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cnqian - 

[管理综合] [原创]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复制链接] 56
回复
1388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44:52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

三环理论的所谓“三环”,简单通俗的说就是,做你“喜欢做的、善于做的、也值得做或应该做”的事情或工作。喜 欢做,就是兴趣、爱好、意愿、动机、专注与投入。善于做,就是特长、知识、技能、经验、经历和能力。机遇,就是值得做、应该做的事情或工作,适应了社会需 要(天时),具有环境条件和资源供应优势(地利),以及良好的组织或人际关系基础(人和),并且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物质和精神(情感)回报。按照三环方式发 展职业和学业,你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得到的物质、精神(情感)回报,会令你个人比较满意,你的职业生涯也会充满愉悦感和幸福感。

“三环”的另一种通俗理解:性格、才能、外部机遇。命运就是由这三个因素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性格决定了命运”。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通俗的”理解,并不严格,也不全面,以及没有动态性。为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本文捎带说过一下。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其内涵远远超出以上的简单通俗说法。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原理图如图所示,该图是系统思考的结果,所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环理论系统。阅读以下内容时,请务必同时参看该原理图。


居于原理图核心的是三个圆环,它们的共同交集就是“成”:“成效、成果、成绩、成长、成功、成就”。“成”是一个事实结果。而决定它的就是三个环的内容,分别为“1 态度/努力水平:专注、持续、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2思维与行为的才能种类与深度:知识、技能、经验、智慧等”、“3 外部事业与成长的实践展示机会/机遇、支持”。三个环可分别用“态度、才能、机会”来冠名表示,这样更直观一些。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功”,是由他的个人才能、努力态度以及外部机会等三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只有一个或两个因素,其余因素不合适或不好,那么就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主观成功与客观成功的统一,详见博文“什么是职业成功”。),除非对“成功”进行定义改造。(I、II、III的状态说明……,略。

从三个圆环往下看。“成功”之后,就是回报了,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回报”,另一方面是外部他人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回报”。自己的回报就简单直接了,“成功”经过与自己内心的隐含预期(或没有什么明确的预期)比 较后,立即就会产生成就感、愉悦感等美好的感觉。而外部他人的回报则会延迟一段时间,并且经过与他人对当事人的预期的对比,按照考评和回报机制进行的,应 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也应该是及时的。在实际中往往做不到这“三公一时”,如果明显不“公”或不及时的话,外部他人的“回报”可能会产生挫折感、压力 感、失落感等负面感觉,而不是立即的成就感等美好感觉。

以上感觉的产生还要遵照个体的心理需求或欲望进行,只有符合个体心理需求或欲望的回报,才会产生共振式正面或负面感觉,即 回报越是“对口满足了”需求或欲望,正面的成就感等美好感觉也就越强烈,或负面的挫折感等负面感觉也就越强烈。不对口的,也许会有轻微的心理感觉产生,但 是对于个人来说,没有进一步的影响作用。
无论是正面的心理感觉,还是负面的心理感觉,都会进一步影响、决定当事人的外在努力水平,即态度。正面的成就感等美好感 觉,会进一步刺激和维持当事人的兴趣、爱好,以进一步保持良好的态度。而负面感觉,起作用的方式则不同,有可能会激发当事人更好的努力水平,例如“屡败屡 战”、“不服输”、“激发了斗志”,也有可能抑制当事人的努力水平而使得偃旗息鼓。这与当事人的个性特质是相关的。

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好的态度,使得事业(更可能)成功,进一步(应该)得到好的回报,为此产生了好的心理感觉,进一步使得当事人兴趣盎然,以维持良好的态度。这样的正面循环,是每个当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也可能是另一个循环:当事人虽然得到了负面的心理感觉,但却激发了当事人更加卖力的努力水平,以期“扳回”不成功的结果或向外部他人证明“他们对自己是不公的、自己其实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后者情况相对于前者比较少见,不是一般人常有的反应模式。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简化静态公式:
你的成就=你自己+你的外部实践机会或机遇{任务或事务、天时地利人和、贵人、资源、运气}+
一个动态的时间过程{修炼才能、积累历史成就、积累资源},
其中,你自己=你的思维和行为的才能{知识、技能、经验、智慧等}+你的态度或努力水平{专注、持续、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你的个性特质{偏好特质(心理需求、欲望、动机+个性倾向)、潜能特质}+气质或性格(与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其它(与职业发展不太相关)

以上是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总体概述,详细的说明和讨论见后文。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47:08编辑过]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49:47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2:态度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态度是什么

1)“态度”就是当事人思维和行为的努力水平, 表现为专注、持续、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反过来说,努力水平的品质,就是心理动力能量的品质,体现在专注的定向性、持续不间断以及稳定的幅度。思维和行为 的努力水平高,其实就是心理动力能量的品质高,进一步说就是,当事人在时间和精力投入方面,是聚焦专注的,且能不断持续的维持这个稳定、高强度的专注。相 对应的,努力水平低的表现就是,心不在焉、索然无味、(小和尚念家)有口无心、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复无常等。

2)思维,主要是指动脑子的活动。而伴随动脑子的动手、动腿、动口等,就是行为。当事人的活动,也就主要体现思维和行为这两大方面了,这也是一种大概的分法。

3)毋庸置疑,好的态度有利于当事人的事业、任务或学习的成功。从道理上来说,为了成功,每个当事人都应该是理智的,都应“信誓旦旦”认为自己是可以保持良好的态度的,毕竟为了自己的成功嘛。但事实上,态度不是保证出来的,也不是道德说教出来的,更不是随随便便说说就可以出来的。放眼四周,同一时间内不同人的参差不齐的态度水平,以及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内参差不齐的态度水平,作为事实存在,已经说明了事情的复杂性。态度作为一个自己心里清楚、别人也较看得见的外在表现结果,背后是有较复杂的心理动力过程的,即由一些更深入的原因因素决定的,是这些因素的一个产出结果而已。那么当事人的态度从哪里来?

2态度的来源
态度来源于三个方面,1)其一为短暂的新鲜感,面对新鲜的事物,当事人常会有一个起码的、短暂的好态度,是否维持,就意味着新鲜感的失效与否。新鲜感不能长期维持一个良好的态度。

2)其二为大脑中多巴胺系统的作用结果。如果人脑得到了愉悦的、快乐的、富有乐趣的、爱的、成就的等正面的好感觉,就会产生足够的多巴胺物质,进一步刺激或维持人脑神经细胞对所承担事情、任务、工作或学习的兴奋性,体现出来就是努力水平高。即脑细胞看起来喜欢“吃”这些“材料”的,就是通俗的兴趣、爱好了。一个Hobby之所以成为兴趣爱好,就是我们喜欢啊,可以乐此不疲、疲而不倦、倦而不厌的做它们啊。打游戏的学生和打麻将的成年人,他们的努力水平那是没得说的,不吃不喝不睡也可以玩很长时间,如果将这种努力水平用在学习、工作上,该会产生多好的成功啊。但是这不太容易,因为对“打游戏”感兴趣的脑细胞不一定对“学习课本知识”或“干好本职工作”感兴趣,因此关键在于“对不对口”。如果能够培养起来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那么至少表现在大脑中,就是有了一大群喜欢“吃”学习和工作“内容”的脑细胞了。这 么一群有定向偏好的特质化的脑细胞群体,就属于一个人的心理特质了。比如说吸烟上瘾的人,就是一部分大脑细胞爱上了尼古丁,没有尼古丁,多巴胺系统就不能 正常工作了,脑细胞就要罢工了,表现出来就是当事人呵欠连天、流鼻涕、无精打采或萎靡不振。所以这个过程可以直接看作是脑细胞喜欢“吃”尼古丁,而吸烟就 是为脑细胞提供了可口的饭菜。

那些工作狂人,干活不知疲倦,就是脑细胞不累的缘故。不累有可能是脑细胞确实喜欢干活的内容,也可能是脑细胞对多巴胺的需求天生很低,即很少的多巴胺就可以使得脑细胞得到满足,以继续输出稳定的努力水平,表现为一个功率强大、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发生器。工作狂人对工作的满意度确实可能是不同的,有狂人声明自己享受工作,因为喜欢,所以投入。而有狂人则一本正经的声明自己其实对工作“无所谓、没什么感觉”的,只是自己身不由己就能不知疲倦的干活了,虽然老板或公司喜欢这样的人,但同时他们的多巴胺系统运作不太正常(与大多数人不同),也是一个事实。

3)其三是负面的心理感觉,例如仇恨、压力感、不安全感、恐惧感、 屈辱感、嫉妒感、挫折感等。负面的心理感觉有时候对有些人甚至可以激发起更大的努力水平,促使他们去奋斗、拼搏和抗争。譬如秋菊打官司一般,“人活一口 气”,故可以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与地头蛇势力“斗下去”,目的只是“讨一个说法”。这种心理动力能量,不是来自于快乐,而是来自于屈辱感、仇恨感,促使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同样的,因为嫉妒感的“烧心”,也会促使有些人暗地里做一些不断“揭发、控诉、对抗、举报”被嫉妒对象的事 情,也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平,看起来仿佛成为了一个业余乐趣一般。“破釜沉舟”的恐惧感激起了士兵们更勇猛的杀敌热情,即战斗的努力水平,那是知晓只能成 功,不能失败,否则自己及家人(或公司)会很惨,这就是因为害怕失去的恐惧感,所激发起的努力水平,强度也可能超过单纯兴趣爱好所能激发的水平。爱可能比恨让人感觉更痛苦,而恨可能激发出比爱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工作中比较经常遇到的是压力感,有些人喜欢压力感,可以让他们产生更好的动力(化压力为动力)去做事情。而一般人在长期的压力下,体内皮质醇浓度增加,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使得大脑的功能、效能和人体的体质下降,甚至出现神经衰弱、忧郁症、亚健康、慢性病等,自然也就不能长期维持努力水平了,即便心里想如此,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负面的心理感觉,即使可以短期或长期激发起更强烈的努力水平,但是对当事人的心理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走极端、没有快乐,甚至有些心理变态了。

所以说,负面的心理感觉,是否能够激起好的努力水平还是带来更差的努力水平,也同样取决于当事人个体的心理特质。通俗说的“心理素质如何如何”,就是心理的特质及其水平如何。

3心理欲望需求及其满足来源
因而这就引出了一个“心理欲望、需求、动机等偏好特质”的说法。不同当事人个体的这些“特质”是不同的,虽然大家所能有的特质类型大体上是差不多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大致说明了这个道理。因而个体的差异,就在于具体特质的差异上了。同工作相关的心理欲望或需求一般包括了:外激or内激,X欲、价值观、信仰等。外激是指当事人依靠外部他人给予当事人以物质、精神和情感的激励。内激是指当事人自己给自己以心理激励。外激型的人容易被他人“激将”、“挑战”,内激型的人对他人的“激将法”往往不为所动。
欲望(X欲)有哪些呢?包括了:亲和欲、权力支配欲、表现欲、好胜心、自信心、被尊重欲(面子名声)、物质欲、安全与健康欲、平和欲、求知欲、好奇心等等。

在这些欲望种类上,每个人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有 人从小到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有人则争强好胜、追逐名利、争权夺利。有人自得其乐,有人则渴望他人的认同。有人以和为贵、化解矛盾,而有人则以挑拨离间 为乐,唯恐天下不乱。一旦某个欲望比较强烈了,那么可以设想,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当事人的心理是失落的、焦虑的、不满足的、受挫折的,是体会不到快乐和 幸福感、成功的。反之,得到了满足,那么就是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等好的心理感觉。也可以设想,同一个满足因素,因为不同人的心理欲望或需求不同,对不 同人产生的心理满足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道理,毕竟各人“口味”不同嘛。

那么给予当事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因素,来自于哪里呢?能不能按需供应呢,让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满足,然后每个人都可以很享受呢?俗话说“众口难调”,现实中,供应与需求失衡,甚至是类型不匹配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个体而言,对心理欲望、需求、动机的满足供应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1)其一是自己供应给自己的。即自己对所做事情的成果(此处就不用“成功”二字了),进行自己内心的评估,然后产生心理感觉。这个过程是内在的、立即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无形的,对自己而言是“真实可以感受的”。2)其二就是外部他人供应给当事人的。经过了一个考评(评价、认可)以及回报的过程机制, 给予了当事人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含情感方面)回报,可能包括了方方面面、种类繁多的具体回报,也可能就是单一的回报,例如一笔钱,或一大笔钱等等。 但这个过程是“操之在外”的,是外在的、延迟的、受外界控制的,对自己而言可能是“非直接可以感受的”。当事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学生或成年人)、不同 的组织内(企业、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其可能得到的回报也可能是极其不同的。

供应因素或回报,最终都会转化为当事人的心理感觉。感觉如何,A、一方面取决于回报的种类和强度,例如是一笔钱,还是一个荣誉证书?是一大笔钱,还是一点意思?是一般般的“优秀员工”称号,还是“突出贡献的终生荣誉”?B、另一方面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心理需求类型和强度。 例如强烈需要一个荣誉激励以更上一层楼时,却给了一笔俗气的钱。两方面匹配,就产生了一个好的心理感觉,反之可能没什么心理感觉,或温吞水式的平平淡淡, 或者得到一个负面的心理感觉。比如说,感觉回报极其不公正或受到了轻视后的屈辱感等,自然与给予他回报的他人或组织“事与愿违”了。除非他人或组织是故意 如此,以用“负面刺激法”,吃定了当事人会产生愤然的感觉,进而反会表现出更好的努力水平来。如果顺其自然,可能对当事人是“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消耗 了当事人的努力水平。当然这需要极高超的激励艺术了,只要少数著名领导才会娴熟掌握这个艺术。这就类似于“激将法”了,但该法往往只能单次使用,一般不会 长期使用,或一次使用会有长期的持续效果。特例除外,确实有人被他人刺激一次后,痛下决心、痛改前非,而奋发图强去读书或干活而最终有所成就的。

4态度产生的过程规律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当事人的态度或努力水平,是两方面匹配的最终结果,匹配过程当然会比较复杂,此处只描述主要的过程规律。A、一方面就是当事人主观的心理特质(个性倾向特质、心理欲望或需求的种类与强度),可以先看作是先验的、先天的、提前就存在的(后文还将讨论)。B、另一方面就是对当事人的做事成果进行体验(当事人自己)或考评(外部他人)后给予回报,当事人自己对自己的只有直接的心理体验(满意还是不满意),外部他人给予的是各式各样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回报的种类和强度。这就是,客观要素作用于主观当事人的个体心理,主观心理受客观刺激而产生了心理感受的过程。进一步可以辨别出几个子过程。

其一为:0)外部做事情的新鲜机会,导致当事人短暂的新鲜感,因而使得“感兴趣”,并产生一个好的努力水平,这是一个非闭环的,短暂的过程作用链。新鲜感过去后,就会淡出了。

其二为有“兴趣”参与其中的过程闭环作用链1)兴趣->态度->“成”->自己对自己的预期->成就感->兴趣;或2)兴趣->态度->“成”->外部他人的预期->给予当事人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成就感->兴趣。

其三为:3)态度->“成”->外部他人的预期->给予当事人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负面感觉->态度。

简单讨论一下属于闭环的三条作用链1)、2)和3)。 作用链1)是纯粹当事人自己激励自己,并根据兴趣作出努力的模式,是典型的“按兴趣做事情,并且享受过程”。作用链2)是当事人作出事情成果,外部他人给 予回报,正好也是当事人兴趣所在(也可能是培养出了当事人的兴趣),因而自然有进一步好态度的模式,是“按兴趣做事情,得到他人认可和回报,并且也享受的 过程”。

而作用链3)可以有两个说法。A、其一为当事人没有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回报,因而产出了负面的心理感觉;或外部回报与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匹配,因而没有产生什么心理感觉,因此就进一步产出了负面的或平平淡淡的努力水平,这使得做事情的成果可能下降。B、另一种说法就是,当事人的个性特质坚韧、顽强,在负面的、未有多巴胺系统作用的心理感觉下,产出了强烈的努力水平,以期望做出好的事情成果。

以上四条作用链,共计5种作用链的说法或描述,也就是当事人可能遇到的常见情况模式,也是当事人经常挣扎其中的模式。

好的组织,可以让大部分组织内的当事人做到作用链2)的情况模式其余大部分组织的大部分时间,对组织内的当事人只会做到作用链3)的两种情况模式,具体的是3)A或者是3)B,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个性特质,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往往是在差的、不景气的外部环境或组织内更显得正确。但组织不应期望个体员工每个人都能“逆境成才”或在“压力下反而能更好的表现”,如何走正道做好组织自己该做的工作,参见另文“组织问题解决之道”。

对当事人个体而言,如果想要不依赖于组织管理水平的好坏话,应该追求的、有保证的就是作用链1),即内激或自激。对学生而言,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学校和老师是决定性的”。亿万富翁的儿子也不可能花钱买到好的学习兴趣啊。

本文是对个体当事人而言的职业发展解决之道,因而主要帮助当事人自己如何发现自己(心理欲望或需求),如何寻找到依靠自己的内激“兴趣”就能做好事情(工作、任务或学习成长)之路,而不用看别人脸色或别人的给予,或取决于别人的情况,就能获得自己的学业、职业的成就感、满意度和过程快乐
<END>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50:10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3:兴趣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一个半外显的特质,一半他人立即可见,一半不可见。是一般的个性心理特质、心理需求或某些欲望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强化情感作用,蕴含于多巴胺系统内,是强化了的综合体验的结果。A、有可能是,脑细胞天生就喜欢按某种个性心理特质行事,如果当事人真的如此做了,那么脑细胞就会立即表现出很满足的愉悦感,表现出了对这些行为方式或事情的“兴趣”。例如天生喜欢秩序感、条理性的个性特质,就是喜欢收拾、整理,喜欢看到事物井井有条。B、做一件事情后所间接得到的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津津有味等都可以形成并增强为兴趣。

前者A说明事情本身就可以带来快乐。后者B说明一个好的工作成果可以激发成就欲,产生成就感,并激发对其的兴趣前者直接易得,操之在我;后者间接难得,受制于人。 故前者常被用来做自动自发的业余兴趣,纯属放松消遣之用,自己激励自己了(打游戏、下棋、看足球、逛街买衣服等)。后者则成为工作的目标追求,可以得到外 部他人给予的价值回报,前提是你的所作所为得到他人的认可。不少专业化人员的专业本身就是当事人的兴趣,例如影视歌星在表演时大都很投入、享受的,不同于 一般人会时不时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没精打采一下。

因此一个操之在我的、内在完全靠自己的作用链1)是最理想的,即作用链:兴趣->态度->“成”->自己对自己的预期->成就感->兴 趣。唯一的要求是,所作所为,恰好符合自己的个性倾向特质或心理需求欲望。符合这个要求,就会直接得到愉悦感、快乐的,铸造并巩固兴趣。而不需要外部他人 评价后给予回报。例如亲和欲、交友欲等算一个,但笼统性质的成就欲就不算了(需要一个涉及外部的、更复杂的作用链)。亲和欲的个性偏好所带来兴趣,是因为 当事人就是喜欢与更多的、相互喜欢的人泡在一起,仅此而已,不带什么目的性或支配性。戏迷们对戏曲片段的津津乐道,足球迷们对射球进门的津津乐道,也是如 此。

一个人的特长才能带来的成就,例如交际才能。通过施展交际才能,可以搞定大部分人,取得他们的信任、友情、认可和帮助支持等便利,据此所产生的“搞定”后的成就感,使得成就欲得到了特定的满足。故由交际攻关才能所导致形成并增强了的兴趣,不同于天生的亲和欲所带来的兴趣。 但有时候情况更复杂,例如作为政客们职业习惯的“与人斗”,可以给政客们带来无穷乐趣,就是掺杂了天生争强好胜的“兴趣”,以及后天打败对手后的成就“兴 趣”。而一个对足球兴趣不大的人,也可能通过足球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和情感利益,而慢慢喜欢上足球运动。

这样说来,兴趣作为一个半外显的特质,可类似于外显的才能,有一个可发掘、可培育的成长过程。A、有可能很直接,一步到位就兴趣浓厚了。B、有可能经过“干一行才爱上一行”了。 有人信奉“干一行爱一行”,有人则坚持“爱一行干一行”,都是源于这两方面都可能正确的,都有大量事实个案的支持。这就使得“兴趣”更加复杂,认识上的困 难也更大。对某个事情的兴趣究竟能不能培养?什么情况下可培养,什么情况下又培养不起来?针对具体个人在某个时期的特定事情上,哪句话才是对的,就不得而 知了。也许只能个案分析,需要进行提前微观分析,以及过程中、事后的验证。

但无论如何,兴趣是一个显著的、重要的因素和中间变量(工具手段),也就可以作为一个分析和追求的阶段性目标而存在,存在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兴趣、好奇心和特长一起导致的对特定事物的钻研精神,是一种高品质的心理能量发动机,而它们可以看作是发动机的“燃料”。一个人没有可以让烈火燃烧的能源,也就没人能够点燃他的心理能量发动机。当然了,其他的心理感觉,例如害怕失去、渴望得到、不甘落后、爱恨情仇等,都是一些微型心理能量发动机的能源,只是说兴趣是一个正反馈的、功率强大的稳定能源,可作为心理能量主发动机的主要能源。

2如何发现先天的兴趣或培养后天的兴趣呢?
1) 先天兴趣需要给予不断尝试的机会,入门级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钢琴课、绘画课、戏剧课、奥数班、跆拳道、多个选修课程、实习期内的不断轮岗等等,就是不断尝试一下不同的机会,不求有所成就,只是看看自己的直接反应如何。如果感觉不错,那么就可能有深埋的“金矿”等待挖掘了。这一个方法,类似于能源勘探或有色金属勘探的方法。

2)用外部他人的物质、精神、情感的回报,来激发潜藏的欲望、个性倾向或潜能,创造出外部成就,并进一步得到回报。重复这个过程,就会慢慢培养起兴趣了。养成习惯,让习惯成为天性,来维持稳定的兴趣。但对事情的兴趣预期(客观方或自己的),又取决于当事人已经取得的“成”,以及组织文化、社会竞争、个性心态与追求等,过程也许会比较复杂。有一些家族政治背景深厚的人,年轻时候对政治是不感兴趣的,后来勉为其难从政了,一帆风顺那是不在话下,渐渐的喜欢上了政治行当,毕竟带来了丰厚的各方面回报。

3)做那些能够(或自以为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信念、动机的事情,或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兴趣也就产生了。但倒不一定会产生“成就感”。这是一个临时的、不稳定的、“人工合成”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事情的发展本身并没有给自己带来间接的成就及成就感的话,久而久之,这个“人工兴趣”就会慢慢消亡,这时候回过头来看,当初的理想、信念、动机,也许是一个幼稚而美丽的错误。大部分人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兴趣”,就是如此的道理。

因此,如果真的想要实现理念、信念或动机,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计划,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与实效,才会增强当事人的信心,获得成就感等心理感觉,才能维持过程中的“人工兴趣”,最终达到目标。

类似的,仅仅有一个做本职事情的兴趣,但是周边相关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不满意,以及外部他人给予的回报不满意,也会导致本职工作兴趣被慢慢影响、侵蚀,而牢骚满腹、处处不满意了。 许多技术人员其实还是喜欢承担技术任务并享受过程的,只是其他林林总总的事情,导致他们总体上的工作满意度不高。例如上级领导安排的行政管理工作,自己不 喜欢、也做不好,但是必须要做,才算“服从组织安排”。或者遇到刁难、苛刻的客户或服务经理,维修人员即使做好了维修工作,心里面也会不爽,渐渐的,对于 维修工作也就不怎么上心和进取了。

4)先天的兴趣可顺其自然或推波助澜让其成长。但后天由特长才能方面引申出的兴趣,切记不可有过多压力,以防引起逆反心理,反而可能扼杀了有天分的潜能挖掘和修炼,或影响了才能的发挥。这就是少部分有天分的当事人,却厌恶自己的天分或特长的缘故,源于曾经遭受过的强烈的负面心理感受。(逆反心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啊。)

5)依靠操之在我的兴趣,将职业快乐的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上。但要注意一个误区:没有实践过并感到“有兴趣”的“兴趣”可能只是一种“危险”的假象, 它也许被主流价值观所同化、所污染了。例如很多人会声明自己对“赚钱”很感兴趣、对“当老板”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看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如果你 也是此,那么恭喜恭喜,你很可能已经被“污染”了。你只是将自己在一个物质方面的暂时不足(例如要花钱买房子什么的),或主流人群的某个追求(例如升官发 财),当作了自己主要的物质心理欲望,并夸大到了自己的唯一欲望,进而将这个欲望或需求误作你的兴趣了。但你可能还是会说“我就是对赚钱感兴趣啊”?那好 吧,就问一个问题:“你为了赚钱或当老板,可以放弃、牺牲什么呢?”如果很难回答,那么就先放一放,后文再谈吧。如果你的回答很干脆“放弃一切、在所不 惜”,那么好吧,just do it
!试一试吧。如果半年后,在你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是当亲手点着赚来的钞票、当着“光杆司令”老板时,你的内心是真的感觉不错的话,那么再次恭喜你(真诚的),你极可能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了。

兴趣不灭!兴趣万岁!
<END>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50:55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4:才能与潜能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个人的才能从哪里来

一个“成”的产生,从个体当事人方面来说,除了当事人的态度努力水平之外,显然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事人针对所 做的事情而言的才能,合适的才能才会有较好的“成果”,取得“成功”。这个才能属个体所有,但是显现表露出来的,显现为思维与行为两方面的才能,包括才能 的种类与深度,例如知识方面的、技能操作方面的、经验智慧等方面的。才能是综合的。
才能具有时间特性,即“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特性。一个1980年代计算机毕业,具有计算机才能的当事人,可能在2000年时的绝对计算机水平并不比1995年毕业的人强,但因为他是前辈,他的才能具有先发的时间优势,就可以帮助他成就在行业内更大的竞争优势。另外,才能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否则当事人才能会相对下降,直至“过期”而最终会被淘汰。
才能从何而来?是教育、学习、实践、磨练而来,随着时间、经历的逐步积累而来,可以通称为修炼而来,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修炼过程是当事人学习、习得思维与行为的习惯与技巧的过程,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物质等代价。修炼过程具有时滞性,即才能是慢慢长成的,且过程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也同时具有时间窗口效应,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2、我们是不是可以修炼得到任何类型的才能?
概括来说,应该是可以的,但相对于同龄人或绝对化来看数十年内的同类人来说,才能的水平就有高有低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 可以重新来过,所以这个答案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能够在哪些方面修炼得到较好的才能(至少要比80%的人强吧),那么就不可能是在所有方 面了。A、一方面是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B、另一方面是目的、目标有限,C、以及第三个方面,也是以前存在较大误区的,我们每个人的天分其实都是有限方面的。我们只能在我们具有天分的方面,修炼得到显著的才能。例如围棋高手往往并不同时是象棋高手,篮球超人乔丹玩橄榄球的水平是平平的,因为显著的才能都要经过后天的不断训练、磨练、修炼,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达芬奇这样多才多艺的天才是“亿里挑一”水准的吧,历史上也就上百年才会出一个。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潜能特质,即潜在的能力、潜力、天分、天赋,但我们往往不知道具有哪些潜能以及潜能到底有多大,因为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发现、培养自己的潜能,让它们成长为显性的才能。潜能无法直接衡量和评估,但修炼而成的才能可以(例如IQ测试也是测显性才能),所以如果当事人的环境条件具备,但不能修炼而成为才能的,确定是无潜能了。反之存在潜能,但环境条件不具备,也无法修炼而成为才能,而且无法核实是否有潜能。
知晓潜能,然后修炼出才能;还是根据需要的才能,而去挖掘潜能并修炼才能。这两条路哪个对路?也许两方面都对,但是需要一个尝试性的实证过程,对每一个个体均应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方面就是很正确的了。

3、才能其实也是一个成长成果
显性的具有一定水准的才能,实际上同时也是作为“成”的一个成果,即“成长”,此时当事人的活动主要是修炼活动,通过学 习、实践或工作,都可以修炼才能,促进成长,此时原先已有的才能实际上是新增长才能的“输入原因”。这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才能的成长是个螺旋上升的过 程,发源于当事人的潜能也是踩在已有才能的肩膀上更进一步的。譬如数学家都是从小学开始学数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也继续学数学,最终慢慢修炼而成 数学家的才能的,最后针对某个课题进行研究工作,日积月累,最终取得了数学成就。修炼而成的是工具性质的才能,而所取得的是目的性质的成就,成就也可以作 为成长的一部分,成为数学家自己的进一步才能。这个三环理论模型也可以这样来认识和理解。

4、当事人个体的才能有哪些类型呢?
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很多具体职业,那么全部来看,每一个具体职业、职位(具体到每个公司、组织内)都可能是一组独特的才能,则才能的种类将会是非常繁多的。但可喜的是,作为才能发源地的潜能却不会有这么多种类,也就十数种吧,包括了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以及各专项XQ。XQ按照一种分类法,可以进一步分为数理、语言、交际、空间、音乐、绘画、反省、运动等。
另外,才能的来源也可能是当事人个性特征的直接结果,不需要长时间的刻意修炼,这些个性特质与思维和行为相关,包括了原则性、条理性、秩序感、轻松性、谨慎性、敏捷性、抗压性等,它们可以作为当事人做事情的输入因素,直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做事情。例如条理性对于资源类管理的工作岗位来说,就是一个加分的因素,因而可以视作是当事人的一个才能(技能的一个辅助方面)。相比那些条理性一般般的人来说,条理性好的当事人将会也可能更加胜任该类工作。
                  
5、潜能特质与个性偏好特质的差异
潜能特质与个性偏好特质(个性倾向特质、心理欲望或需求),都是个体当事人个性特质的组成部分,但差别在于,潜能是有深度的个性,正因为有深度,所以需要修炼,并且能够成就才能差异很大的不同个体。而其它个性特质主要是体现了倾向性,比如说一个乐群的小孩与一个乐群的成年人,不存在谁更“乐群”的差异,大家都是偏好、倾向而已,其乐群特性主要是倾向于“乐群”(与一群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不是说这有什么深度,也不是说数十年后这个深度能够成就多高的乐群水平。如果有差异的话,那也是交际才能的增长,这是需要修炼而得的。
一个外向的文盲,从小到大都可能是一样程度的外向,但是一个有数学天分的文盲,长大了其数学才能可能表现在快速心算技能,例如很快算出几斤几两大米应该是多少价钱,但这个技能可能比一个拿纸和笔的小学毕业生低。为什么?因为潜能是有深度的,需要修炼并螺旋上升为显性的才能,没有机会修炼或过了时间窗口,再深的潜能,也会成为“伤仲永”的平庸。反之,再平庸的潜能,只要修炼过程得当,也是可以混个一般水平的。现代人经过初中教育,大部分可以顺利建立并且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技能而已。但是要靠这个一般般的技能出类拔萃、功成名就,就显然不够了,混口饭吃也许有可能。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有交际天分的文盲(文盲中也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潜能天分的人),一辈子就在自己的农村圈子里晃荡,长 大了以后,他也许会成为周围数个村子范围内的交际红人,专门做一些人民内部矛盾调停、主持公道、媒婆中介之类的社交事务,但其社交才能会远逊于同样一个有 天分但是在城市长大的人,在那个农村圈子里就是百里挑一的出类拔萃。城市长大的人可能是外交学院毕业,至今已经是驻外使馆的大使了,可以斡旋国与国之间的 复杂外交事务。这说明,一方面潜能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显露为突出的显性才能,但另一方面也同时必须有意识的、恰当的进行过程修炼,方可最大可能释放潜能的所有能量。另外,他们两个人的职业满意度、成就感反而可能是一样的。成功化解一次外交危机给外交官带来的成就感,与成功撮合一对门当户对的“美满”婚姻给媒婆带来的成就感相比,应该是彼此不分上下的。

6、潜能与才能的关系
以上就是潜能和才能的基于时间过程的、修炼长成的复杂关系。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我们当然不愿意接受大众化的修炼过程,以得到“大众化”种类的才能,尤其是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化的时代。我们最希望的是,发现自己具备什么潜能,然后挖掘、修炼它,日积月累10~20年,自己就可以成就独一无二的罕有才能了。此时就会一览众山小,他人想要追赶,也会因为闻道有先后或天分各不同,而只能望其项背。这样就构成了当事人独特的、个性化的、不可转移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岂不是离成功更进一步了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大致也是如此的
“莫把才能当潜能”,就是说,你真正的潜能也许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修炼。也“莫把潜能当作就可以成就才能”,就是说,潜能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的修炼。两方面来说,就是“需要发现、也需要修炼”。在发现中修炼,在修炼中发现,也许这个过程会很久远。齐白石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自我发现、自我修炼并成就者。当然,能够大器晚成,也算不错了。

一个在某方面有“天分”的人,会在别人漠视时,其本能的给予关注。别人放弃时,其继续钻研。别人认为简单时,其认为有奥妙。别人认为没意思时,其孜孜以求而不倦。
<END>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51:23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5:选定一个合适的外部机会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合适的外部机会是什么?
前面文章已经讨论完毕个体的态度或努力水平、兴趣、隐藏的潜能和显露的才能,就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需要当事人面对的外部客观事情了,它们是一个范围无限广阔的集合。
“外部职业发展机会”的外形,就是一个看得见的、有形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学习任务,统称为“外部事情”。当外部事情是一个岗 位、工作任务、项目等时,对其客观完成的成功率的预测,可以看它,是否具备了合适、清晰的工作目标或要求,是否具有合适的组织、部门、团队、他人或资源的 支持配合水平,以及是否具备了做事的规矩(流程制度规范及执行预期)等。当外部事情是对当事人而言的一个学习成长任务时,预估客观成功率,主要看是否有培 训、引导、教练、交流的机会,是否有合适的师资、时间、资源等投入等。

个体当事人需要去做、去完成的外部客观事情,若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则顺利完成之后,社会或他人自然会给予当事人以较好的回报(物质和精神、情感)。如果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潮流,或者社会价值不大的(不仅仅是物质价值),或者客观完成的成功率不高的,那么当事人所需要付出投入的就会更多,而同时能得到的回报就会比较差,甚至从“先驱变成先烈”。这是不依赖于当事人个体特质的“外在适合性”。而“内在适合性”是指,外部事情的内涵与当事人的个人特质恰好匹配,不相匹配的,就不会是对当事人而言“合适”的,尽管这个外部事情本身是外部适合的。通俗的说,就是有价值、成功率较高、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外部机会,也许只是适合其他某些人,但绝不适合当事人自己。

如果外部发展机会本身并不“天时地利人和”,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但并没有合适的支持配合水平(比如说,组织内人际关系恶 斗、政局动荡),或者没有明确的执行规范或政策等(政策不明朗或有政策高压线),那么即使当事人的努力水平和才能都很合适,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式的窘境,导致“成”不了事,自然也就不是一个好的“机会”,而可能是个“挑战”或“困难”了。那就继续耐心等待,或择机转行寻找更适合的外部机会去吧。
这就强化了外部发展机会的“外在合适性”的重要性,所谓“时者,命也;命者,运也。”这些事情没有合适的“天时地利人和”,而需要当事人自己的特质去填补的话,成功可能性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三 环职业发展之道,就是要寻求三个圆环(集合)的交集,在原理图中表示为区域“成”。符合这个区域的外部机会,才是对当事人而言最佳的机会,既有外在适合 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价值,客观成功率高;也符合对当事人而言的内在适合性,符合当事人最擅长的才能特质和个性特质。从现实或历史的例子来说,有所成就的,最终都是“三环”的交集,缺一不可。个体英雄和时势背景是一个成功故事最基本的要素。

这样一个算作“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成”机会,自然就是一个多重“合适”的机会。是需要当事人碰运气的,是需要当事人去寻找、去选择、去调整、去把握或创造出来的。但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头脑)”, 因而机会与个体当事人的碰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抓住机会”就是要顺利、胜利完成机会所赋予的事情,而前提又是“机会”本身的合适性,以及当事人自己的 努力水平,才能种类是否符合事情的需要,以及是否具备所需要的才能水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就是所谓的与“当事人的个体特质相匹配”的含义,也就是这句名 言的内在含义了。
为了“做好准备”,个体当事人能够做的准备工作就是根据自己的潜能,尽可能修炼出最高水平的才能,发掘出自己的自激或内激 的兴趣方向,然后耐心等待、选择并把握客观的事业机会的光临。当然,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事业机会来。一味寄希望外部机会的光临,也可能 因为自身特质不足,而无力把握或识别机会,最终实现不了机会。
三环理论原理图中的区域“成”,是多重的、交叉的、综合的、平衡的,因而是具体的、狭窄的、机会窗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个性测评或评估中,越具体、细节化和准确的信息,越有利于当事人把握自己的特质,以寻求得到最适合的外部发展机会的缘故。

2、外部职业发展机会与时代情境的关系
情境包括了时代脉搏、周边环境、未来机会的发展潮流等方面。不同的情境下,同一类型职业的发展机遇是不同的。例如同样的计算机职业,在10年前和10年 后的发展机遇是不一样的,虽然对个体角度来说,其是“匹配的”(即喜欢也擅长计算机专业),但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前景,就存在很大疑问了。上文说过,只 有具备了发展前景的,才算是“外在合适”的。此时选择计算机与某些学科或行业的结合,所谓交叉学科或专业,也许比单纯学计算机专业要更有发展前景。很多学 物理或数学的人,转行到华尔街做金融,就是如此“交叉”的。这比起为了某个热门发展前景,而选择一个匹配程度差一些的职业,要强很多,因为后者的“合适” 程度已经下降了,这会带来整体上的、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好机会,例如在一流商学院学MBA,比起二流、三流来自然是更好一些,无论学MBA对当事人而言是否合适或有用。
两个同种类型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说都从事同一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去两个不同的科研院所;或者出国进修,选择不同的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匹配、合适前提下的,优化选择问题,可以考虑一些更细节的情况。

3、如何选定一个合适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构建一个尽可能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应该依据的是,首先看是否与自己个体特质相匹配;在数个匹配度很高且差距不 大的职业类型上,进一步选择更有前途的未来发展机会;或者在同一个职业类型方面,进一步选择更具体的职业发展机会,此时的“更合适”就是意味着一般意义上 的“好”。
例如同样做机电工程师的,从事传统的加工机床,与做数控机床的相比,职业发展前景机会就差好多。而从事数控机床的岗位,在 内资企业内做,比起在外资企业内做,也差一些了。在民用企业做机电工程师,总体来说,比起在军工企业内做,档次就差一些了。在一个小直升机制造商内做,比 在大型客机制造商内做,进一步比起在航天飞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制造商内工作,依次就更差。

职业发展机会,就是在一个基准工作满意度的基础上,对于物质利益、情感利益、外界认可、发展前景、上升空间的综合追求。但无论如何,做一个你不喜欢、没兴趣、没天分的职业,是没有多少意义讨论什么发展前景的。非要讨论的话,也是讨论“0分~79分范围内的较差、更差或还可以”,而不会是“60~99分范围内的不错了、还好、更好、最好”。我们平常评价职业机会好坏的标准,也只是在大的职业类型方向选定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否则没有了大方向的把握,再精挑细选,也是总体上“不合适”的决定,注定了要走大弯路。
这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简单过程:先选定一生的事业方向,再选择所要从事的职业方向,最后选定一份具体的有形工作或岗位。或者将一个具体有形的工作,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最外面的包装应该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而内核应该正好同当事人的天生潜能和个性特质一致,那就是一份最合适的工作了。

4、理想是什么
职业理想是什么?就是在选定了对自己而言“合适”的一生事业方向后,可以公开口头说出这个方向的一段话,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段文字,如是而已。否则,如果理想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话,那么理想就会经常破灭、更换,或者遭受失落的厄运,而起不到北斗星的稳定向导作用和启明灯的自我激励作用
很多企业组织的使命、发展远景等理想,并没有建立在是否“合适”的基础上,因而变成了两层皮的状态:需要的时候,滔滔不绝的说说理想;干活的时候,就不知道甩到哪个爪哇国去了。内在道理也是如此的。是为题外话,不多说了,读者自行体会。

<END>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53:10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6:动态的实践道路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动态本质

才能与努力水平、兴趣其实是有关系的,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的兴趣往往就是他的才能所在,在发挥他的才能时,也就是他表现 出最佳努力水平的时候。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外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运气不错),才能取得好的成就成果,取得职业成功。这将进一步会强化兴趣和努力水平,强化 取得的外部他人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也会强化潜能训练为才能的可靠性。
找到一个你心甘情愿做的事情,并且除了这个“专业”之外,你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当你感觉做什么都可以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也不确定你的价值在哪里,即价值相对于你的潜力来说,未发挥出来。如果个体当事人可以善于运用这个职业发展的三环之道,也就可以成就一个自我发现与探索之旅、自我引导之旅、实践与修炼之旅、一个才能和成就缓慢长成之旅,旅途上同时伴随着乐趣、欢乐。

三环职业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动态的调整、匹配与合适的过程:根据潜能修炼自己的才能,根据才能调整、挑选更合适的外部机会,对照外部机会(岗位)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修炼自己的才能,再根据崭露头角的才能来发掘潜能……最终取得高水平的职业成就,获得真正的职业成功,自己也就获得了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外部机会、兴趣、努力水平、才能、潜能、修炼、成就、个性特质等多因素,相互激发、交织和影响的复杂过程,在时间轴上体现出动态性。
如果这些因素取得了河蟹一致的相互适应状态,就会创造一个稳定的指数式职业增强环,这就算走上职业正轨了,职业道路会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直到进入一个饱和的职业平台期。此时客观上的职业成就越高,也就越难按比例得到更进一步的回报,此时需要change“变革”,以打破职业瓶颈,进入下一个职业增长期。

2、职业规划的说法为什么不恰当
职业的发展是一条不断探索、调整和适应的道路,而不是提前很多年“规划”出来的。“规划”所隐含的预见性、确定性和规定性 较多,而这不太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实际职业发展状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反而会更多一些,这就是探索性、不确定和灵活性为主的特征。从三环职业发展之 道可知,我们所能确定把握的就是原则、方法和方向,而不太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静态的、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标准答案”,否则就成了无所不知、洞察未来 “算命先生”。
职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的才能、欲望与需求特质、职业积累 都会变化,这也导致自己的职业兴趣、注意力产生变化,进而导致原先已经相互匹配、相互适应的三环变成不匹配、不合适,而必须再次动态调整,进行重新匹配并 重新适应。所谓“解决了”职业发展的问题,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瓶颈总会在数年之后出现的。如何突破瓶颈,如何恰当的更上层楼、转型或与时俱进,就是个 永远的策略话题。不能“恰当”应对,职业发展道路就会遭遇重大挫折。
一个企业组织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每隔三五年总会有新的瓶颈或挑战出现,过得去,就是下一个一帆风顺,过不去,那就是挫折、波折或衰败下去。因为这是任何事物发展所必然要面临的普遍挑战,也是任何事物都需要服从的普遍运动规律。

3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价值
自我发现、匹配之后,还是要慢慢的螺旋上升,而不可能一下子就功成名就。如果一切都是漫长的,无法确定的一劳永逸,都是注定要遇到瓶颈而过时被废弃的,那么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究竟还有什么用呢?答案就是,有了对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把握和实践,你会发现你更加善于发现自我,更加善于把握自我修炼和选择的关键,在面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机会时,你更能敏锐的洞察先机,并且在行动上从容不迫,在需要加速前进时更少犹豫,而在面对瓶颈和危机时则更加胸有成竹。
现摘录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段话作为类比:“前刺猬状态就像 在雾里摸索,可能你在长途跋涉,每天都在进步,但是你不能把一切都看清楚。在每条路的交叉口,你可能只能看清前方一点点,而且只能谨慎、缓慢地爬行。有了 刺猬理念,你突然走进一片开阔地,雾消失了,你可以看得很远。从那以后,经过每个路口都不再需要那么谨慎,而且你能由爬行转为行走,由行走转为奔跑。在后 刺猬状态里,当你快速地作出在雾里很难清楚看到的决定时,路就在脚下飞驰,岔路口在飞速地掠过。”(注:“刺猬理论”是柯林斯有关企业如何卓越发展的理论)。

4、一个清晰的实践过程阶段
如果说,职业发展的实践有什么过程阶段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希望它是清晰的,有利于认识、掌握。一个清晰的实践过程阶段,包括了:发现自我(分析、定位Niche)+转型过渡、准备启动、修炼、建立螺旋上升的基础+盘桓上升、波动、挫折、中断(螺旋上升)
当事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可以做的事情,或者说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可以准备、执行、操控的因素就是,辨别或识别(潜质与选取)、选择、才能准备与提升、体验、学习、修炼、适时的心理状态调节、寻找、把握、创造等。

1)“发现自我”。
即认识你自己,就是职业方向的定位或构建独特的缝隙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真正发现自己是因为“不足”,而不可做某类事情,而不是“没时间”、“没兴趣”、“没必要”或“没机会”才不做而已,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自我发现。即发现自己所不能和所不足之后,才算界定了自己的“所能”。知道不能、不可为之事,才是认清了自己以及战略规划的第一步。
定位到更细节的特质,需要拿高倍显微镜才能看的清你个性特质的内在“边边角角”。举例来说,不是比普通人会唱歌就可以做歌星的,而要进一步辨识,对某个歌手来说,唱什么风格类型的歌最适合自己呢,以使得自己最好。王菲的歌别人一般唱不好。target和place的方法论适用于任何行当,因而这是基本的方法论。
定位就是一种自我“解剖”,对这个“解剖”结果的描述,只用那些“传统”的日常词汇,例如内向、外向、自私、感性、理性、复杂性格等,是远远不够的,表达上也不太准确。正如只是知晓一个人的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性别、教育水平,就想判断他的擅长方面一样,都是不可靠的。毕竟冰山处于水面之下的冰体是大部分的,等待我们去识别、评比并作出判断,否则就同数千年前的用人当官制度,只靠推举、靠出生(举孝廉)一样,是荒唐而无效的。

不能“发现自己”的话题,就是有关“发育和开窍”的话题,在几大主 题(智商类、情商类、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策略知觉、情感知觉、科学方法论知觉)等方面,发育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差异可能有10年以上。例如有人在 25~30岁才“发育”了社会知觉和人际知觉,这比数理逻辑方面的知觉晚了10来年(10多岁的少年就已经对数理逻辑开窍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的心智在35岁以内仍在继续发育、转型、开启、领悟的。有早有晚的原因在于,A、一方面,没有契机,外部环境比较单纯,知识上也无熏陶,就不容易开窍。例如在思想品德课《青少年修养》上只得了53分,就属于理解上不开窍。B、而另一方面,人比较单纯、正统、乖乖仔,提升不太“懂某些事情”。
为什么说35岁是个分水岭呢?其实是一个经验结论。预计绝大多数人(95%以上),在35岁之后将不会再改变他已经塑造并习惯了的心智模式,并且会振振有词来维护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心态就算到了稳定期了。
如果读者你自己在某个大的主题方面还没有发育和开窍,而如果你还没有超过35岁,那么还是很有机会开窍的,抓紧时间启发、修炼吧。如果超过了35岁,也可以试一试啊,毕竟也还有一些机会再开窍的。开窍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览众山小,就可以反观以前的自己和许许多多尚未开窍的人,都是幼稚和蒙昧的。

2)转型过渡的策略路径
何时该果断跳槽或转型的契机:外部环境巨大变革之机。是被动的适应性等“人之常情”模式,还是主动的“适应”或主动的“变化”?一个最有利的行为模式是,既要象大众一样思考和行为,也要有独特的不一样的思维和行为,否则就是标准的芸芸众生。
参见博文“转岗的策略少数人适用”。

3)修炼以奠定成功的基础
定位以及转型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奠定一个职业发展螺旋上升的增强环的基础:A、一方面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B、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揭示出并准备就绪的天分,C、 还有一个就是“性格、品格、团队合作、人际合作、心胸、心态”等方面的基础,使得自己更加“适合于”在人群中成功,否则会遭受“人际关系、人群政治”的挫 折,影响自己的热情和才能发挥,进而影响成就等。当然如果你不是纯粹的搞政治或人际关系,要求不是很高,但不至于不及格,因此属于“制约性”基础工作。
需要准备的增强环基础,是个“目标”,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但为此需要克服修炼过程中的阻力和惯性,A、其中第一个就是是否 能够“修炼”三环之道,B、是否需要花钱脱产?C、修炼的形式分析,面对的社会阻力、情绪波动、心态宽容化、心智模式等。D、修炼的障碍与动力机制:不喜 欢、没时间、没能力、没动力、没压力还是没信用?不会、不宜、不该、不敢VS想要、需要、应该、适合、压力、动力等。方向的一致性:方向管理、趋势管理, 行动管理。另外,E、修炼的时间和花销从哪里来?F、以及修炼需要服从的一个基本过程规律是什么?
有关修炼的更多内容,请参见博文“修炼的过程规律,从了解、理解到引导与创新”等序列文章
4)螺旋上升与波动
公开取得成就的途径:1)一个团队内的重要角色,与团队或组织共同成功。2)自己创业,当领头羊或狼。3)成为知名的专业人员,例如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评论员、主持人、记者、作家、科学家、顾问等。
而取得自我成就的途径:1)私人投资,买房、炒股、搞黄金期货等;2)艺术创造,自娱自乐;3)回归家庭价值等。
A、有些人的职业发展比较简单、比较“顺”:自我发现和调整,弥补不足,职业机会都会很适宜。B、有些人“不同凡响”,很难瞬间让传统势力理解他、认同他、接纳他的。C、而其余大部分往往不知道“自我”为何。
在关键机会点给予帮助的贵人、傍人、傍团队、傍组织,可以是他人、得力助手、研究生、下属;或政策、机遇的推波助澜;不小心成了典型代表了等等。
螺旋上升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中断平衡”现象,应用在职业发展之中,震荡式螺旋上升、线性上升、平稳螺旋上升、中断式螺旋上升等上升轨迹模式。总会遇到中断甚至倒退,或主动选择,只要不“死亡”,都要秉承一个最大化的原则,那就是“我最能成功什么?”
一般而言,三五年就会遇到一次比较大的职业发展危机或瓶颈,可能会导致发展方向的转折或改变,以及为自己的见识或思维能力带来长进,所谓层次、档次变化了。
职业发展低谷之时:一个兴趣不灭、一个潜质而已,都是处于原点状态。

5、一个不清晰的、非优化的过程阶段
如果无法认清自己,无法找到机会,无法完成定位,怎么办?或者“非最佳”、“非最准确”、“非最贴切”、“非最清晰”,怎么办?那就次优、马马虎虎就ok吧。先上路,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吧。这就是一个探索的、应变的、逐步逼近的职业发展策略和职业发展道路,也就是一个不清晰和可主观上不断优化的过程。
但也许反而恰恰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导航、自我探索的终成正果之路呢,毕竟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以及本性难移、秉性难移啊,回过头来看,一切仿佛早就是注定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动态策略,静心倾听你“发自内心的声音”,让你的大脑和身体跟随你的心,一同向前不可预见的演化进步。

6、生存还是发展?
生存再发展,还是先发展而不用考虑太多生存?先干一行到温爱、热爱一行,还是先热爱一行才能干一行?
先工作赚钱,以解决生存问题(有收入、能独立生存)->不愁温饱(有稳定收入、有活钱)->一家老小能够小康(有房、有收入、有活钱)->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无贷款、有活钱)->一家老小今生衣食无忧(这辈子基本上是花不完钱了)。哪一个阶段才可以正式转型,开始做自己感兴趣和发挥特长的事情呢?
答案因人而异。一个特例,温吞水式的职业生涯若正好处于低谷,是应该毫不犹豫、痛下决心放弃“鸡肋”的最佳时机,可以视作一个另类的“天助我也”。当年一些在体制内无关系背景、不得志的人,毅然抛弃铁饭碗而下海弄潮,反而取得了先发优势的巨大成功,成了先知先觉、提前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群。而被迫下岗的人群,无路可去不得不摆摊做生意,成就了新一批的民营老板。HW的任当年就是“走投无路”,才碰上了创建HW的职业发展机会,冥冥之中有天注定乎?注也,自助也。

<END>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54:06 | 只看该作者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6:动态的实践道路B

1、慢慢长成了哪些职业发展成就

职业发展之后的成就会有哪些呢?
1)功名利禄。其实它们并不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追求目标,也不应该作为大部分当事人的特长和兴趣点,而是当事人职业发展成功之后的结果之一,是顺其自然获得的。发财、升官、荣誉、地位、成就、成长等,都是你的职业顺利发展后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指数式增强环发力后的自然积累,取决于增强环的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是缓慢上升、较快上升,还是陡峭上升。过程中也许伴随着一定的波动,但是基本面是上升的。
2)获得对归属于一个事业团队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耀感。从事某个职业的年代久远之后,会因为融入了一个吸引人的团队,并喜好这个团队,而对于所做的具体事情,不再特别关注了。尤其作为团队中的管理者来说,日常的一般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都是可以胜任的,而不再苛求于是否做了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

2、对发财的态度
机会来临时,每个人都可以趁机发财,你当然也可以发一些吧,随大流跟潮流即可,但要控制住自己的贪婪。发财的时候,不要固执于一两句话的所谓“绝对真理”,例如“永不进入…”、“不搞多元化…”、“不分心在非核心业务…”,这些教科书式的所谓“战略、文化、价值观”,往往成为一叶障目的心智模式,丧失对机会窗的把握。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事实上几个大的家电连锁都是伴随着房地产业而腾飞的,因为房地产业是这几年(2006年前)中国经济的总发动机,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契机,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某一段时间内的“印钞”行业,借势而为,何况是大势,也未尝不可啊!!!譬如C老板等这几年在房地产、股市的收益超过了主营业务的收益。
审时度势,有短期行为也有长期行为,在动荡的环境Re-Shaping期(重塑期),“权大于法”;稳定的期间,“法大于权”。(“法、权”,都是一种隐喻。)

3、瓶颈和挑战可能出现在哪里?
有人运气不错,一下子就找到了滋润的岗位,然后呆在岗位上盘桓数年,一帆风顺,不断累积职业成就、取得成功。但能够数十年一直线性往上走,不断的再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的,其概率是不高的(几分之一或更低<10%), 即一帆风顺仍是少见的,鲜有不遇到天花板、饱和区、瓶颈的。故职业成就的“长成”过程,也同时是问题慢慢积累的过程。最终一旦问题成形,就会成为职业进一 步发展的制约力量,而可能终止自己的职业成就感。问题总有一天会突然爆发的,每个人都可提前扪心自问,自己如果离开当前公司、岗位或事业,还能干什么呢?

一般而言,瓶颈来自于:
1)那些曾经的特长都会随着年龄、时代的变化,而慢慢变的平庸或过时,例如年轻时的棋圣到了中老年也就不再可能做棋圣了,毕竟干这一行的,也是吃“青春饭”的。奥运冠军总有一天要退役的,退役后干什么才有下一次职业腾飞的机会?有一些冠军,最终沦落到街头从事体力活,何尝不是个人和社会的悲剧。
2)为功名利禄所累。当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现时的、许诺的功名利禄还是有诱惑力的,免疫力往往在充分富足,或者遭受身心摧残后的理智中诞生。如Y君后来再也不会娶漂亮lp的缘故。正如男人容易被女人的年轻美貌所吸引(趋之若鹜),大多数人在社会上也会与团队或组织在追求、信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共振或同化。例 如,学而优就寻思着仕途,你不寻思你就是“异类”。财大就应该要气粗些,你不如此就得不到你想进入圈子的承认。只有在一个教育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 才会享受多元化发展的乐趣,而不像封建社会中拼权力、拼地位、比经济温饱(例如比谁家的咸肉多),而且富人自己也不再有特别的优越感,而是充分自知之明, 并且善待财富,回报社会,例如合情合理的Bill Gates的裸捐。

3)社会对你的制约惯性与反作用。对社会潜规则的适应问题,有人适应潜规则而升迁,有人适应而职业发展更顺利了,但也有人倒台而“悔不该当初”。故“潜规则”不在本文所讨论的三环之内,非“正义之道”,亦非“邪恶之道”,都可能是成功之道或败落之途径,本文并不作道德方面的规劝,而秉承道德中立的立场。机制对人的反作用:习惯、本能、策略、心态、行为方式。
中国社会的变迁是整体(宏观、中观)和个体(微观)机制的变迁,遥望美欧的差距有殊途同归、百花齐放或其他吸引子的可能。 譬如中国的“人情关系”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机制而融入到社会与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成事的大背景,很难“清者自清”。设立容忍度与其有限度的“共 处”,适度借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社会的本质是:关系型人才、整合型人才作为主体人群,浮现于各个中、宏观层面。有些人做事也做整合,即成了;有些人 不做事只做“资源运作与整合”,一旦时运不佳,并且不重视中微观(人、制度、流程、资源使用等)的管理模式,而瞬间垮掉,成为社会的笑柄或负面典范。
另外如QFS、JF们知识文化不足(小学毕业),但为人处世的奋斗机制,提供了迎头上升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天生的,不 需要自我心理调节,也是适者生存。要在一个环境中适应生存,沉入社会大多数之中,会发现大多数人不认为比他人“差”,表面上看每个人内心都有“需”。发展 上升的同时也才可能改变环境结构,或者成为大背景环境的牺牲品,不是因为你特别怎么样,而是你被选中了,你的职业发展道路就会受到挫折,正如你也有机会莫名其妙坐上职业发展的直升机一样。一切没有定数和定论。

4)情绪干扰:情绪不稳定或压力感很强等,受外界干扰较大的波动,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有时候是巨大的。须知这是我们人体内激素分泌的结果(皮质醇的故事),是“一小撮”基因操控了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心理应该会更坚 强一些。你知道“那个情绪恶化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你,而是寄存在你体内的小魔鬼,是你的敌人。我们常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就是这个意思。战胜它就是战 胜了自我,超越自己的心情、心智、理想等,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自己,可操之在我了。

5)更遥远的未来之路(10年以上)的挑战,不可预期的新事物目标、章法、坚持,是成功工具箱的基本装备。做大做成,主要依赖于“远见、眼界+资源整合力+魄力果敢行动力”。而做久做强,更依赖于“心胸+智慧(睿智)+意志力、孜孜以求”。
a、如何面对SOHO的兴起、远程办公、IT技术及“世界是平的”、组织扁平化趋势等等,它们是促进三环理论更新换代的结构力量(Forces At Work,即FAW)。应把握并顺应形势,人人都做自由职业者或灵活上班的职业者,不也是既有“自由”、“独立性”,也有兴趣勃勃吗?这就说明,不一定非得辞职做老板吧。如何了解未来可能的冲击,首先增加你的阅读面,查看本博“阅读书籍推荐-清单”中所推荐的阅读书籍,发掘职业发展的长尾潜能(来自于《长尾理论》一书)。
b、世界越来越平,多元化、民主化、普世价值将成为主流,如何灵活处理复杂的公共危机或敏感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反对派等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倾轧之时的复杂状态。

6)过了中年而迈入老年的门槛之际,应开始转型而发挥自己人生经验的价值,在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的传播和引导、团队的领导、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增光添彩,发挥自己的能量、余热…当你心态上已经进入退休的心理适应期、行动上已经为退休而做准备之时,也就是你有形的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


4瓶颈的性质和如何突破瓶颈?
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一种情况是,职业发展问题又回到了问题的开始状态,即又站在了迷茫、彷徨的重要十字路口,那么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再出发了:要靠自己的“重新发现自我”,对自己的修炼(补充修炼),以及对外部职业发展机会的再分析和把握,踏上一个新的职业发展征程。比如说,1990年代那些从机关单位下海到南方的人们,一袋行囊、一腔热血、两手空空,茫然站在陌生城市的火车站,也就是如此的。新人生、新征程,只不过从头再来。

2)当然也有比较简单而特殊的情况,即在修炼成长、职业发展的瓶颈口或临界点时,并不需要进行大的转型或启动“新的发现之旅”,而是属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此时,只要有关键的引领、支持、帮助,还是可以把握机会,踏上下一阶段成功的不归列车的
A、所谓“贵人伯乐说”,就是关键的那几步,导致职业发展成功的路径依赖。点拨人、引路人把你“领进门”,或推荐给更大的平台,或者危机期间伸出援助之手的贵人,都会成为你职业发展道路突破瓶颈而腾飞的助推器。这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的“天注定”部分的关键运气。例如Sina上市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相助作用的某主管部门司长,“碰巧”就是Sina某人的校友,否则在当时Nasdaq已经开始崩盘的国际IT产业发展大背景下,Sina上市就极可能功亏一篑了。一个设想,如果没有Sina,那我们现在到哪里去看如此丰富的新闻和博客啊?!
B、或者如果自己的才能足够的话,也可以自己为自己创造这样的关键点,即将自己的事业看作整装待发的火箭,需要的就是一个引爆点Tipping详见同名书《引爆点》)。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贵人”,他们就如同联络员connectors,是自己的才能实力(附着力)、机遇本身(大环境)的push力 量。通俗的说,就是“千里马”找到了、创造了自己的“伯乐”,然后走向飞黄腾达的职业上升之路。此处的“伯乐”可以是自己的经纪人、代理人、代理商,也可 以是广结人缘的推荐者,也可以是具有权威的专家。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也有这个策略的部分影子。这也是一种“毛遂自择”啊,关键点不在 “荐”,而在“选择”。

3)大部分情况下,突破这个非线性瓶颈,只需要结合一两个新挖掘和长成的特长,就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完整的、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 例如因年龄、经验、历练的增长而所修炼得到的新才能,适应这个新才能,就可重新定位职业发展方向,转向那些能够更好发挥现时综合特长的岗位。毕竟在一个组 织内部,CEO、CFO、COO、CTO、CHO、CMO等CXO是极少数人,而顶级技术、商务、营销专家也是少数人,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向上晋升官阶的话,失败的人必然是95%以上的。因此,最终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最佳能量的话,必须采取各不相同的、价值多元化的外在岗位形式。多元化的职业价值形式,必然要代替本质上是单极化的金字塔式职业上升通道。且同时每个人自己的需求、兴趣也需要、也应会多元化一些。
这就是大型组织内部必定需要制度化轮岗的原因横向的流动是一种激活和价值新定位和新发现。再比如说人到中老年后,会以身体健康、家庭生活与事业的平衡为主要考量,或以“为社会或团队做贡献”为价值观,而不仅仅再以自己狭隘的“成就感”作为主要追求,尤其是用牺牲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换来的“成就”。对 技术天才而言,人到中年之后也需要逐步转型,以做团队领导、方向战略把握等工作来发挥自身主要价值,而不能简简单单用技术天才的才能和方法来团队管理、战 略管理和组织管理。退役的奥运冠军们可以做教练、做体育官员,或者经商、嫁入名门做富豪等,开启各自不同的人生职业发展新路。例如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戈 尔,竞选总统以细微之差而败给小布之后,转行从事环保事业,成绩斐然,数年之后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对于企业管理者或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他们的企业的发展,因而如何突破企业的发展瓶颈,可以参照《组织问题解决之道》中的方法。
<END>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55:03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发完了。好累啊。

欢迎讨论啊。
39
发表于 2008-12-23 16:17:08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大略看了,作用不大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6:22:44 | 只看该作者
有时间时静静的看,多些耐心啊,"大略看了", 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用啊。

本文不是快餐式的股评文章,不可能给出一两个具体股票供抄底用的 ,那是直接的“作用大”。

作用大还是小,最终取决于能够了解、理解、认同并实践的多少或程度啊。

本文是我数年来管理实践和钻研的结晶啊...... :-)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6:32:48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