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online - 

需要市场调研资料的请进!

  [复制链接] 564
回复
1014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
 楼主| 发表于 2003-9-28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engx在2003-9-28 14:45:00的发言:
有没有  “汽车零部件” 方面的资料

谢谢了,楼主!


关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面临的机遇

  1.国内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002年,国内汽车工业产量达到325万辆,增长幅度达到38.5%,是1992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国内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五规划”时,预测2005年的汽车需求量为270-310万辆,显然是过低了。对市场估计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对轿车进入家庭的形势认识不够,甚至有错误认识,认为轿车进入家庭在中国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更有的人根本反对轿车进入家庭,这严重影响了对轿车市场的正确预测,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原材料工业、零部件工业、交通设施、能源等等。2003年1月,汽车产销继续高速增长,1月的产销量已经超过了去年最高的月份,因此今年至少会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

  有的资料说2002年我国零部件工业产值为750亿元,零部件市场规模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因为2002年汽车工业产值为7467.6亿元,工业增加值1544.5亿元,整车厂外购值应该在70%以上,因此在配套方面,零部件采购值应该在1000亿元以上。

  另外一个大市场是维修和备件市场。大约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只有2000万辆,平均每辆车每年销耗2000元,就是400亿元。现在我国平均65人一辆汽车,相对保有水平很低(国际平均水平是8人一辆),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为零部件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2.国际汽车工业全球化趋势为我国零部件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增强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开发、生产、采购、物流等多方面压缩成本,其中零部件加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越来越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普通加工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有可能向国外汽车工业提供配套的零部件;其次国外汽车维修业早就在中国大量采购零部件。最近,关于国外公司在中国采购的信息越来越多,2002年1-11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达到32.7亿美元,同比增长72.57%,增长速度很高。

  3.越来越多的外国零部件公司愿意到中国投资设厂,这为中国零部件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

  二.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面临的挑战

  1.由于国内汽车工业特别是合资企业也逐步实行全球采购,对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据统计,国内发动机产量为250万台,进口量15万台,与325万辆汽车产量有较大差距,按理应该有75万辆国内生产的汽车是装配了进口发动机。如果考虑维修需要,进口量应该更大。

  2.国内汽车工业近两年大量采用CKD方式,2002年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的60%分配给重点企业进口全套散件,在40亿美元以上,2002年CKD规模在10万辆,2003年还在增加。而且CKD产品由于采用全套散件组装,价格又比进口整车低,销售供不应求,因此刺激许多厂家走这一条路。CKD严重冲击了国内零部件工业。

  3.由于中国允许外资在中国独资经营汽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项目,因此大的零部件集团(如德尔福、博世、法雷奥等)纷纷在中国设厂,不仅给国内企业配套,也同时向国外出口。

  4.国外名牌汽车零部件大量进军中国市场,特别是入世之后,零部件配额逐步取消,进口量越来越大。

  5.国内整车企业连续打价格战,逐年降低采购成本,零部件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少。

  6.整车厂大量欠款,造成零部件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7.假冒伪劣配件充斥市场,打击不力,使正牌汽车配件受到严重冲击,也使消费者蒙受重大损失。

  三.世界零部件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零部件企业联合重组规模越来越大。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跨国汽车公司的兼并和重组愈演愈烈。在汽车集团“强强联合”的推动下,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也经历了剧烈的产业重组,1988年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有2万家,到2000年只剩下2000家,预计10年后还将淘汰一半,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跨国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更具竞争力。有人预计,将来在世界上最终会形成5-6家大的零部件集团,与5-6家整车集团并立。

  2、全球采购、系统设计、模块化供货成为国际汽车工业新潮流。整车开发中的大量工作已经由零部件企业承担系统设计,模块化供货使零部件企业分担的产品工作量越来越大,汽车零部件工业在汽车工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市场的发展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质量要求零缺陷,成本每年降低15%,零物流事故,100%的服务效率等。

  3、国际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加快,通过大量采用电子技术,解决了汽车工业的许多难题,使整车的安全性、排放性、经济性、舒适性得到很大提高。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正在进一步加快,特别是系统的控制、ABS和行驶控制、行车导航系统、撞击传感技术等方面。据预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2%~15%增长到2005年的25%~30%。

  4、国际汽车工业正在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即将取得产业化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在结构上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完全不同,燃料电池技术普及之后,如发动机、变速器、分动器、传动轴、车桥车轮、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供油系统、散热系统、润滑系统等等都将逐步消亡,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发展战略上应该考虑这一趋势。

  四.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近期应该采取的对策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规模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由于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受到条块分割以及多方引进国外车型的影响,使零部件配套体系各自独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产品开发投入不足,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的同步产品开发能力还未没有形成,不适应新车型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缺乏,质量意识的淡薄,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在分析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品竞争力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国家经贸委曾经对60种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进行定量的竞争力分析,结果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竞争强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或不宜长距离运输,已经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或批量出口汽车零部件,共有33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20%。第二类为竞争力与国外接近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现已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的、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通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品,共有19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20%;第三类为目前竞争力弱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国内刚起步或是尚属空白,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共有5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15%。还有一些产品已不符合发展方向需要淘汰,共有3种。

  第一类产品中,在国内外市场都有较强竞争力的,要坚持扶优扶强的方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扩大出口,进入全球配套体系。这类产品中的低档次、简单加工产品,由于在成本上竞争极其激烈,国内国有企业已经无法承受,大多在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生产,因此骨干零部件企业应该逐步转出;第二类零部件虽然尚竞争力不强,但是应加快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适应汽车和零部件同步发展的要求,在满足国内配套需要的同时,尽快进入国际配套体系。第三类目前竞争力较弱的产品,由于大多数是刚起步的高技术产品,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无法与国外竞争,但是要通过合资、引进技术或组织联合攻关,逐步发展。

  2、打破地区、部门封锁。全球采购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地方和部门保护只有使竞争力受到极大地削弱,因此必须打破地区和集团封锁,建立起开放的、公平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为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研究建立零部件分层次配套体系,向大而全和小而专两个方向发展。国外零部件工业巨头已经发展成系统供应商,垄断了跨国汽车集团的OEM配套市场,国内尚没有这类企业,短期内也难以形成,因此应首先在国内发展为国内整车企业提供系统集成的零部件集团,同时发展针对国际第二层配套能力。按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国内第二、三层次零部件企业。要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能力,即一两个厂包揽一两个零部件的全国市场,即小而专。

  4、加强技术开发,促进技术创新。为适应汽车和零部件同步开发和系统开发的要求,适应汽车产品应用电子、信息、网络等技术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加大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提高零部件自主创新的能力,使零部件的开发真正成为整车开发的一部分,实现与整车厂共同发展。

  5、零部件工业要跟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认真学习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客户资源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现代管理观念、贸易规则等等,密切掌握国内外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动态,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出路

  入世的“历史之门”即将打开。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国将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收益。同时,这种收益在各区域、各产业、各企业间的分配不是平衡的。对于中国零部件企业来说,遭遇的冲击和压力无疑将是巨大的。因此,如何在未来几年暂时的“保护期”内强身壮体,为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作好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至关重要。

  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将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消费投资热点。中国零部件企业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国内市场也将逐步丧失掉。

  汽车零部件业是一个需求量持续增长的行业。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由于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技术,汽车业正向高新技术行列晋升。有数据显示,世界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90年达到508亿美元,截至1998年平均增长率为7.6%,电子产品的销售额1997年为405亿美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900亿美元,目前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比例为20%。

  我国是新兴汽车市场,1999年末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在600亿元人民币左右,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比例为3%,预计下世纪初将增长10%以上。按汽车行业规划纲要,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要达到600万辆,汽车保有量达4000万辆。可以预见,未来国内汽车零配件市场将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消费投资热点。目前,我国零部件市场具有以下运行特点:

  零部件的需求与汽车有所不同,还有维修市场的支撑,受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小。例如1998年,尽管汽车市场为零增长,但零部件仍然达到了442亿元的产值,较上年增长10%。然而,国内零部件市场的增速最终还依赖于汽车市场总量的扩充。

  尽管零部件市场在总量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但新车型配件或质量稳定,售价适中的零部件仍然是市场的畅销品种。随着汽车的质量、排放、安全、节能等方面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出现空缺或生产能力不足。市场要求零部件企业提供适销的品种,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但由于企业改制的滞后,零部件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而且项目重复引进严重,造成企业之间过度竞争,也给投资“软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维修市场中,非国有制成分的经销商约占60%左右,已成为市场流通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但由于维修市场管理无序、经营程序混乱,严重冲击了来自主渠道正品配件的市场,侵害了部分厂家的利益和声誉,也抑制了潜在的购车要求。

  绝大多数企业还不能适应系统化供贷的要求。系统化供货是目前汽车业的一种新型协作方式。在系统化供货企业中,“集中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承受与变革能力,而“分散型”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灵活度,以便适应产品和款式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而国内行业现状是“集中型”不足,“分散型”又显得“身单力簿,企业数量众多、散而不强”。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根本性的钮转,国内市场也将逐步丧失掉。

  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出路在于:搞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

  加入WTO以后,中国整车企业在选择配套件时,也将逐步实现全球采购体系,而中国零部件配套价格一般比国际价格高3—5%,面对如此大的冲击,中国零部件业出路何在?日本丰田公司福岛先生回答颇有见地,进入WTO后,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出路有两个:一个是搞专业化生产,把自己企业的零部件作到最精、最好;另一个出路是与外商合资,利用其全球销售渠道搞规化生产。

  目前,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商已制订出来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规划,以期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到2004年,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5%。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今后将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重点是向中国市场推出家用经济型轿车,计划于2002年投产。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将在中国增加投资1.172亿美元,使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达到年产15万辆富康轿车的生产能力,预计今年在中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达14%。福特汽车公司已在中国投资2亿美元,拥有江铃汽车公司30%的股份,目前福特与重庆长安汽车集团公司的轿车合作项目也在运作之中,进展比较顺利,所生产轿车价位估计在10万元至15万元左右。

  原中汽总公司领导李刚认为,留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只5年,如果对汽车产销和使用环节的限制不取消,15%以上的贷款利率带给汽车厂的包袱不卸掉,财税政策不作倾斜,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不改进,任何技术上的创新改进也不一定带来汽车工业的进步,相反会使我国汽车工业沉入经济全球化的汪洋大海。

  世界汽车技术正在实现从传统机械体系向高新技术集成转变,但我国大部分汽车企业包括零部件企业还缺乏长远发展的机制、动力和能力。零部件企业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坐下来分析一下,哪些部件是薄弱的,哪些部件是有优势的,对不同部件的生产采取不同对策,重新定位。要抓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在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上下功夫。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促使企业不遗余力地采用新技术,尤其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从而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同时,零部件企业应有大的调整。目前,上汽公司已对集团内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新一轮重组,形成六大零部件系统,重点对空调系统、电子电器系统和内外饰件系统的相关企业进行重组,形成系统公司。一汽集团已将其下属的十几家零部件厂合并为富奥公司,并且在2000年要基本形成6大工艺或8大工艺为核心的整车生产体制,形成模块化经营,改变目前产品90%内销的局面,逐步扩大外销。

  总而言之,零部件企业要实现跨越性的飞跃,不仅需要行业结构重组、企业机制改革,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如在鼓励中小型企业发展、限制不正当市场行为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律和管理制度,从而为各类经济实体营造合乎公平、效益规则的市场大环境。零部件企业应抓住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8 16:51:46编辑过]
52
 楼主| 发表于 2003-9-28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engx在2003-9-28 14:45:00的发言:
有没有  “汽车零部件” 方面的资料

谢谢了,楼主!


以下是《中 國 汽 車 零 配 件 市 場 狀 況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8 17:03:49编辑过]
53
 楼主| 发表于 2003-9-28 17: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ionline在2003-9-28 16:55: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hengx在2003-9-28 14:45:00的发言:
有没有  “汽车零部件” 方面的资料

  谢谢了,楼主!


以下是《中 國 汽 車 零 配 件 市 場 狀 況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8 17:03:49编辑过]

[/quote][upload=rar]down911.asp?ID=10914[/upload]
54
发表于 2003-9-29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对楼主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
小弟想请问有没有光电子元器件方面的资料,如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以及激光器等。
先谢谢楼主!
小弟在这里作揖了!
maxyemax@sina.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9 10:15:25编辑过]
55
发表于 2003-9-29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打火机

你好,我需要一份关于打火机内销和出口的调查报告,谢谢。
56
 楼主| 发表于 2003-9-29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以下是引用maxyemax在2003-9-29 10:14:00的发言:
对楼主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
小弟想请问有没有光电子元器件方面的资料,如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以及激光器等。
先谢谢楼主!
小弟在这里作揖了!
maxyemax@sina.com

2001年中国光器件市场回顾


报告类别: 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 信息产业/电子设备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1年
调查机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
报告来源: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

报告内容:

  2001年,世界光器件市场规模为220亿美元,其中北美占40%,欧洲占28%,亚太地区占26%,其他占6%。2001年我国国内光器件市场规模为18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而且我国光通信产业在经历了2000年迅速发展之后,2001年遇到了挫折,没能达到预期的增长,其中光器件产业受挫异常严重。

  中国光通信产业在经历了2000年迅速发展之后,2001年遇到了挫折,没能达到预期的增长。与光传输设备和光纤光缆产业比较,我国光器件产业受挫异常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也有我国光器件产业自身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合理的投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我国的光器件产业的发展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受挫原因

  国际因素

  在2000年,以北电、朗讯、康宁、JDSU为代表的许多从事通信产品制造和系统构件的公司年增长率都在50%以上,一时间与光通信相关的各项产业一片繁荣,于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千个厂家,但是随着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人们终于尝到了通信产业发展过快、过热的苦果。从2001年第一季度起,绝大多数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出现了高额亏损,公司裁员、股票下跌的新闻屡见报端。2001年下半年起,虽然国际光通信产业开始有所恢复,但接踵而来的“911”事件,却降低了人们对美国继续投资的信心,对美国和世界信息产业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中国在国际经济大环境恶劣的背景下,2001年依然取得了GDP增长大于7%的成就,因此国际大企业把中国作为投资的避风港,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开拓力度,重新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包括朗讯、爱立信、西门子、富士通、三菱、NEC等,几乎所有的知名的光器件企业都已经进军中国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光器件市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几乎100%的国际光器件企业都来积极瓜分这1%的市场,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从而消化因在北美和欧洲市场受挫而产生的多余产品和生产能力。如此一来,舞台小而实力派演员太多,必然会出现角色分配困难的问题。

  另外,我国的光器件厂家的主要产品,有相当大的部分直接出口,欧美光通信产业发展的低迷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对我国光通信产品的出口产生了直接影响。

  国内因素

  从国内方面考虑,造成我国2001年光器件市场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电信企业的拆分和重组。由于国内电信拆分和重组的影响,使得拆分所波及到的运营商不愿为别人做嫁衣。经CCID统计,作为电信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电信2001年骨干网络才新增0.3万公里,是各个运营商中最低的。这从客观上降低了今年光传输设备的采购量。2000年底,根据当时我国光传输市场的发展情况,业界预测2001年我国光传输市场规模为180亿元左右,但是实际上只完成了150亿元。作为光传输设备基础的光器件,其市场规模大约为光传输市场的10-15%,因此光器件市场至少比预测数减少了3亿元。这对于总规模才18亿元的光器件市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前景光明

  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与挫折,但是我们对光通信市场依然抱有信心,这是因为:
光网络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对网络带宽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正在迅速膨胀,鉴于光网络是未来宽带、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的基础传输网络,它已经成为我国电信业发展的重点。光通信技术是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需求的必选技术,它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目前世界光通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后的一个调整期,新技术、新设备正处于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当调整期过去以后,新技术和产品将会再次推动整个产业经济又一次高速发展。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应该对光通信市场保持信心。

  国内网络建设需求旺盛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铺设光缆总长度已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33.5万公里、本地中继光缆75.5万公里、接入网光缆37万公里。预计到“十五”末(2005年),我国省级干线网带宽年增长200%,光缆总长度将达到250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将达到50万公里。这就是说今后四年将新增长途干线光缆16万公里,新增本地网、接入网光缆100万公里。

  光网络的持续高速发展,必然带动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光器件需求量的长期增长,并在技术和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之光通信产品在技术上的更新和在品质上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光网络的建设。因此中国光网络建设的进步,将为国内光器件市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国内光器件厂商在技术、管理、生产上的实力,使之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市场概况

  2001年,世界光器件市场规模为220亿美元,其中北美占40%,欧洲占28%,亚太地区占26%,其他占6%。  从宏观上观察,2001年我国国内光器件市场规模为18亿人民币。表1显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的发展状况。

  2001年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为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为20%,幅度远远小于2000年的50%。回顾2001年光器件市场,其特点是:

  国内厂家竞争激烈

  由于2000年的光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光器件产业升温过快,新涌现出几十家新兴光器件厂商。在今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这些厂家的加入无疑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另外,由于这些新兴厂家在资金、研发上实力的匮乏,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造成了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因而在面对市场压力的情况下,这些厂家纷纷采取降价措施以赢得市场。从目前情况看来,希望通过高产量、低价位的策略来进行发展,企业将极有可能掉进恶性价格竞争的陷阱;只有切实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生产出不但满足客户要求,还能为客户降低成本的产品,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少

  目前国产光器件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5%。国产光器件市场销售有其特殊性:因为光器件的主要用户主要是系统制造商,只有少量是针对运营商的;而在我国系统市场中,国外企业占有半壁江山,国产器件很难进入这些企业。主要原因有:1、合资厂使用由进口系统带来的器件;2、有的国产器件性能还达不到进口器件的指标;3、国内的光电器件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水平离国际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角度讲,国外光器件将至少占去国内市场规模的50%。

  而对于国内的系统制造商而言,虽然尽量采用国产器件,但是受某些器件(诸如光开关等)水平的限制,也只能采用国外的产品。因此国产光器件市场份额的增加,不仅仅是光器件企业的努力就能达到的,还需要国内系统制造商的发展与配合。

  企业生产单一

  从光器件产品的角度观察,由于光器件种类繁杂,也导致了所应用的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繁杂,因此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有实力在无源和有源器件上并重,双管齐下,基本都是重点或者只生产其中一类产品。各个厂家的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投资和科研水平条件下,搞大而全是不可能的,只有重点突破一种或几种元件,以点带面,才能逐渐在某一类器件上做大。

  技术因素所占比例小

  从产品生产角度考虑,与光无源器件相比,光有源器件的附加值较高,但是也有投资相对庞大的特点。因此目前众多光有源器件厂商以组装加工为主,发展上有众多障碍,真正形成规模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过几家。而光无源器件相对于光有源器件或其他传输设备而言,固定投资少,技术相对简单,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另外产品趋向于规模化生产以及系列产品生产,适合以量产能力为其优势的厂商生产。因此这类产品特别适合中小企业投资发展。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的光器件生产起步相对较晚,其中无源器件的发展比国外落后5-10年。光器件作为基本元件,必然要牵扯到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制造业水平不高,生产工艺往往难以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虽然掌握核心技术,但不能生产核心元件的情况。许多光器件的核心部件依然需要进口,这客观上提高了国产光器件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光器件更能体现出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鉴于这种情况,光器件的发展格局是:成规模的生产一般都定位在中低端产品上,而对高端产品的涉足较少。目前国内厂家的生产基本都是光收发器、连接器、耦合器/分路器,而很少有厂家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滤波器和光开关。即使生产了,其质量与可靠性也不尽如人意。 总的来说,对于光器件方面,在毫无国家市场保护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我国的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还未有实质性突破。再者,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大部分份额。

CCID的建议

  避免盲目建设规避投资风险

  光器件产业受控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从2001年光器件市场来看,国际经济环境的好坏、国内电信及产业政策的改变、国内光传输设备企业的兴衰,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光器件市场的规模与发展。光器件作为一个投资热点,投资者应该全面考虑自身的综合实力,并且具体考察中国国情。若要在中国对光器件投资,超前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稳定的渠道、先进的管理缺一不可。只有具备这些因素,才能具备抵御各种未知的市场风险的能力。

  技术为本以点带面

  在中国发展光器件产业是有相当困难的。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主要靠市场牵引,而不是像发达国家既靠市场牵引又靠技术推动。光电子产业过于基础,属于技术推动类型,在中国发展光器件产业,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支优秀科研队伍是不行的。那种以从境外采购元器件进行组装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会被逐渐淘汰出局。

  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在光器件的技术和制造实力又明显不足。光器件整体市场规模不过20亿元左右,但种类繁多,造成每类器件的市场规模更加微小;而要掌握所有光器件的生产、制造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大而全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企业必须要先抓住几种产品,重点突破,在该种产品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后,才能以点带面,携技术、品牌与价格的优势逐渐开发其他种类的器件。

  走集约化道路

  在光传输的另外两个领域——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中,体现了一个特点:销售量最大的前5家企业,占有8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高技术企业中,走集约化道路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60余家企业生产光器件,但是能成规模的却也仅有10家左右。因此从长远利益出发,应该重点扶持几家大型企业,合理分配资源与产品结构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之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高、中、低端产品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光器件产业的水平。
57
发表于 2003-9-29 14:58:00 | 只看该作者
搂主的资料真丰富阿!请问有没有大连液态奶市场的资料?如果有的话万分感谢!
58
 楼主| 发表于 2003-9-29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terry689在2003-9-29 11:09:00的发言:
你好,我需要一份关于打火机内销和出口的调查报告,谢谢。



世界打火机王国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开始了中国打火机生产的历程。那时,温州打火机生产多以手工制造、仿国外产品为主。由于价格低廉,款式多样,很快畅销了中国、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到80年代末,温州打火机厂商已颇具规模,发展到500多家,温州的信河街也成了世界有名的"打火机配件一条街"。

  大规模的生产,低廉的价格,中国温州的打火机生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经销商。那时,温州火机的出厂价还不到日本工人生产工资的一半。从而取代了6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世界打火机王国,一些勉强维持下来的日、韩打火机厂商,也转向温州搞贴牌生产,对外经销。

  到了90年代初,打火机已成为温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当时共有打火机生产企业500余家。以后迅速发展,达到年产销金属外壳打火机约5亿只,占中国市场95%份额,出口总量占全国的80%,占有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70%,可谓"风光无限"。此时的潘松林,看准了打火机行业的商机,毅然离开政府机关,创办了打火机生产、销售企业,在短短几年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利甚丰。然而,就在温州打火机行业步入鼎盛之时,长期以来低质低价、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矛盾也逐步出现。温州打火机行业遭受到两?quot;黄牌"警告。

  1992年底,温州打火机制造企业多达3000余家,由于温州打火机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上大量的生产和无序竞争,终于在一年后,引发了温州打火机企业的第一次大洗牌。许多劣质产品企业纷纷倒闭,只有少数管理有方和产品质量较高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得以继续发展。

  1994年,美国首先对打火机生产销售实行CR法案,由此,温州打火机全部被逐出美国市场,"黄牌"再次向中国打火机企业举起。

  两次"黄牌"警告已提醒中国打火机制造企业:技术和质量是市场的根本。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处于规模效益较好时期的温州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59
发表于 2003-9-29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没有重庆证券市场的调查呢,或者是西部地区证市场调查。
jk
60
发表于 2003-9-30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关于哮喘的我也想要,请贴过来。十分感谢!![em0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