年后,《盐铁论》被重新提起,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很多革命干部能讲《盐铁论》背下来,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批判书里提到的社会贤良,也就是儒家学者。
  但是,革命干部的思想与他们的眼睛一样荒唐。竟然选择性地忽略了下面这一段。
  官员们说了一段非常荒唐的话,很反动,也很现实。所谓言多必失,也许这就是官员们的真实想法,也许是在辩论中一时激动造成口误。但这段话,很不地道。
  官员们说,官位高的人就应该工资高,薪水高,就跟大树一样,树大,枝叶就应该多。周文王有德,所以他的子孙都封侯,周公作相,他儿子伯禽就富可敌国。
  水深的地方鱼就打,父亲的地位高,儿子自然就跟着享受富贵。《公羊传》上讲:“河海润千里。”
  何况身边的妻子儿女呢?
  丈夫在政府当了官,媳妇在家里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家庭富足,生活美满,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道理。孟子说:“王者与人同,而如彼者,居使然也”。
  意思是说,王和普通群众是一样的,他显得不同,是因为他处的那个位置。
  言外之意,就是有地位的人享受特殊待遇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说,这就是官员们的想法的话,那也应该是放在心的,如果说这就是事实的话,那也不能随口就说出来,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因为,现场虽然没有电视直播,但是有史官啊。他们拿着个毛笔刷刷地在写呢。
  也许官员们没吧史官当回事,觉得这些资料将来也容易删改,或者,官员们根本就觉得没什么。所以,他们说了下面这些听起来很不地道很不地道的言论。
  他们说:居编户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孙,是以跛夫之欲楼季耶,无钱而欲千金之宝,不亦虚望哉。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广大人民群众羡慕政府官员们以及他们的子孙们的荣华富贵,就好比瘸子梦想跟楼季那样爬得高跳的远,这帮没钱的穷光蛋却想着拥有千金财宝,这不是痴人说梦,脑子有毛病吗?
  随便官员们怎么比喻,实在不应该拿残疾人开玩笑,这不是明摆着不尊重残疾人吗。怎么能拿残疾人跟楼季比呢。楼季是谁呢?楼季是战国时魏文侯的弟弟,擅长跑跳攀高。运动成绩很好,名气很大,大概就跟现在的一些有特殊跑跳才能的运动明星差不多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39、
  
  面对这些官员们情急之中的不当言论,社会贤良们竟然也没着急,或者着急了,恒宽没写,在后面,恒宽写了现场的一些情景,但这一段没写,不可能现场没有一点反应,这让我很着急,我觉得,这时候社会贤良们应该急眼了,他们指望的官员们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管理这个国家的管理者竟然是这样的人生认识,这个国家怎么好的了。
  按照社会贤良们前面的言论,我猜想,他们应该扔鞋子过去了,或者撸起袖子了。估计是汉代都是席地坐,鞋子都脱外边了,手里又没有什么汽水瓶子之类的危险品,或者就是社会贤良们不敢。嘴上说说行,动手是不会的。
  或者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社会贤良们说,大禹和稷都出身贫民,他们觉得到人民的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就跟把自己推进地沟一样难受,所以,他们不辞辛苦地站出来帮助唐尧平地治水,教育群众耕种。
  他们把天下的疾苦冷暖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怎么能说拿着国家和人民给与的俸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媳妇儿女以及亲眷们享受呢?
  管理国家的人会受众人的供养,那就要为众人分忧解难,体察人民的疾苦。只要这个国家有一个人流离失所,有一个官吏不作为,都是上层领导干部的责任。
  当领导干部,是为了在天下推行仁爱,而不是为了贪图做管理者的权势,在人民面前耀武扬威;享受国家的各种级别待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享受那份财富。
  发现了人才就不隐瞒,有很高的俸禄,不要独享。这就是过去的我们的优秀好干部公叔文子被谥赠为“文”,而魏成子成为贤人的原因。所以,周文王靠仁德赢得天下,然后分封给自己的子孙,但天下并不认为他偏向自己的家族;周公辅佐周武王成就王业,接受分封,天下并不觉得过分,也不觉得他做人很贪。
  可现在呢?
  亲戚眷属相互编制关系网,三朋四友组织朋党派系,相互吹捧和包庇,护短舞弊。老子身居高位,儿子就有钱赚,有地位,骄横而不知收敛;老公在领导岗位上,妻子就在外边接受请托,收受钱财。大搞腐败。
  这些人没有周公那样的德行却享受周公的待遇,没有管仲的功绩却拿着管仲那样的俸禄。
  所以啊,正因为社会风气都这样了,穷光蛋的老百姓当然也梦想跟领导干部的儿女们过一样的生活,瘸子也急眼了,想跑起来。
  顺便说一下,社会贤良里例举的公孙文子时卫国卫献公的孙子,原来叫公孙枝,后来,他发现家里有个仆人很有才华、能力、德行,推荐他当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后,对他大加赞扬说:“公孙枝可谥为文了。”
  这一段被记录在《论语 宪问篇》。
  另一位魏成子曾做魏国的丞相,他的先进事迹是竟然用自己薪水的百分之九十用于招募人才。
  这位丞相做的实在是太极端了,招募人才是国家的事,得用国家的钱,他老人家偏偏就用自己的薪水去干这事。而且一拿就是百分之九十。
  历史啊,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都是人,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40、
  
  现场的官员个个表情肃穆,心里很是不高兴,是啊,被人家讲成这个样子,实在是高兴不起来啊。
  所幸的是,这毕竟是政府级别的辩论,不好恼羞成怒,但是,此时也失态了。有官员代表说:跟家里待着不干活的人,哪里知道在外边忙碌着负重的人的辛劳,在一边袖着手议论的人和真正的当事人的心里状态是不一样的。
  伟大首都长安在祖国的中心,各级政府的大事小事都汇聚到这里来决策和处理,现在的国内外形势都比较严峻,我们心里忐忑不安啊,就跟乘坐在还未靠岸却遇到了风浪的船一样。
  政府到处都需要钱,我们废寝忘食,拆东墙补西墙,筹算谋划,大事小事都得记着,拉下一件都不行,我们身边的那些个协助工作的丞史、工作人员、零时工都跟文盲差不多,有事跟他们也商量不着,自己处理吧,却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很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御史在各地考察调研,选拔孝廉,推举贤良、有才华的人,每年都有很多,现在你们这一批六十多人,都是具有六艺之才,请你们来,让你们说话,尽情地说,是让你们讲好听的道理,让你们举手,让你们鼓掌,让你们讲一些对我们有用的,有启发的好话,你们看看你们,讲的都是什么东西,你们讲的都是过去的那些陈谷子烂麻子的事,跟现在的社会发展、国情完全不相符。
  是我们看走了眼呢还是你们根本就是一群貌似有才的混饭吃的人呢?
  现在啊,见到一个贤人简直就太难了啊。自从倪宽靠研读《尚书》而获得超过九卿的职位之后,一直到现在,所看到、所听到的选举出来的儒生中,虽然也有参政议政的,有的也被提拔上来,有的位置还挺高。
  可是,却没有看到一个真正出类拔萃、真正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兴利除弊的人才啊。
   官员们提到的这个倪宽是什么人呢?这可是个奇人,做官、做人做到他这个份上绝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而且是在汉武帝的手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8: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好书法的都知道有一本字帖叫《倪宽赞》,就是赞扬他老人家的先进事迹的。
  公元前103年,汉代的好干部倪宽在今天山东东营广饶县城西北十八里的倪家村出生了,和许多未来都有极大建树的好干部一样,倪宽有一个贫穷但志坚的童年。
  倪宽穷的交不起学费,那时候也没有希望工程,于是好学的倪宽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求能在干活的时候找到学习的机会。
  这期间,他还时常出去打短工。小小年纪就勤工俭学,真是不容易,哪里像现在的孩子,吃不得一点苦。
  倪宽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把经书在锄头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
  终于,好孩子就是会有好机会,由于他的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后来,倪宽通过了公务员的答辩考试,那时候叫射策。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协助廷尉办理文字的官)。
  这时,延尉叫张汤,主管刑狱。就是司法监狱的大总管,张汤这个人用刑残酷,素有酷吏之称,他所用的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
  张汤这个大老粗管刑狱能酷到什么程度,没找到详细的记载,但是能想象的出来,人类在发展史上不就这么点东西吗?不是打的人家鬼哭狼嚎,就卸人条胳膊腿的,折磨折磨人什么的,煮啊、火烧啊,刀剐啊,恐吓、凌辱啊,后来像关塔那摩那是有照相机会曝光了,汉代要是有照相技术,那现在的人看着得多惨烈啊。
  分到这样一个单位里工作,倪宽肯定不适合,他哪里是能跑进监狱里跟人动粗的人啊,张汤当然也不喜欢他,我要的是打手,你一个书生来干什么。
  以不熟悉刑律为名,把他给派到北方放羊去了。
  倪宽真不是凡人,不抱怨不气馁,干一行爱一行,竟然一心扑在汉朝的畜牧事业上,由于他的勤奋工作,牛羊养的有声有色。
  有一次,倪宽回廷尉府送材料的时候,就是送畜薄,大致是关于有多少头牛、羊,哪只有生了小牛校羊之类的汇报材料,正赶上直廷尉府出了疑案,几次奏报,都被汉武帝驳回。
  主办奏报的人吓坏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汉武帝,那可不是一般的皇帝,搞的不好,办事人的脑袋就不在了。
  正着急,倪宽知道了,向来品行端正,又乐于助人的他便帮着重新写了奏章。
  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张汤,张汤大为惊疑,便亲自召见倪宽谈话,非常惊奇他的才能。倪宽写的奏章送上去后,立刻得到汉武帝的批复。汉武帝估计早就看腻味了张汤手下那帮刚打完人再捉笔写下的俗文,一见倪宽的奏章就高兴的不行。
  第二天,张汤见到汉武帝,武帝问:“这次的奏章写的好啊,绝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写出来的,这是谁的手笔?”张汤说:“是倪宽所写。”
  汉武帝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

  于是张汤赶紧提拔倪宽为奏谳,就是专门起草奏章的官,发挥他的专长。倪宽真不是个普通人,他在廷尉府工作,不光做好本职工作,而且竟然还说服、带动张汤和廷尉府那帮打人打习惯了的官吏们学习经学,按照《尚书》中《尧典》、《瞬典》的教义来治理狱讼,想一想,一群用惯了鞭子、棍子和各种刑具的粗人,忽然天天摇头晃脑学着圣贤书了,开始少打人、不打人,跟人家讲道理,以做思想工作为主了,这得是多么大的转变啊。
  自己做一个好人不算什么,能够影响一群恶人成为好人,这可是了不得的人。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倪宽的老领导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
  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把《尚书》中的《尧典》《瞬典》讲得非常精辟、透彻。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迁升为“左内史”之职。左内史,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汉代的好干部倪宽同志任期间,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采取措施奖励农业、缓刑罚,重新清理狱讼,选用仁厚之士,体察民情,做事讲究事实求是,不务虚名。特别是兴修水利的措施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业灌溉的问题,也化解了民间矛盾。因此,深得关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
  倪宽在收农业税时,很讲究方式方法,对歉收的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显得工作很不力,看似没什么政绩。
  后来,因军务用粮紧急,有令发至左内史,赋税纳公粮。于是,大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绝。结果,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
  汉武帝对倪宽的才能非常惊讶。

发表于 2009-7-13 06: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的好文章,谢谢你的分享,我一定好好拜读!!
发表于 2009-7-13 13: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鼓不起勇气看完《盐铁论》,但这个解读还是看到这里了。
猫兄继续。
发表于 2009-7-13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与现实的辩论解读,令人深思。

盐铁论,有意思。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