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beyonlee - 

[传递书] [原创]反对深入学习古籍!(含第1~3批回复)

[复制链接] 41
回复
44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3:31: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批回复(Re210楼)

 

坦白的说,以上回复中,我看到了对我意见的“不同意”,但没有看到“理由”。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将此理解为读古书的一个副作用?即“只给结论,不给原因”

 

但好歹有朋友朋友捧场,我就逐个回复一下:

2.自在的风:同意你的观点“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但你偏题了,这个帖子谈的是对古籍的态度,你谈的是方法论的问题。更何况,“信与不信”的关键在于对方有无“强有力”的论证,没有的,可以当他是在放屁,毕竟世界上没事乱放屁的人大把大把。就我们这次谈的古书问题,至少我没看到哪篇古书中有强有力的论证。哪位见识广博的仁兄不妨给我指点指点,让我开开眼界。

 

3.阿懒:(跟阿懒说话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毕竟是前辈阿~~懒兄见谅)你所说的“未入门”,不知如何定义?我自小也是喜欢读古书的,初中就开始看老子、庄子(易经那些东西看不懂,没碰),还看过全文言文的《十一家注孙子》,更别说中学课本中的诗词曲赋,好像在我中学、大学的同学中对古籍的阅读都是领先的。所以,我自认不是一个没看过古籍,随口乱说的人。

 

“下功夫不够”,不知道要下到什么程度?或者如6楼朋友说的,读300遍?可惜现代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实在没那么多功夫。

 

《论语》――其实也存在我在1楼说的问题(没句读,后人注释),而且,比唐宋的文章难懂的多。前段时间家园里有篇帖子讲被我们误读的“经典”,其中好像就有《论语》的。

 

4. lgz1612:“有结论没论据”的典型――不予理会

 

5.RED88SUN

1、  我不是没读过,是读过后吃了亏,才建议大家不要把古籍太当回事。

2、  对所谓的科学,先古的智者可能没有我们了解的多些,但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生死,情感,等等方面,要比我们思考的多得多
――不同意,大家都是人,而且他们普遍活的都比我们短,同时代人的交流也不如现在方便,凭什么认定他们思考的就比我们多?

3、  当然如果看不太明白,还是看看别人的注释吧,谁教我们只有这么一点能力,不能看明白祖宗的话语呢?
――对啊,我相信所有人,除非做古文学研究的人,大家看得都是别人的注释(加标点应该算注释的一种吧?)。既然如此,我1楼的观点、论据没有被推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3:32:15 | 只看该作者

发重了,又不知道怎么删,只好占个位。。。。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6 14:08:19编辑过]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3:33:28 | 只看该作者

6.RED88SUN:首先感谢老兄的详细回复,虽然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感谢你的认真态度――这是对我的最大尊敬。谢谢!

1、  读三百遍的问题:我相信一段文字,读上三遍还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不应该继续读下去(指论道理的,不包括文学作品)。因为,再反复读,那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悟投影上去了。即,你读到的东西,不是文字告诉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以往的知识。

2、  “也不代表是不正确的,没有价值的”――这句话没错,尤其适用于没书读的年代,比如古代各朝、文革时期等。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什么必要去读一本只是“可能有价值”的书呢?

3、  关于经典书籍问题――现如今的经典书籍,并非以其自身魅力、价值得以流传至今,而更多的是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流传下来的。所以,你说的不需要论证,我觉得只适用于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非如今。

4、  观点影响问题――我的观点能影响谁我是不知道的,我也没想这么一个小帖子就能影响谁。我知道的是,至少我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否则其他人没法帮助我。

 

7.少天:少天的话是最对我胃口的,可惜说的太少。少天兄,帮俺说两句话?呵呵

 

8. NORIMICHI:呵呵,又是一个高手啊,不过还是没说服我。。。。嘿嘿

1、  学术研究――就古籍而言,中国似乎没有哪篇文章是以“学术精神”写成的。多数都是通篇的“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何必要求读者要有“很全面、很深入的认识”呢?

2、  古籍的启发――我承认古籍能给人启发,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讲,这些启发恐怕不是来自于古籍,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思考总结,right

3、  自行论证――不知道对其他人而言是否有难度,至少我自己看书是希望能够快速的吸收前人智慧,而不是去论证前人的观点――这些论证工作交给学者吧,我们只需要知道结论、以及简单的推理论证过程即可。

 

9.纵横驰骋:你这家伙,我们在讨论严肃问题,你来这儿谈小孩。。。。。。赶紧回去生个BB,再来讨论。嘿嘿  :)

 

10.纵横驰骋:

1、              对你的看法,我表示理解,也愿意尊重古籍,毕竟那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藏。但是,我仍然相信,我们不能就此把古籍供起来,对吗?

2、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同意这句话,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微观、具体的领域谈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也是我发起这个讨论的初衷。

14
发表于 2007-8-16 16:22:07 | 只看该作者

书籍没有时间概念,不是说古籍太老了就没有研读的价值了,这要看读书人。例如,我前两天偶尔到我们的书市去买书,看到有几个朋友在找很早的一本书;同样书中的内容,我们每个人看都会收获到不同的结果,同样的一本书,相隔多少年再看又有不同的味道。不要动不动就要舍弃一些,共存的结果多好,你不愿意看还有别人看呢。

15
发表于 2007-8-16 16:22:5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beyonlee在2007-8-16 13:33:28的发言:

8. NORIMICHI:呵呵,又是一个高手啊,不过还是没说服我。。。。嘿嘿

1、  学术研究――就古籍而言,中国似乎没有哪篇文章是以“学术精神”写成的。多数都是通篇的“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何必要求读者要有“很全面、很深入的认识”呢?

2、  古籍的启发――我承认古籍能给人启发,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讲,这些启发恐怕不是来自于古籍,而是来自于你自己的思考总结,right

3、  自行论证――不知道对其他人而言是否有难度,至少我自己看书是希望能够快速的吸收前人智慧,而不是去论证前人的观点――这些论证工作交给学者吧,我们只需要知道结论、以及简单的推理论证过程即可。

^_^ 来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无想要说服beyonlee的意思。有句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是比较反对太过死板的要去信奉古籍。知识和智慧有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要是顶礼膜拜古籍未免会导致固步自封,我们就很难突破先人的束缚(现在就是有这种现象)。每个人看古籍的目的不同,就我来说我是只要实用就行,不管理解是否符合原意我先拿来主义再说。因为每个人看书都会受到自身情况的影响(学历、经历、素质、思考模式),可以说对古籍都是自己主观的理解,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大费周章的要去揣测古籍中的原意。最后,我觉得对观点的论证是很必要的,不为别人都是为了自己,正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学了知识要活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实践去考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论证并非学者的专利,我们的一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位学者,修的课程就是“自己的一生”。然后有些人能把自己的总结观点写成书,经过几百年的洗礼还能被后人拿来说的我们把它们叫做经典古籍,之后又会有一批人来揣测书的原意,然后又会由不同的观点产生争论,再然后。。。。。。。大家自己去想吧。哈哈哈哈!

16
发表于 2007-8-16 16:52:57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碰到了一些认真的人,真是高兴。

1、  我不是没读过,是读过后吃了亏,才建议大家不要把古籍太当回事。


--------------------------------------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我们的目标有些不同,我指的是古籍中的经典,不是全部的古籍。至于中学课本中的诗词曲赋、唐宋诗词,还有什么野史不在我描述的本意之内。

看到您在初中时读过老庄,真是相当有眼光,我在当时就知道如何练习空翻什么的。当然你现在不迷信他们了。

您读过以后不知吃了什么亏?可否是按书的观点运用时发现受骗上当,又或是觉得花了大量的时间不可惜没有什么体悟?不管怎么样吧。总是只是你个人的看法,或许是把法则用错了也有可能,又或是你觉得根本没用,而不想用。


2、  “对所谓的科学,先古的智者可能没有我们了解的多些,但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生死,情感,等等方面,要比我们思考的多得多”
――不同意,大家都是人,而且他们普遍活的都比我们短,同时代人的交流也不如现在方便,凭什么认定他们思考的就比我们多?

-------------------------------------------
--大家都是人,但你忽视了人和人的不同。或者说生命和生命的不同。

我们想一想:
一块猪肉和一颗种子有什么不同?
死的和活的。
一块石头和一颗小草有什么不同?
不会成长和会会成长。
一个蚂蚁和一个小狗有什么不同?
思考力不同。
一个傻子和一个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这样说起来太麻烦了,直说吧,我们和自己的领导有什么不同,又和自己集团的领导有什么不同,和市长有什么不同,和省长有什么不同,和胡总有什么不同。
只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人分了很多层次,生命分很多层次,思考力分很多层次。我们如果不承认这些,只能说明自己愚蠢。

以上只是临时找了个耙子。所以请不要随便的乱说,既然要严肃的讨论。

3、  当然如果看不太明白,还是看看别人的注释吧,谁教我们只有这么一点能力,不能看明白祖宗的话语呢?
――对啊,我相信所有人,除非做古文学研究的人,大家看得都是别人的注释(加标点应该算注释的一种吧?)。既然如此,我1楼的观点、论据没有被推翻。

-------------------------------------------
先抨击一下,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看别人的注释,如五四以前到孔子以后的大多数,包括李白吧,他们不用看,还有一种说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我辈中一些偷懒的人不想读了,所以采用了一些经济的做法,去看注释。各位,三百遍的说法,是祖宗传下了的噢,那是终身不忘的做法。但对我女儿的话,十遍以内,她就可以记下了,还有多说一句,我观察,大多数孩子都有这个能力,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发现和运用。呵呵,运用也是不容易啊。

再来举一例:女儿学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了后,过了一阵子(我们从没有给她讲解过),有一天她突然对我们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听了老师的话后,马上去洗手,有的听了后,象没有听到一样,有的小朋友还笑别人呢。我们就是从这件事上知道。不需要讲解,她会明白其中的意思的。这件小事就足以做为论据推翻了吧?

还有要明确的事,读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对的读了要做。楼主初中读了后体会了多少,又做了多少呢。至少我女儿读懂了后明白了,老师说的对,要马上行动。

现在的多少成功学说,那一个不是要求行动。


但我感谢你的认真态度――这是对我的最大尊敬。

----------------------------------------
原谅我回复的随意,文字处理是俺的缺陷。

1、  读三百遍的问题:我相信一段文字,读上三遍还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不应该继续读下去(指论道理的,不包括文学作品)。因为,再反复读,那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悟投影上去了。即,你读到的东西,不是文字告诉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以往的知识。

-------------------------------------
你还有这样的观点,第一次听到。如果你是圣人可以这样做,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疑问。读三遍不懂,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我们(只限于我们和我们以上两代)不具备读古文的能力了,以前的文人都有这些能力,就是因为他们在幼年时期都读过两百多遍的古文,后来他们有了这能力以后,又读了其它很多的内容。你的“即”来的太快了,没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2、  “也不代表是不正确的,没有价值的”――这句话没错,尤其适用于没书读的年代,比如古代各朝、文革时期等。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什么必要去读一本只是“可能有价值”的书呢?

--------------------------------------------
读书是自己的事。正确和价值是自己的判断。要相信历史的判断,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是最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要成果之一。被历史淘汰的书籍,我们现在看不到。如果讨论可能不可能就没意义了。信息爆炸的年代会产生更多的错误信息出来,会有更多我们无法分辨的可能和不可能有价值。最简单,比如国民党在位时,也有很多书出来,你现在能到几本。

3、  关于经典书籍问题――现如今的经典书籍,并非以其自身魅力、价值得以流传至今,而更多的是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流传下来的。所以,你说的不需要论证,我觉得只适用于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非如今。

-----------------------------------------
呵呵,还有佛经呢?古兰经?圣经?各位,认真的想想,中国的当今政治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多少不同吗?新中国不过才几十年嘛,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看吧?

《老子》不是儒术,佛经也不是,你们觉的,当今的社会最缺失的是人们的信仰吧,说信阿公,这里有几个,是如何信的?能为它献身吗?能叫做信仰吗?我目前是无神论者,对达尔文和老马还是暂时同意的。你们呢?说来说去,思想或者说经典是靠强权政治流传是不可能。

4、  观点影响问题――我的观点能影响谁我是不知道的,我也没想这么一个小帖子就能影响谁。我知道的是,至少我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否则其他人没法帮助我。

-----------------------------------------
这不是问题,佛家讲不渡无缘人。老子也讲如何“化人,化物”问题。就是入党,还要两个推荐人呢。

17
发表于 2007-8-17 10:27:39 | 只看该作者

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这个话题还是蛮有意思的

  比方说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并没有把我们的国学经典作为他们国家教育的核心,他们仍然可以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中处于发达国家行列?   

  

  反思一下,我们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挑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4:05:11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有朋友继续和我讨论这个问题!  : - )

――栖息谷啥都好,就是讨论的氛围差一点,很多话题都没有深入。讨论了半天没有结论,半途而止,实在让人失望。

 

Re1417

 

14.wyqwln

1、“书籍没有时间概念”――很难认同这个观念。书籍是人写的,而人都是历史的存在,打有时代的烙印。所以,书籍也必然会有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读书必然要看一本书是什么时间撰写,什么时间出版,如此才能比较好的理解书籍的内涵。有时,我们甚至需要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信息,才能更好的理解书籍。

2、“不要动不动就舍弃”――这位仁兄一定没有仔细看我的原贴。我从来没有说过要舍弃古籍,我反对的只是“深入学习古籍”。这个论点中有两点,一是“深入”,即我不提倡把古籍当成“宝藏”,花大力气去研究。但是我也不反对偶尔看看古籍。其次才是反对的对象“古籍”。――这么说,不知14楼朋友是否理解了我的观点?

 

15楼:NORIMICHI 

1、“来这里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无想要说服beyonlee的意思”――我理解这句话,不过,我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我对讨论的观点:“说服别人,是我的荣幸;被别人说服,是我的幸运”。――这也是我发起、回复讨论的原因

2、拿来主义、实用主义――这也是我坚持的。

3、对论点的论证是很必要的――同意这种观点。事实上,中国上千年文明,一直在原地打转,不能寸进,“只给结论、不给论证”的做法恐怕难辞其咎。

 

16.RED88SUN

1、  我吃的亏是:接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观点,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发现遗毒无穷,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当然,这都是我的经历,对或不对,都是我个人的看法。而这,正是我发起讨论的原因。我从来没有认为过自己的观点能代表其他人,也从未试图过去代表其他人。只希望你也能记住这一点。

2、  “人分了很多层次”――你这一段讲的不是太明白,所谓的人、生命、思考力分很多层次,不知道是指什么?就我揣测而言,我认为你可能是想说“先贤的境界比我们高的多,所以,我们不应该随便非议先贤的言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我觉得这个意见中至少有几点值得斟酌

a)         先贤的境界是否比我们高?这恐怕很难比较,毕竟孔子、老子、韩非恐怕骨头都已经成灰了。按照波普的“证伪理论”,这个问题无法证伪,所以,也没有必要讨论。

b)        所谓的“随便的乱说”不知道该怎么定义?是你来定义还是我来定义?就我看来,我觉得我都是在平心而论,没有“乱说”。因为,从心底里,我还是佩服这些先贤的,但这不妨碍我认为他们的理论落伍了。

 

3、  注释问题――首先,我不知道李白是不是需要看注释,但我确实知道,学古文首先要学分“句读”。而分“句读”,在古代是靠私塾先生教,在现代,是专家给分好了的。有这么一个“分句读,加标点”的过程,我不认为李白不用看注释。其次,你提到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不知道你听没有听过二战时期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真理”?试问,我们读了百遍之后,是因为我们弄懂了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呢?还是因为重复次数太多,我们从内心相信了它?

 

4、  “读三遍不懂”的问题:我不知道古人和今人有多大差别,为什么他们就能具有读古文的能力,而我们就没有?red88sun兄拿未经过训练的现代普通人和花费大把时间读书的“古代文人”来对比,未免有些“对比不当”的问题。

 

5、   “读书是自己的事,正确和价值是自己的判断”――这话未免武断。如果正是这样,我们干吗要讨论?论坛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朋友和大家分享、推荐书评?价值判断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大体上,一本书、一篇文章是对是错,价值大小还是会有公论的。这种公论就是我们有选择读书的基础所在。另外,“被历史淘汰的书籍。。。。。”之论,实际上反映你没有读懂唯物辩证法,还是在用机械的方法利用历史辩证法。直接的一个反例是:由于“焚书坑儒”而未流传下来的书,它们都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书吗?

 

6、  “关于经典书籍”――不知道red88sun是想从哪个角度驳斥我的观点。我的观点的核心是“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自身魅力、价值,而是政治的强权推行”。老兄能否来些直接的意见,反正我看你那两段没看明白什么意思。

 

17楼,纵横驰骋:同意你的看法,事实上欧美没有我们这套东西照样发展的很好。这是“国学无大用”的反例。

 

 

 

 

 

 

19
发表于 2007-8-17 16:11:0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观点的核心是“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自身魅力、价值,而是政治的强权推行”

--------------------------------------------------------------------

这样,我们直接上干货,看一看《大学》的经文及注释以及讲解。

这里的所讲的文字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我们没必要要深入的理解和认真领会了?

《大学》不是当今社会强权推行的,我们中是不是很多人在按这个道路行走的呢?

我觉目前很多成功学中讲的方法也和这有些相近。不过是很多人不习惯看古文,而要听易懂的白话文。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20
发表于 2007-8-17 17:15:35 | 只看该作者
 beyonlee兄为啥要建议从论据着手?反对论点是最好的方式哈,哈哈。
 智慧?古人比现代人强还是现代人比古人强不敢说,但是我知道现代人的小聪明确确实实比古从多了几大萝框。谁能够比?怎么比?了解古人多少了?又了解现代人多少了?似乎这是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吧。
 就题目论点:
 a. 而所谓的深入学习古籍,不知道有多少的学习算是深入,怎么是个深入法,是学到吐血呢还是学到抛妻弃子出家当和尚道士还是学到绝食对什么都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即便你是如此就能算是深入了吗?那请问楼上的各位或是准备后面来回复的各位,你深入了吗?你深入了多少?
 b. 古人有一句话,原话是这样说的,你既然反对估计已经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等人在《论语》中谈的忠恕原则,翻译过来呢,是说自己所不愿意随的事,不要加在别人头上去,也有推己及人的意思。哥们反对学习古籍是否也有自己不喜欢自己反对就要别人也不喜欢也反对的这种意思在里面。那古籍中也有很多要包容有存在即合理的思想,你这论点是否又有失牵强了?
 就论据来说,
 1. 我们很难明白古籍到底在讲什么?你的意思是完全明白么?那么对于非古籍你又完全明白了多少?我想很多家人读过很多书,你们从今天的书里面真正能够给你很深刻印象、读出很多东西的书有多少,占多大比例?有多少书带给你的影响有读《论语》、读《道德经》、读《庄子》或其它种种来得多?
 2. 不能够明白的解决之道是放弃???
 3. 有没有价值是要放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来谈的,比如一块石头对你可能是绊脚石对别人可能是垫脚石,现在可能是累赘可能改天就是救命稻草,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如此就说古籍不正确或没有价值未免有点妄谈了。
 4. 古籍中多观点少论证,或许是有这方面的欠缺,但是今天的古文译作已经有很多在作注解,但是你是否又注意到了没有,古籍当中有很论证就是一个词、或几个字、一句话就注解得很充分的。至于信不信自己,难道只有古籍才是这样吗?
  就论证方式来说,恕眼拙,没看出来,更像是想到啥说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强求,爱干啥干啥,呵呵。
 本来是不想回复啥,不过看到即使置顶,就来凑凑热闹,让我奇怪的是怎么好像没看到有女家人的回贴的,因为似乎这个题目和“反对深爱某一类女同胞”这个话题一样,不是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