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现象不只中小企业和发展中企业所有,如家电业前三之一,身居其中,也面临如楼主一样的问题,虽然层次不一样。所在部门共80人,主管级以上共12人,基本全部业务出身,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员工方面: 消极现象明显,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惯性思维严重,与部门发展方向有脱节。 长期积累的影响,对制度经常无视其存在。 干部方面: 只见到忙个不停,但不清楚在忙些什么,瞎忙,忙不出效果来。 解决问题型干部多,规划管理型干部少。 对管理态度漠然,基础管理基本无作为。 对部门发展的理解存在偏差。 部分主管工龄非常长,心态较消极。 部分主管思维到了一个瓶颈无法突破,形成一种模糊的平衡,潜意识中联合起来,抵抗变革与变化。
部门方面: 基本上年年都说基础管理薄弱,年年说,但改善效果基本没有。 整体管理制度框架搭建不足或不合理,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根本无法有效合理实施。 个人分析: 1、制度建设的缺失:没有制度的保障,很多都无从谈起。即使有的做起来,也不会持续,因为没有对行为的及时反馈。 2、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领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一级看一级;基础管理的薄弱关键点在于主管。 3、绩效管理等于没有,主要表现在无法衡量、无法持续衡量和无法有效衡量。 4、历来的不良风气的积累影响,虎头蛇尾,应付功课。--当然这点是制度缺失的体现。
初步思路: 1、制定游戏规则:制度的有效性,修订与完善,出发点:一是有效,二是尊重,三是创造机会,四是引导行为。注意制度间的联系,即遵守规则会得到什么,违背原则会产生什么后果,会体现在哪里,以绩效管理和监控稽查为联结点。对绩效管理,注意员工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平衡和协调。 首先进行制度建设的原因,是为后续行为保驾。 2、初步制度框架出来后,接着进行的是对制度的宣讲与解析,为什么要做这点呢,一是部门要向员工表决心——强调今时与往日的不同,强调上述四个出发点,强调‘做’!二是没有宣讲和解析,员工会按自己的理解去考虑,还会沿袭旧的思维去考虑,这是不允许的。 3、运用条件反射,部门层面逐步做到对“员工”有交待,慢慢地改变旧的不好的风气。 4、对主管,设定任职周期,施加压力,部分主管在压力下会动摇,部分主管会前进,达不到承诺,适时调整。 5、注意对员工的评估,有潜力的调整上来,利用新鲜血液带来的良好理解力和激情,突破旧有的平衡和潜意识防线。 以前“人才就是竞争力”是一种理解,现在经过这段时间,似乎理解更为深刻,而中层更为关键,无论是部门,是公司,还是集团。 个人看法,请各位多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20:16: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