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小狗的骨头 - 

[原创]静的原理,静的功效及常见修炼方法[回归]

[复制链接] 33
回复
71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6-7-17 12:54:3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修为是第一位的.修为到了,一切均不在话下.

修为之法,如兄之透彻言说,赞叹!!!

近日颇感烦忧,伺机与兄详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7 12:56:52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6-7-17 13:59:16 | 只看该作者

微笑、从容、优雅、自信,悠闲自得地游在生命里。

我一个红颜知己的座右铭,人家确实也能做到。

13
发表于 2006-7-17 14:21: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学弟给我发短信,让我能读到如此美好修身的美文.

燃眉之急

hic
14
发表于 2006-7-18 23:38:47 | 只看该作者

我试过这样的方式。平躺,放松,微笑,然后随思随想,不控制。感觉回过来也很轻松。不知这是否入静的另外?

15
发表于 2006-7-19 09:55:41 | 只看该作者

我一不修佛学,二不看道儒,本来无关此帖。小狗骨头短信让我想说两句了。关于静心与武术包括你说的太极我都有些其他看法。我本人尚武多年,自然常打坐入定,但我却努力让生活尽量激情飞扬,率性而为,仿佛繁杂,但却少有压抑。所以,静的修炼只是心无愧疚,与行事原则有关,却与纯粹求静无关。

这就好比打坐修炼小乘功法的细住、十触觉一样,心有邪念便只能粗定而无法细住。在小乘功法中,打坐进入入定,潜意识会出现很多场景,譬如说会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若仅是欣赏,便属正常,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若紧随不舍而无法在意识中控制,便是所谓的走火入魔(没有武侠小说那么严重了,呵呵),这也正是邪念,当然此时即为不静之人。譬如我本人,总是无法突破这个阶段,搞的只有改练截拳道。

人若问心无愧,自然而静,无关于俗事繁杂;人若尔虞我诈,求静也不得章法。

所谓看透人生,悉破红尘,皆为自欺欺人,人生未知多多,人每一阶段均有不同境界不同思想,怎能在某一阶段轻言看透人生,即使看透,也只是看透过去。直面未来,挑战未知,方为大道。

太极的修炼很好,但若用之静心,便不可误读其真正原理。现在的太极由于社会需要,已经逐步蜕变为健身操的模式,有功者甚少。太极的核心为防御,立于不败之地,大小周天均在环绕之中。换句话说,太极从拳理上言毫无进攻。己不败,彼自败。用做静心上言,通俗来讲,太极就是不伤害别人,但也不容许被伤害,乾坤中自有世界。这仍是问心无愧。

若用静心修炼之道改善现代人的烦恼不适,不如全身心投入有益之事。诸葛亮未出茅庐,隐士空有智慧仅孤芳自赏,不为静心。雷锋一己之力热情投入繁杂生活,为静心。

如若修炼成隐士一般,不问世事,闲看花开花落,冷看他人喜怒哀乐,最多只是静身。

万事皆有可爱之处,皆有有趣之处,人既然脱不开万事,如何能求得真正静心?不如改变视角,直面鬼魅魍魉自得一身轻松。

沧州至今有一高人,为中国武学古枝子流派戳脚嫡系传人(功夫天下论坛曾有网友发布此人生活AV与图片),不争名利,但真实功夫为宗师级人物。每日耕田下地,不亦乐乎,平淡且自得其乐。其有不静的资本,但并不使用,其也并无修炼任何静心之术,甚至戳脚术为进攻之术,但其心静如水。

可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向雷锋学习。但若仅修炼为静身的境界,便又是他话了。

16
发表于 2006-7-19 10:39:12 | 只看该作者

吾所以为静者,正如上所说,在乎心,而非形.所以谈静是否可以归结为"驭心"?

小时学过某文,"人比人,气死人",我想人不能静更多的是由这点所引起的"情绪性张力"在作祟,照柯维老先生的话来说,要能很好的驭心,要很好地区分什么是你想要的和什么是你所能拿得起的?如若内功修为后劲不足,强为之,势必伤"筋"动"骨"而不得静,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要谈"动""静"之道是有点舍末逐末了.

所谓真正学佛儒道者,可能像我这样东拉西扯的摄入一些"名句""名篇"或偶得之之者更为为数众多,而真正精深某家之人有其"信仰",动静自然能很好地把握.静坐瑜珈太极等在我看来,基本的除了生理调节之外,无外乎让自己能更好的思虑如何平衡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拿得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已(试想,劳其筋骨自然可以清净乎道?我不认为如此,真这样的话那我们众多的农民工作者不早就入道了吗?),故而此之形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来更好的思考这一点。如果太执着通过些种途径来求静,反而不得静了,因为静往往都是自己的欲望需求得以很好的满足之后.卡耐基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每天都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的心灵对话",我想他所说的本意同上段如何平衡和区分以及有效处理"情绪性张力"与"创造性张力"是一个意思,在我眼中,他是一个能很好把握"静"的人.

禅宗有话说,人的贪望就像水中的浮萍和尘埃,如若心如止水(要这样须要有道家之视见,儒家之修为,佛家之忍性),心不动,自然便能静.

人,往往要大动之后,方能归乎静,大动,以广视见,增修为,强忍性,不计较也.

所谓动静动静,何须太执着?

PS.: 前有家人谈到静坐是为养身与防身,如此对于作者所述之"静"是为两"静",执着必不得静,因为执着会导致心的颤抖,心一颤抖,如何能静? 心理的静和生理的静虽有关联,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以就诸子百家来说,道家的学说是最能切近于"静"的,因为他把自己,个体看得很轻,看得很淡,淡则随性,随性则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9 13:32:50编辑过]
17
发表于 2006-7-19 13:02:57 | 只看该作者

境由心身,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基本由他个人的际遇、识见、心胸、悟性等决定。

际遇不可强求,识见重在选择和积累,心胸与天性相关,

悟性呢?悟性便是苦思后的眼前一亮,便是山重水复后的霍然开朗,

重在“平衡…想要的…和…能拿得起的…两者…间…关系……”

见毛虫兄所言如醍醐贯顶

18
发表于 2006-7-19 15:37:30 | 只看该作者
静身容易,静心则难啊!心中似有无数结!何时能够静下心!
19
发表于 2006-7-19 17:08:27 | 只看该作者

少天与毛虫说的真好!赞叹!

佛法之中很少说静,动与静相对,心若不乱,动静本不相干。乱与定相对,心若散乱,需要修定。如何是定?譬如明镜,影来影去,不扰其性。

一切有为法,可谓殊途同归!

20
发表于 2006-7-19 21:48:52 | 只看该作者
树若静而风不止,妄念太多,很难入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