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形象,Mission: Impossible
品牌形象形成的主体在哪里? 一段时间里面,在成都,只要是广告从业人员,在客户面前必谈品牌形象,从奥格威的理论,一直要谈到品牌形象发展的未来,其中各种各样的新名词不断的出现,听得客户大呼过瘾,俨然广告从业人员个个都是传播大师一般。特别在地产广告里面,这个现象特别明显。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地产广告居然有了固定的传播模式,什么“蓄水期”、“造势期”、“开盘期”、“销售期”,大凡是这四个步骤吧,或许不同的广告公司有不同的叫法,总之基本是八九不离十的阶段,不客气的说,其实在房地产广告服务的行业里面,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一个相当公开的秘密,基本是要针对心客户提什么新的案子了,大凡都是管用手段,讲原来的策划拿来修改修改,然后就提案去了,真是很难想象这样的策划有什么针对性。 在所谓的“蓄水期”和“造势期”,大凡按照地产广告公司的说来,就是树立品牌形象,我的理解就是给于目标受众一个很直观的品牌形象,然后在后期销售的过程中,促使目标消费群体根据这个形象来辨别品牌,甚至采取购买行为。不知道这样理解地产广告四个阶段的传播目的是不是正确,但是有一个疑问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地产广告一般服务周期是一年或者一年半,那么也就是意味着所谓的“蓄水期”、“造势期”一般就是三、四个月到五、六个月的样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广告投放再怎么密集,到底能够给目标受众的脑海里面留下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呢?或者换句话说,目标受众群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能够记忆多少个地产产品的品牌形象呢? 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现在的阶段是一个信息爆棚的时代,不要说广告了,每天翻开报纸,关于这个城市的林林总总那个的大小消息,就毫无阻拦的跃入眼帘,你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要么合上报纸,不看了;要么开始阅读各种消息的标题,选择自己愿意看的,自己想看的;但是就算这样,你依然不能面对信息的选择,以至于你有可能遗漏了你自己想要阅读的信息,这是没有办法的,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 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目标受众群体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地产广告的时候,能够真的对自己心仪的地产产品品牌形象有一个记忆?说实在的,在没有客观真实的市场研究调查资料之前,没有人就能够敢那么坚决的来肯定目标受众群体就可以记忆,或者说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至少我不敢肯定,但是从简单的询问来看,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要让消费者对品牌形象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事实上是很难的,就像刚才谈到阅读报纸的问题,那么多的版面,那么多的信息,难免会出现信息遗漏,或者信息错位的现象。 上次我们曾经谈到,品牌形象准确的说,应该是印刻在目标受众群体脑海中的印象,而深一层次探讨的时候,不难发现,这种印刻的印象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广告在发布和传递信息,而消费者在接受信息,并在自己的脑海之中理解和消化这种信息,转化成为可以记忆的亮点,最终形成自己对品牌的印象,很多的人都有关于这个品牌比较接近的共识的时候,就形成了品牌形象。 请注意上面对品牌形象的一段描述,可以发现,品牌形象形成的主体应该是在消费群体的内心,对于任何接受到的信息,任何人都有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不可能有人看到广告上的任何信息,都不加理解的去接受它,这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 那么也许你会问了:那么广告在传递品牌形象上面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呢?
企业真的需要品牌形象吗? 上次其实我们已经谈到了,广告就是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任何夸大广告作用的说法都偏离了广告的本身,其实这是对客户不负责的一种做法。但是我们必须也要注意到品牌的另外一个特征,形成品牌形象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如果我们谈到“王老吉“这个品牌的时候,大家能够记忆起来吗?我想是没有问题的,“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是一个很清晰的品牌形象,想来应该是没有人反对这个结论吧。但是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王老吉”的广告历程,从“王老吉”最早开始打广告,就一直持续不断的传播这个核心,经过了多少时间,相信大家是可以自己去计算的,总之到了今天,到市场上去问问,没有人会否认“王老吉”是一个去火的凉茶产品这么一个形象,不信你可以去试试,到商场或者超市里面去问问,说你想要买一个清热去火的饮料,你看看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会不会给你推荐“王老吉”,除非这个营业员是其他什么企业的代表。 说道商超,不免多说一句,要想了解消费者对任何一个品牌的印象,最好就是多逛逛商超,在那里,你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毕竟这是一个最接近消费者的一个地方。 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不难发现,要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固有的品牌形象的认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你更可以发现,企业虽然不断发布品牌形象的广告,但是它在消费者的接受意念中,仅仅是一个对品牌即将形成的形象起到引导的作用,它只是引导了消费者理解和消化的方向,而不是品牌形象广告上说什么,消费者就怎么想,说句不好听的话,没有哪个消费者白痴到这个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