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紫貘 - 

[HR天地]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全文)

[复制链接] 157
回复
418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5:22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政权曾经两次犯同样的战略错误,结果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北宋曾经和辽国交战多年,对辽国深恶痛绝,但是自己窝囊,打不过人家,又无可奈何。后来辽国后院起火,金人造反,派人来约宋朝夹攻辽国,宋朝没有仔细考虑就答应了金国的要求。不料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在灭辽之后突然袭击宋朝,而且比辽国更厉害。北宋在首都失陷后终于灭亡。 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心灰意冷,已经渐渐失去了收复失地的愿望。好不容易熬到金国开始衰败,两个庞大的弱国好一段时间相安无事。突然间,蒙古人又崛起在金国北方,派人约宋夹攻金国。金国派人向宋朝陈述利害,要求联合抗蒙,宋朝不听,想想半壁江山,想想“百年国耻”,还是做出了联合蒙古,夹攻金国的战略决策。结果蒙古人灭亡金国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南宋。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这一次,连小命都玩完了。 一般人的心态总是希望能够在变化当中拣点便宜,但是不要忘记,人之所以比动物活得要好,是因为人的理智可以帮助他趋利避害。动物为了眼前小利,咬了诱饵,踩了陷阱,人就不应该这么目光短浅。 对于兴盛的太强大者,假如他的兴盛很长久,自己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具备向他挑战的条件,其他人也威胁不了他,则可以安心追随他,不必胡思乱想。这一点,中国人的历史观非常典型:当游牧民族刚刚开始入侵农业地区的时候,抵抗侵略就被描绘成正义的事业,当游牧民族夺取了中央政权之后,继续抵抗就变成了“地方割据”了。明朝灭亡前后,有两起投降事件,分别被历史学家下达了不同的判决:负责防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被认为是卖国投敌,但是郑成功的孙子坚守台湾,拒绝投降,又被认为是“封建割据”。历史学家的判决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中央政权。如果中央政权在明朝手里,则保卫明朝江山,抵抗满清入关就是正义的。如果中央政权到了李自成手里,吴三桂就应该投降李自成,为李自成的大顺朝抵抗满清,保卫山海关。但是满清统一中国之后,吴三桂再造反就不应该了,这就叫“三藩之乱”。不但吴三桂不应该造反,一切继续抵抗满清的势力都应该放下武器,包括坚守在台湾的郑成功的后人,这时,投降主义成了爱国主义。在这里,爱国主义的标准不是民族主义,不是哪一个民族当家作主,而是服从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就好。 如果这种兴盛不稳固,在适当的时机,就可以联合其他人,倒戈相向。刘备就是这样对待曹操的,孙策是这样对付袁术的,比尔·盖茨也是这样对付IBM的。 刘备养虎伤身,被吕布夺了徐州,寄居在“乱世奸雄”曹操篱下,整天提心吊胆,假装种菜。后来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给曹操称赞为“天下英雄”,吓得连筷子都掉了,他反而借打雷掩饰,说是给雷声吓掉的,骗过了曹操。曹操失去警惕之后,被刘备借口打袁术,拐跑了几千人马,另立山头,后来成为曹操最头痛的敌人。看官留意:曹操人称“一代奸雄”,竟然给刘备骗倒,可见世事难料如此!如果你是“上级首长”、“大老板”之类的角色,可要留意:现在到处都是刘玄德那样的“枭雄”,看紧你的公章大印,盯紧你的银行账户,很多人都在绞尽脑汁打它们的主意哟!尤其要小心刘备的眼泪,堂堂男子汉,一个不小心就“感动得”涕泪交加,别给他们的“多情”蒙倒,特别是在人家像勾践那样俯下身子吃你的屎的时候,正是算计怎样割掉你的脑袋呢! 孙策在父亲遇害后,寄居在袁术那里,后来利用传国玉玺抵押,向袁术借了几千人马,挺进江南,重新开创了父亲失去的事业。 比尔·盖茨本来是靠IBM这个电脑巨人起家,羽翼丰满之后,抓住IBM在大型电脑和个人电脑这两个主营业务上举棋不定的时机,联合IBM个人电脑的CPU供应商英特尔、整机生产商康柏,一下子就从根本上掀翻了IBM在个人电脑方面的江山,同时也把这个电脑行业的“皇帝”拉下了马。几年之后,比尔·盖茨就凭着他的战略运筹坐上了电脑业的头把交椅,君临整个行业。 既然我们不应该选择太强大和太弱小的竞争对手作为我们现实的主要对手,我们应该怎样解决主要对手这个竞争的主要问题呢? 第一、具备潜在对手的条件,也就是说,对我们想要的东西也有占有欲,或者说交叉弹性是正值。他好我们坏,他坏我们好。 第二、门当户对——这里的意思是实力相当,差别不是很大,可以一战。 第三、实力增长的速度最快。 具备前两条,可以是我们的现实的对手,加上第三条,才能成为主要对手。 前面两条很好理解,但是第三条的意思就多一点周折了。 实力增长快,必然强大得快,所以放任他强大起来以后就特别难斗了,应该趁他羽翼丰满之前打倒他。这是很容易看出的道理,不言自明。但是为什么增长得快呢?各个竞争者的情况不一样,不好一概而论,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样的竞争者的上升形势已成,正在趁势兴起。不论势头是来自环境有利,还是实力成长,总之是形势对他有利。 如果他是竞争者,因为形势好,或者是实力强大,自然要求扩大他在竞争目标分配当中的份额,因此具有进攻性。又根据前面提到的“加速原理”,人逢喜事精神爽,自信心强到很容易过头的地步,野心膨胀,在精神上也特别富有进取性。在竞争活动中,勇于挑战,富于进取精神,当然就意味着对其他的对手有较大的威胁。你作为他的竞争对手,当然受到他的严重威胁,因此你还不能不重视他的扩张野心。把威胁性最大作为判断主要竞争对手的条件,不难理解吧? 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对手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对你的威胁最大,对别人的威胁可能也最大。至少他改变了整个竞争格局,而且在这种改变当中,人们认为他可能是最大的获利者,他的获利自然意味着别人的失利。因此大家都为了防止自己的失利而起来防止他的获利,就造成了群起而攻之的局面。比尔·盖茨现在就是这样陷入困境的。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认识,像“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满招损,谦受益”、“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之类的成语都是针对这种现象的,在谋略方面也有不少心得。毛泽东生前曾经引用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例子,说明古人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明的水平。他引用的例子是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例子映射当年林彪称呼他的“四个伟大”的险恶用心。曹操看破孙权的居心,讽刺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小子想拿我到炉火上烤啊!”因此,对手迅速强盛,可能具有重大威胁,但是也为他的覆亡准备了条件。 最后,并不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是,迅速强大往往使人忘乎所以,轻举妄动,追求不应该追求的目标,挑战不应该挑战的对手,在战略上,在行动上都不那么谨慎,然后就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给了对手以打击的机会。实际上,迅速扩张的同义词是基础不扎实,根基不稳固,他夺取的江山最容易易手。因此以这样的竞争对手作为竞争的主要对手,并不是最难斗,因为他的破绽百出,如果打了胜仗,也容易收获战果,因为他抓得太多,太快,结果什么都抓不稳。把他一脚踢翻,金银财宝准保撒了一地。暴发户不但对别人危险,自己也不安全,因为他的根基不牢,做事太狂。 所以,当你选择对手的时候,首先应该选择那些暴发户,一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二也是看准了他们好打。毛泽东曾经引用过《水浒传》当中林冲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林冲到柴进的家,遇到柴进的武术教头洪教头,洪教头不满意自己的徒弟柴进夸奖林冲武艺好,向林冲挑战,一连三个“来,来,来!”冲上来攻击林冲,然后被林冲借力发力,一下子击倒。这个洪教头很有点儿暴发户的架势:暴发户往前冲,气势汹汹,重心总是不在两腿中间的,而是倾向前进的方向,只要你闪过他的突击,在他的背后或者侧面来一下,他很容易失去平衡,栽倒在地。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5:54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希特勒羽翼未丰的时候,英国首相张伯伦没有及时动手把他掐死——西班牙内战、德国重新武装、德国进军莱因区……等等,都是很好的动武借口,反而把他扶上台,还要送一程,搞了个慕尼黑协定,断送了整个“日不落帝国”的命运。
记住:暴发户危险,但是好打。用“太极拳”的道理来打。
不过如果你就是暴发户,那怎么办?是不是就该一定要冲上去找死?那也未必。暴发户也有暴发户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秘诀。
暴发的原因有两种:
环境造成的暴发,这是外因造就的;
实力造成的暴发,这是内因成就的。
其实应该准确地说,没有单一原因所引起的暴发,这里的划分只是强调起主要作用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环境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人趁势而起,变成了暴发户,变成了先富起来的一群,他们确实是干了不少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大环境支持,可能都会因为“犯错误”而被关进“牛棚”。这是我们在现在社会当中见到的最多的环境造成的暴发。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种英雄。
另外就是自己的实力突然获得了爆发性增长而成为的暴发户。英国的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丰功伟业,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使得几十个小小城市的文明成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范例,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得以富强,中国得以统一……
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突然崛起,改革开放20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这么长时间,这么高的速度持续增长的经济奇迹发生在一个如此泱泱大国,解决了这么多人的温饱问题,并且共同富裕起来,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然,我们也被老外们看成是“暴发户”,也应该做事情稳重一些,想对我们使绊子的人并不在少数。
比较一下,我们自然知道实力造成的暴发比环境造成的暴发持久得多,也坚实得多。
列宁在分析武装起义的战略时指出,起义者应该趁敌人慌乱,“不停顿地进攻”。暴发户就象起义者一样,要趁对手不知所措的时候迅猛进攻,向对手的致命要害下狠手,如果一击不能致命,就要连续进攻,不停顿地进攻,全力以赴,直到把你的对手打翻在地为止。这是暴发户克敌制胜战略的第一要决。如果你在无论什么类型的竞争中突然崛起,你的对手总是有一个不知所措的过程,你要抓紧时机,尽可能地收获你的成果,不要犹豫不决。古代军事家吴起把这种情形形容得很贴切:“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凡是军队打仗的场所,都是决定一个人是站着离开还是倒下成为尸体给人抬走的地方,抱着必死的心情上战场的人才能活着离开战场,如果想侥幸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人,肯定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将领,你好像是在一条破漏的船上,或者是在燃烧的房子里一样,赶快行动,快点划,快点跑,不要犹豫拖延!这样,使得聪明的人来不及精打细算,勇猛的人来不及发火恼怒,打起来就行了,哪还有那么多罗嗦事儿啊!所以说,打仗指挥的最大祸害就是犹豫不决。你指挥的三军所遭遇到的灾难一定是狐疑所带来的。吴起说的是军事指挥的一般原则,在暴发兴起的竞争者来说,更加重要。一旦你觉得机会来了,势头到了,赶快行动,你是在一条破烂漏水的船上,快划!你是在熊熊燃烧的房子里面,四周纷纷落下火球和崩塌的建筑材料,还胡思乱想什么?跑吧!冲上去,世界就是你的了!
如果你碰到钉子了,很可能是你的对手已经清醒过来,开始对付你了,这时猛冲猛打可能会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对你使绊子,赶紧停一下。你要做的事情有:
恢复平衡,收回重心。包括几个方面:
巩固内部。抓好自己人的利益分配,暴发户失败的起点往往是分配问题引起的内部矛盾侵蚀了自己的竞争力。建立相应的适合现在需要的内部竞争的控制体制或者机制,以便提高对外的竞争力和同盟的稳定性。[14]
落实实力的增长条件,保证实力的增长能够保证守住新获得的成果。
---------------------------------------------------------------------------------------
[14]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否解决贪官污吏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能否抓住当前的千古机遇的生死存亡的战略关键。如果解决得好,中国在21世纪就可以重新恢复祖先的光荣,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企图蒙混过关,必将成为下一次动乱的导火索。现在有的人在网络上讨论,到底那个国家是中国的潜在敌国,日本、美国还是印度?其实,应该是中国自己,一个贪官污吏横行的中国才是富强的现代化的中国的最大敌人。历史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但是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
---------------------------------------------------------------------------------------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6:17 | 只看该作者
巩固新占领的地盘。英国人的殖民政策比较成功的要点是,基本保持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不动,尤其是利益分配关系不变,只是把最高统治者取而代之,甚至只是把对方控制起来,变成傀儡。这样当地社会经历了一阵骚动之后,很快平静下来,接受了新的统治者。而日本和德国的殖民主义者就比较多事,企图对当地做比较多的改变,因此他们的殖民地和占领区的反抗比较激烈,也比较持久。
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同盟体系,瓦解对手的同盟体系。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进攻势头衰减下来,对手同盟的向心力自然减弱,所以适当地停顿,可以为巩固战果提供条件。
最后还要建立新的竞争控制模式。西方列强在大战之后,战胜国总是喜欢搞些“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之类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要把胜利成果稳稳当当地慢慢享用。

战略经典研究:这样的盟友不可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意大利是德国的最糟糕的战略盟友,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逢打必败。如果不是意大利参战,发动北非战役,德国可以把隆美尔和非洲军团的实力用在进攻苏联方面,打败苏联的机会就大一些。
意大利人在古代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民族,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不仅武功强大,而且文化繁荣。进入中世纪以后,两者在罗马人身上都消失了,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的蛮族国家,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乱哄哄过了几百年,教会的统治应运而生。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大利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再次令世界瞩目。不过意大利这次的兴起已经与古代罗马不同,这次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重文轻武。非但如此,意大利整个民族的特点都因此变得文艺化和“非军事化”,一般老百姓用商鞅使用过的语言来说,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牧师、政客、文化人、黑手党、游侠、剑客横行,平日里自相残杀,个个好汉,真正国家有难,大家都各自散走。在国家政治生活当中,虽然不乏加里波第和最近被黑手党谋杀的司法、执法界的要人那样的谋国者,但是奈何谋私者众,奸诈狡猾者得势,正气不彰,加上政治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因此社会总是动荡不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本来属于德奥阵营,但是战争一开,就两头卖乖,投机取巧。当时意大利对巴尔干半岛特别感兴趣,一方面土地接壤,另一方面意大利侨民多,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多数民族并没有组织自己的国家,而且各民族互相之间有着许多历史恩怨,不容易团结对敌,给异族统治以可趁之机。再说,意大利人总忘不了地中海曾经是罗马帝国的内海这一历史的骄傲,作为伟大罗马帝国的正宗传人,有个亚德里亚海作为内海,也算不辱没祖宗。但是当时的奥匈帝国也就那一点点海岸线,让给意大利后自己不是变成了内陆国家了吗?所以万难答应。英法两国慷敌人之慨,何乐而不为?因此答应了意大利战后可以在巴尔干半岛获得所希望的“特殊利益”,意大利很快就上钩,同意加入协约国阵线参战了。
  意大利人的祖先凯撒曾经形容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意气用事,听到风就是雨,办大事欠考虑,好冲动。当年的罗马人自己是否也如此很难说,但是今天的意大利人确实就是如此,行为办事比较情绪化。当时,意大利人奉行的投机战略与美国人奉行的类似,但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就沉着,稳重得多,耐心等到战争的最后一年才参战。意大利就等不及,匆匆忙忙参战,结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军队的战争准备根本适应不了政客们的勃勃野心。参战的时机也选得很糟糕∶西线陷入僵局,东线俄国战线刚刚失利,狼狈退出奥匈帝国的加里西亚地区,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已经招架不住,保加利亚加入了德奥阵营。在奥匈帝国已经稳住阵脚,德国有余勇可贾,而俄、英、法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意大利参战的形势相当严峻。很快,依崇佐河战役,意大利军队以2-3倍兵力猛攻奥匈阵地,损失惨重,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后来奥匈军队从阿尔卑斯山上的提罗尔呼啸着猛冲下来,切断意大利军队后路,意大利军队几乎全线崩溃,靠俄国发动进攻牵制,才使奥匈军队停止推进。由于意大利想占领奥匈的领土没有成功,自己的领土倒被奥匈占去了不少,结果全国舆论大哗,主张参加协约国的萨兰德拉内阁倒台。可是新上台的博利泽内阁还要麻烦,德国感觉到意大利人不屈不挠的斗志确实牵制了奥匈帝国不少兵力,于是决定改变不介入意大利战事的初衷,调兵遣将,配合奥匈帝国军队大举反攻,在卡波莱托大破意大利军队,前锋逼近威尼斯。于是博利泽内阁下台,奥兰多出任首相,并且军队首脑卡多尔纳也被撤换,由阿芒多·迪亚斯将军接任。英法军队还进入意大利,帮助稳定军事形势,如此勉强支撑到战争结束。
  本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到了墨索里尼执政的时候,本应该吸取教训,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方面多“察”一点,但是不然,墨索里尼的荒唐要远远超过决定参加协约国的前政府首脑。当时,法西斯阵营里除了德国、意大利之外,还有日本、西班牙。最狡猾的是西班牙的佛朗哥,虽然他夺取全国政权时利用了德国、意大利的援助,但是德国、意大利有难时,他却装聋作哑,搪塞过去了事。甚至在德国击败法国,法西斯事业如日中天,最为辉煌的时候,即使希特勒亲自出马,也没能说服佛朗哥参战。其次是日本,开始进攻中国,向苏联挑衅,吃亏之后,自觉不敌苏联,赶紧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躲到一边看热闹。德国进攻苏联,歼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日本依然沉得住气,没有对苏联动手。等到日本参战的时候,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自己最具备优势的海军领域里参战的,而且在德国响应日本对美国宣战后,日本依然没有对苏联宣战,也没有采取任何有助于德国改善苏德战场形势的重大军事行动。只有墨索里尼,战争准备比谁都差,但是投入战争比谁都冒失,当然所得的战果比谁都小,而吃的亏比谁都大。
  意大利的军队的装备基本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遗物,算得上现代化的很少,军队的训练,素质都很差,只能对付非洲的土著军队。意大利的将军们怯于“公战”,完全不想打仗。宣战几个月后,除了对法国趁火打劫小打小闹在边界上搞了一些实效不大的小动作之外,对英国基本上无所作为。墨索里尼对将军们说,完全用不着打仗,英国很快会投降的。等到确认英国是决心战斗到底之后,墨索里尼才开始赶他的将军们向英国在东非和北非的殖民地进攻。当时,英国在埃及和肯尼亚等地驻军5万人,由韦维尔将军统帅,意大利在非洲却有50万大军。这50万大军分别驻扎在利比亚(北非)和阿比西尼亚、索马里(东非)等两处,无所作为。在墨索里尼一再催逼下,统帅两支大军的格拉齐亚尼元帅和奥斯塔公爵不得不在边界上采取了一些细小的军事行动,占领了一些哨所、居民点,然后就算交差了。他们万万想不到,对方的“老虎屁股摸不得”,英国人就连这点小小的不恭敬也不能容忍,一个反扑,整个意大利非洲殖民帝国立刻土崩瓦解。
3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6:34 | 只看该作者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9月13日,意大利军队越过利比亚埃及边界,推进不远,到西迪巴拉尼就安营扎寨不动了。12月7日晚,英军开始反攻,以3万人,275辆坦克进攻意大利军队的8万人,120辆坦克。12月11日,意大利军队全线崩溃,被俘虏近4万官兵(比全部英国进攻者还多1万人!),400门大炮。由于英国统帅部想不到意大利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遂下令按原计划撤出一半部队回防埃及,增援苏丹前线。战场上一度出现意大利人往西跑,英国人往东跑的荒唐局面。过了3个星期,英国统帅部发现意大利人真是垮了(没有比俘虏人数更准确说明战斗结果的了),才从巴勒斯坦派兵过来支援向利比亚进攻的英军。1941年1月3日,得到增援的北非英军越过边界进入利比亚,进攻意大利的巴尔迪亚边界防御地带,3天的战斗之后,英国人又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俘虏意大利官兵四万五千余,大炮462门,坦克129辆。1月21日,英军推进到东利比亚主要的港口要塞托卜鲁克,第二天冲进去,抓了3万意大利军人,缴获大炮236门,坦克87辆。但是狂热地关注巴尔干半岛局势的邱吉尔完全忽视了迅速全歼意大利驻北非的东非全部军队,并且夺取其全部殖民地的机会,下令不得增援在利比亚的英军,所有机动兵力都集中在希腊登陆,企图重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希腊战线的旧梦。但是尽管如此,剩下的弱小的英军又一次痛歼庞大的意大利军队。1941年2月3日,英国侦察机发现意大利人有逃出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迹象,原本准备等到12日援军到后发动进攻的英军提前行动,直趋意大利军队逃跑的路线。英军出动兵力三千人不到,2月6日夜在班加西以南的贝达富姆地区全歼意大利军队,俘虏两万人(平均每一个英国兵俘虏8~9个意大利兵),216门大炮,120辆坦克。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得意洋洋地引用邱吉尔的名言来形容这次歼灭战∶“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向这么少的人献出这么多的贡品。”   在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由总司令奥斯塔公爵统帅的驻在索马里的意大利军队有30万人,而在战争爆发前,英军在相临的苏丹有9,000人,肯尼亚有8,500人。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军队按兵不动,1个月后,进入苏丹,占领了几个边界哨所之后,又没有动静了。8月份认真一点,占领了英属索马里。到了11月,10万多英军开始从苏丹,肯尼亚分头反攻,在阿比西尼亚北部的厄利特里亚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遇到了意大利军队自开战以来最顽强的抵抗,但是在索马里,英军轻易就攻克了主要城市基斯马尤和摩加迪沙,然后转而与北路英军夹攻阿比西尼亚。5月19日,意大利“名将”(据说是以骁勇善战出名?!)奥斯塔公爵率领23万多意大利官兵投降。意大利的东非殖民帝国就此宣告灭亡。   意大利在非洲之所以没有被全部扫地出门,是因为邱吉尔犯了与希特勒在敦刻尔克附近犯的同样的叫停的毛病。他命令英军在攻克班加西之后,将主力调去希腊登陆,其余部队在意大利军队的阿盖拉防线附近监视并且休整,没有乘胜直取的黎波里,把意大利人彻底赶出非洲。这一下可好,隆美尔带领德国装甲师来到了非洲,一个反攻,大败英军,连领导反攻利比亚的英军名将奥康纳也俘虏了,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继任人,英国第八集团军新任总司令尼姆将军。丢盔弃甲的英军一路沿着当初追击意大利军队的路线向相反方向逃跑。以后,直到阿拉曼战役以前,基本上轮到英国军队向隆美尔指挥下的德国意大利联军“这么多的人向这么少的人献出这么多的贡品”了。后来英国军队倾全国之力来攻打隆美尔统帅的一支“偏师”,几乎每次战役都在兵力兵器上享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结果几乎都一样∶“沙漠之鼠”给“沙漠之狐”追得满沙漠乱窜。当时在隆美尔指挥下的意大利军队,尽管武器装备被隆美尔称之为“破铜烂铁”,但是作战还是不乏英雄事迹。可见意大利军队主要的问题的指挥领导的问题,其次是士气问题,再次是装备问题,另外训练不足也是失败的原因。   意大利的海军也是败多胜少。本来意大利海军实力不算弱,国土在地中海的正中的位置,可以切断东西两头英国的殖民地的海上联系。但是意大利人在军事学术方面的成就,反而耽误了其军事实践,真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意大利的朱里奥·杜黑首先提出“空中优势”“制空权”和“战略轰炸”等现在空军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概念,对于世界空军的学术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方面也因为杜黑的理论,空军受到重视,飞机发展到3,200架(虽然性能比较落后,多数也比较陈旧),并且其在军事方面的利用,基本上可以自作主张,受到政界和其他军兵种的干预比较少。可是由于意大利本身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没有能力发展大量的重型轰炸机,实现杜黑战略轰炸的梦想。   杜黑主张限制陆海军的发展,集中经济资源发展空军战略轰炸机群。战争一爆发,仅仅由空军进攻,陆海军防御。由于空军逐个夷平敌人的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和军事基地,敌人必然因为继续进行战争的代价太大而屈服。这个理论后来被英美接受,意大利和德国、日本一道成了受害者,给敌人的战略轰炸机炸得稀烂,这是杜黑始料不及的。 在意大利,陆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力,对国家国防政策发挥主导作用,是不可能限制住的;意大利又是一个边界以海岸线为主的国家,海运事业发达,限制海军发展也不合适。空军不仅在意大利,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新的军种,即使政府大力支持,也办不到仅仅靠轰炸就迫使敌人屈服的目的。只是做到空军在国防上取得了独特的优越地位,海军和陆军都没有自己能够支配的航空兵种。意大利空军既没有战略轰炸的实力,又不重视战术轰炸,高不成,低不就,对于其他军种的战斗带来及其有害的后果。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6:49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当时在地中海的战略形势非常好,其殖民地从东西两面包围着英国的重要殖民地埃及,如果空军的海上攻击能力比较强的话,英国既不能从地中海增援,也不能从红海增援,埃及就成了意大利的瓮中之鳖。但是意大利空军既没有去“夷平”英国的或者埃及的城市和基地,也没有对于英国与埃及之间的海上交通造成严重妨碍。英国从埃及运兵到希腊登陆,经过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到土耳其之间的入口,那里有意大利占领的罗德岛和莱罗斯岛,那里的意大利空军没有积极干扰。在英国从直布罗陀经过马尔他到埃及的航线上,散布有撒丁岛、西西里岛、班泰雷利亚岛、配拉杰群岛、利比亚、克里特岛,包括意大利本土,这些地方的机场都分布在航线的两侧,如果意大利空军有当时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对海攻击能力,这条航线早就不能使用了。同样,在阿比西尼亚的意大利空军可以从索马里开始突击企图从印度洋进入红海的英国运输船,然后在厄利特里亚沿红海狭长的水道再加以攻击,这条航线也无法使用。但是意大利空军什么也做不来,埃及成了英国主要屯兵场,东克阿比西尼亚,西击利比亚,使意大利的非洲帝国之梦幻灭于一旦。意大利的空军不但攻击无能,甚至连侦察也十分差劲,结果英国舰队横行地中海,意大利舰队却被迫逃到撒丁岛和比较靠北的基地去躲避英国航空母舰飞机的袭击。
  总之,战争过程表明,意大利三军都没有适当的战争准备,根本就不应该参加战争。意大利当时刚刚攻下阿比西尼亚,本来最合适的国策是消化掉刚刚吃下的战利品。从今天看来,利比亚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在当时意大利根本就没有开发。从德国的战略来看,也没有要求意大利参战的必要。希特勒一直忽视北非战场,就是不希望在那里惹麻烦。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反而可以帮助德国破坏英国的海上封锁。意大利不参战,英国没有开辟地中海战线的需要,当时意大利舰队虽然战斗力有限,但是毕竟在战舰的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地中海舰队。英国正苦于德国的潜艇战,护航兵力严重不足,没有在意大利愿意中立的情况下主动挑衅的道理,正像西班牙虽然也是法西斯国家,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从始至终保持中立一样。战争进行到后来,意大利人虽然投降倒戈反抗德国,但是其在非洲、巴尔干、爱琴海上的殖民地全部丢失了,国家蒙受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7:12 | 只看该作者
8.国家元首和家庭主妇共同的基本功。
要说竞争的哲理,最玄妙的莫过于道家的学说了。老子曾经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话,让我很久回不过味儿来。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是“小鲜”?需要“烹”的东西,又要新鲜,老子那个时代没有冰箱,他老人家生活在南方,因为气候潮湿炎热,食品容易变质霉坏,南方人特别讲究食品的鲜活,大概是小菜一碟那么个意思吧[15]?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炒一碟小菜那么简单?又或者倒过来说,炒一碟小菜和治理一个大国一样复杂?那岂不是说国家元首=或者≈家庭主妇?!至少本事差不太多吧?
你说是不是吓你一跳?
--------------------------------------------------------------------------------------
[15]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有的书解释为“煎小鱼儿”,大概是不好乱翻动,否则小鱼儿就破碎了。老子是不是把“小鲜”就是指我们今天人理解的“小鱼儿”,就像北京人流行的“盖帽”的口头禅是不是来源于警察的“大盖帽”,可能连北京人都未必知道。如果500年后的《北京古话辞典》要这么说,你也没办法。去做一道小菜的意思比较宽一些,即使老子不是指“煎小鱼儿”,也差不太远。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老子在这里主张“道法自然”来治理国家,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只要放手按照客观规律去做,别的就不要多事。好像我们今天说政府对企业行为要少干预一样,因为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会“自然”地引导企业活动一样。我国历史上搞“大跃进”想一下子“超英赶美”,结果反而把国民经济搞糟了,这就是违背“无为而治”的道理遭到失败的例子。我觉得老子的意思是用“道”来治理国家,在做事情上,大事小事都一样要服从“道理”,只要根据道理去做,没有做不好的事情。“烹小鲜”的结果就是做出来味道好(或者说色香味俱全),怎样做得到,这里的道理和治理一个大的国家一样。“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指“不乱来”,“从小事情做起,从小处做起”,“从最基本,最基层做起”到不能乱来,事情自然可以做好了的意思,就像学生打好基础,不是说不读书一样,而是不必三岁看懂《红楼梦》。这个道理在数学上和微积分的原理是一样的: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变为大变。“小”则是“调味法”,“大”则是“看火候”,请看官细细品味。
--------------------------------------------------------------------------------------
到底治大国和烹小鲜如何“若”呢?“若”在哪里呢?老子没有明说——看来在竹简上写字相当麻烦,给他老人家省略掉了,我只好放胆乱猜:“治大国”太复杂,没几个人有机会尝试,不好理解。“烹小鲜”简单一些,家家户户都有经验,就从炒小菜的功夫往回推导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吧。
烹小鲜最主要的功夫在哪里?如果不考虑材料的话,一看火候,二看调味,其他的都在其次。火候和调味有一个道理是共同的:恰到好处为之好。火候不够,菜不熟;火候过了,烧焦了。山珍海味,无盐无味,但是盐多了太咸,盐少了太淡。因此火候和调味,都要达到恰到好处,才显出厨师的才能。改革开放以来,从一些流行的语言当中,可以看出其中之“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要“两手抓”,否则味道要么淡了,要么咸了——“若”烹小鲜当中的调味;“抓住机遇”——火候到了,还不下菜猛炒?!——“若”烹小鲜的看火候差不多吧?
战略决策也是这个道理。一方面是资源分配,实力部署,一方面是把握时机,果断行动,都要掌握到恰到好处。决心采取防御态势的方向,投入的实力太少了,一旦对手突破,我方将可能蒙受重大损失。投入防御的实力太多了,势必削弱我方的进攻力量。在竞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环境要素都在变化,最有利于我方的时机不是经常存在的,因此一旦这种时机来临,要当机立断,果断行动。
如何分配资源,部署自己的竞争实力,应该掌握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调味法”。“调味法”就是像我们平时炒菜调味那样来掌握各种实力要素投放的比例和数量。我们平时怎样调味呢?拿放盐来看,我们先试着放少量盐,然后尝尝味道看有什么改进,通常我们都掌握在差一点儿的程度上,然后再加少许,再尝尝……直到味道合适为止。这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这个方法在经济学上叫“边际分析”,在数学上叫“微积分”。当我们反复试验,认定盐已经加够了,我们就转向另外的调味品,例如酱油、醋、糖等等,最后美味佳肴就出来了。只不过我们反复多次之后,熟练了,可能只需一两次试验就可以成功。调味法的基础是边际效果递减规律。边际这个词是经济学界对英文Margin的翻译,很多中国人对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为何。其实我们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解释是最合适不过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增加量的意思。那么边际效果递减规律呢,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资源连续用在某个方面,后面投入的一个单位的资源取得的效果比前面投入的一个单位资源取得的效果要小,呈递减趋势。
如果你能够回答我的IQ测试题,你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了:
你任何时候吃饭,哪一口饭最香,哪一口饭最难吃?
很显然,肚子越饿,饭越香。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很多时候并不是饿了才去吃饭,但是相对而言,吃第一口饭的时候总是比较饿的,而最后一口饭即使没有吃饱,也是相对不那么饿的时候吃的,因此我们吃饭的时候总是开始吃的时候比较香,然后越吃越不想吃,最后是实在吃不下了,才把碗筷放下。如果我们能够吃饱,往往最后那一口在感觉上是可有可无的,多吃一口也可以,少吃一口也不饿。所以,我们家庭里日常吃饭之后,常常有些剩饭,有时候剩饭不多,留下来麻烦,倒掉浪费,总是要某人吃掉。这个事情绝对不是美差,负责吃剩饭的,通常是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家庭成员,例如男性家长或者健康老人,很少有人逼孩子吃剩饭的,因为吃剩饭有点儿“痛苦”,是一种“牺牲”。
因为边际效果递减规律,所以我们不应该连续不断地将资源投放到某个方面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应该像我们通常吃饭的时候那样,一口饭,一口菜,轮着吃,这样吃饭才会比先吃完饭再吃菜,或者先吃完菜再吃饭要香。
要想把味道调到最好,首先要看我们有多少资源可以用来调味,然后是怎样调。引申开去,我们可以达到使用一定数量的资源,获得最佳效果的目的。下面有两个公式,只要满足了公式要求,我们就可以达到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效果的目的:
P1Q1+P2Q2+……PnQn=TR    ………………………………(1)
  MR1/P1=MR2/P2=……=MRn/Pn   ………………………………(2)
其中:
P——某种资源的价格;
Q——某种资源的数量;
TR——资源总量;
MR——边际效果,即总效果的增加量;
第一个公式当中,PnQn 表示投入在某种用途上的资源的价格乘于数量,合计相当于投放在这个用途上的资源成本。公式的总概念是我们的资源总量都分配到各种用途上了,没有因为盗窃、浪费等等蒙受的损失。我们全家外出的时候,总要把门锁上,这一把锁,就是为了满足第一个公式而锁上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第一个公式叫做“一把锁公式”。
第二个公式当中,MRn/Pn 表示每单位货币资源成本所造成的边际效果或者说总效果的增加量。比如说,每一元钱成本所引起的效果的增加量。
打个比方,我们有20元钱,打算买一些苹果,小贩告诉我们,每个苹果1元钱,任我们挑选。我们怎样花完这20元,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利益呢?
进一步仔细考虑:第一个苹果应该根据什么原则选取,对我们的利益最大?
——哪还用问?肯定是最大的那一个!
没错。每花一元钱,就在剩下的苹果堆中挑选最大的那一个。花到最后一元钱的时候,我们刚好买到了从第一大到第二十大的苹果,留给小贩的是第二十一大的以及更小的苹果。这样,我们掏的20元钱就买到了最多的苹果——不是个数多,而是重量多。如果我们把这个例子里面的苹果替换成边际效果(总效果的增加量),把金钱替换成投入的资源数量(如果需要,可以仍旧用金钱来表示),调味法就可以掌握了:
好像打扑克时分牌一样,我们把资源一个一个单位地分发到不同的用途上去。每分发一张扑克牌(一个单位的资源),我们不是像实际打牌那样按次序轮流分发,而是根据哪一个用途获得这一张牌对我们追求的效果的增加量最大,我们就把下一张牌发给那一个用途的原则来分发。由于存在边际效果递减规律,因此得到牌越多的用途,再多发一张牌所可能给我们的边际效果肯定比上一张牌要少,就像我们吃饭越吃越不想吃一样。这样,我们就应该把牌发给其他相对而言边际效果比较高的用途。因此,我们把第二个公式可以叫做“最大增量公式”。最后的一连串等号表示“选无可选”的意思,如果还存在某个MRx/Px大于MRy/Py则意味着我们还可以通过选择把资源投入MRx/Px来增加效果,如果没有选择的机会了,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了最好的效果。这种情形,几乎人人都有经历:当你走出商店门口的时候,就是满足了这个条件——如果你觉得什么东西买少了,那是因为这种东西的MR/P比较别的商品大的缘故,那么你就不会走出商店。我们有时候看到人们在超级市场的收银台前放弃了自己刚才挑选的一些商品,这里留个IQ题给你:
为什么人们挑选出来的商品自己并不一定买?
调味过程中,我们放盐增加咸味,觉得差不多了,我们又转向增加菜肴的酸味、甜味、辣味等等,最后得到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其他事情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白领丽人早上起来化妆,刚刚完成眼睛的化妆,丈夫就催她说时间到了,今天有重要会议需要她提前做准备,她只好赶紧停止化妆,出发上路。你说她在路上会怎么办呢?会不会想:“至少化好了眼睛,总好过一点儿都没有化妆!”
大概她或者是补妆,完成其他部分的化妆;或者全部擦掉,干脆全部不化妆:“光化眼睛,其他地方没化妆,不伦不类的,像只‘国宝’大熊猫,还不如没有化妆!”
37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7:28 | 只看该作者
打仗以坦克为陆战之王,如果军队全部装备坦克,战斗力岂不是天下无敌?但是这样的军队缺乏后勤保障,缺乏对空掩护,缺乏在崎岖地形作战的能力,缺乏对付零散步兵袭扰的能力,缺乏……因此,现代化的军队都实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编制,保证军队有全面的作战能力。 第二个原则恰好相反,是突破有效的原则。 调味法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的原则,如果我们在竞争里使用这个原则,就会犯平均使用力量的错误。正如孙子批评的:“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你企图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结果什么情况都应付不来,因为你的资源太分散,解决什么情况都不够。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留意过我们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当你刚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天真烂漫,小朋友之间本来的那一点点儿天生的差别算不了什么。但是,学期结束,总要评出个什么什么“少年”来吧?有一个幸运的小朋友仅仅因为运气好,比其他小朋友好那么一丁点儿,就评上了个“什么什么少年”。第二个学期,他受到鼓舞,再好上那么一点儿,……直到高中,从“什么什么少年”升级成为“什么什么青年”,而其他同学,从“什么也不是少年”变成了“什么也不是青年”,所有的荣誉和称号都被那个幸运同学垄断了,而且这种垄断的时间越是长久,就越是不可动摇。是不是他就那么厉害呢?不然,出到社会以后,才发现那些好像“什么也不是青年”原来也是那么杰出,富有才华,甚至不少人还超过了那位“什么什么青年”。不是吗?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这可以归功于那位幸运小朋友当年第一次的突破成功,成就了十几年的荣誉垄断。 现代管理学里面,有一个所谓“满意”的决策原则,意思是说我们决策不一定要求最大的效果,只要满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可以明确地知道结果,那么我为什么要对第二好的结果满意呢?因此,“满意”的决策原则只能是在对于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采用,尤其是对那种风险和利益的概率同比例变化的结果适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面对的情况是可能的利润越大,风险就越大,我们追求高额利润,但是有不愿承担太大的风险,因此权衡利弊,选择一些利润虽然不那么大,但是风险可以承受的决策,这就是“满意”的决策。但是在实际多数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不一定和最大的风险联系在一起,至少不是那么明显的联系在一起。比如你在时装店你挑选衣服,好的衣服一般都比较贵,既然是明码实价,就不是风险。如果有两套衣服在同样价码的条件下,买下不是第一的那一套,你怎么可能满意呢?也许第一和第二原来的差别并不大,甚至只有最挑剔的专家才能分辨,但是只要消费者认定某个商品是第一了,第二就没人理睬了。因此必须取得突破,在某个地方压倒对手,成为第一,否则你就注定是个“什么也不是”的人物。但是,你只要赢了一点点,哪怕是一丁点儿,就足以压倒所有对手而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了。 人类追求尽善尽美的本性,使得人类竞争当中必然要求突破有效。根据突破有效的原理,我们不能够四平八稳的配置我们的实力,必须有所侧重,追求突破的效果。 突破原则首先在军事上有效。最典型的例子是古希腊的埃帕米农达斯的底比斯方阵战胜斯巴达方阵的战例,恩格斯称赞说:“埃帕米农达斯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的地段进行主攻。”当时希腊的方阵一般纵深8~16列,而埃帕米农达斯把精锐武士集中在左翼,排成纵深五十列的梯形方阵,左厚右薄,首先在左翼突破,然后卷击右翼,打破了曾经威震希腊的斯巴达重装甲步兵的方阵。斯巴达人再能征惯战,在古代肉搏的战斗条件下,一个人受体力限制,是不可能连续战胜5~7个战士的,何况底比斯最精锐的武士全部集中在这里呢? 最伟大的成功是成吉思汗的蒙古轻骑兵的战略机动性。现代军事上讲究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的统一,古代军队应该是杀伤力、防护力和机动力的统一。古代的中国中央政府的正规军队,因为手工业发达,所以在杀伤力和防护力方面领先一些,因此能够称雄各国。成吉思汗在中国军队的传统上,结合蒙古游牧民族的特点,着重发展了轻骑兵的战略机动性。金国主力骑兵重甲连环,侧重防护力和杀伤力的结合,其“铁浮屠”所向无敌[16]。可是蒙古轻骑兵一人数马,轮流乘骑,保持马力和速度,饥渴的时候甚至以马奶充饥,结果获得了古代军事历史上的超级战略机动性:蒙古军队曾经从太行山迂回金朝军队的南口防线,逼近中都(今天的北京)。在金朝大军云集中都(北京)准备决战的时候,一支蒙古轻骑却悄然飞过万重关山,直取东京(辽阳)。然而敌人早有防范,指挥这支轻骑兵的将领哲别命令全军撤退500里,待敌人以为危险过去,疏忽大意的时候,一夜奔袭,攻破东京。蒙古轻骑兵的战略机动性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蒙古军队总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突击敌人以为安全的地方。他们的军队很少,但是每次战斗都能够迅速集中,突击敌人的要害。在与金国的战略决战野狐岭战役当中,金国集中50多万大军,浩浩荡荡,鼓行前来。结果蒙古全军突击金国军队前锋,前锋崩溃,全军崩溃。因为蒙古军队快速,就算是距离几里地的军队,也来不及互相救援,而一支军队溃散,就会动摇其他军队的士气。后来南宋的文天祥,诗歌写的不错,可是一看他的戎马生涯,就不敢恭维他的军事才能:军队稀里糊涂就给敌人打散了,自己当了俘虏。这也难怪文天祥,全世界当时的军队和统帅都没有适应成吉思汗的军队和战略战术。

38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7:47 | 只看该作者
[16]金国也有一兵二马的轻骑兵,因此采取了很有特色的穷追战术对付战败的敌人。从相当于今天沈阳的地方穷追辽国皇帝,一直追到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终于抓住了。后来又从河南穷追南宋的皇帝,直到浙江南部,把皇帝赶下大海,实在没法追了,这才班师回朝。但是入主中原之后,利用中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发展起来重装骑兵集团和大规模步兵集团,轻骑兵反而没落了。
--------------------------------------------------------------------------------------
美国的麦克阿瑟是成吉思汗的现代崇拜者,他模仿成吉思汗,在太平洋战争中设计了“蛙跳”战略,在朝鲜战争中策划了仁川登陆,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后来遇到了成吉思汗的正宗传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军事生涯就打上句号了——很落魄的那种句号。美国军队现在还再根据成吉思汗的军队来设计21世纪的美国军队,其中用轻骑兵了代替重骑兵的思想就用到了坦克设计上。现代主战坦克的重量达到50~60吨,走不远,走不快,一旦有事,靠火车或者轮船运输,好几个星期也赶不到地方。美国人计划开发一种轻便到能够空运的大威力坦克,一旦有事,可以迅速空运到出事地点。军队现在的重型师的编制也要相应改造成轻型师。这实际上是“盗版”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作战思想。
商业活动的原则其实也在突破上,做生意必须与众不同,至少在某个方面压倒对手,才能获得成功。市场只认识第一,不认识第二。你起码在某个方面能够获得第一,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否则只是混口饭吃而已。
总的来说,调味必须面面俱到,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我们还必须时刻记住我们是在和别人抢饭吃,必须要有所突破,才能战胜对手。你不能只看着自己的炒菜锅,还要留心别人的锅头。所以四川的菜在麻辣上有所突破,广东的菜在鲜活上有所突破……,有没有最好的味道呢?恐怕没有,只有各具特色的菜肴,各种菜肴都有自己忠实的拥护者。突破才能赢得顾客,才能赢得自己的拥护者。
做生意最害人的思想是“别人能活,我为什么不能活?”然后照抄别人的生意。殊不知别人已经经历了一段“如入无人之境”的大好时光,投资已经全部或者大部分收回,在生意方面已经是驾轻就熟,正在准备用价格战或者品牌战伏击你这个“初哥”呢。而你却是刚刚入行,投资债务背了一身,做生意还是“找不着北”的时候,给人家兜头打了一个闷棍,真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不败何待?
烹小鲜的第二要诀就是掌握火候。什么是战略的“火候”呢?就是时下时髦的词汇“机遇”,指的是环境变化和实力变化的最佳配合的时候,也就是形势最好的时候。
什么是形势呢?形势是竞争交锋前的综合局面,这种局面由竞争各方的实力,各方实力之间的结盟和矛盾,竞争各方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实力与环境的结合,所有这种情形所造成的一种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和互相抵消的均衡局面,这种局面对于竞争的结果将会产生重大的,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是谋略设计的依据。形势是由竞争各方的实力对比状况,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构成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隐约地向人们指示出竞争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各方成败的概率以及获胜的方向和机会所在。形势对于竞争的意义,就象物理学中的势能一样,本身并不意味着竞争的结果。在物理学上,势能越大,转化出的动能就越大,如果加以利用,做功也就越多。例如我们在人行道的边上放一块砖头,砖头向马路上伸出半截来,你感到害怕吗?大概你把脚掌放到砖头下面也不担心会被掉下来的砖头砸伤。可是这块砖头如果放在150米高的摩天大楼顶的边上,即使没有伸出来,你也会感到不安:万一风大,把它吹下来了怎么办?这么高,掉下来可能把小轿车顶都打穿!别提人脑袋了。竞争也类似,如果竞争各方的实力对比越悬殊,环境越有利于占优势的一方,则竞争结果就越有可能是优势者获胜。因此,战略的第一要务就是制造这种优势差,扩大这种优势差。这种优势差就是包含于形势中的势能。孙子说:“如转木石,木石之胜,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好像我们转动木头和石头那样,木头和石头的性质是,放在平稳的地方则老老实实,放在不平稳的地方则会滚动,如果把它们切割成方形,它们就不容易滚动,如果打磨成圆形就很容易滚动。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创造的形势,就好像在千仞高山上向下滚动园园的石头那样,势不可挡。《孙子兵法》在体系上,<军形第四>讲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形势,或者战略势能,即指这种优势差,是相对静止的东西。而接下来的<兵势第五>,指的是变动中的战略形势所产生的一种冲击力,即所谓的战略动能,在形势迅速变化中,竞争双方的优势差迅速变化,从而导致成败概率急剧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化过于迅速,处于不利的一方来不及采取反措施,以致处境急剧恶化,甚至于迅速溃败。“势如破竹”,“兵败如山倒”,“崩溃”这些成语词汇都是用来形容这种动能发生作用的情况的。然后的<虚实第六>则着重指出这种冲击力所应作用的对象,即对手的实力和环境结合的弱点。孙子的这三篇正是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
势能公式:
W = PS
其中:
W:势能;
P:实力的总体优势系数;
S:环境的总体有利系数。
比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成功与否,固然取决于他的形象、表演才华、名声等实力要素是否强大,也取决于和观众的关系。我国演艺界过去重视与评判的关系,轻视与观众以及传媒的关系,最近不少当红明星在这方面吃了亏,渐渐注意了这方面的改进。
39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8:03 | 只看该作者
一支军队要想战胜对手当然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众多的兵员、训练有素、武器先进、指挥上乘……,这些实力要素还必须和环境要素相结合才能成功。比如抗美援朝当中的上甘岭战役,我志愿军的胜利依靠:参战部队的英勇善战,包括炮兵、防空兵、装甲兵在内的特种兵部队装备和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指挥员的坚守防御的指挥水平,上甘岭的山地条件以及我军在战前修建的巨大的地下工事体系。 实力,实力要素在特定环境中的部署,和环境的结合,对于环境的利用,改造,然后和对手、盟友的同样情况加以比较,胜负的态势就已经可以明显看出来了。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战略分析的方法:形势——谋略空间分析法。 形势—谋略空间[17]是在实力和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势判断和谋略分析空间方法。该空间可以帮助竞争参加者判断总的竞争形势的绝对优劣,以及局部竞争形势的相对优劣,并进一步指出了谋略在改造形势和利用形势时努力的方向和任务。 形势—谋略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包括实力维,环境维和时间维。在坐标系上,X轴标示实力诸要素,按相对于对手的强弱次序排列,靠近原点一端表示己方相对较强的实力要素,远离原点的表示己方相对较弱的实力要素。各实力按其对于竞争影响的关联度大小划分,关联度表示每个实力要素对最终结果的贡献,Y轴表示环境。我们规定,越靠近原点的一端,就是对我方越有利的环境要素。向远离原点的方向依次为基地;我方控制环境;对手的基地。Z轴则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先看X轴表示实力值的对比。同一种实力要素,以我方该要素的值为分子,以对手的实力要素值为分母,计算优势系数,公式:              我方实力要素值 单项实力要素优势系数 = —————————              对手实力要素值 优势系数 > 1,表明我方在该实力要素方面占优势。 优势系数 = 1,表明均势。 优势系数 < 1,表明对手在该实力要素方面占优势。 总体优势系数的计算,通常要把各种不同实力要素值都折算成同一单位的值。例如,在商业竞争中用金钱来统一各种实力要素的计算。其他的情况,可以选择一种最有代表性,最易折算的要素值来统一计算不同的实力要素,或者,人为地构思一种竞争力值来统一计算。例如,在军事斗争中,人们常用“战斗力”来统一计算各种实力要素的值。在谋略学中,我们一般地把它统称为“竞争力”。在这种统一值确定后,分别算出各种实力要素的值以后,就可以代入下式,算出总体实力优势系数:            我方各实力要素竞争力值之和 总体实力优势系数 = ———————————————            对手各实力要素竞争力值之和 优势系数 > 1,表明我方总体上占优势。 优势系数 = 1,表明双方总体上处于均势。 优势系数 < 1,表明我方总体上居劣势。 在X轴上,优势系数越大,越接近原点,反之,越远离原点。 同样的,我们可以为各种不同的环境要素统计计算出有利度。单项环境要素的有利系数用以下公式计算:                      对我方实力要素的加强倍数 某项环境因素对某项实力要素影响的有利系数=————————————                      对对手实力要素的加强倍数 有利系数 > 1, 表明该环境因素对我有利,是有利环境。 有利系数 = 1, 表明该环境因素对双方有同样的影响,是中立环境。 有利系数 < 1, 表明该环境因素对我不利,是不利环境。 -------------------------------------------------------------------------------------- [17]形势-谋略空间的设计方法: ——作正方形1个。 水平双轴表示实力值,垂直双轴表示环境的有利度(环境乘数)。 实力轴左表示强,依次向右减弱;上为己方,下为对手。 环境轴上表示对己方有利,依次向下减为不利。 轴刻度均为1,表示100%。 ——按比例标上数值。 确定决定竞争形势的主要环境、实力要素以及各自在竞争中作用的百分比。 依强弱及比例标于图上。 ——画出势能分布及求出谋略集合。 确定图上势能的分布,标出优势、均势、劣势三空间。 寻求使交锋发生在势能最强空间的途径——交锋性谋略集合。 从实力和环境两轴上寻求推进己方优势空间的途径——战略性谋略集合。 ---------------------------------------------------------------------------------------

40
 楼主| 发表于 2004-8-30 16:58:25 | 只看该作者
环境对竞争的作用,是通过对实力的竞争效能的影响进行的。人们在形容一些雄关险隘时,常常形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说此关隘使得兵力的战斗效能增加了万倍以上。类似的例子,在经济决策中,投资环境常常是投资决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考虑中的投资地点缺乏基础设施,投资者势必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加以建设,结果资金利润率会下降。亦即投资者的实力—资本的竞争效率将减弱。反之,投资在有良好环境的地方,资本将受益于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其赢利的潜力将大为增加。在旧式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缺乏接触的机会,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他们本人所具有的实力,如相貌,才华,个性,谈吐在成婚前对于择偶的作用大大降低,而他们家庭的实力,才是决定他们婚事成功的主力。这是贾宝玉,林黛玉式的封建婚姻悲剧的原因所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情况就颠倒过来了。但是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实力要素对竞争的作用还是有差别的。例如,在农村,体格健壮,能干体力活,勤快等要素,就比在城市里重要,而住房,相对就不如城市那么重要。
环境对实力的加强倍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即削弱值,正如实力要素有正负之一样。一般而言,人口稠密的居民点,通常投资环境比较好。但是对于排污量大的企业,在这种地方生产相应地要提高三废处理的标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要使三废排放值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有递增的趋势。因此,这些类型的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宁可选择基础设施差一点的乡村,而不选择城市。因为城市那里的环境对其资本的赢利能力有削弱的作用。
同样的环境,可能对竞争双方的同一种实力要素有着同样的影响,但是程度不同。天气冷暖,对于马拉松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当然会有影响,但对于不同国度的运动员影响不同。一般而言,炎热的气候对热带地区长大的肯尼亚运动员的不利程度不及对寒冷地区的挪威运动员那么严重。因此,我们在评估一种环境要素的作用时,别忘了对于形势有意义的,是对竞争双方实力的相对作用。工农红军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自然少不了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的辛劳,但是相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而言,又是有利的环境,因为可以减小敌人的优势。
仅仅知道形势对比的优劣,还不足以定计。须知优势的大小只是表明胜算的多少,是一种概率的概念。很多情况下,占优势的一方贸然发动进攻,结果却意外地遭到失败。例如美国对朝鲜、越南的用兵,苏联入侵阿富汗,都是如此。竞争者还必须从形势中看出竞争发展的最可能的趋势,预见未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确形势的变化主要依赖两股动力—实力的变动和环境的变动,特别是这种变动所造成的差异对于形势变化的方向有什么作用。这就是Z轴的作用。
《孙子兵法》当中有“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一说: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因此三军的士气可以打掉,将帅的意志也可以打掉。因为早上的军队士气旺盛,中午的军队疲劳懒惰,傍晚的军队准备撤退返回营地,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避免在敌人士气旺盛的早上与他交战,而要攻击中午懒惰傍晚想回军营无心恋战的敌人,这就叫做“治气”的战法。以严整对付散乱,以沉着对付喧哗,这就是“治心”的战法。走比较少的路等待远道来战的敌人,休息好等待疲劳的敌人,吃饱饭对付饿肚子的敌人,这就是“治力”的战法。不要袭击旗帜鲜明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势严整的敌人,这就是“治变”的战法。
其中“治气”就是利用敌人的实力要素的竞争力在一天不同时候的变化而制定的战法。
战略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造势、蓄势与用势。
由于形势的优劣近似于竞争胜负的概率大小,而“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代人所说的善战的将领,所打败的是容易被人打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所获得的胜利,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功业。正因如此他们的胜利才是毫无疑问的胜利。之所以是毫无疑问的胜利,是因为他们为胜利采取的措施是必然胜利的措施,就是保证他们能够战胜一个已经失败了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不要放过打败敌人的机会。所以必胜的军队实现创造获胜的条件然后再向敌人挑战,而必败的军队却是先向敌人挑战然后再在战斗中碰运气。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和他曾经提到过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引导出的结论又进了一步。孙子在当时,已经产生了构成今天的概率论的一些基本思想,猜到了一些原理,如数学期望,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等等,这在充斥着迷信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根据这些原理,孙子否定了侥幸取胜的心理,而把胜负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他要求多算才战,即获胜的概率比较大的时候,才向敌人挑战,并且要在战前就“所措必胜”。这就提出了造就有利形势的问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