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4年的联想,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被称作“重量级”的企业之一。回顾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联想在与国际PC巨头的正面交锋中,不仅不处下风,反而是占尽优势。自1996年开始,联想便牢牢占据中国PC市场乃至整个亚太PC市场的头把交椅,这对于一家中国企业来说,实属难能可贵。fficeffice" />
近年来,联想更是通过成为全球奥运合作伙伴,以及斥资17.5亿美金并购IBM的PC业务等一系列大手笔的运作,成功进军海外市场,将业务拓展至全球。
毫无疑问,联想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标杆型企业,同时也是一面令国人无比骄傲的民族产业大旗。
不过,同其他所有优秀的企业一样,联想也是在饱经磨难之后,方能有今日的成就。这次我们所讲述的变革故事就是开始于一次磨难,但最终,联想把这次磨难变成了一次升华的契机。让我们首先把镜头推回到2003年。
2003年初,一场名为“非典”的罕见瘟疫闪电般袭击了中国大陆。在“非典”的重灾区北京,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摩肩接踵的超市、拥挤不堪的公交车都突然变得异常的冷清。在街上,偶尔会看到零星的几个行人,每个人都捂着厚厚的口罩,眉头紧锁、目光呆滞、行色匆匆。
面对这场非典,联想集团并没有慌乱。在非典较为严重的期间,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例如:发放口罩、调整就餐方式、减少工作会议、将工作时间改为隔天上班等。这些举措的实施,既有效预防了非典,同时也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使公司业务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与非典相伴而来的另外一股寒流,却让联想上下如芒在背。
1994年,将直销模式改为渠道模式之后,联想在中国的PC市场上风生水起,无往不利,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对手都很难阻挡其前进的脚步,销量和销售额成倍增长,市场份额扶摇之上。但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一个可怕的身影却在一步步朝联想逼近。这是一个来自异域的对手,手提开山巨斧,面貌狰狞可怖,虽然其绝对距离尚远,但逼近的速度却异常惊人。
进入2003年,联想的外围阵地频频失手,几番阻击也铩羽而归,对手前进的脚步依然势不可挡,森寒的杀气已经扑面而来。那一刻,联想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对于以杨元庆为首的联想高层来说,这种恐慌远比“非典”来得更加令人窒息。这一次,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它的名字叫做“戴尔”。
同样成立于1984年的戴尔计算机公司与联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间起步于学校宿舍的美国公司凭借着独特的直销模式和超强的供应链运作能力,很快就在PC行业刮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戴尔风暴”。 1992年戴尔首次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五百强企业,2001年更是一举击败康柏、IBM等强劲对手成为全球PC的老大。
1998年戴尔在中国厦门投资建厂,并从1999年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发力。借助其称霸全球市场的雄厚实力,戴尔很快就成为中国PC市场上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以下的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戴尔的“动物凶猛”。
根据IDC的调查数据,戴尔在中国PC市场上,1998年的市场份额仅为0.8%,1999年猛然跃升至2.3%,之后一路走高,2000年的市场份额为2.9%,2001年的市场份额为3.9%,2002年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4.6%,一跃成为中国PC市场上的第四大电脑厂商。在这几年之内,戴尔始终以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速度一路狂奔。
联想终于坐不住了。虽然2002年的联想依然握有国内PC市场27.3%的份额,戴尔的份额还够不上联想的零头,但戴尔的增长速度实在令人胆寒,从0.8%到4.6%戴尔只用了4年时间,4年时间内市场份额翻了近6倍。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联系到其全球PC老大的身份,或许戴尔在中国市场赶上甚至超过联想只需要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
身经百战的联想高层管理者知道,如果不能成功遏止住戴尔的增长势头,这场“戴尔风暴”无疑会成为联想的灾难。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应对这场“戴尔风暴”,2003年8月,联想在公司内部启动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竞争对手研究活动。研究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戴尔。此次活动被命名为“D项目”,由公司企划部牵头,营销、销售、供应链、研发、服务和企划等6大系统的数十个部门都参与其中,其牵涉面之广也许只有早年的“ERP项目”可以相比。
2003年的ffice:smarttags" />10月31日,企划部向联想总裁室就戴尔研究的结果进行了长达一天的汇报,汇报用的PPT文档有296页之多。这份报告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将戴尔与联想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并得出如下结论:
1、金融、电信和大中企业客户是戴尔潜在和相对的优势市场,家庭、小企业、政府和教育客户则是联想的优势市场,成长性中小客户会是双方当前和下一步竞争的焦点市场。
2、戴尔的客户细分精准,市场定位准确,基于客户细分的价值链设计,使戴尔的业务模式能够直接掌握终端客户信息和把握客户关系。不过其业务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需要面对面咨询和体验的中小客户的需求。
3、戴尔已经建立起以标准化为核心理念,以高质量、低成本为核心目标的完整的业务流程,这使得戴尔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比联想更具优势。不过也正是对过程和结果的过度追求,使戴尔的企业文化中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这将是戴尔长远发展的瓶颈。
4、与戴尔相比,联想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已建立起覆盖范围广阔的面向中小客户的渠道体系;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客户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的设计;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5、同时,联想在以下方面劣势明显:缺少科学的客户细分,无法直接掌握终端客户的第一手信息,无法深度把握客户关系;产品质量在实际表现和客户口碑上与戴尔存在差距;成本控制能力和运作效率均低于戴尔。
根据上述结论,项目组向总裁室提出四条战略建议:
1、细分客户群,按照经营客户的指导思想变革优化业务模式,加固渠道优势,创造全面掌握客户信息和直接把握客户的新优势;
2、按照总体优化、扬长补短的指导思想,系统变革优化全价值链的流程,追求流程卓越,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3、按照技术创新增值、应用服务增值的指导思想,通过更有效的客户关系,获得差异化、本土化和独特的竞争优势;
4、短期内采取一系列针对戴尔的行动,例如,抢夺戴尔客户、在重点区域推出明星产品等,以此来遏制戴尔的增长势头。
这份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引发了联想高层的思考。在第一条建议的细化方案中,项目组明确提出了建立直销模式的革命性思路,这无疑是对联想现有销售模式的颠覆。对此,与会者未置可否,毫无疑问,如此大幅度的变革需要充分的思考与论证。
2003年的下半年,联想并没有启动大范围的变革,对戴尔的遏制也仅限于产品调整、销售政策调整等短期行为,这些零星的枪声根本无力阻挡对方前进的脚步。到2003年底,戴尔的市场份额再度飙升,达到了6.9%的高位,联想的宝座开始了轻微的晃动。
虽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事后来看,2003年10月31日的这份研究报告对于2004年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联想的经营思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