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质量管理,如何治标更治本?
<p><font size="3" face="Verdana"> <font color="#0000ff">很多企业抓质量工作,为什么总抓不出成效?原因其实很简单:治标不治本。现实中,我们都知道抓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也确实下了较大的力气来抓,但是,十有八九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font></font></p><p><font size="3" face="Verdana"><font color="#0000ff"><br/> 有的企业强调“以罚代管”,即在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后,对有关部门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希望通过杀一儆百,发挥威慑作用;有的企业片面地认为,抓产品的质量只是制造部门的事情,产品出了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只能追究制造部门的人员。<br/></p></font></font>
<p><font size="3" face="Verdana"><font color="#0000ff"> </font><font color="#ff0000">事实证明,这样的认识是偏颇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认为抓产品的质量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抓起,起到治标更治本的效果?</font></font></p> 确实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认为质量是质检部门的事,出了问题首先处罚质检部,其实质量首先要看原料是否合格?然后要看生产过程中是否有问题?再看质检和物流配送环节。一罚代管是治标不治本的。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称得上是去治标?我觉得这是很多人,尤其是质量人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好,但往往很多事情,不是以个人意愿来达成的,不是你想做好就一定会做好的,它的存在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怎么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找出关键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整改,才可以达到目的,而治标的过程既是在寻找关键的原因因子。 一点看法:质量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输入-转化-输出”的质量问题的管理,由检验员控制输入和输出,由于认识程度和成本等因素制约,不可能完全避免质量问题,由操作人负责“转化”的质量也对操作人极为依赖。矛盾的根源在于质量是全员质量,也需要评估各个阶段的质量风险。治标在于责任分清,严格奖惩;治本在于人的主动意识加强和正确的组织文化倡导。 我觉得质量管理过程很重要,要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不单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加强质量控制,而是要将此延伸到制造的上下游环节。比如对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控制。 <p>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使用的是计件工资,我觉得除了做好质量意识的宣贯以外,可以像老师对待学生的考卷一样对每一个工件进行打分,也就是说对一个工件的工时或工资有一个浮动的范围,浮动的多少视工件的复杂程度和出错率而定。</p>
<p>要从质量意识和员工工资利益两方面入手。</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elcomeback</i>在2010-4-7 19:57:53的发言:</b><br/>确实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认为质量是质检部门的事,出了问题首先处罚质检部,其实质量首先要看原料是否合格?然后要看生产过程中是否有问题?再看质检和物流配送环节。一罚代管是治标不治本的。</div>
<p>
<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验钞机验出了假钞,难道要痛扁验钞机,非让它把假钞验成“真钞”??</strong></font>
<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有时候真的是莫名其妙</strong></font></p> *****代表“假~~~~钞” 重点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每天一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