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先看到别人对《万历十五年》的书评,才对这本出版于1981年的老书发生了兴趣。最令人心神一震的是从本书末尾摘录的这句话: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语气如纪录片的画外音一般平平淡淡,苍凉却扑面而来。细览此书,作者主要抽取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6个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对他们的生平娓娓道来。万历十五年,海瑞、戚继光相继离世,除此之外,这一年再看不出什么特别,该书的英文名“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更直白的说明了这一点。作者把绵延近三百年的大明朝看似随意的剖出一个横断面,通过这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来阐述他的“大历史观”:由于社会组织和制度的缺陷,以道德代替法制的统治模式已经无法延续,在平平淡淡的万历十五年表露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王朝注定灭亡,少数人的贤愚得失已经无关紧要。 在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几经挣扎,却又无力摆脱命运束缚的无力感随处可见。贵为天子的万历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最爱的郑贵妃在他死后10年独居冷宫,死后不能同穴安葬;最爱的儿子福王不能册立太子,远迁河南。张居正在世时权倾朝野,死后被抄家,祸及子孙,牵连甚广。申时行通晓为官之道,调剂折衷,仍为人所诟,被迫请辞。海瑞一腔正气,几经沉浮,始终不得重用。戚继光驱逐倭寇后,在蓟州十余载无用武之地,末年革职,晚景凄凉;李贽特立独行,著书立说,为世俗不容,终落狱身死... 其实这种无力感在现代也能引起共鸣,即便当代大多数普通人不再忧国忧民,而把目标降低到个人的功成名就,幸福人生,也总有那么多的无奈和不如意。试着把时间轴放大,对前朝轶事长吁短叹,总会让我感慨人的渺小,却有两种不同的感悟: 一方面,慨叹人生短暂,雁过无痕,只觉屈辱失败固可抛去,奋斗成功也不是那么重要,珍惜现有的,享受人生才是真义;另一方面则是感慨人力有限,周遭不如意事多不能掌控,执意于外不如专心于内,通过“Inside-out”的方式才是修炼正途。科维的七个习惯正是这种修炼方式的代表,只不过总是会绕回到“easy to understand, difficult to follow”的老路上来,部分原因是第一种感悟中享乐无为倾向的诱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