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每月一书之2007年12月推荐书目——《万历十五年》

[复制链接] 68
回复
117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0-31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QUOTE:
阿懒写在前面的话:
各位家人好!

从alanwoo兄发起倡议, [倡议]大家共同努力,一个月读透一本书如何?(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48872,0,0,0,,0,0)
每月一书活动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办36期,我会将每月的帖子都汇集到这里,方便大家查找。
我们的宗旨是只推荐可以精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书,每月精读一本。每月一书活动期待您的参与,期待您来荐书,期待您来做主持。
每月一书活动帖子汇集,并欢迎大家做主持人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56384,1,0,5,0,0,0

另外,请大家不要跟贴只是使用谢谢之类的字眼,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对内容的见解。让我们真正地在家园好好读书,互相探讨,广交朋友,而不只是下载。
   


本书的定位:鉴前朝历史,看组织兴衰。

阿懒导读:
想了很久才写出这个定位,但仍然觉得不贴切。这是一本讲明朝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距明朝1644年灭亡57年)历史的书,但却给人很多启发和体悟。
曾文祺为此书写过很多推荐,写的不错,直接摘一段放在下面: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也就是说,在平淡无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了一个不平凡的大帝国的灭亡,这实在是非常经典的。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在支撑着它,使你认清一个历史的必然性,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决定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不是!而早就决定在万历十五年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相关书籍下载地址:
《万历十五年》的PDF版本,
[upload=rar]down60102.asp?ID=65160[/upload]

作者简介:黄仁宇(1918~2000),天津南开大学肄业(一九三六~一九三八),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官校毕业后(一九四零),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一九四三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一九四四年五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一九四六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一九四七)后曾任国防部参谋。一九五零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分退伍。
再度赴美後,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一九六四)。曾在南伊利诺大学任教,一九六八~一九八零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主要著作:

《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英文版1974/中文版三联2001)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1981/中文版中华书局1982/三联1997)
《放宽历史的视界》(1988/三联书店2001)
《中国大历史》(英文1988/中文版三联1997)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989/中文版三联1992)
《地北天南叙古今》(1991/三联2001)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1991/三联1997)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1993)
《近代中国的历程》(1994)
《关系千万重》(1998/三联2001)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1)

曾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编写。

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从历史观点和著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三联版的,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就重印了20次,而这本书是1974年最早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一本已经出版三十年的书,为什么还如此畅销,实在也是一个奇迹。
万历十五年有着非常的特殊性。书中谈到“海瑞接近1587年年底亦即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一代名将戚继光在阳历1588年1月17日离开了人间,按照阴历计算,为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等等。书中最后还有这样一段描述“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盲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作者用平淡的语调,叙述了在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个他认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前后发生的事情。粗粗一看,好像是在写历史人物,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速写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目录:(参考中华书局最近版本目录《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出版说明
自序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
《神宗实录》二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619年的辽东战役
附录三
英文版序言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
皇帝只是个牌位


引申阅读:

pjy0522兄贴[原创]看完《万历十五年》,有感而发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39828,0,0,0,0,0,0

altandctrl兄贴读《万历十五年》的感叹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128892,0,0,0,0,0,0

易中天新书《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
他从清朝结束同时封建帝国结束的角度,来解读我们的古老历史。
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帝国制度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当真一无是处,它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会被我们的民族认可,会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反省的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本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制度。
其实最终,观史无不为了鉴今,很有些新意。

去年比较热的《大国崛起》纪录片,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
《大国崛起》乱想   
http://alan.folo.cn/user1/1489/cmd.html?do=blogs&id=2340&uid=148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5 18:09:2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07-12-2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三年前读过,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了一种迥异于中国历史界主流的历史写法,作者在描述人物时没有用标签把人物归类(而这正是我国历史界的典型写法!)。作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的描写,解释了大明王朝不可逆转的结局,在阅读过程中你能体会得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悲悯之情,还有那种个人面对历史时的无力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6:31:1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秋天的河在2007-12-2 15:59:26的发言:
这本书三年前读过,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了一种迥异于中国历史界主流的历史写法,作者在描述人物时没有用标签把人物归类(而这正是我国历史界的典型写法!)。作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的描写,解释了大明王朝不可逆转的结局,在阅读过程中你能体会得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悲悯之情,还有那种个人面对历史时的无力感。


是的,他的解读方法是中国古代史家和现代史家未曾用过的,
但却更能让读者看到历史全貌的一种解读。
截取历史的一个横断面,放在显微镜下查看。

4
发表于 2007-12-2 18:54:59 | 只看该作者

“全年无大事可叙……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开篇即以为平常心娓娓道出,少了许多历史书籍惯有的忠孝节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许多的历史书籍往往拿在手里重在心里,心都累了,还谈如何读出感觉?读出心得?黄仁宇先生的书,翻开即感觉一股清爽扑面而来,读罢,心底悠然滋生出一些东西,人生也多了一份厚重。

黄仁宇先生说的大历史不是气度灰宏,纵横几万里的历史,而是数千年社会发展脉络清晰得可以把握、了然于胸的历史大走势,所选择的人物,也都极具代表性,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则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取得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诚如作者所说“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历史总是客观得近至残忍,让人不禁无奈好多啊!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写得最精彩的一本书,作者历史功底之深,既跳得进去,又跳得出来,一种大历史观让人叹服!

5
发表于 2007-12-2 23:22: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偶没看过这本书,但久闻这本书大名。

想问一下:可以用这样解读历史的手法,去解读一个人麽。》?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23:29:12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咖啡泓在2007-12-2 23:22:56的发言:

谢谢!

偶没看过这本书,但久闻这本书大名。

想问一下:可以用这样解读历史的手法,去解读一个人麽。》?

倒是经常看到有人通过几个人来反映一个时代。

7
发表于 2007-12-3 15:21:1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刚上大学时,老师的推荐书目里这本书赫然在目,当时囿于知识浅薄,囫囵吞枣。如今再细阅,感受已不可同日可语,确实是截取了历史的一个横断面放在显微镜下细看。“1587年,是为万历15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上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习于苟安,文盲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绝对进步或极端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这段话写尽了现实的残酷,所有人都有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

8
发表于 2007-12-3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需要认真的静下心来读

9
发表于 2007-12-3 16:56:5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今年买了一本,才看完,也是经过别人推荐才看的。

真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尤其是象我们这样生在、长在红旗下的人,看看原来历史是可以这样写的,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有一种很深的震撼。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9:52:3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haiyun22在2007-12-3 15:21:19的发言:

这段话写尽了现实的残酷,所有人都有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

这也是看书看出另一番滋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