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cnqian - 

[管理综合] [原创]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复制链接] 56
回复
1398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7:50 | 只看该作者

转岗的策略 少数人适用

(注: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本文的适用人群将大大减少,但本文所论述的方法,还是先发表吧,仅供参考。)
主要谈一下职业、工作、任务方面的转型策略问题。那些被动的、万般无奈的、别无选择的、意料之外的、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的转型,本文不再谈论,重点还是谈论主动的转型策略或路径问题。另外,关键转折点时的竞争、压力、刺激、被迫等因素,所可能起到的关键激发作用,从系统的即时特点看,不可忽视。

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或构建完成,以及对自己深入了解之后,你应知道自己合适什么,也知道什么合适你了,并且所定位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是有发展前景的。那之后就需要解决如何从现状走到(转移到)这个“定位”的目标状态,这个过程就是转型、改变, 现在大家不都在说change嘛。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轻而易举就空降到这个理想的目标状态的,尤其是当前状态处于左右摇摆、左右为难、犹犹豫豫的境地。比 如说,工作不满意,但是舍不得一份不错的、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舒适的工作与人际环境,以及真要走时老板指不定还会强拽着你,以及大环境下的经济不景气,等 等。若要真的毅然舍弃,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成家立业、生儿或育女、有房有车,那更是可能在不得不随波逐流中唉声叹气了。

1、从当下状态到达“定位”目标状态的前进过程,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A、第一个不确定是,过程时间的不确定,也许1个月,一次就转型成功,并且算得上大功告成,例如大学生成功换到了对口的专业。也许时间很长,会多次不停的转换,也许1年,也许3~5年,也许10年以上,才能达到匹配的理想状态。时间不确定对人的耐心、信心考验最大。

B、其二是,收入方面的不确定,因为可能不再做“看起来很熟练或已经很熟练”的事情,也许收入就会降低了,至少短期内降低,甚至有可能50%折扣,也许会持续1年以上。收入对人的安全感影响最大。

C、第三个不确定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乎”,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不确定,带来的打击可能是“致命”而绝望的。你想抓住机会,但机会对你无动于衷、看不上 你呢。从政的人都希望能够取得大位,但是大位不可能欣赏每一个人作为候选者的,机会并不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古语中为什么有一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呢。

D、第四个不确定是,之前完成的发展方向定位,可能是片面不足甚至是错误的,最起码也是需要与时俱进和修订的,这就存在反复以及多大程度反复的不确定了。

不确定带来的结论就是,乐观的说,“前途也许光明、道路必定曲折”。所有这些转型前进中的过程不确定,注定了前进总体上、大部分是探索式,而局部的、少部 分的是规划式(确定无误按计划执行)。探索式就是意味着,要多次寻找并具体化方向,要多次尝试,要关注与体验、不断探索等,也包括了暂时忍耐“低谷潜伏 期”,而必须“按兵不动”,以为了积蓄更大的转变能量/能力。

2、为此,change策略还是很有讲究的,过程策略的构建或选择,就比较重要了。而且从不同角度来看,策略可能是不一样性质的。但总归策略要针对于前进过程的情境特点,以有利于“积极稳妥”达成目标状态为准。

从选择方式的策略来说,A、要么是“后发制人”、“守株待兔”、“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模式,以等待贵人来临、伯乐垂青。B、要么是“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毛遂自荐”的模式。前者需要底气、牛气才行。后者首先需要的就是勇气。
本文重点说说后者。何时启动“毛遂自荐”的程序,或者说何时是应该“跳槽”的契机呢?这取决于员工离职、换岗、跳槽决策的模型(HRMS中令述,同一个基模,但用处颇多)……本文不再赘述。

3、“毛遂自荐”若要成功,需要面对两个挑战。A、 其一就是,从面对的外部挑战来说,如何向当权者证明自己的兴趣、才能、潜能是适合目标岗位的,证明自己想要转换一事是严肃的、坚持的,以及换工作对公司也 是更有价值的等。B、其二就是,如何快速发掘潜能,修炼出自己的显性才能出来,以更好的胜任目标岗位,是自己面对的内部挑战。

而什么是“毛遂自荐”可能的路径呢?从身处于何种组织内来说,有三大方面路径策略,A、 其一为继续窝在当前组织内,B、其二为跳槽到外部组织。C、其三为独创组织、创业单干。风险和难度依次增大。内部渠道为主,外部渠道进行凭空转换比较困 难。如果当前公司内实在是无路可走,那也没有办法,没有阳关道,也没有独木桥,只能过草地、爬雪山了,除非不要“革命”。但是“革命”成功,回报也是蛮大 的。如何是好,就是个难题了。幻想什么都好,就是幻想自己一出生老爷子就是bureau级别的,那就一好百好了,想法自然同我们老百姓不一样了。

A、跳槽往往是在不改变岗位或工作性质的前提下,实现跳跃式、跨越式职业直线上升的较好途径。B、而创业嘛,首先的一点是,当事人喜欢创业的工作方式、工 作内容。因为创业意味着九死一生,没有谁会保证创业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大公司投资新项目也是如此成功率,其中道理,并不仅仅是创业精神、激情、敢闯敢干所 能解释完的,为此专家学者可以绞尽脑汁争破头,也不属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范畴,就不多说了。

创业的结果从概率上如此(九死一生),且再不喜欢创业过程的话(灵活、奋斗、自作主张),那么创业还图个啥?还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

在原单位内change,是比较好的一条路。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与他做的事情是相合适的),都是在公司内找到机会,顺利转岗而完成change的,之 后一帆风顺步步高升。a、一方面自己对单位内各方面都熟悉,人际关系上不会有陌生感、不信任感,b、并且待遇方面不会有大的变化。c、在新岗位的试用期/ 适应期内得到的帮助也大,d、循序渐进过程中学习机会、得到的支持和自己的信心都较好。最终成功的概率较大。

补充说一下一条被动的路径,A、即公司内的HR主动出击,对你“洞察”完毕,为你规划、设计、安排了一条更“合适”的路,你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这样的可能比较小,估计不超过20%吧。

B、另外一条支路,要超过80%可能的,就是自己“毛遂自荐”出击了,因而所谓策略,就是说如何“毛遂自荐”的策略。

下面讨论一下如何更好主动的达到change目标的策略。其余路径下的策略,可以依此类推,只是挑战、困难、风险、不确定更大些而已。

A、为老板扫地、打扫卫生、鞍前马后算不算?当然算了!如果你能同老板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情投意合”的话,那么老板自然会另眼相待,会给你“最好”的机会(钱途、权途等),不过略有欠缺的是,可能看起来“好”的机会,对你而言依旧并不是“合适”的机会。

B、给自己写一份自荐信(或公司管理上的建议书?),发给老板?或者下班时间“意外”同老板在电梯内相遇而聊上几句?等等。算不算方法?当然都算。但效果会如何呢,老板会不会逆反心理啊:小样,来这一套,不务正业!
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有效的。如何本质有效?C、那就是:你需要说服别人“你适合什么”,以及别人应该给你机会去尝试。完成这个说服、攻关、职业营销工作,你就算自荐成功了一大半。通俗的说,你需要向当权者(老板、HR主管或你想去的用人部门主管),证明自己,即需要帮助别人了解你自己,你适合什么,以及那个岗位也适合你。

4、为此你需要做什么准备呢?A、 了解那个岗位,向同事们、HR、百度、谷歌等。B、了解你自己,看相关的书、做各种心理测验和分析琢磨、反省自己的历史等。C、以及一整套的说辞,说辞要 说的跟“真的一样”,仿佛深思熟虑已久、追求已久的样子,是对公司、部门和个人三赢的事情,若不做,大家都会后悔的。这个过程像不像“答辩”啊?!你不给 别人一个有说服力的“说法”,别人也就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说法”。

1)知识的证明:你需要学习一些目标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时髦知识,理念、流程、方法和技能等,并且同你的“特长”结合起来。
2)意图和信心的证明:你是一个敬业、有事业追求的、忠诚的、坚持不懈的,不是“蜻蜓点水、水性杨花、朝三暮四”的人。
3)一些事实、行动上的证明:有什么具体事例、线索,可以实际证明你的目标方向是对的?自己找了。
4)提供一个过渡策略建议:向当权者建议,自己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parttime去尝试、跟跟班、熟悉熟悉目标岗位工作,属于业余“轮岗”、志愿者吧。
5)一个不断私下、业余、非正式的吹风、威胁和暗示:如果自己不能达到目标状态的话,自己早晚会走的,那时候就是“舍不得”公司和大家的感情,但是人活一辈子,还是要图个成就感吧,大家不做同事,也可以继续做朋友,云云。
6)同当权者的私交:工作上乐于配合,提供你本职工作上的尽可能的帮助。打动目标部门主管的心,让他认为,你是一个潜在的优秀下属。有了他的点头,HR这边和老板那边,一般就容易了。

5、做到以上这些策略,组合拳就产生了,那么对于你的change要求,当权者们一般就很难拒绝了。
A、如果运气不错的话,恭喜你,你成功了。
B、但如果运气不佳,或者策略应用不成熟,没关系,时间会改变一切的,多试试,坚持一下,也许机会就在哪一天光临了。
C、而如果1年内都没戏(假设自己的心理底线是1年),而且看起来以后也没有戏了,那么最后一招,也是“破釜沉舟/鱼死网破/虚实相间”的一招:写一个正 式的辞职报告,递交上去,报告内容包括了自己这么艰辛的追求过程,以及自己跳槽出去的理由,云云。说明这一次自己是非走不可,自己会做好工作交接,云云。

然后,耐心的进行心理博弈吧。A、如果当权者“抗不住”,会“屈服”而挽留你 的,并给你满意的答复的,最差也得给你一个“再干半年后就调岗”的承诺。B、但如果你真的在他们心目中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更惨的是,他们早就有此打算,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那么他们会拒绝你的要求,或者说出“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公司的贡献,虽然我们舍不得你走,但是不便强留,就给你最真诚的祝福…”之 类的话,那你如果有些血气、硬气的话,也就真的走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个公司与你的缘分也就如此了。注意,这是最后一招,而且是玩真的。毕竟和 平方式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用“武力”解决吧。武力“博弈”的背后是“心理素质、实力、地位”,不是虚张声势、狐假虎威。

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那就跳槽吧。但是在跳槽之前,你需要再次思考一下,是否职业平衡的天平,真的已经从“忍耐”,明显偏向了“果断的改变-跳槽”?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例外,你也可以在最后一步偃旗息鼓,而选择继续留下来,但就此“死了这条心、重新做人”吧。
6、以上“毛遂自荐”的转换过程,对当事人的特质提出了要求:积极主动、沟通才能和“活动”才能。如果当事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心机、耐心和胆量,那么就简单直接而粗糙一些吧,直接走最后一步,即辞职、静观其变、走人。如果真的离开了,就从新的工作岗位上重新开始吧。

延伸讨论一下。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具有销售人员潜质的当事人,更愿意在组织内攻关、转型,反之,则用被动、消极、直接的方式处理转型事宜。对于组织内的 HR来说,一个具有“销售人员特质”的员工所提出的“辞职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要“听其言、察其意、观其行”。而一个平时没有心机的老实人,如果提交 了辞职报告,那往往很可能是当真的,需要慎重对待。有洞察力和经验的HR工作者和老板,往往能够直觉的分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这就是长期相互演化、博弈和适应的结果。从道理上来说,这就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进化规律是一致的了。

7、主动跳槽的机会分析。一般而言,跳槽时还能换工种的,比较少也比较难。因为大家都不了解对方。通过公开求职网站展示简历(简历要有针对性的写了),找合适的、公开的工作岗位,然后投简历,等待面试等。

A、小公司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用人理念,没可能让你尝试换岗的。而相对而言,B、大公司更愿意看中人的素质或潜能,愿意给予一 些尝试机会的,只要你“言之有理”(也是给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说法,表现出了特定素质),且愿意从底层干起,和愿意降低薪水的话,是可能的。

有关猎头的渠道。也是一个渠道,但本质上问题一样,猎头也是一个行当,并不一定就会为了你的潜质或职业发展,帮你寻找到合适的、换岗的工作,他们也很难 办,他们怎么说服他们的客户,你是一个没现成经验、但却是潜质合适的人呢?很难做到,一旦搞砸了,他们就不会有下一次生意了。所以稳妥起见,他们一般更愿 意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式进行匹配,短平快,有效果,来钱快。而且猎头倾向于做成“大生意”。

除非你有猎头朋友至交,他会帮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出现,并帮你极力推荐。但一般情况下,猎头协助你进行工作类型change的作用是平凡的,远逊于你职业更上层楼时的作用。

无论在公司内还是跳槽到新公司,一旦目标达成,转岗成功,剩下的,就是如何干好“本职工作”并取得成功了。

但如果你身处一个比较强势的、僵化的、体制化的企业内,企业对个体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服从”,此时个体的作用、个性、能动性等都不会高,如果你主动转 型,那么最可能的是离开这个企业、这个行业,重新开始、从头再来,就是所谓的“下海”概念了。绝大多数人人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继续在原企业呆着呗。

(另注: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冬天,如果决定暂时忍耐而不着急change的话,你可不要荒废了大好时机,此时应抓紧时间修炼自己的才能,当然是针对你向往的那个职业发展道路来进行修炼,才能在下一个春天时,脱颖而出。有关这方面的谈论,参见文章“这个冬天有点冷(中)――眼望春天的组织修炼战略”。)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28:28编辑过]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赖斯 从钢琴到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中的女政治家,钢琴弹的最好的是谁?当然是美国国务卿赖斯了。钢琴弹的好的女人当中,谁的官做的最大?也许也是赖斯吧。因为赖斯在大学二年级之前,一直是弹钢琴的。但故事不是这样看的。

你愿意延续现状,做百里挑一的优秀,还是不屈不挠去追寻万里挑一的出类拔萃?以下就是这样的转型故事:当事人的勇敢、父母的包容和开明、社会的多元化,也同时是一个贵人伯乐如何帮助成功的故事。


以下内容摘自《赖斯传》(美.江峡著),通过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在父亲陪同下,赖斯每天早上4点 半就起床,去滑冰场学习、练习滑冰,她受过良好的芭蕾舞训练,对学习花样滑冰又有悟性,因此对优美而且难度高的花样滑冰一度十分着迷,并曾想做一个职业的 花样滑冰选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每天坚持练习,并参加俱乐部,与俱乐部成员们进行竞争比赛。但随着时间推移,她觉得自己没有做花样滑冰选手的天赋, 不可能在该方面出类拔萃,而且她母亲担心滑冰摔倒使得双手受伤,会断送她的钢琴生涯,因此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

赖斯后来说:我曾经努力练习花样滑冰,但我后来清醒地认识到,我在这方面的天赋有限,我决不会成为一名花样滑冰的奥林匹克运动选手

告别花样滑冰后,赖斯开始集中精力花费更多时间学弹钢琴。除了学习和功课外,弹钢琴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她每天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机会弹琴,练习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巴赫等世界钢琴名家的名曲。父母贷款1.3万美元的钢琴也是为了女儿将来能够成为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并为此在十多年来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投资。

16岁后赖斯高中毕业并进入了丹佛大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演奏。她每天长时间忘我地练习弹琴,不知疲倦地学习演奏名家作品,每年都要参加好几个重要的钢琴演奏会或比赛,并在全国青年钢琴比赛中得了大奖,这使她有机会与丹佛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

赖斯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但大二期间,精心构造的音乐计划和梦想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参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遇到了有生以来最残酷的竞争。她后来解释说,我参加了一个音乐节,碰到了一些
11岁的孩子,他们只要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在技巧上我基本上能够演奏任何曲目。但我意识到,我决不可能像真正伟大的钢琴家们那样演奏。莫扎特从不花很多时间练习弹琴,但我一遍又一遍练琴,仍不能在钢琴方面表现得出类拔萃。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耐基大厅演奏的一天了。

此时的赖斯已经完全成熟,她认识到,她在钢琴与音乐方面很有才华,但并不卓越超群,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一流的钢琴家。而且她也不想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或给人伴奏的钢琴乐师。认识到这种残酷的现实,她的心情是极其痛苦难受的。


赖斯心高气傲,争强好胜,既然不能成为一流的钢琴家,可以转到其它方面发展。并开始考虑选择一个她感兴趣而且适合未来发展的新专业。赖斯回忆当时选择新专业的急迫心情时说:我开始盲目急切地找一个新的专业。并征询父母的意见,他们的失望是不言而喻的,但却很开明,表示理解与支持她的决定。但赖斯一时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并在大二下学期正式放弃了音乐专业。


一开始赖斯想学英国文学,但觉得太抽象,不够精确严密,实际上并不喜欢。她也修了几门政府政治方面的课,包括政党政治,选民的投票行为,联邦与州政府,以及政府结构等,这些课程对于她了解美国社会与政治很有帮助,但仍感到不是兴趣所在


在大三的春季学期开学后,赖斯选修了一门“国际政治概况”课程,由俄国和斯大林问题研究专家、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著名教授科贝尔主讲。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讲座场场爆满,很快就吸引了还未选定专业、对未来举棋未定的赖斯。她后来说:“这个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苏联政治竟然如此有意思,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确实吸引了我。俄罗斯让我从音乐中跳出来了”。


赖斯后来谈到科贝尔对她决定选择国际政治专业的影响说,“我真的很崇拜他,他的真知 灼见常常令我茅塞顿开,他就是我选择这个专业领域的原因。我喜欢他的课程,是他帮助我下定决心进入这个领域并有所成就。”科贝尔是他一生中对她的学术生涯 和人生道路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仅次于她的父母。科贝尔也被称为赖斯学术专业道路的引路人和生活中的“智力之父”,后来科贝尔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来培养指 导赖斯,在这一点上,赖斯就像他心爱的女儿奥尔布莱特一样,都是这位慈父严师的好孩子和好学生。而奥尔布莱特和赖斯都没有辜负科贝尔的培养和期望,先后成为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

<END>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3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吴雪筠 从科大理科才女到国际女装设计

如 果你家有一个掌上明珠闺女,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从江苏转学到北京时,就是班上第一名,你会让你的宝贝闺女报考什么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不对。是 的,在1980年代,对中国的理科生来说,最好的大学莫过于中国科大,在那个“勇攀科学高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理科录取分数线最 高的是科大,最难考的是科大,理科状元们去的最多的也是科大。虽然三十年河东又河西,但这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应记忆犹新。

但是,所有的好故事都是从“但是”开始的,但是你的宝贝闺女顺利进入科大,并且学了最前沿的计算机专业后,一切会顺其自然发展,她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吗?

后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内心不灭的灯塔或深藏的导航仪的故事,在茫茫不知方向的航行(航海或航天)日子里,是它们引领了一个人的兴趣、学业、职业发展。当迷雾最终散去,蓦然回首,一切仿佛早就注定中。唯一的遗憾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一开始就看到一个人最有天分、最擅长、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你应该不会主动让自己的闺女走上一大段弯路。所有的“合理”解释,都是在走上一大段弯路之后的自我安慰而已。而且一个事实是,很多很多人还在自己的弯路上走着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吴雪筠,一个被相当一部分人视作第一美女的美女,从科大理科才女到国际女装设计师的职业故事。
以下内容摘自刘志峰等著的《校友风华》栏目,这是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对杰出校友的人物访谈录。通过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刘:有人说您是科大历史上最漂亮的女生,而且大家对您独特的经历感到好奇。我们也为可以分享您传奇而卓越的经历感到高兴。还有人特地叮嘱我一定要带相机来。看来科大男校友们对这次访谈很感兴趣。

吴:其实不太对,我很多很好的朋友都是女生。科大女生素质非常高,那时候和男生接触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男女比例10:1嘛。那时有一个很不利的事情是 没有隐形眼镜,女孩子都没有什么好穿。我占的便宜就是不是近视眼。很多女孩很漂亮,让毫无美感的眼镜一遮,再美也看不出来。那时候大家都不化妆。但如果女 孩喜欢跳跳舞,唱唱歌,就会引人注目些。
刘:既然男女交往如此忌讳,有没有科大男生追过你呢?
吴:有,很多。^_^。回头来想也很特别。
刘:是否有很浪漫的回忆?
吴:有的。科大最愉快的时光,可能不在我的学业上。我的学业可不出色。我从小喜欢画画、唱歌、跳舞。五岁时,我还在北京,跟我的小女朋友,拿了一张纸,就在杨树底下画小人儿,画完了之后,像得连我自己都很吃惊。那时不像现在,孩子们可以上绘画班,也没有彩笔,就是普通的铅笔。后来学习的时候我一直就特别喜欢几何。几何可能是我上科大唯一可以考得很好的课程。说到科大的男生,他们很多人非常优秀,我一进学校的时候很傻。
刘:男生傻?
吴:他们不傻,我傻。现在想起来我不会珍惜,或许我的状态太淳朴,没有任何的准备。每次一个男孩对我说他喜欢我,对我来说经常是个负担,因为不能够回答别人。由于大家都很淳朴,所以表达都比较直接,不太会用点幽默之类的轻松方式。我特别怕说不字,我觉得我或许伤了很多人。
刘:有人说说科大从81到86级学生没有人不认识你。
吴:她太夸张了。如果有机会,我想感谢那些曾关注过我、对我有过好感的男生们。这是我的幸运,只是那时我不会珍惜,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
吴:那时没有这么花哨的。我记得那时候特别逗,我们班长每天去取信,都是两叠,这一叠是全班的;这一叠是我的。
刘:在科大最快乐的时光不是学习?
吴:对,我在科大唯一学习上受表扬的就是,一门所里老师开的数学课。当是他出了一道题,没有人做出来。事后老师说,这道题世界还没有人解决,但是你们班有人提出了很有创意的想法,很有意思。然后他介绍了一下,我一听就是我啊。只有这一次,其他像光学啊,我都恼火死了。^_^,
刘:你们当时有很多所里的老师来讲课?

吴:现在很少有所里老师来讲课?所以什么事都有原因,不是偶然的。不能越做越小,僵化掉了。
我们当时学生会文艺部的一个男生,非常有才华,拉弹作曲指挥什么都会,很棒。现在我看到大型文艺策划时,就经常想到他。如果这个男生毕业后去做他最喜欢最善长的事,一定非常非常出色。可惜他没有坚持,后来就去做别的去了。另外一个男孩,无线电系,没有学过画画。有一次他问我要了一张照片,就开始画油画儿。他很有创意, 把我画在树林里面,整个画面是斑驳的光彩,完全是虚构的。一年级科大图书馆办了一个绘画展,其他都风景画、静物,唯一的人物画,就是他画的我。一进门右边 就能看见,画得巨像。他在无线电系,毕业考的奖学金是物理方面的。后来他在华尔街做事,我99年去纽约再见到他,还是无所不谈,感触很深。这是我在科大遇 到又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刘:您小时候就会画画、有这些艺术天赋,为什么要舍弃艺术学院而报考科大呢?
吴:因为我在无锡读书的时候喜欢数学,我的老师傅耀良老师对我很好。我生病都是他推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傅老师注意培养我对数学的兴趣,给了我很多数学题。高二我才回到北京十一中学。我到了十一中学二班就是第一名,我邻居的小女孩是我同桌,她觉得我很聪明,我考试做题总是很快,我就画画小人。凑巧的是她妈妈是科大的,在中科院高能所,负责北京招生。她不断的跟她妈妈说。她妈妈就去找了我爸爸,说"您这个女儿,只要上了科大分数线,专业由她挑;五年之后分回北京。"
刘:您知道科大没有画小人的系吗?

吴:我爸都已经早就替我准备好了。我对自己不是很自信,我最应该去的是建筑系,但是科大没有建筑系,所以我第二志愿报的就是同济建筑系。
刘:看来您不把画小人当成一种能力。科大与时尚设计毫无相干,您跟一群只会导公式、做演算的人在一起受教育,这段经历,对您时尚设计的事业有益处么?
吴:那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时尚设计,我很小就说过要做画家,但是画家,在文*是没有用的。你问题问得很击中要害。我一进科大,就成为科大图书馆的另类,我借的大都是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类的,这些阅读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吴:^_^,我有一次借了印象派和现代派的画册,就轮流将其中的单页画面由里朝外地贴在宿舍的门窗上。那时候女生楼,房间很小窗口,所有的女生要去水房要 经过我们宿舍。我每隔几天放一副画上去,然后在屋子里听候门外的反映。最后一次放了毕加索"沙滩上奔跑的女人",马上发现很多人被吸引,画面力度不同凡 响,大家受到了触动。这就是我明白毕加索艺术魅力的一个出发点。科大为我的时尚设计经历做了非常好的铺垫。我做时尚设计,发现我和所有学艺术出身的设计师们的处理不一样。做项目经理时,我有很多助手,我的设计商业性非常强,我能想到最终用户,没有只停留在感性上,马上能想到功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商业性强、目标准确、工艺优化的整体设计,这就是一般学艺术的不具备的素质。
刘:还要到达人的心灵。

吴:对。我学了统筹学,这是科大人的特点,我不能和任何一个时尚设计师谈统筹学,他们不懂。他们感性,没有完美的答案。我们不要求完美,要求最优。我要寻找最优化的方案达到最大的感性效果。我在科大遇到很多优秀的人。中学的时候,有人说我是穆桂英挂帅。我一到科大发现,"妈啊,糟糕。所有的人比我聪明,所有的人比我还要用功!"
刘:北京排第一,科大排第七?
吴:对,对,我在我们宿舍绝对是最后一个。但是我必须经历这个,科大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种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们做设计时,有的时候事情进展得一团糟,我必须必冷静下来,寻找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案。这就是科大对我影响,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别人都放弃的时候,我不该放弃。

刘:你们宿舍的女孩特别好,还记得您宿舍的五个女生的名字?
吴:记得,从大到小徐耀玲,在国家计委工作;杨晓琼,我是老三;老四是余昕,她一直在MIT,所有的地方她是顶尖的,非常优秀。她丈夫是北大的。最小的是 陈清。我们挺逗。我和陈清是计算机系的,他们是自动化系。我们这几个女孩臭气相投,非常浪漫。我们都不着天际。看一个电影,每一个镜头,我们都用物理或者 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番。我们经常夜谈,图书馆晚上十一点半熄灯,我们回来总要笑一个小时。
刘:你们当时住那儿楼?

吴:没有砍柴,但是住在林子边上。杨晓琼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到时候家庭挺温馨的就好。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里也非常幸福。老公也是科大的。当时我在翻一本时尚设计杂志,就是从科大图书馆借的,我随口说,要是能到巴黎做时尚设计多好!结果15年之后,我们五个女孩的梦确确实实都实现了。
吴:任何一个年轻的心愿,只要想做,命运的千差万错,还是会走到这条路上来。只有把愿望留住,不要忘记,愿望就能实现。如果忘记只能说明此事对你触动不大。说到法国,这是突发事件。本来是想先出国,再去美国,一到巴黎,发现这么多漂亮的东西,我决定留下来。那时候出国可不容易。法国尤其是巴黎,是少数几个国家或城市,只要你的心打开,你就可以领悟到大量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本质,这个环境促使有心人找到自我,它帮助你在大千人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刘:您的经历特别有意思。您是计算机系校友,我们知道很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很多应用,您的时尚设计是不是也需要计算机的辅助,还是只凭借曼妙的灵感?
吴:我工作的第一步资料大多是感性的,它们是不同的材质、颜色、型体等等。这些物品给我在视觉触觉等感官上有足够大的触动后,设计的灵感和想象才能出现;后几步的工作是常用CAD做的。比如我把一个画板扫描了,然后用计算机分解,一层层的、配色。调整。
刘:计算机给了你灵感么?
吴:这倒没有,这很有意思。我总是用光或者化学的原理去配色。但是所有学文科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他们说你这纯属科学家的方式。可能我跨了行业,没有局限,所以比较宽容。我知道人经常只能从他认识到的角度看到事物的一面,我经常提醒自己有意识的换个角度,丰富观察
从事任何事业,创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艺术上重要,科学也是。创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创意需要技术和手段去实现,但是如果我们只有技能和手段,忽略了创意,事态就会停顿不前。而创意来源于思想的碰撞,跨行业有益于这种碰撞。
刘:幸运的是科大没有扼杀您的创意。
吴:没有,科大给了我实现创意的能力。
……
吴:我在法国做了十年的时尚设计。89年去的法国,在巴黎路桥做MBA。之后就开始做时尚,已开始做的是市场。
刘:您的论文是A+。
吴:是的,当时我们系副主任说这是他听到的最有激情、最投入、最有意思的一个答辩。
刘:得A+的比例有多大?
吴:我们班五十个人大概是两个人。这个A+和A没有区别,完全是一个情感的因素,我在理论上没有任何创新,可能只是我的激情感染了他们。
刘:您到法国之前就懂法语么?
吴:不懂。路桥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我们班五十多个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我们的教授来自英美,比如哈佛、剑桥的都有。
刘:你在科大学生中你选择了独特的西行路线,我们听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想,这段西行漫记肯定也有艰辛,您的简历里我们看到了成功,请问您遇到多少挫折,您设计的MeoVenti畅销全法国,请问有没有你设计的时装卖不出去?
吴:那很多。做设计不像考试,能到70分就是极致。10款能有3款卖得很好就不错,有7款卖得好,简直是奇迹。设计有情感价值在里头,情感促动商业消费, 这情感是很不理性的东西。人需要幻想,情感就属于幻想的一部分。做任何设计,必须在形象上吸引注意,中间有5个款要有可穿性。另外两个款属于不伦不类的失 误。我想要5个款卖得很好,往往有2个款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我允许自己有20%的失误。

刘:然后销售人员扛着大布袋,背着你的作品到处卖。等待你设计的作品销售情况的时候压力是否很大?
吴:没有,我还好。因为我做了服装设计是在做了六年面料设计之后。 面料设计的六年很重要是,我考虑的也是最终消费者。我为什么说他们(国内的设计师)是小孩?法国设计师的失业率是56%,剩下的44%在做残酷的搏斗,必 须做得很好。要取得领导地位,必须考虑很多方面,捷径就是考虑消费者的心态,对颜色、款式、服装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我做面料设计就追求有的放矢。我做 服装设计时已经有了非常专业的态度。从这点来说,回国之后,这是我也能给予年轻的设计师帮助的地方。流行色是怎么出来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 可能是,即使在西方,少数知其"所以然"的人。
刘:失业率56%,如此之高,你是否成为过那56%的一员?

吴:没有,这可能跟我科大的背景有关系。那56%很可怜,到处打打工。我很幸运。我们在科大学到了问为什么?这是和文科设计师的区别。进时装店,大家都能发现一百件中只有这三件衣服好看?为什么这三件好看,我一定要弄清楚,它绝在什么地方,然后季复一季、年复一年地摸索出世界时尚大师的设计运作过程。老做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进步很快。所以失业东西从没有来困扰我。这是我们学理工科人的习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刘:你的目光如此穿透力,是否对别人有压力?
吴:我前些天和树新手下一个同事去平遥。那个女孩说你这么优秀,会给男生造成压力。其实我是一个依赖型很强的人,不想在任何方面给别人造成压力,可能我没有意识到。对颜色和时尚的感觉,完全是用心的结果。
刘:PECLERSPARIS是全球领先的时尚公司,可是很多人没有概念,我问过很多女生,好像都不知道,为了补课,我跑到双安、当代中关村那些最好的商 场,都没有找到。你们是时尚界的Microsoft,后来我猜你们好像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概念的,PECLERSPARIS左右流行的色调、款式和服装材 料。许多著名公司例如奥迪汽车公司都根据PeclersParis的预测来调整他们产品的设计。你们的权威从何而来?成功之道何在?是不是像微软那样,十 多年就成为巨人?
吴:现在她还是一个精致的小人儿。我们这行和IT不一样。

刘:但是你们选择做小人儿?
吴:这个行业是非常小的一个行业,我们占40%的份额,在这个小市场里我们还是巨人。我们确实没有产品,但是很多产品,都有我们的影子,比如香奈尔的化妆品, 比如眼影,四个小块;一块是珍珠感觉的;一个像贝壳的;一块是麻麻的,不反光的。它材质的感觉,都是我们给的,我们是幕后策划的军师。我们有三十年的历 史。国际消费商品,功能性都已经达到了都具备的情况下,要比谁长得好看了。功能全、要环保,这是我们科大学生做的事。但是现在仅有功能已经不能保持市场竞 争力,消费商品还要给与客户情感的增加值。汽车的外观和内部设计的重要性就体现了这一点,电脑和手机的外观、材质的选择也是消费者选择的要素。所以奥迪、三菱、苹果和诺基亚也是我们公司的客户。
刘:汽车工业,只卖给奥迪?
吴:不是的,我们的材料就像字典,可以卖给所有人,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字典,但是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完全不一样。^_^。给奥迪我们转让专案材料。给诺基 亚,我们辅助它的工业设计,给予颜色和表面材料的建议,以针对不同的市场。比如这款手机,就要让那些小女孩们觉得惊艳、喜欢。我们探讨的是客户喜爱的东 西,并且用形象和颜色实现它。

刘:PECLERSPARIS的概念无疑很值钱,可是我只带了一百多块钱,能不能告诉我明年时尚界流行的色调是什么?什么款式流行?
吴:比如你明年会看到大量的灯芯绒、绒绒的布,你会看到很多的蓝色和灰色,是设计感非常强烈的,不是以前蓝色和灰色总是和牛仔裤、工作服联系在一起。款式是以前比较收身,明年发现上面宽松起来,下身会收起来。比如裙子落在裤子上头。
刘:我将在哪儿大量看到?北京还是巴黎,也就是中国流行趋势是否有滞后?
吴:没有同步,任何一个流行趋势,女孩子比较追求,男人比较含蓄,所有女装,比较女孩儿的时装,跟着非常快。所有不太显身材,比较中性的服装,流行得比较慢,会滞后。
刘:我平时上街,买不到自己的衣服,满眼都是女装,因为中国女孩子的钱还赚。欧美男人的钱好赚吗?
吴:好赚。中国之所以没有,不是男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做设计的没有品味。
刘:现在你已经看中了我们两个身后巨大的男性服装市场?^_^

吴:我从小到大,一直希望成为有用的人出名、赚大钱这些从来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家境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从来经济上没有任何的压力,^_^ 。出国是希望像海绵那样吸很多的东西, 半瓶醋开始成了大半瓶。在法国,或许我算是很成功的中国人。但是别人把我当我法国人用,不过如此而已。我没有觉得法国人需要我,但是中国需要。我在法国生 活很好,但是回国后自我的人生价值很高。另外,在法国呆得越长,我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管理经验。我越发现原来我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太少,对自己的根基不够了 解。现在东方文化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我又可以象块海绵一样。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原因。第三个是个人的原因,在外面老是孤零零的,我想回到北京,想回到父母 姐弟身边。到了中国,我觉得人气很旺。
刘:对于时尚,我们了解不多,^_^。但婷美我听过,那个婷美保健内衣,广告天天见。您为婷美设计了什么?是不是那一款保健内衣么?^_^
吴:我和婷美的合作是今年六月才开始的,正是开始做保暖内衣的时候。我做了什么?他们战略已经定了,我只是做了细节的处理,还有颜色。做保暖内衣的市场总是比较保守,永远是男人灰色,女人粉红色、艳粉、豆绿。我提出一定要做几款时尚的颜色,比如枫叶红、曙光粉。事实上卖得最好,婷美的人发现原来时尚如此重要。
……
<END>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3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现代寓言 著名小提琴家在地铁口的卖艺早晨
以下内容根据互联网的相关新闻报道,整理而成,通过这个现代版的真实寓言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一斑。读者也可以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到各自的启发或感想。

2008年“普利策奖”的最佳特写奖,是一篇名叫《早餐前的珍珠》的新闻。记者安排著名小提琴家贝尔装扮成街头艺人,上班高峰时间在华盛顿的地铁站,用史特拉蒂瓦里小提琴卖艺。在贝尔出现在地铁站的三天前,他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办票价一百美元的音乐会尚座无虚席。然而,在忙碌的地铁站,来去匆匆的行人对这位街头艺人装扮的“小提琴大师”的演奏视若无睹。他拉了43分钟,共有1097人经过他身边,但只有7人驻足聆听、1人把贝尔认出来、27人给了钱,总数为37.17美元。

文章详细内容:《邮报》记者魏嘉顿(GeneWeingarten)精心安排的一个实验。他让鼎鼎大名的小提琴家贝尔(Joshua Bell)以街头卖艺人的装扮,在上班的高峰时间,出现在华盛顿一繁忙的地铁站。他在过道的垃圾箱旁站好,从琴盒里拿出他那市值350万美金的史特拉蒂瓦里小提琴,将琴盒放在脚边,并往里边扔了几个硬币,当作施舍的引钱,然后开始他的街头表演。

贝尔是当代小提琴偶像,琴技超炫,人又长得俊俏,是美国音乐界新生代巨星,所散发的气质兼具古典与流行魅力,使他成为21世纪古典小提琴界的天王。他神童出身,1998年为凄美又充满沧桑感的电影《红色小提琴》幕后献声,名气如日中天。
在贝尔出现在地铁站的3天前,他刚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行过演奏会,票价100美元的音乐厅座无虚席。然而,在忙碌的地铁站,来去匆匆的行人对这位小提琴大师的演奏却视若无睹。他拉了3分钟后,才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又过了半分钟,贝尔得到了第一份布施。一名妇女往他的琴盒里扔了一美元,然后匆匆离开。

在随后的40分钟里,他演奏了多首优美的经典小提琴曲目,其中包括巴哈的《恰空》和《嘉禾》、舒伯特的《圣母颂》、庞塞(Manuel Ponce)的《宛若星辰》(Estrellita)。期间,共有1097人经过他身边,但只有7人驻足聆听、1人把贝尔认出来、27人给了钱,总数为37.17美元。
演奏结束后,受访者被问及那天上班的路上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一人提到地铁过道里有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其他人一概没有印象。

刊出后,魏嘉顿的邮箱挤爆了读者的回响。堂堂一位才华盖世的小提琴家,一分钟的演奏可以叫价1000美元,谁也想不到他在地铁口站了43分钟,竟连50元也赚不到。不过贝尔的知名度也因为这事而爆增,他之后推出的小提琴专辑,持续热销,连他自己也预想不到。
<END>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35: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曾子墨 从摩根才女到凤凰主持人

做着一份众人和父母眼中的“超级金领”工作,但是你的内心却充满了厌倦甚至憎恶,你该怎么办?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发现最真实的自己,才可能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曾子墨,一个早年学生时代的成功故事甚至超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女孩,1991年 的夏天,幸运地躲过了中国式的高考,却出现在另一个考场上,并且因为那次考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这就是托福考试,最终她考了660分,而满分才是 673分。一个如此聪明的女孩,顺利进入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进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参与完成了约 700亿美元的并购和融资项目,其中包括新浪上市。

但是后来的心路历程故事,对我们每一个人才更有启发和参考意义,那就是她彻底转行了。


以下内容摘自曾子墨所著的《墨迹》,通过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决定离开投行,是因为读了棉棉的《糖》。


2000年5月初,一个周日的傍晚,我拖着跟随自己走南闯北的黑色Tumi行李箱,登上了从香港飞往新加坡的国泰航班。空姐热情的问候和体贴的服务,并没有能够化解我心中的层层阴云。


一天前,我刚刚接到一个新项目,是马来西亚两家电信公司的并购,我们担任买方的财务 顾问。这时的我已经升任经理,对新项目的热切和渴望却在日益冷却。我知道,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我又要过上那种周日晚上飞到吉隆坡、周五晚上飞回香港的日子 了。酒店和公司之间的两点一线,统统在酒店里解决的一日三餐,还有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带着一年级的分析员做模型、开会、谈判……已经数十次轮回的过程又要重新经历,这让我的内心充满厌倦和抗拒


其实,就在两年前我离开纽约时,还认定了投资银行该是我一生的职业选择。

如果子墨能被克隆就好了,哪怕只克隆出来一个子墨也行!”“这里就像你的家一样,如果你在香港做得不开心,随时回来!”“看来以后我们要多找一些像子墨这样的中国女孩!”

1998年7月,我退掉了与公司仅仅一街之隔的公寓,卖掉家具,在同事们的声声感叹和祝福中,离开了美国这个我曾经生活了6年的国家。临行前的一个月,从午餐到晚餐,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同事们用请吃饭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意,为我送行。


那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在即将告别纽约、和同事们说再见的时候,所有的苦和累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几天几夜不能睡觉的挣扎,还有每天下午必定如约而至的剧烈头痛,仿佛都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那些激动人心的美丽片断。


飞机从肯尼迪机场起飞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限感慨。婉拒了猎头公司一个个的电话,放弃了老虎基金的高薪聘任,我执意要回到香港,因为我知道,是时候,该回家了!

踏上归途时,我依旧对投行一往情深。我从未怀疑、也从未动摇,我一直确信,我将会、而且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走到金字塔的顶端,获得那个“董事总经理”的称谓。

然而当我来到香港,当我在1999年夏天顺利升任经理后,一天,我却突然开始问自己: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这样过一辈子吗?

那个夏天,我突然觉得自己累了,是那种身心都很疲惫的累。激情不在了,新鲜感也不在了,我不知道这份工作还能带给我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道我真的要这样重复自己吗?

放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尤其是放弃这样一份众人眼中的“金领”工作和优越体面的生活方式,我也会犹豫和迟疑。三年的分析员生涯都熬过来了,希望就在眼前,半途而废是不是有些可惜?这毕竟是无数人想方设法希望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还值得我留恋?更何况,即便是辞职,我是不是也应该先找一份工作,不然,我将来如何生活呢?


在厌倦、矛盾和不时的挣扎中,我的思虑就像钟摆一样,左右徘徊。直到那天坐在飞往新加坡的飞机上,我一边喝着香槟,一边读了棉棉的《糖》。

她的文字告诉我,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从小,我就被灌输着最主流的观念:在家要做好孩子,在学校要做好学生,开始上班了,也一定做一份最好的工作。但是,我却从未真正动脑筋去想一想,什么才算是“好”?是别人都认为好的才是“好”?还是追随自己的心声,让自己开心快乐的才是“好”


那一刹那,我想我是在冥冥之中受到了上天的点拨。我突然大彻大悟,投资银行不过是众人眼中的一道光环,我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同学都会在大学毕业后去非洲、亚洲、去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做志愿者,为什么金钱、地位和稳定的生活从来都被他们不屑一顾。


毕竟,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而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轻松和愉悦笼罩了我。我就这样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的决定。


同事问我,是不是有了新的工作,待遇比现在要好;朋友劝我,说再忍半年,到年底就可 以拿到那笔数目可观的奖金了;连公司的运营官都和我打赌,赌一年半载后,我一定还会回来。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一刻也不能再等了,我也永远不会回头了。我 只想给自己放个长假,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相信,我总不会沦落街头。


值得庆幸的是,我始终未曾后悔。至今,我仍然觉得从摩根斯坦利辞职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2000年6月,我度过了投行生涯的最后一天。在香港的办公室里,我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致电昔日的纽约同事们,与他们一一告别。

还记得最初在投行面试时,必定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果被多家投资银行录取,你会如何选择?”在投行的世界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就像“芝麻开门”的口诀一样,只有一个People(人)。因为只有和志趣相投的人并肩协力,工作时才会充满热情。
我以短暂的四年时光和其后漫长的回忆印证了这一点。

有些人的名字,在生活中可能只是一晃而过,但那些同事的名字,我却永远记得。纵使相隔万里,彼此失去联络,对他们,我的心中永远有感谢。毕竟,因为有了他们,我可爱的同事们,我在美国的生活,在投资银行的生活,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来凤凰已经六年了,我还是不停地被问道:”怎么会想到去凤凰呢?”


是的,从金融到媒体,从华尔街到凤凰,如此的跨越让很多人难于理解,其实,就连我自己也未曾想象,有一天我居然会坐在主播台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而且一做这些年,这份工作竟然还在不断带给我新鲜感,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我来凤凰,牵线人是石宁宁,人称老石,我却一直叫他宁宁。

或许因为初次见面,刘老板就是一幅和蔼可亲、拉家常的样子,所以日后当他真的成为我的老板,我也还是觉得对他的亲切超过了对老板该有的敬畏。


2000年秋天,我刚从西藏旅游回到北京,在家中意外接到了宁宁的电话,凤凰刚刚上市,需要一位从事BD(业务发展)和IR(投资者关系)的专业人士。因为宁宁的穿针引线,我再次拜见了老板。我对老板说,我离开摩根,就是因为厌倦了金融,BD和IR我都可以做,但我更想做的是一份新鲜的、不同的工作,更直接的说就是真正的电视工作。毕竟媒体和电视这两个词对我有着无限的诱惑


就这样,短短几分钟,我竟然成为了即将开播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候选主持人,而后在 2001年1月2日早上10点,在凤凰资讯台开播34小时后,我终于在《股市直播室》里露面了。一个从未经过培训、做过媒体的人就直接作为主持人在直播电视上露面亮相,这种事情只有在凤凰才会发生
我的电视生涯就此开始了。

<END>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36: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菲尔普斯Phelps 一个超级冠军的完美成长历程

一口气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八枚金牌后,23岁的菲尔普斯Phelps已经超越施皮茨、刘易斯等昔日光芒万丈的体育巨星,成为百多年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但他说:“有那么多人说,这根本做不到。其实,需要的只是想象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读者你相信他所说的话吗?“只要有想象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出类拔萃的天赋,什么是基因决定的天分,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什么是大环境小环境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什么是贵人伯乐,什么是功成名就后顺其自然的名利双收,什么叫做行行出状元,什么是一帆风顺的螺旋上升,什么是自得其乐的刻苦修炼?……一个超级冠军的完美成长历程对此做了完美的解释。让我们超越菲尔普斯自己的轻巧话,看看背后的成长故事
以下内容根据星岛环球网、凤凰资讯网、东北网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摘录整理而成,由此可见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一斑。

1、一个曾经被人“遗弃”的孩童
迈克尔·菲尔普斯1985年6月30日出生于美国东北海岸一个蓝领聚居的小镇,在那里人们崇尚橄榄球而不是游泳。菲尔普斯是家里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父亲弗雷德是马里兰州一位退休警官,也曾是一名运动员,母亲则是一位学校老师,同时兼任教育系统的行政官员。在菲尔普斯出生前,父母亲就经历过了离散,当7岁的菲尔普斯开始专注游泳时,两人最终还是离婚了。菲尔普斯自小就在游泳池边长大,小时候常和两个姐姐在水上俱乐部度过,两个姐姐都是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同她们一样,游泳池是逃避家庭纷争的避风港。在泳池里,他们不会听到父母亲相互之间喋喋不休的抱怨和令人心烦的争吵

在学校,菲尔普斯因为大耳朵以及口吃,被同学反复嘲笑。他母亲回忆道:“我儿子的成长并非一路坦途……刚开始是他的大耳朵,然后是他的长手臂,在哪里菲尔普斯都不可避免的被关注。”有一次,菲尔普斯在世人面前谈起他当时被深深的伤害了,别人的嘲笑成了他的噩梦。除了独特的生理结构被人嘲弄外,另一个更大的打击也来了:“在幼儿园开始,他的老师就经常对我说,迈克尔不能安静地坐着,迈克尔不能安静,迈克尔根本不能集中精力。”有22年教师经历的母亲苦涩地回忆说:“当时我说,也许他感到了厌倦。”但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应:“你的儿子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不久,菲尔普斯被诊断出患了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他应该终生接受药物治疗,但是两年后,他就不再服药了。他妈妈回忆说:“有一天,离开泳池后,菲尔普斯告诉我,‘妈妈,我再也不想吃药了,我的伙伴们都没有吃,我能自己解决’”。

2、菲尔普斯的“第二父亲”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早在菲尔普斯童年时期,他特异的体型便引起了游泳教练的注意。在最初的训练中,游泳教练察觉到迈克尔的恐惧,便允许他仰在水上四处飘浮。这让他最先学会了仰泳。在菲尔普斯11岁时,他的新教练鲍曼发现了他隐藏在深处的游泳基因。鲍曼说:“你会看到他总是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他给自己的压力远远超过别人对他的要求,我尽量做到不喜形于色,尽管我为他的表现感叹不已。”鲍曼注意到菲尔普斯能轻松学会别的少年所不能掌握的技巧,这位教练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位游泳天才,于是对菲尔普斯的父母说:“迈克尔天赋极佳,他的潜力是无限的。”

在鲍曼的回忆中,菲尔普斯从小就表现出了游泳智慧,在他的脑子里,他可以排除一切杂念,除了游泳。在师徒相处的日子中,最让鲍曼永远难以忘怀的是,虽然菲尔普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而且家庭也处于麻烦中,这些让常人想起来就很痛苦,但菲尔普斯却在最困难的时期,每周在泳池游10万米,一周7天不间断,甚至包括圣诞节。“一周有7天,一年有365天,当你在圣诞节也训练时,你多少会知道你的对手不会这样做。这样的感觉很好,因为你做了对手没有做的。”鲍曼说菲尔普斯面对艰苦而漫长的训练,总能享受其中。而菲尔普斯边认为他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训练。从高中毕业后,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从早晨7点钟开始长达2个半小时的训练,中餐后稍稍打个盹,然后接着游,一直从下午3点半到6点。总之,他每天游的距离多达12英里,他说:“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

菲尔普斯训练如此刻苦是因为他憎恨失败。他7岁开始游泳,但直到11岁教练鲍曼和他父母谈过以后才开始认真对待这项运动。他回忆说:“如果没有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我就会不停地去想它, 上学的时候想,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想。这样会让我发疯的。”一次,12岁的菲尔普斯输给了一个和他同龄的男孩,他厌恶地抓掉对方的护目镜,一下子扔过游泳 池的平台。教练鲍曼告诉他,下次如果再输给同龄孩子,他不允许做出类似的行为。鲍曼说:“他克服了这个坏毛病,因为从此他再也没有输给任何同龄的游泳选手 了。”
鲍曼和菲尔普斯的关系并不总是愉快,至少这位被菲尔普斯称为“第二父亲”的男人透露:“他有时会挑战我。”当然这是开玩笑,“菲尔普斯很尊敬我,在我们训练时,他从来不会质疑我。在训练中,也许多数人会说,‘明天再做吧。’但我总会强调,‘不,就是今天做。’不过菲尔普斯很少用我提醒。”
在鲍曼刚刚成为游泳教练时,即使是条件不错的孩子也很能适应他的训练强度,训练结束时,他们往往都筋疲力尽。“我以前的确热心过头了,”鲍曼回忆说。不过,菲尔普斯在11岁时就能跟着鲍曼的节奏,并以自己特有的调整方式来完成训练。“他的最强之处就是在压力下放松并集中精神的能力。压力越大,他的表现就越好--这真是太罕见了,”鲍曼不由得赞叹道,“他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出最佳状态。”菲尔普斯还具备另一种能力,就是可以忍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泳运动员所经受的都要更‘魔鬼’的训练”。

3、他是一条“飞鱼”
菲尔普斯的身体特点是人类中最接近鱼的一位。如果单从体型上看,没有人认为菲尔普斯是一个标准帅哥。他身高187cm,但是上下身的比例严重失调。上身的长度大约和207cm高的人长度相当,而双腿却只和175cm高的人长度相当。常人的身高和臂展相差不大,而他的臂展却达到了201cm,超出身高14cm,像三国时的蜀主刘备那样双手过膝。这注定了他站在陆地上时,看起来体型有点怪异。事实上,菲尔普斯的确在陆地上很不适应,不时莫名其妙地跌倒,去年10月就曾摔了一跤,导致右腕骨折。但是这样的身材,可称为泳池中的黄金比例,在泳池中双臂发力时省力而高效。菲尔普斯说过:“如果我能在水中睡觉而不需离开,那或许是我最安全的地方。我在那里永远不会受到伤害,永远不会有任何问题。”
菲尔普斯那双大脚,相当于我们通用标准47号的鞋,在水中好像安上了一副脚蹼,腿虽短但助推力极强。而且,其短而粗壮的大腿,则更容易在触壁时发力。根据了解,菲尔普斯触壁后能利用推力“滑”出10米多,比别人多滑出三四米,这远比击水游泳要快。同时,菲尔普斯臂展达到2米的长胳膊每划一下都比别人前进更多,好像划船时的船桨。而他的条状肌肉非常松弛,可以保证舒展性,又能减少池水的阻力。同时,条状肌肉的人体重比较轻,身高187cm的菲尔普斯体重只有79公斤。而同样是200米蝶泳的中国游泳队员吴鹏高183cm,体重却有84公斤。这主要是因为吴鹏的肌肉类型属于块状肌肉,比较结实,负担也比较大。

更加独特的是,菲尔普斯的肌肉属于久战不疲的极品,他在运动后体内产生的乳酸远远少于其他优秀运动员,大约只有普通运动员的三分之一。 美国国家游泳队生理部主任、体育运动科学博士吉纳迪-索科洛瓦斯先生曾在过去的20年里先后测试过超过5000名游泳运动员,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人在比赛结 束时体内的乳酸含量都在一个范围之内--每升血液中10到15毫摩尔。只有一名运动员体内的含量检测在10毫摩尔以下--在创造了200米蝶泳世界纪录 后,菲尔普斯的这个数字是5.6。当大部分游泳选手在一场比赛后要花上20至3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状态时,菲尔普斯只需要10分钟。前几天他曾在一个晚上连续参加了两场比赛,第一场是决赛,第二场是半决赛,游完首场时他体内乳酸含量的标准超过了10,但在第二场比赛结束后,这个数字却降到了10以下,这就证明,即使在比赛的时候,他也在恢复身体。
船桨般的手掌,一身肌肉线条分明且犹如轻型战车般的体格,没有半点脂肪的肌肉,令柔软体操运动员惭愧的柔韧性,令游泳运动研究学家抓狂的心血管系统……使菲尔普斯成为一台配置精密的“游泳机器”,一条天生的飞鱼。这也是为什么菲尔普斯能够在赛程密集的比赛之中,仍能接二连三夺金的根本原因。曾和鲍曼一起带过菲尔普斯的厄班切克曾回忆说:“当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迈克尔时,我看着他的击水,看着他的体型,我就对自己说,这孩子将会成为巨星!”

4、神奇的夺金之旅
“任何事情都没有极限。”菲尔普斯经常告诫自己:“你想拥有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游泳池外的菲尔普斯是个典型的随意少年,他喜欢嘻哈摇滚,玩电脑游戏,喜欢和朋友们闲逛。游泳事业之外,迈克尔是一名普通的少年。他通常与自己家的猫一起入睡。他有时也喜欢睡懒觉,但一旦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就不会有丝毫疏懒。一旦跳入泳池,菲尔普斯就不再是那个平凡的少年了, 他游起来像鱼一样在水中划过,蹬腿动作非常有力,双腿好像装有发动机。菲尔普斯11岁时,他的教练鲍曼专门找到他母亲黛比,“2000年,我会带他感受奥 运会;2004年,他会参加奥运会;2008年,他将会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2012年,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到时……”。

但事实发展的比预想还要快。1999年美国少年运动会上,迈克尔打破了20岁年龄组200米蝶泳的纪录。15岁时,迈克尔作为美国68年以来最年轻的奥运 游泳选手参加了悉尼奥运会。在悉尼,他在200米蝶泳比赛中名列第五,第二年,只有15岁9个月的菲尔普斯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成为打破游泳世界纪录 最年轻的运动员。4个月后,菲尔普斯再一次打破200米蝶泳的世界纪录,并第一次获得世锦赛冠军。2001年,菲尔普斯打破200米蝶泳世界纪录,成为最 年轻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并赢得了“神童”的美誉。同年,他在福冈世锦赛上赢得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
2003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迈克尔成了泳坛的谈论中心。他在巴塞罗那世锦赛上5次打破世界纪录,4次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创造了在 同一届比赛中的又一个壮举。他在比赛中成功卫冕了200米蝶泳冠军,同时还夺得了200米和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并创造了世界纪录。而这些记录全是在同 一天创下的,这是世界游泳比赛史上的头一次。此外,他还赢得了混合泳接力的金牌,并在100米蝶泳的半决赛中刷新了世界纪录。凭借如此出色的战绩,菲尔普 斯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03年度世界最佳男子游泳运动员。

2004雅典奥运会前,他是第一位获得资格的游泳运动员。雅典成了菲尔普斯打破多项纪录的舞台,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他就以3.5秒的优势夺得400米个人 混合泳金牌,并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第二天,他在4x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中获得一枚铜牌,随后他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再获一铜。8月17日,菲 尔普斯先获得200米蝶泳金牌,一个小时后,他代表美国参加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再获一枚金牌。在雅典,他还获得2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在 4x100米混合接力比赛中,菲尔普斯再获一金,这样,菲尔普斯成为第二位在一届奥运会上夺取八枚奖牌的运动员。在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上,菲尔普斯独 揽7金,打破了索普保持的一届世锦赛夺得6金的纪录,此外他还打破了5项世界纪录。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了,这是一届属于菲尔普斯的奥运会,他创造了神话,他成了人类开办奥运会以来最伟大的运动员,奥林匹克之王诞生了。
“从小时候练习游泳开始,教练就告诉我要大胆设立目标。我告诉自己,我要做专业运动员,我要拿奥运会金牌,我要打破世界纪录,这些目标都已成为现实。这说明不管你的梦想有多高,有多远,都有可能实现。”菲尔普斯坚定地说。比赛前,教练鲍曼曾安慰菲尔普斯说,如果他输了,可能对这项体育是个好事,但痛恨失败的菲尔普斯不这样想。“只要有人一说我不行,我就更加想赢。4×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时,有法国选手说要把我们‘打倒在地’,他们的话让我更有动力,更加想要不负众望。”
俄罗斯队游泳名将苏霍鲁科夫对菲尔普斯的神奇表现叹服道:“他就像是另一类人,说不定是从别的星球来的。”
5、功成名就后的名利双收
奥运会后,“飞鱼”菲尔普斯成为各项“最佳运动员”评选的不二人选:权威杂志《游泳世界》评选的世界最佳男女游泳运动员出炉,菲尔普斯和奥运会三枚金牌得 主的澳大利亚女将莱斯荣耀当选,这是菲尔普斯第五次获得这项荣誉。但这不过是菲尔普斯最近收获的诸多荣誉之一。自奥运会结束后,只要是美国国内的综合项目 体育运动员评选,菲尔普斯必是其中的佼佼者。前不久,《GQ》杂志还将菲尔普斯登上了封面,并评选其为2008年度男人。而《美国周刊》和《人物》期刊更 是常常刊出菲尔普斯的大幅照片。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奥运会后的3个多月里“飞鱼”菲尔普斯通过广告等活动挣得将近1亿美金。菲尔普斯的经纪人每天要接到300多个电 话,但是让他感兴趣的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的那些市场开发计划。有10家美国的连锁快餐企业向菲尔普斯伸出橄榄枝。从电子游戏广告到自传,再到“飞鱼” 的纪录片,如果把所有收益加到一起,“飞鱼”大概赚到1亿美金。突如其来的巨额收入使得“飞鱼”奥运会后轻松花150万美金购买了一套公寓。虽然奥运会早已结束,但是菲尔普斯的忙碌一点也没有结束,整日忙于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所到之处无不是红地毯铺地,享受最高礼遇。
如今,菲尔普斯努力像夺取金牌一般疯狂签约,他成了吸金能力最强的奥林匹克运动员。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38:30编辑过]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39: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世界冠军的教练们说,冠军是天生的

你家小孩刚刚小学毕业,但是被发现有一个非常的天赋,你会不会让他辍学, 去发掘和修炼这个天分,直至世界冠军?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口水潜力的话题。秉承道德中立的立场,我并不暗示哪一个答案是对的、哪一个又是错误的,而是指 出,这是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不同的选择都是“有道理”的,只要你多看看当事人自己的立场,就可以豁然开朗了。
丁俊晖,就是一个小学毕业之后辍学,而后成为世界冠军的青年“才”俊。而看起来专业和学业得到兼顾的伏明霞和郭晶晶等人,也成为了世界冠军。

世界冠军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离不开一个很好的教练,对于世界冠军的成长,教练最看重什么呢?就让我们听听世界冠军们的教练发自个人内心的真实发言吧,这些话,在主流媒体上是看不到的,因为属于“道德”偏颇的。
天赋,又是天赋!但如何发现一个人的天赋呢?
以下内容根据深圳晶报、东方早报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摘录整理而成,由此可见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一斑。

1、丁俊晖恩师伍文忠:学斯诺克要有天赋否则再花钱也没用。
丁俊晖、梁文博无疑已成为中国斯诺克的代名词,但当这两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伍文忠这个名字。 从最早的郭华,到之后的丁俊晖、梁文博、金龙、田鹏飞,他们都曾师从过这位传奇教练。昨日,一直扮演着伯乐角色的伍文忠接受晶报记者专访时说:“学斯诺克 要看天赋。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千万别继续花钱。”

当年,正是郭华的天赋吸引伍文忠走上了教练之路。之后,便是丁俊晖。“小晖是2000年来的,我当时就跟他爸爸说,这孩子将来肯定错不了。”伍文忠对丁俊晖的了解胜过任何人,甚至包括丁俊晖的父母。

与中国足球后继无人的窘境相比,如今中国斯诺克运动的热门程度超出了想象。但在伍文忠看来这并不完全是个好现象。“不是我打击人,学斯诺克真的要看天赋。我必须奉劝各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千万别继续花钱,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途。

阅人无数的伍文忠讲起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几年前,在他带的孩子中间,有个没有天赋但又铁了心想学斯诺克的学生,在一年之后遭到了他“无情”的拒绝。“那个小孩当时14岁,学习很好也很聪明,但真的毫无斯诺克天赋可言。我劝了几次都不管用,于是我一着急当着家长和孩子的面折断了球杆。”果然,这位被伍文忠抛弃的孩子后来考取了国内的知名大学。伍文忠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无情其实慈爱的教练,他总是在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去年,已经移民美国多时的伍文忠又一次回来了,吸引他的只有中国斯诺克人才。“别看我无情拒绝了很多人,但真的碰到好苗子,我特别珍惜。

目前,定居广州的伍文忠在朋友球会的旁边租了一套房子,自己就和9个学生住在那里。“当年,小晖和梁文博他们也是这样。”可要让这群812岁的男孩乖乖练球谈何容易?当然,伍文忠自有妙计,“每次孩子们打出不错的成绩,我都会带他们去游乐园疯一天。在这一天里,没有斯诺克,不用练球,我陪着孩子们痛痛快快地玩。相反,练球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练。其实小孩子不能逼,有张有弛的教育方式才能锻炼他们的自觉性。

12岁的朱英晖是伍文忠非常看好的小球手,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小胖子内向憨厚,但在伍文忠看来,他也是与丁俊晖一样极具天赋的好苗子。在伍文忠的调教下,没准会成为下一个“小晖”。

2、徐益民:跳水冠军是天生的,练是练不出来的
中国跳水今日称雄天下,这个“奇迹”几乎就是中国跳水队前总教练徐益民一手打造的。这位秉持“天才论”的鬼才教练,培养出了高敏、熊倪等一批金牌选手,其中也包括周继红。他曾放言:“我的执教水平是世界第一!”没人敢反驳,因为现在全世界跳水界都还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他创立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于芬作为当年他的助手,则是后起之秀,培养出了伏明霞、郭晶晶等一批金牌选手。1997年中国跳水队地震,总教练徐益明去职,副总教练于芬也被国家队扫地出门。
地震的原因可能在于名将们往往能量巨大,个性也特别,与行政系统的兼容性差。例如徐益民,常又干又硬地称:冠军是天生的,练是练不出来的。对于那些天分不是特别高又勤勉的人来说,确实很伤人。于芬,也是公认个性极强。

徐益民离开国家队后,开办了“广东国际跳水培训中心”,于芬则去清华创办了“清华跳水队”。他们以为只 要自己能够训练出人才,就能翻身。但以跳水队领队周继红为代表的体育官员们,精巧运用了制定规则的权力,使得他们训练的队员难以直接进入国家队。那些队员 及其家人显然耗不起青春,纷纷转往地方队注册,而后立即就直入国家队了。据知情人士说,现在国家跳水队的核心队员其实基本都出自徐、于二人门下

最终,“广东国际跳水培训中心”无疾而终,徐益民到美国女儿家养老去了,而清华跳水队则日渐“衰落”。于芬正当盛年,自然不愿就此雌伏,与体育行政系统的代言人周继红的矛盾就日易尖锐起来了,于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开始上演了。
<END>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4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陆步轩和陈生 两个北大才子卖猪肉的不同故事

变幻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坎坷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秉承自己的个性特质,以及保存内心最后的一点星火,出生相同,但个性不同的两个人,最终走上了相似又不同的人生道路。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互联网上的公开报道。通过故事,可见本博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1、陆步轩与他的“眼镜肉店”
1985年,陕西长安县鸣犊镇的农家少年陆步轩高中毕业,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当年的长安县文科状元。
4年的苦读,仿佛做了一场梦,1989年夏天醒来时,梦境已被彻底击了个粉碎。陆步轩的毕业派遣证被开到西安市人事局,参加第二次分配。在中国,二次分配,意味着毕业生的个人能力退居其次,把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推到了前台。几经周折,各种努力都告枉然,陆步轩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
而当时的县计委对这个高才生比较关心,借调他到机关做个临时工,从事一些文书工作内向性格的陆步轩,不会去说一些违心的话,也不会去巴结一些人,所以做很多事都失败了。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但几年后企业跨了,而原单位“柴配厂”早已停产,厂里给他办的最低生活保障,就算对他的最后一点安慰。
彻底失去饭碗的陆步轩,不再有什么班上,就在社会上混。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最后不得已而为之,完全是为生活所迫,2000年时,生意惨淡的小商店转成了肉铺“眼镜肉店”。

一个偶然的采访报道,使得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故事,一瞬间晓谕大江南北,也带来了纷纷的争论。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眼镜肉店”可谓已是大名远扬。肉铺的生意也一下子好起来了,还雇用三个劳动力,卖肉一年可以赚20多万,体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比当时普通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都大。
那时的陆步轩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所代替。在说起他不愿意看书时,表情有些痛苦。他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其实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言谈中,他流露出对“书桌”的向往。
就在人们对“眼镜肉店”渐行淡忘的时候,陆步轩也在联系西安的一个普通高校,希望能够重返校园,开始教书育人和做一些研究工作,就在准备上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天而降。2003年,一个投资方,北大校友,美国特思公司高管,找到了陆步轩,准备共同成立了由美方投资合办的,以肉食类为主、品种多样的大型食业公司,面向全国,形成了连锁肉铺。
权衡再三,陆步轩放弃了重返校园的机会,而专注于连锁肉铺的开设和经营。但泡沫化的连锁店,还没有开几家,就碰上了创业企业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是一番辛苦,但却是举步维艰、惨淡经营的结局。

在2005年初,陆步轩终于又进入了西安市长安区的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一个文化部门,业务相对单一,工作之余,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他自己想做和必须做的事论。按陆步轩自己的话来说,怎么说,他现在也算是一个正式在编的国家干部,旱涝保收。而且文化部门,可以发挥他的专业所长,安安静静做学问,以争取在有生之年,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
成了新闻人物和知名人士后,陆步轩不断的接受各平面和网络媒体的采访,并开始舞文弄墨。而终于在2005年,他的自述人生《屠夫看世界》一书开始正式出版,并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在《屠夫看世界》的末尾有一个冷笑话:某倒霉蛋匆忙上了列车才发现搭错了车, 急忙找乘务员寻求帮助,乘务员很为难:“我们这可是直达快车,中途不能停啊!”请示列车长后,乘务员有了办法:“经过车站的时候,车速会减慢,到时候我将 车门打开,你跳下去就是。不过千万注意,车速虽然不快,但是由于惯性,你跳下去的时候必须向前跑一截路,否则会摔个大跟头。”倒霉蛋感激涕零,千恩万谢。 当列车进入车站时,乘务员打开了车门,倒霉蛋往下一跳,脚刚着地就往前跑,一直跑到前一节车厢。就在他刚想停下来的一刹那,车厢的门忽然打开,另一位乘务 员老鹰捉小鸡似的一把将他拽进车厢:“先生,你真幸运,我们这是直达快车,中途还没有上来过人,来,请补票吧!”
“那个倒霉蛋便是我自己。”陆步轩以这句话完成了他的书

2、陈生:弃公务员卖猪肉,开连锁店成千万富翁
北大才子悄悄进入了养猪行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
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他就是广东天地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生,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EMBA
,曾任职于广州市委办公厅和湛江市经委,先后创办湛江市新光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龙虎豹酒业有限公司、广东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茅台镇老伙记酒业有限公司、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数亿元。
如果你问陈生认为自己为什么能成功,他一定会告诉你自己只不过是比别人做事的方式更灵活。“别学我,我那些都是歪门邪道。”他笑着说。而这一切,正是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为他带来的最大财富。
“北京大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陈生如是评价自己的母校,“还记得厉以宁在成名之前,曾经在北大当了十来年的经济系图书管理员。当时,所有经济专业的都在学马克思、列宁的那一套苏联的经济理论,没有人讲西方经济学。他自己钻研了很久的西方经济学。结果改革开放来了,人们需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了,可是连本翻译的教材都几乎找不到,这时候厉以宁站出来,编著了《西方经济学》,并且以讲座的形式在北大开始讲授。反而在正式的课程表上却没有这门课。就是这样,厉以宁成了如今的大牌。”

陈生觉得,正是那些正式课表上没有的讲座,带给了他许多启发,影响很大。此后他曾经再次回到母校进修,讲授的老师和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同学对此提出异议,陈生很直接地质问那些同学:“你来北大难道就是想学教材上的东西吗?那你随便找个地方就行,不要来北大。这里最好的东西,就是那些和教材不一样的东西。”
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地方政府的秘书科当公务员。照道理,能够担任公职应该是很多人羡慕的事情,然而陈生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下海了。
“怎么说呢,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思维比较活跃,常做不合常理的事情,这在党政机关有点不合时宜。”多年后谈到这件事,陈生最先给出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可是再聊了一会,陈生终于爆出真正的原因:“关键还是穷啊,那时候我们几个朋友都是从名校毕业的,可是在机关里的收入非常低。我们家睡觉都从来不关门,为啥?就是因为没有任何值得别人惦记的东西,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拿。穷得没有办法了,只好下海去拼。”

陈生做出了在当时看来有点离经叛道的决定,但是却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倒不是说家里人就完全没有意见,而是对于陈生来说,自己下决心去做的事情,不会被外界的因素干扰而改变,这也是他所谓的霸道。可以说,他决定下海的时候脑子里就不再考虑成败、得失或者旁人的看法了,他认为在一件事开始时不能想太多,因为考虑太多,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做不了。
陈生卖过菜,卖过白酒,卖过房子,卖过饮料。走到今天,他已经成为拥有数千名员工的集团的董事长。在商海浮浮沉沉这些年,最后能够成功存活,陈生靠的是永远领先别人的想法
他认为,很多事情不是具备条件、做好了调查才去做就能做好,而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至于条件的不足,可以用种种办法调动一切资源来解决。 正如他卖白酒的时候,开始根本没有能力投资数千万设立厂房,可是他直接从农户那里收购散装米酒,不需要在固定设施上投入一分钱便可以通过广大的农民帮他生 产,产能居然能达到投资5000万的工厂的数倍。之后,他积累起一定资金再开始从买成品酒转变成来料加工,这才开始租用厂房和设施,再之后才有自己的厂房,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的进入和占领市场,让他在白酒市场上打了个漂亮仗。

而陈生最著名的产品“天地壹号”苹果醋,其诞生说起来十分简单。当时有一位著名国家领导人到南方视察,在途中该领导人用陈醋兑雪碧当饮料。当时人人都跟风照此喝,陈生没有和大家一起尝味到,他直接想到了如何将这种饮料生产出来。经过多次尝试,“天地壹号”苹果醋就此诞生。
2006年,陈生在湛江和广西交接处附近打造他的土猪养殖厂,2007年开始在广州开猪肉档卖猪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 展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壹号土猪”。陈生认为,除了确保质量上乘、采用低价策略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今天,无数企业为了能更好地撬动市场, 都在抓破脑袋思考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些企业正是成功运用精细化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国内家电零售企业巨头国美就一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考虑,采 取“定制”的方法来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
陈生卖猪肉,用的也是这样的战略。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猪肉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市场空间大,中国每年的猪肉消费约500 亿公斤,按每公斤20元算,年销售额上万亿。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猪肉这个行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基本上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化,竞争不强,档次不高, 机会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率先推出绿色环保猪肉“壹号土猪”,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猪肉。他把猪肉消费群进行细分。虽然走的还是“公司+农户合作”的 路子,但针对学生、部队等不同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农户,提出不同的饲养要求,为部队定制的猪可肥一点,学生吃的可瘦一点,为精英人士定制的肉猪,据传每 天吃中草药甚至冬虫夏草,使公司的生猪产品质量与普通猪肉“和而不同”。

陈生认为,即使是卖猪肉,也要卖得和别人不一样,将“歪门邪道”进行到底。我是一个霸道的人,基本上可以算是独裁者,凡事我做了决定,很少会更改,所以我下面的人可能也经常很为难。其实,经营一个企业是很困难的,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企业一定能存活百年,这不像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企业的生存是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执行、管理、战略、文化等等,甚至有时候只是运气就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而我的做法,是各司其职。现在我只管大方向、发展战略的问题,其他具体的事务一概交给别人,比如怎么花钱,那都不是我的事情了,所以我还蛮清闲的,都是别人在忙。

一个人要多少钱比较合适?这问题很难回答。在没钱的时候你会拼命地去想,而这也是我当年下海的原因。但是当钱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开始虚化。像我现在,每天基本花不掉钱,身上的衣服也是几十块一件的,太多的钱就变成数字游戏,缺乏实际意义了。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具体限额的话,我想一千万的数字比较合适。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保证自己身边的人衣食无忧,过上比较上层的生活。
现在钱可以说是挣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不干事业太无聊,没事做,而且我也不会做别的。只好继续这么做下去,也让这些跟着自己的弟兄过得好一点。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将手头的事情整合,而不是进军新行业。人一辈子能做好有限的几件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END>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4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清华厨师张立勇 从打工仔到研究生的成长故事

张立勇的成长历程是一个勤奋刻苦、执著坚持的学习故事,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向命运低头而追寻理想的奋斗故事,也是一个如何摆脱现状、顺利转型和自我修炼的策略故事。在一个激情、毅力、奋斗、理想和成功的故事背后,其中滋味,任人评说了。

但从“内行看门道”的视角来看,全部的成长故事,表面看起来是说明了“如果…就可能…”的成功规律(也是主流的价值观念),但实际上说明的是“只有…才…”的变革与进步的客观道理。而且所有的记者,都没有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并得到真正的答案。即当事人“为什么会如此”的问题:他为什么会孜孜以求、刻苦学习英语呢?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互联网上的公开报道。透过故事的表面,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张立勇,1975年出生于江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2年高二时辍学离家,后曾在广东的竹制品厂和玩具厂打工。1996年进入清华食堂做洗菜工、厨师。1999年起,先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成绩630分,并通过自学拿到了北京大学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被清华学生尊称为“馒头神”。辞去了厨师工作后,全力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顺利成为南昌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说起为什么从广东打工,转到北京打工时,张立勇说,“在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七八个工友,天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就是想学习也不可能有那样的环境和氛围。”虽然去广东打工时,他带着他的高中课本,但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使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1996年6月,不想浪费时间的张立勇通过介绍来到北京,成为清华大学食堂的一名切菜工。的确,清华对张立勇而言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东低一些,但如张立勇所说:“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能维持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我学习,就OK了,that's enough足够了。”

“在清华12个人一间的宿舍,也很难安静看书。感谢清华东大操场的那盏路灯,在它的照耀下我完成了很多的学习。”满怀着对那段青葱岁月的眷恋与深情,张立勇回忆起了自己边打工边自学的过往,“能在清华生活工作学习是很幸运的,我遇到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把自己看成是清华的编外学生。”
张立勇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先跑20分钟步,然后再学习英语,用他的话说跑步是锻炼人的耐力和毅力的基础,在跑步的同时还可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人生、哲理,当然更多的还是英语。

“我和这里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的是时间,而且能正规学习,而我只有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放过……英语也可以随时随地学,方便面的包装袋、调料包上都有中英文对照,比如sugar(糖)、salt(盐)之类。其实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流动的英语辞典,走到哪里都会有英语的身影,只要留心就可以……”一谈起学英语的感受来,张立勇的话匣子就再也合不上了。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张立勇硬是给自己规定必须在7分钟以内吃完饭,余下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课本,有很多同事觉得张立勇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就这样,他每天除了在菜墩前、窗口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每天工作将近11个小时,一天下来虽然早已人困马乏,晚上还要读书至深夜,但在7年的时间,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张立勇说,初到清华时靠的就是一种信念。

张立勇一直坚持按自己的学习计划走,每天就能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他和清华学子一 样,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去教室、去图书馆、上英语角、参加英语协会、聆听大师讲座。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所有能学习的 机会,他都不放过。在自己的床头,张立勇用毛笔写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食堂每年年底都要考核,为了能够长期留在清华,食堂里一些最脏最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我都干,我想,勤奋工作是留在清华的唯一途径,所以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英语。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学到很晚,第二天早上4点钟还要上早班,一天的压力太大。后来食堂领导知道后很感动,破例允许我可以不上早班……”

他认为,学英语就像刷牙,每天都要张嘴,每天都要坚持。“或许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你觉得自己不能坚持,但如果你认为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会在不能坚持的时候继续坚持下去。
“其实英语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关键就是需要一种勇气和毅力,开口讲英语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只要做到这两点,你就成功了一多半。学英语就是要挤时间,就像从海绵里挤出水一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抵制诱惑,各种各样的诱惑,长时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前找我参加婚礼、各种Party和生日聚会的同学和朋友特别多,我一没钱二没时间,都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们有了活动也都不喊我了,久而久之朋友们都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抠门,还送我一个外号‘铁公鸡’!”张立勇边说边笑。
“当时包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觉得很孤独,没有人理我。但当我成功后,朋友理解了,因为我证明给他们看了;我自己也理解了,因为我做到了,我没被诱惑打倒。”当张立勇几年苦读终成正果后,同学和朋友们都理解了他,更多的还有对他的敬重和钦佩
而他的出名则是在一次卖饭中,一位学生无意中对他说了句英语,他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此后,一传十,十传百,张立勇的卖饭窗口成为了英语高手和他过招、切磋的地方

2004年,张立勇获得团中央颁发的首届“中国青年自学成才奖”,在“感动江西人物”评选中榜上有名。2004年,他写的《英语神厨》一书,被教育部、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青少年喜爱的图书”,并获得“冰心文学奖”。
但被问到他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成功时,张立勇说:“我可能在语言学习方面有点成绩,但说成功,还为时过早。

当被问到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简单得出人意料:“帮助别人”。在有些人看来,这四个字多多少少带有些“矫情”的成分,而在张立勇看来,能为这些年来帮助他的人提供一些帮助,正是他的唯一梦想。
“我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父母生病,领导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买不起英语教材,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给我各种英语辅导书和磁带……在北京8年多了,我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同事、领导们送的……”
“我爱清华,对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儿时的梦想是能坐在像清华这样的大学学府里读书、学文化;在广州打工时我想挣很多很多钱来补贴家用;来北京后我的梦想是能和真正的清华学子们一样,有整日的时间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我考过托福后,我又想着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回报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

在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的时候,第一次有媒体来找张立勇要求采访他。当时,被他坚决拒绝。在领导和电视台的多次劝说下,他勉强答应了。可是节目播出后,一位家长来找张立勇表示感谢,说自己迷恋网游的儿子看了他的经历后受到震动,不再沉迷网络了。不久,一位大学生拿着自己的毕业文凭来找张立勇,要请他吃饭,因为不是他的访谈他可能因为贪玩而拿不到毕业证书。“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经历还可以帮助别人,给他们以启发。从此之后,我不再拒绝媒体采访。”
为北京奥运做志愿者,进社区鼓励居民学英语、为青年朋友做报告演讲,用自己的自强不息鼓励他们……张立勇说,他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将来他有个梦想,为更多想要学习但没有条件的青年提供一个平台

自从张立勇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后,他学习的经历和故事也成了全国各地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当张立勇接到一封封全国各地的来信时,他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也为自己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感到高兴。以前他几乎来信必复,但后来信件越来越多,他根本回复不过来了。

在张立勇刻苦学习的故事在电视台播出的当晚,青岛的一位阿姨便打来电话,哭着对张立勇说:“孩子,你需要什么尽管说!”也 曾有教育机构和报社开出了每月七八千元的月薪让他去工作,张立勇拒绝了。张立勇在清华做厨师的工资依然是七八百元,除去留给自己几十块钱的零花外,剩下的 全都寄给了父母。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还要继续在食堂当厨师,这不是“人才浪费”吗?还有的人甚至认为张立勇在“作秀”。“做人不能太浮躁,要有一颗平常心,厨师也是一种职业,我很爱我的工作,虽然大家都反对我做这份工作,但我觉得它不是什么低下的职业,它有存在的价值,我希望不要有人去歧视它。我也想过要去找份薪水高的工作,但更多的时候我问我自己:凭你现在的能力,这份不错的高薪你能拿多久?

在清华园里,张立勇以英语知名,但他并不是只攻英语一门。他自学了北京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还自学了计算机课程,还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广泛阅读与新闻采访有关的专业书,旁听经济和法律课程,还听过麦肯锡公司、比尔盖茨等人的讲座,这是令他骄傲的一笔财富。听讲座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拓宽了视野,他知道钱不是靠积攒起来的,也不是能挣多少的薪水,而是你的思想、你的能力是不是真的超过别人……

张立勇说,人生是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任何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眼界。作为青年人,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
<END>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42: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钱永健 我似乎生来就要走这样的道路

又一个具有华裔血统的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再一次说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对于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应该是“为什么1949年之后在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当然本文不是讨论这个话题的。

本文想问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自然有好多方面不同,但是决不包括“他们的道 路是一帆风顺”的。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钱永健虽然很聪明,但是职业路程也是一波三折,最后的超级成功,是多个看似偶然的因素在时间轴上综合在一起的 结果。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成功之路,其实也是如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天分、修炼道路和时代机会等等各种非必然的因素,在时间轴上偶然综合在一起的一个最终结果,就是说“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恰当的人,做了恰当的事情”,而且“恰当的做了一段时间或者又恰当的抓住了另一次事情机会。”

以下内容根据解放网-新闻晨报、新华网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摘录整理而成,由此可见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一斑。

2008诺贝尔奖化学奖公布,包括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内的三位科学家获得这一殊荣。钱永健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系教授。这位祖籍浙江,1952年出生在纽约的华裔,也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出生于工程师世家,钱永健自称“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小时侯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室外玩户外运动时,钱永健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不过,很快钱永健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了厌烦,“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是烟。

出于对化学的热爱,再加上天资聪颖,钱永健很小就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年”。16岁时,钱永健还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和西屋奖学金,之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不过,钱永健在大学并不是一个“乖学生”,他对于学校安排的化学课程并不非常满意,觉得设置和内容颇为僵硬呆板,所以同时也上了不少钢琴课。不过,钱永健大学毕业时依然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物理与化学学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全美著名的马歇尔奖学金,前往剑桥大学深造。

在剑桥大学时,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我梦想着在蓝色海洋上远航,那样一定很浪漫,但我最终发现它(海洋学研究)完全不是这样。我的研究只是在海湾中测量石油污染的程度,最终我发觉自己根本不关心藻海的高度。”就这样,钱永健转而开始专注于一项看上去永远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人类大脑,他因此获得了一个生理学博士。在钱永健看来,人脑是一部让人心醉的织布机,“它需要更为熟练、更为精细、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织起来。”

此时他又“回归”化学,开始了自己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凭借化学与生物方面的天分, 钱永健找到了让绿色荧光蛋白更亮更持久发光的方法,并创造出了更广泛的荧光蛋白色彩,包括黄、蓝、橙等颜色。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荧光染剂技术,用以追踪观 察活体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流动和变化,并在基因上改变令水母发光的分子,这一技术被称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而他对于自己的功 绩却这样表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钱永健说,“最基本的想法其实不是来自于我们,但是我们帮助很多人理解了这一点。我只是那个制造工具的人。

对于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钱永健把它归功于自己感性的一面。“我喜欢色彩,”钱永健说,“我总是被色彩所吸引,”正是色彩,让他的工作更有趣,“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时,因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计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正是他对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直觉综合在一起,才让他在细胞生物及神经生物方面做出了如此革命性的贡献。钱永健说,“你的科学领域应该完美地契合、滋养你个性的深处,在你的沮丧时期不可避免地到来时,这样的契合会为你提供最本真的愉悦,帮助你度过不可避免的情绪低落期。

对于钱永健来说,自己下一步目标,是自己的发明能应用于攻克癌症。目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一个初步应用是,检测蛋白酶的活动。钱永健希望将这一技术运用到观察及发现癌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帮助。他致力于攻克癌症的另一个相关的原因是,他的父亲就是因为得癌而死。“他得了胰腺癌,诊断出来6个月后,他就离开了我们。”

<END>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