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而传统的中国节日渐渐地被大家冷淡呢? 个人认为, 西方的节日几乎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并且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意义和内涵, 温暖人心, 满足了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而且有着程序化的流程, 容易上手操作简便. 圣诞节的红装大胡子老爷爷,每人都有礼物,放在袜子里就好; 圣诞树立起来人造雪花贴起来就行; 连情侣被砍头的纪念日都被改造成了温暖的情人节, 大家互相送玫瑰花巧克力就OK, 表达且收获了爱意. 当然自己有创意的更好。 反观我们自己的节日, 几乎都与农业社会的进程相关, 并且宗族意味浓重, 准备过程繁琐并且再加上咱们以前家底都薄, 年就成了集中享受吃穿的日子; 那时候的大家,平时都吃节衣缩食, 吃萝卜白菜, 穿旧衣服, 就过年吃顿大荤的带油的, 还能换新衣服美美,不期待才怪呢。 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的当今社会, 还有多少人亲身感受到农业劳作和历法对自己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呢? 寄托感情, 连接家族人与人辈与辈亲情的祭祀环节已经被渐渐淡化了, 而家庭小型化的现状, 也让以往的种种过年的准备程序越来越简单。 多少人还背得全从腊月到正月准备东西的口诀并且身体力行的去做? 。。。。。。 也就是说, 就是社会的发展使得农耕背景的老祖宗的过节流程到现在不好用了, 现代人的情感诉求用老祖宗的方法得不到满足了, 剩下的文化符号的含义跟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也不太通用了(不信,您去跟丁克的朋友讲讲多子多福试试?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 大家被封建社会禁锢了几千年, 好不容易赶上好年头, 自己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让大家都遵守一个模式也比较困难了。。。。。。 高楼林立, 赏个月亮都要跑到郊外的空地区; 粽子天天都能吃, 划龙舟要组织这么一大队人放在现在貌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付加班费么?); 以前扫个墓就在村子后面, 现在恐怕在千里之外了, 炮仗在人车拥挤的空间放着, 安全系数更是降低了不少。。。。。。大家就觉得就剩个吃了, 但是现在日子好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过年吃的跟平时吃的还有多大的不同呢?再说了, 冬天的农耕社会的人可都是猫在家里的, 有着大把的时间, 我们现在可就放7天大假, 老家远的, 走一趟可是很不容易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还是金钱)。 所以, 我们就百无聊赖了阿。 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样, 我准备今年克服懒惰, 跟爸妈一起行动起来, 从腊月里开始准备过年, 能用上的年的符号都用上; 除了跟亲戚相互串门, 跟邻居也热络热络; 早作安排, 把大假里的活动都计划好, 且严密实施,呼朋唤友玩起来呗 [em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