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cnqian - 

[管理综合] [原创]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复制链接] 56
回复
138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18:5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职业成功

研究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帮助这个人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这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公理,否则研究职业发展干什么呢?但严格说,这只是一个基本假设吧,不再赘述。


1、职业成功是什么?本文观点
职业成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成功就是达成目标?成功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成功就是自由自在?成功就是功名利禄?成功只是一种主观心态或感觉幸福?……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解很多。

作为搞政治的人来说,中国某个偏远山区已经连任20多年的老村支书,比起美国的总统来说,是否在职业上更成功些呢?按“公认的”、“客观的”成功标准和级别来说,美国总统肯定是政治职业上更成功的。但他的职业满意度、幸福感是否就一定高于后者呢?而两个当事人对“自己是否很成功”的评价是如何的呢?

这就是问,成功究竟是客观公认的,还是主观体验的?答案自然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调和一下吧,本文认为两个答案都对,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如果当事人不仅仅取得了主观成就感,也事实上有更大范围和公认的“客观成功”,那么他/她就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也是一个河蟹平衡者,也是一个有前途的人。

本文提出的“自圆其说”观点:职业成功就是客观成功和主观成功统一,是从主观成功走向客观成功,而不是从客观成功中搜寻挖掘主观成功的感觉或意义。客观成功就是从外部世界或他人那里得到的功名利禄、认可、尊重、服从等各种物质、情感和精神利益;而主观成功,就是自己从内心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产生出了良好的感觉。


2、先谈一下“客观成功”
对于有客观公认标准的成功,就不多讨论了,毕竟有公认的标准嘛,功名利禄可以数量上衡量的,各个排行榜、官阶军衔排 名、任职资格级别、资产负债表等都是客观标准,并且此时成功的含义更多是指客观化的“成果、成就”。但这并不一定是当事人自己所想要的、所认可的,当事人 更需要的是成就感,这才是对当事人而言的成功,因此主观体验的“成功”,含义更多是指当事人的心理感觉之“成就感”等。如果成功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成 功状态”是否只是少数人在少数时间所追求、体验到的巅峰high状态?

3、再重点谈一下“主观成功”
此时可认为,成功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体验状态,该状态与主观所认知到的“差度额”正相关,“差度额”是指当事人“实际所得到的结果”与“所期望的结果”之间的差距
人的精神体验状态包括了:郁闷、愤慨、挫折感、无力感、消沉、低迷、痛苦、苦闷、愤愤不平、失望、失落;以及幸福、得 意、成就感、满面春风、自得其乐等。失败、不成功的状态主要是前面一些“不好”的形容词所描述的心理状态,而比较成功或很成功的状态,主要是后面一些“好 的”形容词所描述的心理状态。


主观成功,就是体会到“好的”心理状态。主观失败,就是体会到了“坏的”心理状态。

一般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实际结果而言,希望越大,也 就会导致“差度额”更可能成为负数,或负数的数额比较大,自然更容易体验失败了。而“退一步却能海阔天空”,因为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则就容易得到超过预期 的结果了,“差度额”为正数,也就正相关得到了成功的心理状态了。

知足常乐、难得糊涂、无欲则刚、随遇而安。尘归尘,土归土。吃不到葡萄的话,葡萄就是酸的。有不足之感,但无求足之愿。平平淡淡就是/才是真。阿Q精 神胜利法。惟其不争,天下莫与之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头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生亦何欢,死亦何哀。三十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 头。丢了钱包,就看作是生了场病,损失的钱譬如花在买药上了。被黑白道给宰了一刀,就譬如“打兑小鬼”了。等等观念、想法,就容易得到“主观成功”,获得 “好的”心理状态。

而偏执狂,钻牛角尖。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比人气死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得寸进尺。月亮上砍树的吴刚。普罗米修斯被肉体上琢磨。等等,当事人就不容易得到“主观成功”,而更容易 招致“主观失败”,尽管实际上也取得了不菲的事实成果或成就。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珍惜你所拥有的。张力与目标侵蚀。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屡战屡 败,执着。这就是“命”,认了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败则独善其身。人不知己短己 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得不到的不珍惜,失去的才是美好的。等等。都是一种有关成功、“好的”心理状态的道德规劝与修炼。

HW最成功的人是谁?当然是大老板了,但这是从客观成功标准而言的。如果从主观标准来说,一定不是大老板,因为如果HW失败了,最痛苦的人必定是他,担负了最多的危机感、压力感,他就不可能是那个常常感觉很high的人。事实上他长期以来忧心忡忡,易感而潜在的忧郁症爆发出来了。

一群亿万富翁,与一群朝九晚五上下班的工薪阶层职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满意度、幸福度的平均值会有明显的差距吗?答案还真不好说。这是因为大家的期望不同,故即使所得回报不同,最终的“差度额”感觉也许会彼此彼此呢。


4、创造“主观成功”的简易方法
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得到成功呢?有啊。一个瞬间得到“主观成功”的一分钟法则:1)深深呼吸一口气;2)在你的意念之中调低预期:看看芸芸众生中更惨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等;3)同时高估或多估自己的实际所得:自己拥有这个、占有那个,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4)即可会使得自己的满意度上升,而心态立即会平和一些。这也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最后一个自由:自主调整自我心态的自由。

5、职业成功的两难境地
虽然得到“好感觉”的简单方法如此,但有投机取巧之嫌。不过考虑到人之本性的贪婪性、情景塑造性、路径依赖性,往往随着自己所得,反而会追求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不满足了。适时适度使用一下这个超级阿Q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够长期保持,则就更厉害了。事实上,那些看起来无所追求的,又无所在意所得的人,即境界高的人,干活的热情其实还要更稳定些,年复一日的忙忙碌碌干活,忙着本身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这就是职业生涯的两难困境:没有追求,天天搞阿Q精神,成就低,生命的意义太低。而有所追求,又不能速达或最终不达,则更加痛苦。故一般来说,对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他们的人生幸福比芸芸众生中的乡巴佬、文盲反而更低。对“智慧”的追求是痛苦之源。


如何既得到“主观成功”,又有客观成功,而又不仅仅是阿Q精神胜利法呢?下文再续。


<END>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19:0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才能职业成功

如前文所述,真正的职业成功就是从主观体验的主观成功,到客观公认的客观成功的完整过程。而不是纯粹的依靠阿Q精神胜利法,自我心理调节出来的主观成功。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职业成功呢?先看看你与成功者的差别在哪里

股神巴菲特说了:“如果你们和我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工作,天天如此。”


盖洛普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而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优势。优势,通俗的说,就是你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的好。概念化些,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人们往往羡慕别人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去当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


盖洛普的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全球大型组织中,只有20%的员工认为自己每天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当一个人在组织中任职时间越长,反而不容易认为自己是在发挥优势。

……

知道了你如果不是一个公认成功者的原因吧,也知道成功应该来自于哪里了吧?应该来自于你的天生优势、潜能的实现和发挥才是。而不是要你去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或技能,更不是成为巴菲特第二、第三。所以说,职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就是“做回最好的你自己”,这也是本系列文章的副标题。


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做的事情与工作,是否与你天生的、独特的个人特质一致。“相匹配”的,才是“合适”的,才可能做到职业成功。如 果我们深刻把握了自己的个性,也了解了不同工作类型、工种的特性,就可以完成匹配了。当然,凡事最后还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包括了这个工作本身是顺应时代发 展潮流而有利的,自己在选择、调整的关键节点上有三分运气。“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系列文章就是“了解自己”,后文再谈如何认识不同的工作特性。


本文再泛泛讨论一下做到职业成功的一些原则,可能不同于传统的观点。


1、每个人的职业成功都是一条独特的路,增加一些主动性、选择性、预见性而已。路是否好走,因人而异。

2、最终的成功不能只按公认的成功标准由上往下排序,更应该是多元化的效用和价值取向,抛弃金字塔式的成功深度/高度,而取大海般的宽广度。这是一个互动匹配、选取的综合过程。故开放、包容、多元化的社会,人的幸福指数高。不可能人人成为富翁,人人都考北大清华,人人都从政当官当经理做老板的。


3、成功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自愿、自由、不强迫、不自虐的,应该是心平气和的,应该是需要欢乐/快乐的,应该富有充实感、安全感、成就感、激情和期待感(与“梦中情人”约会见面的期待感)的,应该是开心、顺心、舒心,而不是闹心、不顺心、困难重重的。


4、可以追求做自己喜欢,但也能够做好的事情,例如虽然业余爱好卡拉OK, 但也可能不够专业。必须有基于能力潜质以及不断成长的修炼过程,才能创造出价值,得到社会的回报,以进一步刺激兴趣、热情、特长和增长才能,取得成功。兴 趣只是一方面,有没有能力是另外一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个互动(制约或促进)的关系,关键点在哪里,在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而不在于父母、老 师、主管、上级的期望或安排中。

5、那些工作任务无前景、无前途,士气低落,同事关系难搞,事情本身没劲的,都不可能成功。泛泛的道德劝说,例如“不要眼高手低、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啊”等,起到了一时的安慰作用,但是不能持续激励当事人,最终是无用、无效的。


6、只是喜好外部因素作为直接刺激物的个性,总体而言这类人是不断缺乏满足感而痛苦的,如A型人格(不是A型血型哟)。

7、若偏好是专项多元化的,则可以寻找一个平凡但快乐的职业,只要对一定人群有价值、得到他们的尊重即可,而不必占有公认的钱、名、利、权等稀缺资源。


8、对于大多数人(>80%)的人来说,都可以做到在一个不大范围内对社会或他人有价值,度过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河蟹而平衡的、成功的职业人生。

<END>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0:22 | 只看该作者

选择什么职业,鱼和熊掌,本无须兼得

先看一个小伙子(你)娶媳妇的隐喻(女孩挑老公也是类似)。假设现在你要娶媳妇了,纯属假设一下,你可以从5个各具特质的适龄girl中选择一个。有最漂亮的,选不选?有最聪明的,选不选?有最贤惠的,选不选?有最有钱的,譬如那个碧gui园的Y小姐,选不选?有最有权势的,譬如曾经是台湾第一女儿的陈mm,选不选?

你会选择哪一个?一般较主流的公众标准这时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以上五个特质,可以说都是公众比较喜欢 的主要标准。你不能说“选最好”的,因为什么叫做“好”,就是纯属个性化的一个标准,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你看中的特质、你最需要的特质或最适合你的特 质。所以“好”就是“适合”的本意,它们必定是一个组合,即优先什么、其次什么、不在意什么等等的一个定性描述。这就是你的“目标或定位”,是你的需求, 而这又取决于你自己的情况的组合。比如说,你很有钱,你就可能最不在乎girl的老爸是不是最有钱了。

当然“选各方面都最好的”是整体上正确的,但一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girl以上特质都显著具备的,那是上帝不小心才做出来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各有千秋吧。果真具备,也定属于万里挑一的girl了,那她也不会就随随便便看上一个各方面条件一般般的小伙子了。(万里挑一的推算:十分之一的漂亮,十分之一的聪明,十分之一的贤惠,十分之一的有钱或有权,综合起来就是0.1*0.1*0.1*0.1=万分之一。)

事实上,世界上每个girl基本上都会找到对象结婚的,说明各种“花儿”都会有主的,也就说明小伙子们的心思确实是有些不一样的。但哪些配对是“适合”的?估计每个人自己才有发言权,或只有上帝知道吧。

选工作方向或学习方向,即挑选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方法,也是如此的。艾青说(大致意思):人生的道路就那么几个关键十字路口,决定了你的一生。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会有几种选择(因为世界上一般也就存在这几种选择),但是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条路是“最适合”我的,而不是哪一条路是“最好”的,或是大家认为“最好”的。每条路都看起来有明显的优势,也都会有人选的。放心好了,也会有人因此取得成功,也会有人失败、失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也会出倒霉蛋吧。实际上看起来最热门的路,选的人也就越多,因而竞争越大,因而失败者的绝对数量更多些而已。

放弃“兼得、最好”的想法,而应该是“合适、较好”的追求。
例如,对于从事研究开发或搞技术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比其他行业就“高等、有前途”,也并不必然就是“最不好走的路”。从事医生行当的,也有很多人嚷嚷说“那不是人干的事情,绝不让自己的子女从医了”,甚至有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医生有转行的意愿呢!你做技术,你需要成就。你开公司创业,你希望公司能够生存、壮大(有九死一生的幸运),你才能风光风光。你做市场、搞销售,也希望做成优秀,有好的提成或奖金。但各行各业中的loser也是大把大把的,即使看起来很风光的老板,或者搞销售、市场的人员,也是如此。你能保证自己不是那一行中的loser呢?

这是因为,每个工种的人群中,都必然会有一个按钟形概率分布的“满意度分布”或“成功度分布”,满意的人、公认成功的人都只是少部分人。所以你无论做什么行业、职业、工作,其实你所期望的就是,你处于概率分布曲线的右下角,做成这一群人(这个行当)中的满意者、成功者,而不是平庸者或失败者。或者你强制自己降低期望,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那样的话,做牛做马,干啥都可以,一日三餐能够饱腹就可以了,真正达到道家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并不是热门的行当、众人看好的职业就会适合自己,只有“适合”的,才会适合自己。话题兜圈子了,“我适合什么”或者“什么适合我”,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法。前者是从对自己的认识开始,充分了解自己先。而“什么适合我”,是从各种各样的工作类型及其本质出发,充分认识、把握它们。前者是“对人/对工作者”,后者是“对事/对岗位”。同一个问题从两方面都回答完成ok了,就可以进行匹配了。只有匹配的可能是合适的,“适合”取决于匹配双方,而不会有绝对标准的,因而这是个个性化的事情。一个合适的配对,其实也只是第一步,即“定位”完成了。不匹配的,就是不合适的。

例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者有人说的“不想当老板的员工就不是好老板”,或“人人都可以成为老板”等等,从理论上、道理上就是错误的,更不用说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误导老百姓不浅。因为它们都忽略了每个人互不相同的天性特质,即个性差异。

鱼和熊掌,本无须兼得。走出这个观念上的误区,我们就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才是真理。

<END>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0:42 | 只看该作者

小标尺方法,职业特质的多维分析

1、“标尺”方法是什么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会有不同的外部职业机会,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其实都是一个独特的“标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所谓“尺度”)对人群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往往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实际上,任何一个工作,任何一件事情,包括人为设计出来的实验,都是一个评估测量的“标尺”,可以对人群进行类似于正 态分布的分类。下文一个“抵制诱惑力”的例子,就是一个实验小标尺。从“标尺”的角度看,就是选择出(衡量出)最符合自己标准的人;而从你的角度来看,所 谓选择最适合的外部职业机会,其实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标尺,用该标尺来测量你的话,你就是最佳的,仿佛“量身定做”一般。

例如单位用人招聘时的招聘标准(公布的或心照不宣的),如果几乎就是按照你的特质而提出来的,你当然最 适合了。商业活动中的公开招投标,如果已经内定给了某家供应商,那么所提出的招投标标准往往就是按照这一家供应商的特质而“量身定做”的,其他供应商的评 标分数一定不会超过它,自然不能中标了。作为职业者的你来说,如果自己够“派”,也可以让他人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外部职业机会啊。比如说作为一个影视歌 星,有专门写给你唱的歌,或写给你演的电影剧本,当然是你唱的最好听、演的最传神了。或者你是美国家族背景深厚的政治家/政客,那么你的每一步政治履历、每一个从政机会都是幕后安排好的,如有神助,还有什么干不好的呢?

任何一个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不同岗位,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都是一组独特的标尺。以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例,包 括了赝品鉴定专家、拍卖行专家、临摹原著的画家、骗子中介等等,大家其实都是这个行当内的专业化人员,都是靠这个行当吃饭的。尤其是骗子中介,更是专家啊 ——高端骗子也是难得的人才啊,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赞一下!)。“骗子”这个经久不衰、有前途、有风险的职业,需要信任、亲和特质,需要超越规范/规 则的能力,甚至是建立新规则、开辟新天地的能力,以及需要心理大师级别的沟通说服能耐。而赝品鉴定专家则需要懂些艺术、擅长技术分析、具备侦探的逻辑推理 能力、秉承执着精神与原则性,才干得来。另外一些有头有脸的艺术品收藏家,面对赝品时往往人云亦云,像皇帝新装中的人,喜欢追涨杀跌,对着赝品也会凝视很 久作欣赏状,或称赞货“真”价实,却没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那么他们的“才能”除了“被骗”之外,还体现在哪里呢?……

2、如何善用小标尺方法
如何知道哪些具体工作、任务、事情适合自己呢?就是需要知晓它们这些特定“标尺”的细节,这就需要超越它们的表面描述或光环,例如人人羡慕的待遇、权力、办公环境、头衔等等,而深入把握这些外部职业机会的内在特质,即把握“标尺”的本质,并引申出对人的才能要求。

如果对某个机会“有意思”,那么最好近距离观测或亲身体验一下(所谓“实习生”),看看自己是否理解、 把握了,它对人的本质的才能要求是什么?以及自己是不是提得起兴趣?也可以找一些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让他们现身说法谈一谈,他们自己是否喜欢这些工作,为 什么喜欢呢?又为什么不喜欢呢?成功是因为什么?而失败又是因为什么?尤其是不喜欢、不成功的原因。通过对比,你也许就能把握了本质的特质和本质的才能要 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波折者、失败者的经历、经验、感想、感悟,对你而言也许更有价值,反 而一个一帆风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可能没什么用处。可惜的是,座谈会往往是成功者为主“座谈”的。这同一般的看法不同,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加看重成功者的经 验,那些成功者的传记、演讲、建议更受到我们的追捧,仿佛只要按照成功者的方式去做,就也可以取得成功似的,但实际上成功往往来自于对从错误、失败中的增 加经验、吸取教训。

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包括了他人从失败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成功基石。

3、按需要设计小标尺:多维分析方法


1)考大学选学校和专业(填报志愿)的决策任务,三维分析:x轴:档次(世界一流高校、港澳一流、大陆一流、大陆二流+y轴:高考分数z轴:专业种类(金融、管理、物理、计算机、生物、机械、化工等等)。一个艰难的决断分析,体现了内心最根本的职业价值观和方法论,即在确定的高考分数下,敢不敢为了更合适的专业种类,而降低一个档次选学校?譬如说,高考分数是630分,可以上大陆一流高校,但竞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业,那么会不会选择次一流的高校,而笃定选到自己最满意的专业?


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能上好学校,就先上好学校吧,专业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谁知道呢?类似的,能到好单位上班(待遇、福利、发展前途等方面“好”的单位),就先到好单位上班吧,工作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吧,慢慢会解决的。


一个请客吃饭、办宴会的决策任务,与此类似。饭厅的档次+兜里面的钱(预算)+菜系种类。请读者自行琢磨,这一类标尺背后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数学考试”标尺的三维分析:风格style(慢勤、慢、快等)+程度score100分,>95分,>90分,<90分等)+类型species。类型是指,即使学的好,也要看在数字、代数、三角函数、方程组、计算题(细致)、证明题(逻辑思维)、应用题/模型题、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具体方面,各自“好”的不同,越是具体、些微的差别往往是最关键的。


经常出现有人几何学的明显比代数要好或更差(5%以上),而有些人善于做证明题但不善于做计算题,因为计算题往往容易算错。


这些差异进一步区分了一个学生的数学学的“具体怎么样”,并由此推测这个数学能力应该会支持什么样的显著才能,以及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事业。千万不要以为,数学好就只能做数学家啊,数学能力其实是很多学科、才能、职业的基本能力基础,而且就数学家而言,也分不同研究方向的,这些更细微的能力差异是决定性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机械设计专业,需要立体几何学的好才行,但是对于证明题学的如何,要求不高。两个数学总是能考95分左右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非常大。


3)表达的能力(条理性/内在结构/深刻性)、讲话的欲望或倾向反应速度等三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说话工作”标尺。有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内容空洞、逻辑混乱。有人慢条斯理,但是条理清楚、字字珠玑。有人平时一声不吭,但不说则已,说则一针见血、一鸣惊人。

4)运动员职业的新五力模型(五维模型):协调性、心理素质、反应灵敏、力量体格(能量特质)、空间知觉(精准)。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这个五个维度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差异很大。例如,跳高运动员与跳水运动员的差异在哪里?马拉松长跑的与百米短跑的差异呢?打乒乓球的与打篮球的差异呢?

<END>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2:06 | 只看该作者

小标尺方法,职业特质的多维分析

1、“标尺”方法是什么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会有不同的外部职业机会,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其实都是一个独特的“标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所谓“尺度”)对人群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往往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实际上,任何一个工作,任何一件事情,包括人为设计出来的实验,都是一个评估测量的“标尺”,可以对人群进行类似于正 态分布的分类。下文一个“抵制诱惑力”的例子,就是一个实验小标尺。从“标尺”的角度看,就是选择出(衡量出)最符合自己标准的人;而从你的角度来看,所 谓选择最适合的外部职业机会,其实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标尺,用该标尺来测量你的话,你就是最佳的,仿佛“量身定做”一般。

例如单位用人招聘时的招聘标准(公布的或心照不宣的),如果几乎就是按照你的特质而提出来的,你当然最 适合了。商业活动中的公开招投标,如果已经内定给了某家供应商,那么所提出的招投标标准往往就是按照这一家供应商的特质而“量身定做”的,其他供应商的评 标分数一定不会超过它,自然不能中标了。作为职业者的你来说,如果自己够“派”,也可以让他人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外部职业机会啊。比如说作为一个影视歌 星,有专门写给你唱的歌,或写给你演的电影剧本,当然是你唱的最好听、演的最传神了。或者你是美国家族背景深厚的政治家/政客,那么你的每一步政治履历、每一个从政机会都是幕后安排好的,如有神助,还有什么干不好的呢?

任何一个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不同岗位,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都是一组独特的标尺。以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例,包 括了赝品鉴定专家、拍卖行专家、临摹原著的画家、骗子中介等等,大家其实都是这个行当内的专业化人员,都是靠这个行当吃饭的。尤其是骗子中介,更是专家啊 ——高端骗子也是难得的人才啊,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赞一下!)。“骗子”这个经久不衰、有前途、有风险的职业,需要信任、亲和特质,需要超越规范/规 则的能力,甚至是建立新规则、开辟新天地的能力,以及需要心理大师级别的沟通说服能耐。而赝品鉴定专家则需要懂些艺术、擅长技术分析、具备侦探的逻辑推理 能力、秉承执着精神与原则性,才干得来。另外一些有头有脸的艺术品收藏家,面对赝品时往往人云亦云,像皇帝新装中的人,喜欢追涨杀跌,对着赝品也会凝视很 久作欣赏状,或称赞货“真”价实,却没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那么他们的“才能”除了“被骗”之外,还体现在哪里呢?……

2、如何善用小标尺方法
如何知道哪些具体工作、任务、事情适合自己呢?就是需要知晓它们这些特定“标尺”的细节,这就需要超越它们的表面描述或光环,例如人人羡慕的待遇、权力、办公环境、头衔等等,而深入把握这些外部职业机会的内在特质,即把握“标尺”的本质,并引申出对人的才能要求。

如果对某个机会“有意思”,那么最好近距离观测或亲身体验一下(所谓“实习生”),看看自己是否理解、 把握了,它对人的本质的才能要求是什么?以及自己是不是提得起兴趣?也可以找一些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让他们现身说法谈一谈,他们自己是否喜欢这些工作,为 什么喜欢呢?又为什么不喜欢呢?成功是因为什么?而失败又是因为什么?尤其是不喜欢、不成功的原因。通过对比,你也许就能把握了本质的特质和本质的才能要 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波折者、失败者的经历、经验、感想、感悟,对你而言也许更有价值,反 而一个一帆风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可能没什么用处。可惜的是,座谈会往往是成功者为主“座谈”的。这同一般的看法不同,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加看重成功者的经 验,那些成功者的传记、演讲、建议更受到我们的追捧,仿佛只要按照成功者的方式去做,就也可以取得成功似的,但实际上成功往往来自于对从错误、失败中的增 加经验、吸取教训。

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包括了他人从失败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成功基石。

3、按需要设计小标尺:多维分析方法


1)考大学选学校和专业(填报志愿)的决策任务,三维分析:x轴:档次(世界一流高校、港澳一流、大陆一流、大陆二流+y轴:高考分数z轴:专业种类(金融、管理、物理、计算机、生物、机械、化工等等)。一个艰难的决断分析,体现了内心最根本的职业价值观和方法论,即在确定的高考分数下,敢不敢为了更合适的专业种类,而降低一个档次选学校?譬如说,高考分数是630分,可以上大陆一流高校,但竞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业,那么会不会选择次一流的高校,而笃定选到自己最满意的专业?


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能上好学校,就先上好学校吧,专业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谁知道呢?类似的,能到好单位上班(待遇、福利、发展前途等方面“好”的单位),就先到好单位上班吧,工作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吧,慢慢会解决的。


一个请客吃饭、办宴会的决策任务,与此类似。饭厅的档次+兜里面的钱(预算)+菜系种类。请读者自行琢磨,这一类标尺背后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数学考试”标尺的三维分析:风格style(慢勤、慢、快等)+程度score100分,>95分,>90分,<90分等)+类型species。类型是指,即使学的好,也要看在数字、代数、三角函数、方程组、计算题(细致)、证明题(逻辑思维)、应用题/模型题、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具体方面,各自“好”的不同,越是具体、些微的差别往往是最关键的。


经常出现有人几何学的明显比代数要好或更差(5%以上),而有些人善于做证明题但不善于做计算题,因为计算题往往容易算错。


这些差异进一步区分了一个学生的数学学的“具体怎么样”,并由此推测这个数学能力应该会支持什么样的显著才能,以及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事业。千万不要以为,数学好就只能做数学家啊,数学能力其实是很多学科、才能、职业的基本能力基础,而且就数学家而言,也分不同研究方向的,这些更细微的能力差异是决定性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机械设计专业,需要立体几何学的好才行,但是对于证明题学的如何,要求不高。两个数学总是能考95分左右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非常大。


3)表达的能力(条理性/内在结构/深刻性)、讲话的欲望或倾向反应速度等三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说话工作”标尺。有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内容空洞、逻辑混乱。有人慢条斯理,但是条理清楚、字字珠玑。有人平时一声不吭,但不说则已,说则一针见血、一鸣惊人。

4)运动员职业的新五力模型(五维模型):协调性、心理素质、反应灵敏、力量体格(能量特质)、空间知觉(精准)。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这个五个维度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差异很大。例如,跳高运动员与跳水运动员的差异在哪里?马拉松长跑的与百米短跑的差异呢?打乒乓球的与打篮球的差异呢?

<END>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2:2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实验标尺,抵制诱惑力的例子

一 些更有助于取得公认成功的个性特质,即所谓的“优势特质”,包括了:行动力强、心理素质好(“脸皮厚”)、交际公关倾向、乐群的、亲和的、形象好的、语言 表达好的、大度大气的、忍耐坚韧的、思维清晰的、有自制力的。而一些相反的“综合”个性特质,例如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喜怒无常、患得患失(心理素质 差)、三心二意、IQ低、社交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形象差,等等,就是相对“劣势”的心理素质了。


重点谈一下一个自制力的心理特质。一个国外有关儿童幼年“推迟满足感”/“抵制诱惑力”的例子,实际上就是一个特定设计的实验“小标尺”。国外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那些幼年时善于“推迟满足感”的儿童,在高中时的SAT平均分会高200分左右(普通高中生的平均分为1600分左右)。就是否能够“推迟满足感”的个性特质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有所谓天生更容易成功的“成功者”和更不容易成功的“失败者”存在了。这个实验小标尺,就能够起到对人群(所有小朋友)进行区分,以及对他们未来成长方向进行预测的作用。


“推迟满足感”的测验是这样的,“实验人员”送给幼儿园小朋友一个他所喜欢的糖果,然后告诉小朋友他有两个选择。其一 是,在一定时间内若能忍住不吃掉这块糖果,那么“实验人员”将再奖励他一块糖果。其二是,如果吃掉了,那么就不给他第二块糖果了。可以想象,一些小朋友忍 不住诱惑,将糖果提前干掉了。而有些小朋友忍住了,因此又得到了一块糖果。不过实际实验结果比较丰富多彩:有的小朋友10秒 钟也没有忍住,就将糖果塞到了自己的嘴巴里面。有的忍了好几分钟,实在忍不住,也吃掉了。而有些小朋友打了擦边球,过一段时间就舔一下糖果,解解馋,而没 有“吃掉”它,也算是遵守了规则。另外一些小朋友则策略化一些,故意不去看这颗诱惑人的糖果,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其它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背对 着糖果,而玩一个随手拿起来的玩具,以熬过去时间。有的小朋友呆呆坐着,闭着眼睛,默默等待时间快点过去。


我们会将这个测验简单的理解成只是考验了小朋友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把结果简单归纳成“是否”或“多大程度上”能 够控制了自己。但从丰富多彩的实际结果描述来看,还可以有其它维度的解释或“有待说明”的信息。实际上这个测验就是一个独特的“标尺”,它测量了三个维度 的“综合型”个性特质,即自控力+策略能力+规则遵守。这个“标尺”在小朋友幼年时的测验结果,对长大甚至成年之后的他有没有预测作用,就能反映人的“本 性”究竟会不会改变了。这倒不是说,成年人会挡不住一块糖果的诱惑,而是说如果他幼年时挡不住糖果的诱惑,那么成年人所面对的诱惑自然更加多姿多彩而更富 有“吸引力”,他还能抵挡得住那些专门引诱成年人的“诱惑”吗?会不会放弃了对目标的追求、对责任的承担、对承诺的履行,而仅仅是为了能马上享受“诱 惑”,例如沉湎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工作?


另外,幼年时在测验中,敢于舔一舔糖果而游离于规则边缘的小朋友,在他们的学业生涯中,是不是考试时更倾向于、更敢于 作弊?在成年之后会不会对潜规则适应的很好,看似“法网恢恢”的“高压线”规则在他们面前,看起来会不会反而是有机可乘的满眼漏洞,灰色地带、乱世或转型 之际反而是他们大展拳脚的用武之处?所以他们就特别适合搞灰色公共关系、人际关系或抓住各种的发财机会?
而那些毫不犹豫就干掉了糖果的小朋友,成年之后,会不会是“立即行动”、“行动力强”、“不患得患失”、“鲁莽”、 “短视”等特质人群的主要成员?是不是“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的信念者?或者也同时是“难以吸取经验教训”而缺乏智慧的人?这些都需要长期而大规 模的跟踪调查和研究来验证了。


?一个问题,自控力是个什么“力”?决断力是个什么“力”?物理学中的“力”,在非科学的人文社会领域中的涵义是什么呢?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24:02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6:09 | 只看该作者

一些常见职业或工种的特性分析 各不相同的小标尺

你,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肯定有属于你的个性化特质组合,包括了35个 比较重要的才能特质与个性偏好特质,这个组合拳就是你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果你所承担的职业、任务,与你的这个组合完全匹配,就称得上“适合”了。此时,面 对具体表现出的岗位或任务,在不同的场合,只要受到适当的刺激,组合拳就会自我启动:有时候是一两个(核心)才能来进攻、(重要)才能或偏好特质防守、 (补充)偏好特质缓冲人际关系的完整组合。以帮助它们的主人(就是你),胜任这个岗位或任务,甚至做的比绝大多数其他人要优秀,因为,他们可能不是很“适 合”这个岗位或任务,他们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组合拳和相匹配的岗位或任务。
以下就是一些常见职业或工种在一般意义上而言,所需要的个性特质组合。


客户服务人员:交往/亲和欲、耐心、交流沟通、同理心
研究人员:好奇心/求知欲、逻辑思维、不服输/成就欲
律师:不服输/争强好胜、逻辑思维、语言和文字表达、记忆力、行动力
侦探:行动力、逻辑思维、成就欲、细致
警察:
检察官:
法官:
物流管理人员:逻辑思维、完美倾向/挑剔、守静内向/平和
仓库管理人员:秩序感、守静内向/平和、数字敏感
时装设计师:色彩、美感、数学中的几何
建筑设计师:立体几何、逻辑思维、行动力
硬件工程师:动手能力、逻辑思维
机械设计师:立体几何、动手能力、逻辑思维
感情骗子:
经济骗子:
街头骗子:
电话骗子:
卧底/间谍:
旅游导游:偏好山水、行动力、口头表达、交往/乐群
游记记者:偏好山水、行动力、文字表达
时事记者:行动力、记忆力、口头表达/文字表达
评论记者:社会知觉、文字表达、理性/客观、抗压性
自由评论员:
外交官:机敏、口才、行动力
发言人:机敏、口才、记忆力copy
蛇类动物学家:好奇心、快速反应、体格、冒险精神/冒险欲、知识(有关蛇类、爬行类)
销售人员:不服输/征服欲(或交往/乐群/亲和+坚韧)、人际知觉、交流沟通、行动力
市场人员:策略思维、想象力、理性/客观
领导的司机:沉稳、谨慎、动手能力
民意代表:


对于需要针对传统医疗组织进行组织变革或攻关的医院管理人员,奋斗和交往偏好与天分均比不上耐心这一偏好。

酷爱冒险的天分可以用在外科医生,对他们而言,人命关天的外科手术不是一种心理负担,而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激励。如果他们能够同时具有高超、精准的手动空间操作能力,以及同理心,那么就具备了完美的职业素质基础。

对于护士来说,不需要从内心产生很强的奋斗动 力,相反她们需要更加体贴而有效的回应病人们每天的紧急需要,这就是利他主义精神。优秀的护士在给病人打针前会同病人聊天并说“有点疼哟,我会尽量轻一 点”,而一般的护士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句“别担心,一点都不疼”,或一声不吭,就将针头例行公事的扎进去了。优秀的护士善于用自身的情感来控制局面和安慰 病人,而一般护士则情绪化或感情用事。

善于记住名字和长相的人,用作宾馆酒店的门童或服务员就很对路。善于记住名字和声音的人,用作电话接线员、咨询员或客服人员等最好。前者需要再加上形象不错、性格机灵;后者需要再加上声音甜美、反应灵敏,就是完美的组合了。

优秀的酒店清洁员,面对沉重的工作负担,他们毫不 退缩,相反,他们觉得过瘾,他们的工作是在考验他们的秩序感、责任心和创造力,要求他们每天都取得一些有形的成效。他们愿意走进他们分管的客房,整理它 们,用客人的眼光审视四周,想像他们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恰到好处的布置客人的世界给他们以力量和满足。


如果你是一个天生就要求精确、并且喜欢与数字打交道的人,那么会计是多么精彩而吸引你的事情啊。


如果你需要别人向你反复强调“多看事情的光明面”,那么你最适合一个需要客观理性、不断质疑的工作。


如果你有好胜心,那么任何一场竞赛都会使你兴奋,会促使你临场发挥更好。


如果你常说“我不喜欢面对面的竞争,我更愿意双赢”或“我愿意自己与自己竞争”,那么你实质上是不爱竞争的人,你赢得比赛不会欣喜若狂,甚至可能无动于衷,把你放在一个竞争场上,指望你富有强烈的取胜欲望、并竭尽全力打败对手,将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的。你更适合挑战自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工作。

……



?一个问题:对于法官、警察、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类型来说,可能有哪几个分析维度?它们各自“标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注:本文后半部分,部分内容摘录、改编自《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



<END>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6:32 | 只看该作者

智商,情商,之辩?

1、智商有什么用?
智商或智力是“能力”吗?这要从“智力”的测试方式来说了。对“智商或智力”评估的就是IQ测试,但形式和效果双双不佳,不可避免的也是偏向于测试显性的才能,而且侧重于广义的、共性的、一般化的能力测试(通用智力因子,即g因子),测试结果自然遭人诟病较多,因为结果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

智商是一个综合标签,而不是说人的身体内某处独立存在一种叫做“智力”的事物。例如某个小朋友智商115分,说明了什么?说明比较聪明,如果好好学习的话,学习成绩应该不错。但据此可以做什么事情呢?是个学钢琴的料?应该参加跆拳道班?或参加奥数培训班?还是应该开发他的文学兴趣,开始引导看看《红楼梦》了?还是说明他比那个“弱智的”周周,更加适合当音乐指挥家?…….都无法回答。

所以“智力”确实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指标,毕竟它也是一个独特的“标尺”,但在本文中,不把它作为个性 的一个因素,也不在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中讨论,是因为它是一个被综合了的、显性的指标,无法分解和还原,进而在动态职业发展过程中,不能起到比较显著的作 用。为了构建一个方法体系,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准确、全面、基本的元素。
其它类似的综合指标,例如某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对于职业发展有什么用呢?作用当然有,但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了,要么就搞很多人放在一起做一个统计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就是“名牌大学、好专业、高学历对就业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是正 确而无具体作用的。

2、智商是什么?
而近期兴起的EQAQ等等“Q”,大有与IQ齐名之势,但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相对公认的测试标准,主要是描述性的“说说而已”,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情商EQ高也不是活泼开朗、善于交朋友、处理人际关系这么简单,这往往是老百姓的简单而狭隘的理解。

情商EQ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情商EQ包括以下几个大方面: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 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具体来说,情商EQ应该包括了:1)与他人交往的亲和力,吸引他人;2)好奇心与求知欲;3)心态开放,年轻,性格平和,谦逊,低调,情绪稳定,脾气好;4)坚韧性,越挫越勇,乐观,心理调节,承受压力,对自我控制力;5)情感和精神独立;6)重义气,讲感情;7)自我激励的技能,即创造并调控自己的心理“发动机”,持续或瞬间的自我激励,也包括自我释放压力的处理与安排。由此看,随着年龄增长,EQ是可以提高的;8)对他人心理、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关系的洞察、理解和把握……

以上才是一个人在“情”方面的所有特质,称得上是“情商”。例如抵抗诱惑力是一种“情商”,小时候抵抗诱惑力强的人,长大后在学业和事业方面普遍表现的要更好些。一般来说,情商高的人比较自信,心态平和,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3、职业发展中为什么不用智商和情商
由此可见,智商高不仅仅就是“在校学习成绩好”、“人聪明”这么狭隘,情商高也不仅仅是“善于交朋友”、“善搞人际关系”这么简单, 二元综合方法论的“智商与情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即兴随意说说,口语表达中随意用用,是无伤大雅的,但如果用来作为职业发展的指导依据,以及对员 工的评估标准,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本文以及整个“三环职业发展理论”中都不将它们纳入讨论,而用更专项、更基本的、更丰富的个性特质,来具体化谈论。

比方说,对于一个仓库管理员岗位来说,情商高还是情商低更合适呢?无法回答。但若是问“活泼开朗、善于 交际”与“细致耐心、沉稳”这两大类个性特质,哪一个更适合呢?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而实际上它们都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岗位来说,其中一个更关 键。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好奇心和钻研精神,是在“情”方面最重要的特质要求,而优秀的科学家,也就是情商很高的人,而不是一般公众所认为的,科学家是 “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因为情商不只是指“社交能力和社交个性”。这是不是一个对传统观念误区的“拨乱反正”啊。


通过以上的小例子,明白了为什么不用“智商和情商”的道理了吧。

<END>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6:53 | 只看该作者

选择与你匹配的伙伴

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能抵个诸葛亮……每个人的职业成功都不可能只靠孤单单一个人,成功之路必定与他人同行。如何选择与你匹配、配合最佳的partner呢(上司/老板、左膀右臂、同事/创业者、下属/招募),道理和方法与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一样,合适的才是好的。

Partner匹配的本质是一个“供需双方”的契合模型,是否合适是由双方共同动态决定的,不仅仅取决于初始显性特质和潜在特质,也取决于过程中特质的显现化和惯性行为,以及理性指导下的主动行为,和环境的变迁及其它力量的渗入。一个静态和潜在发展可能的评估,可以从n个方面进行,以决定契合度,即使用场景(评价目标)、评价方面指标、客体、工具、过程数据(基于事实的),以及一个可持久的信任时间以过滤少数事件的干扰,并作出预测性判别或决策。评估结果可以指导行为方式/方法来,应对“分”或“合”的决策。


Partner匹配的维度包括,层次levels(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等)、价值观、能力、个性特质等有多少可能的要素,就有多少值得分析的维度。下面定性讨论个性特质维度下,有关匹配的问题。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时要求个人特质和职位“一致”,称得上是合适的匹配。但一个合适的partner匹配/配合究竟意味着相互互补,还是相似一致呢?即扬长还是增强、避短还是补短,这要看每个各不相同的具体情况,有时候需要互补,有时候需要相似。



因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面对关系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因此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融洽和稳定与否,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广义矛盾的处理效果。矛盾体现在物质利益、观念价值观、小事情上的各不相同主张,关心关爱等相互付出是否对等,信 任、决策和情绪等是否保持一致性。有利于这些广义矛盾处理的“优质”个性包括了,富有责任心、包容心、相互负责、体谅、退让等。“优质”个性有利于匹配关系的合作顺利,A、在好处方面不会同时争强好胜、争斗;B、不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不会太自私,可为集体/双方/家庭着想。C、宽容、包容心、不斤斤计较、死缠烂打,能对小错误一笑而过。


“劣质”的个性,包括了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成就欲过强(权力、争斗)、有严格信仰并教条主义的、自私自利品性的、不负责任等。“劣质”个性不容易处理广义矛盾,甚至激发矛盾,因而所建立的匹配关系是不容易稳定的。


综合来说,A、双方都是“优质”个性的,相似更有利于配合;B、双方都是“劣质”个性的,相似使得关系很难维持而很快崩溃,或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C、双方不同“质”(相互异质)的个性的, 反而有利于配合关系的维持与稳定。当然相互异质时的关系稳定,是一种“恐怖平衡”,一人得势,一人受气,非平等型关系,是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类型关系。在西 方自由婚姻社会中,更容易一拍两散,谁依赖谁啊。但在中国传统的婚姻关系中,人言可畏的压力以及为了子女幸福的牺牲精神,在内外部压力约束下,导致不平 等、不幸福的婚姻也会稳定存在。


因此,合适的匹配应该是双方都幸福而且持久稳定的,而不是在集权压力下的稳定。不平等的稳定, 虽然它也是一种稳定,大部分人被同化或愚民化,而可能或多或少会是“幸福的”,但是不幸福的人则“生不如死”。比如说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先结婚建立婚姻 关系,再相识、相知的过程,并不能说就一定是“不幸福”的模式,而是从那个特定年代人的思想认识来看,是被愚化了的幸福认知。在一些体制内、僵化的企业内 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约束,有人因此而如鱼得水,有人则因为动弹不得而“生不如死”。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晓的一样,没有人占有了所有纯粹的“优质”个性,也没有人拥 有纯粹的“劣质”个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优质”个性,拥有一些“劣质”个性,以及剩余的无关紧要的个性。因而每一个可能的组合配对,都是一些 “优质”和“劣质”个性之间相互适应与对抗的博弈情境(Game),导致配对关系往何处去,也就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定性分析了。简单的从比例来说,“优质”对“劣质”的比率越大,应该越趋近于稳定,反之则是越不稳定或不幸福河蟹的。当然这都是从普遍意义上而言的,对于某个特定配对来说,也许99%1%的比率,也可能导致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配对关系遭受重大挫折或瞬间崩溃,让旁观者直呼“不可能、太突然了”。


对某个个体来说,如果以他为中心,其他人只作为他的配角,他们的满意度、幸福感不予考虑的话,就会有所谓的“强势”个性特质,以追求并得到他个人最大化使用/利用/借 用其余匹配合作者价值的效果。这些“强势”特质包括了,智慧、意志力、亲和力(讨人喜欢)、调动他人(例如选民)的热情与好感的鼓动力(镁光灯下的欢呼 声)、有权谋和手段、善于政治游戏的(组织高手)等等。那么相应的“弱势”个性特质,例如永远做不到讨泛泛之众的喜欢,但也不会招泛泛之众的恨;不善于争 取多数人支持(公开选择)的渠道;不善于自创做大事的机会等等,怎么办?该如何避免被“使用/利用/借 用”,或者能够争取“借力使力、将计就计”机会呢?实际道路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走“被少数人挑中”而参与他人团队,共做大事的路径。比如说西方政治虽然总 体上是选举制度,除了最大的头头是公开竞选而出的,大部分从政官员都是推荐、提名和任命的。赖斯作为国务卿就是如此,她并不喜欢竞选和出风头。


匹配关系的动态性。partner之间换一 个关系类型,原先不稳定的关系性质,可能就是稳定的了。例如互为同事时的配对关系,可能是冲突不断的,但是这两个人若是上下级关系,反而可能是河蟹而有战 斗力的。再例如,A作为B的下属,可能是一个不合适的配对关系,而若A作为B的上司,可能两人组合的战斗力反而陡涨。反过来的情况也时常出现,一个稳定河 蟹的配对关系,随着一个人的晋升,也可能就不稳定而无法维持了。这是因为配对关系中的结构因素,包括了权力支配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缘故。一定经济条件下的 家庭,具有了稳定和睦的家庭关系,但随着家庭经济水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家庭成员关系可能也会发生异化、质变,甚至关系崩溃、家庭解体。


团队必须是互补的:即具有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尊重性->欣赏性->支持性->归 属感-高度满足的团队感。绝不能因为谁有空,根据时间充裕度来组合团队。“凑”是不对的。团结是一种形式,一个目标,一个手段;团队是一种组织形式,区别 于群体、团体、集体等组织形式。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团队形式的,即高绩效+中低文化氛围。若其乐融融的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关系,可能导致绩效负相关。成员关系 可以是类型互补,也可以是深度互补/某个类型方面的资源互补(此时叫“人以群分”)。如HW的任与孙、Haier杨与张的避与补。

定性讨论就先到此为止了,读者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选择并调整与自己相匹配的配对关系。

<END>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5:27:19 | 只看该作者

是否适合创业当老板?

很多人都想创业,自己当老板,刚刚毕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人生能有几回博,创业需要激情,创业也需要理智,本文就是从理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创业当老板的话题。当然,任何分析,都不能替代真刀真枪的实践一次,否则一切都是“理论上、道理上”如此的,而不是最终定论。
将“创业当老板”当作一个职业,只是稍微特殊一些的职业,那么你是否应该创业当老板的问题,就转化为,你是否适合这个特殊职业的问题,那么答案取决于两方面,你自己的个性特质,以及该特殊职业的特性,这两方面匹配起来,就是合适的,否则就是不合适的。

1、首先来看一个误区。很多人虽然没有实践过,但是对该特殊职业却感到“有兴趣”,只是该“兴趣”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假象,它也许被 主流价值观所同化、所污染了。对该职业的兴趣,其实是对“赚钱”的兴趣,尤其是在看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如果你也是此,那么恭喜恭喜,你很可能 已经被“污染”了。你只是将自己在一个物质方面的暂时不足(例如要花钱买房子什么的),或主流人群的某个追求(例如升官发财),当作了自己主要的物质心理 欲望,并夸大到了自己的唯一欲望,进而将这个欲望或需求误作你的兴趣了。
但你可能还是会说“我就是对赚钱感兴趣啊”?那好吧,就问一个问题:“你为了赚钱而创业当老板,可以放弃、牺牲什么呢?”如果很难回答,那么就先放一放,以后再谈吧。如果你的回答很干脆“放弃一切、在所不惜”,那么好吧,just do it!试一试吧。如果半年后,在你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是当亲手点着赚来的钞票、当着“光杆司令”老板时,你的内心是真的感觉不错的话,那么再次恭喜你(真诚的),你极可能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你真的适合创业当老板。

2、 如果只是“追求自我实现”,不等于就一定要“创业”的,那得看有没有创业的特质(不是企业成功的特质),即需要喜欢创业的工作方式。创业所需要的特质是: 想自由、想独断专行、不服别人管,能承受额外的许多压力,比较善于同客户供应商进行大量的实际沟通配合,有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来小心翼翼赔笑脸。反之,创 业对你而言可能就意味着痛苦、格格不入,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成功不成功的问题,首先是创业工作方式,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且创业能否成功与这些特质的 关系也不算很大,因为创业九死一生,决定因素太多了,确定的说,应有一个“命数”的存在,只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而已。
既然创业很可能失败(这是一个普遍事实),同时也不能适应创业的工作方式和风险压力,那么创业还图个啥呢?
不能创业,但是也可以“自由”啊,只要能做到“心随所欲不逾矩”,靠专业和实力吃饭,就可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享受事业、生活和人生了。很多专业人员,例如律师、注册会计师、设计师等,就是较自主、较自由的职业状态,来源于专业化的独立性。

3、 对“创业”的区分。以你为主的创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如果你只是负责某个内部方面事务的,比如说负责产品和技术的、负责生产制造的,或者主要投资 者、大股东并不是你,那么你只是部分意义上的创业者,更严格的说,你是一个创业公司的主要员工而已,你所承担的责任、不确定经营风险和压力,自然要比“当 家的”减弱很多。

4、对于创业的几个小建议。
1)如果想创业的话,要趁早,尤其是在拖家带口之前,好处多多,对未来有益。发现不合适的话,可以尽早抽身;合适但失败了的话,可以积累经验教训,增长智识。
2)社 会经济系统中的局部利基“大机会高利润区”会产生一批暴发户(小公司),这是必然的。但从他们各自自身来看,当事人可能已经尝试很多年、很多小的行当项目 了,也饱尝了无数失败和人世艰辛,并不再有过高期望时,才终于碰上了运气。而明确规划、意图如此,并一次就如愿实现了目的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做好心理准 备,板凳要坐十年冷。
3)经营方面的人脉关系是关键的,也包括策略投资所带来的营商关系。除非你真的有产品或技术方面的独门诀窍。
4)别相信人物传记和访谈,尤其是中国成功商业人士的传记访谈。
5)不要贪婪,要防止被骗。
6)要注意风险,留一条后路,破釜沉舟的结果,往往是在想撤退的时,才发现船已经没有了。

7)一 般的大部头管理书籍基本上对创业是无用的,正规公司、知名企业、外企的管理方式方法,也是没有多少管理参考意义的,但是创业者千万不要以为就可以忽视管 理,那是不懂管理的一个错误认识。不过,这也难怪,市面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已经度过生存期的企业而言的,基本上是为了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的。但是管 理的真谛在于,合适的管理方式,对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企业,都是应该的和合适的,创业企业概莫能外,只是创业者往往忽略了而已。试想一下,每天都面临 的创业不确定,谁还有心思去搞管理呢,更何况绝大多数人也不懂管理的真谛。


如何把握创业企业的管理真谛?为此,推荐任何想要创业当老板的人,看一本书,那就是《困境与出路:企业如何制定破坏性增长战略》,若问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自己看去吧。如果看了3遍之后,还是不能深入掌握大意,那么看来你不是管理型创业者、企业家的料子,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吧,也不要强求了。如果理解了,我想,应该可以使创业的成功率相对提高50%以上吧,也许就是从绝对成功率20%提高到了30%多,也就很可观了。

<END>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