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鼎力推荐】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

[复制链接] 21
回复
25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9-19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者注:正巧立了相似的题目准备写篇短文,在传播网上看到了王先生的文章,阐述的更深入,所以转了过来。

有时候,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自有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面对于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那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求其利;另一方面有具有社会属性,即企业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不可否认,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仅举公司电话私用现象:70%的电话可能在被私人占用,你若想根除的话,可能你要被先根除。倒不如实实在在根据人们的习性和人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逐步改善,平和稳健,力求降低私用率罢了。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但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美性客观存在,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一无“适”处了呢?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侯,每天都要经过一条小河。每到傍晚,那里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聚在河边,洗刷物件。到了夏天的时候,河滨里更是热闹,洗的洗、刷的刷、游的游,把河里的水搞得一片欢腾。每当人们洗刷完毕离开河边之时,河里已是混浊一片了。可奇迹总是每天在发生。当你第二天清晨再经过那里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河水依旧是那么的宁静和清澈!那时,幼小的我产生疑问:河里的水怎么会在清晨变得清澈、透明?后来,等自己大了,学到的知识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水是活的,具有多种微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混浊,而把河废掉,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无效之举。

假如把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比作这条河的话,我想,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存在,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多样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揉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恰恰在能力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员工又以能力强的员工为荣耀,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公司全都是“武林高手”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相互抵销的消极现象。从管理实用的原理出发,不妨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差异性,让组织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磨合的状态。

其次,管理者还应学会巧妙利用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素质的落差性。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组织内部的优秀分子、纯洁分子越多越好。“事实上,大概没有比会聚优秀人才于组织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能起到中和作用。”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屋太一先生在《组织的盛衰》中写到的一段话。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题目上写道:“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就公司内部来说,难免有素质不良人员,也会有难缠的人。如果把他们当成仓库里的烂苹果一样,挑出来,扔出去的话,一切都显得简单了。问题是,人的关系复杂性远远不能等同于挑出烂苹果来的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倒不如换一种不扔的思维,发掘“绊脚石”成员的长处,从而使其变成“垫脚石”。

也要欣赏残缺的美妙

前面曾说过,管理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门综合艺术。其实,再落后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意识。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发现他、改变他的通道。有的时候,偶然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或是领导给与一次恰当的赞赏,无意之中就会把那个人身上内在深处的可贵要素释放出来,变成组织中的动力元素。柳传志在谈到处理不称职人的时候,不盲目学习西方的那种简单的辞退法,而是交给人事部门,寻求其他安排渠道。这样做,正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训,并积极为其寻找和搭建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

管理者在认同差异的同时,也要欣赏残缺的美妙。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感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或婉约、或豪放的诗句;而没了问题的存在,管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组织也只会如一潭止水,平淡无奇,我们今天也就无从去高谈阔论那些或让人激动、或使人懒惰的管理案例了。

既然残缺是美,管理者就应学会利用其“美”。有时在组织内部故意制造一些摩擦,安插个别负面人物,目的是制造一些紧张,防止组织僵化;有的时候组织程序并不确定,然而在不确定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出现生动创意和强劲动力,无怪乎创业期间的组织冲力最大,这就是残缺的互合作用。

从自然规律来看,不同的音符,才有乐章的美妙;不同的落差,才有起伏的壮观;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动的和谐;不同的所有,才有无尽的追求。

作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结所困扰。完美是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一切都得从不完美开始,在不完美中进步。完美无极限,在你看来是完美的东西,换一个人、换一个时间,就是不完美了。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如果换成“最快、最高、最强”,也就失去人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价值了。在管理上也是如此,过分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狭隘的陷阱。

在这点上,联想柳传志很有独到之处,他在回答凤凰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过:“在我们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时候,环境本身是很恶劣。我曾说,不在改革中犯错误,因为大环境是这样,我改造得了吗?改造不了。改造不了我们不要动大环境,我们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改造不了我不动了。我不要冒死去为了改造环境去犯别的方面的问题。我宁可等着。”他告诉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应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或宽容一些不完美现象的存在。

在管理实践中,常能听到员工抱怨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组织架构不清晰,其实有的时侯,混乱自有混乱的好处,只要心里有章法。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才是最合理的。难得糊涂比格外精明更重要。古人有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贤。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和谐!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9-19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管理中不完美的和谐”的探讨

王先生:

您好!

早些时间拜读过您的《行成于思——总经理手记》一书,受益良多。今天看到了您在管理传播网上的“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的文章,本来自己立了相似的主题准备写一篇文章,心有戚戚,所以写了些自己的想法,期望与您探讨。

(一) 对管理的日益重视导致企业主对管理改善的期望值过高,而包括咨询公司在内的管理理论传播者对企业进入在管理方面追求完美的误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企业由于各种风行的理论的影响,加之多数人均人云亦云,导致很多管理者对管理的认识进入了误区:追求完美。这也是很多包括跨国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时的潜台词:系统化改善,努力追求全方位的提高,不能容易不完美的存在。

做了一些咨询项目,由于公司的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有时局部的改善就像是为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穿上了一条精致的内裤;而所谓系统的改善则像是为乞丐换了套精工细做的秀才衣服,怎么看怎么别扭。

(二) “所谓学术中的片面往往在实践中又是卓越的”。很多优秀的企业并不是因为完美而卓越,而往往是在某个方面有异于他人的地方。

这一点在咨询的过程中感觉非常明显,拿一个完美的框架去说服企业家?资深一点的顾问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说服企业家之前,说服自己都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宋新宇先生从罗兰·贝格到易中创业,从以项目制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到“成为中小企业终身的管理合作伙伴”,我妄自揣测,因为感觉到所谓完美改善的有限效果而断然弃之,当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前些日子在和君论坛上看到王明夫先生的“投资哲学的两大分野”一文及另外一位朋友的跟帖,(http://www.hjv.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25&ID=251)越发让我有了这样的感受,“学术中的片面往往在实践中又是卓越的”,上帝跟理论家们开了个玩笑?

(三) 就“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这一主题而言,文章阐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但就对实践者的实际指导而言,似乎应该有下文,给出操作性的“七个习惯”或者“八条原则”。

本文具有典型的东方思维的特征,若能运用西方解析思维给出“怎么做”,尤其是关于企业的自我净化机制的论述操作导向更高一些,当能称的上中西合璧。

期待王先生的下文。
板凳
发表于 2003-9-19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就要用人之所长,在保证目标的执行条件下,容忍其缺点。保持组织成员的个性化也是保持组织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用在适处,鸡呜狗盗之徒一样能起到关键作用。
4
发表于 2003-9-19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感觉是这篇文章有点做秀,任何人、组织和事物都不可能完美,管理也一样。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适合,使组织的资源在适合的时间用在适合的地方。做到组织资源使用最大化,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一种理想。当然仅仅是理想,因为环境时刻都在变化。至于差异性和什么落差,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种现状和规律,何能把它当做“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的论据呢?
以上浅见,敬请批评!
5
发表于 2003-9-19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注意:管理永远只是改善,而不是改正。理解了这句话(不是什么名人说的),管理的境界也可以算是上了个台阶了。
6
发表于 2003-9-20 23:05:00 | 只看该作者
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这似乎是一个谁都可以挂在嘴上的话题。实际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从生活中参悟,本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这个命题在现在提出,绝对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要老是在孔雀开屏的时候盯着它的屁股看,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好处。
8
发表于 2003-9-21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木兄弟在对生活的参悟中发现有些高人已经捷足先登了,所产生的仰慕之情,可以理解,但作为旁观者,怎么都看不出有什么指导意义。试想,如果你发现身边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那么你视为正常,熟视无睹,睁只眼闭只眼,欣赏残缺的美妙呢,还是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有效地工作,抱着持续改善管理的心态去改变一些现状,改善一些问题呢,大家掂量一下,其指导意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其实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哲理并没有错,只不过是从咨询顾问的角度看待而已,咨询顾问面对项目成果的实施结果通常产业许多无奈,这种思考便油然而生了。所以这种参悟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扬弃,不可当做至宝也,它会腐蚀你的锐气和正直个性。
9
 楼主| 发表于 2003-9-22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wonderzjs 兄言之淳淳,木人先表衷心感谢。

的确如wonderzjs 兄所说,“咨询顾问面对项目成果的实施结果通常产生许多无奈,这种思考便油然而生了”,其实转这篇文章,的确是因为感觉目前业内存在很大误区,所以更多的是希望给业内的朋友一个提醒。

另外我觉得,欣赏残缺的美妙还是努力改善,都不是本文要说教的重点。本文的指导意义不在于具体指导管理者的行动,而在于帮助管理者去努力看清一些真相。

我想无论是咨询顾问还是管理者如果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关键点而不是不能容忍不完美的存在,应当是一件好事情。

最后一句我也完全赞同,谢谢wonderzjs 兄的建议。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9-22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王先生的回复中的一段话,放在这里,也许能够看出作者的初衷。(并不完全认同,能够在东西方思维之间找到结合点,那是我所认为的至高境界)

至于你谈到““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这一主题而言,文章阐述的已经非常清楚,但就对实践者的实际指导而言,似乎应该有下文,给出操作性的“七个习惯”或者“八条原则”。在这一点上,我与你的思维角度不同,(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你应该是从事管理质询的。)

由于你的职业会很习惯地想到去教别人具体地怎么做;而我不同,我只想告诉别人一种理念,一种管理的新理念,在接受理念的同时,由自己运用独有的感悟的力量去进行具体地思维和实践。

因为,每个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管理者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应该会在吸收别人的经验,很独立地创造自己的一套适合于自己环境的管理方法。就好像做父亲只要告诉儿子要对新建立家庭负责任,这样一种做男人的理念,但没有必要教他具体地怎么负责。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