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9000 :2000与精益-6Sigma 精工咨询顾问总监 汪姝 信息来源http://www.seikoqm.com
自90年代初ISO 9000标准被引进中国,ISO认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热潮。
至2005年底,中国已经有数十万的企业申请并取得了ISO 9000的认证。ISO 9000 认证证书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通行证。 另一方面,无论是已被认证的企业,还是准备认证的企业,都日渐为ISO 9000证书的“含金量”的缩水而感到无奈:ISO 9000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吗?怎么就变成了一张只在签单时有用的纸片了呢? 笔者从事ISO 9000认证工作多年,几乎走遍了珠江三角洲的每个角落,审查过的企业数以千计。从刚开始听到企业惊叹推行ISO 9000给他们带来巨大收获的96年,到谈ISO 9000人人摇头的2006年,十年间标准更新了一版,应该是更完善了,但企业的推行为什么却每况逾下了呢? 笔者每次跟企业高层沟通时,只要谈到“ISO9000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时,看到的通常都是对方投来的惊讶与困惑的眼光。因为,在很多企业人眼里,ISO 9000已经成了“走形式”“写文件”“条条框框”的代名词。甚至有些企业的高管告诉我, ISO 9000证书是他们公司的化妆品,涂在脸上,有个门面,客户离开后,洗尽铅华,企业还是自己的老样子。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压力及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企业管理者必须寻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以至业绩提升的途径与方法。所以,被MOTO,GE等欧美企业实践并取得巨额财务成效的6Sigma;以及被丰田创造,Dell等企业实践并取得成功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进入了在浴血奋战在市场中的企业经理人的视野。 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我们希望推行精益-6 Sigma, 但原来已经形成的一套ISO 900体系,成了束缚手脚的一堆文件,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为什么企业眼里的ISO 9000与专家所说的ISO9000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精益与6Sigma 会不会也像ISO 9000一样,被中国人做走了样呢?” 要解决这些疑惑,笔者认为必须从ISO 9000标准本身的一些缺陷谈起:笔者认为,ISO 9000在中国走到成为“鸡肋”的今天,有标准本身的原因,也有国人对ISO 9000的研究与应用并不精通,导致了许多误区的存在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