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发表于 2003-9-22 13:26:00
看了上面大家写的东西,我有一点感受希望与大家交流。
大家在讨论该题目的时候,我想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正如文章的题目: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其实世间完美的东西本不存在,所以也就无所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完美。另外,如果就管理讨论管理,那么也就会陷入一种误区。管理是什么,管理无非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达成企业目标所必须利用的一个工具,世间的工具很多,只要能达到企业目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用,所以企业的资源、能力、面对的环境和自身的目标这些对于选择合适的工具都是有影响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管理,管理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为目标服务。正如找老婆,完美的女人就一定是好老婆,我的看法不是,更何况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女人。另如选择一把刀,是否世界上最完美的刀就是好刀,关键要看你干什么,如果削苹果,水果刀是合适的,如果是削铅笔,水果刀肯定是不合适的。
除此而外,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当然包括企业的人、财、物,还 包括时间、经验、能力等,这些都会对企业的管理形成制约,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业应该抓住自己最核心的东西,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谈到咨询的问题,咨询公司在对企业进行诊断时,都是按照追求完美的情况进行判断,结果会找出来战略规划不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没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其原因一方面是咨询就是靠这个来吃饭,否则告诉客户你已经很好了,那要咨询干什么;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咨询人员大多没有经历过企业高层的管理和运作经验,而是用一种纯理论或者理性的角度来看管理的,其实企业的管理与运作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人是永远不可能被理性看待的。
一家之言,不一定对,希望听到各位的指正!
古董
发表于 2003-9-22 15:17:00
我是有空就会去管理传播网转转的,看见过王先生的这篇文章,好象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
王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设立的一个假想命题。无论是企业实际管理者,还是理论研究者,几乎没有人认为或提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完美”。到是一些满怀理想的年轻的大学生,会用“完美的理论”去衡量企业的不公和缺陷。
我相信王先生真正想说的,是适合的才是好的,而不是好的才是适合的。但王先生使用“水至清则无鱼”、“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等词语或比喻,显然是远离了企业的问题。因为企业的问题,不存在水清与混的问题,一个企业的简单与复杂、清晰与混乱,都不是关键问题,企业关键的问题,在于效率、责任和效益,而这些是与清水有无鱼是无关的。
王先生所说的“对实践者的实际指导,是否应该有七个习惯或八条原则的下文”问题,要分成两个方面看,对于企业管理研究来说,一种是诉说理念和价值观,另一种是具体问题上的解决的方法的探讨,前一种是很高的境界,当然不存在具体的操作,而后一种具体的方法手段,则当然需要具体的操作。
yplin
发表于 2003-9-23 11:27:00
什么是完美?什么是管理的完美?
也许在提出这个命题之前,各位都对完美有自己的理解。
木兄的完美是达到理论的境界,而123456兄认为合适的就是完美的。
难道理论就是完美的吗?难道合适的就能称之为完美吗?
这只不过是文字上的游戏而已。
zzdon
发表于 2003-9-25 14:12:00
以下是引用wonderzjs在2003-9-19 23:34:00的发言:
注意:管理永远只是改善,而不是改正。理解了这句话(不是什么名人说的),管理的境界也可以算是上了个台阶了。
严重同意·wonderzjs兄!
另附 对木人康兄另一贴的回复:
“当时自己信奉企业系统改善:企业的问题是系统的,因此需要进行战略的澄清、组织结构的调整、流程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等,来系统提升自己的管理,从而改善业绩。”
企业的问题确实是系统的,所以思考企业问题必须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咨询顾问);系统思考的目的并不是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重塑,而是发现这个系统中的“急所”。
夏天的时候听了宋新宇老师的“成功战略”的课,感受到另外一种风格。中间宋老师谈到易中从业务入手,采用简单的ABC方法对客户的业务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能够显著改善业绩的建议,给我印象很深。
先解决企业系统中“急所”问题,效果往往很明显,一个“急所”解决了,新的“急所"又产生了;一个一个地解决,整个系统就在“螺旋上升”。需要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思考企业的问题,但永远不要指望一股脑儿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当时他还谈到BCG的一个模型,在创业期企业的创新能力至为关键;在成长期企业的销售能力非常重要;而在成熟期影响市场格局的能力就成为关键;在衰退期企业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那时还嫩,模糊觉得“哦,管理并不是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是最关键的”。
我想,所谓的“非常重要”、“特别关键“,是指在你的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在市场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样的前提下的。否则,没有管理的强“创新能力”?没有管理的强“销售能力”,没有管理的“影响市场格局的能力”……是无法想象的。
买了本《利润倍增》,美国第三大咨询公司的总裁写的,号称六个月内一定让公司的利润翻倍。书中列出削减成本的各个环节并给出了建议。这倒与宋老师的ABC法相得益彰,一是教如何扩大销售业绩,一是较如何削减成本,根本就没谈什么管理的道理。《发现利润区》的作者又写了本《赢利》。作者在前者当中明确提出企业不要停留在无利润的区域,而马上有人提出企业业务的协同等各种理由来反驳之。的确,作者的理念之简单以致所有人都能看出漏洞,但这又如何?MERCER还不是凭借这些简单的理念逐渐攀上咨询公司的顶峰?
原以为自己看的书挺多,看起来木兄也不错。
王先生最后评点到,“上述二个投资流派构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二种基本的投资哲学。由于它们都抓住了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它们都有杰出代表取得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功。”
ID为ww1000w的网友跟帖谈到:
“实践的真知会转化为哲学的概念,两大流派的推动者皆为实践的高手,然而从纯哲学的高度来看,两大流派皆有片面之处,一大流派紧抓住公司的个性,一大流派固守于市场意识流,皆不全面。然而两大流派的推动者又的确是实践的高手,于是就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矛盾问题:为什么学问中的片面在市场中又是卓越的呢?于是我要感叹学者的悲哀,未经实践学者可以构思出完美,但是这种完美绝对只是学问上的完美,事实上,实践是不需要完美的,它需要的是有效和成果。”
三分策略,七分执行;事实上是指好的执行机制和执行人会在执行过程中修正策略的不足。信奉价值投资哲学的人有千千万,大多数人失败了,只有极少数人能望巴菲特的项背;信奉市场趋势投资哲学的人也是千千万,大多数人失败了,只有极少数人能望索罗斯的项背;所以说投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信奉什么投资哲学,而更多取决于投资人的智慧和胆识。以巴菲特的智慧,虽然她信奉的是“价值”哲学,但实践中他绝不会忽略“市场趋势”以及其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同样的,索洛斯也绝不可能完全不考虑股票的“价值”和其他很多影响因素。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倒是不存在完美的、无懈可击的企业理论;企业是否成功,不在于你信奉或运用了什么理论,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在实践中的运用之妙;在与融会贯通各类理论的精髓,并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这也能说明:在咨讯发达的今天,知识和理论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买书上网嘛。但管理和咨询的高低,不在于熟悉多少理论,而在于不同人的不同体悟;在于对理论的思想精髓的巧妙运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5 14:12:30编辑过]
luqzhh
发表于 2003-9-28 09:34:00
本人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下的均衡,均衡下的不均衡,动态中的稳定,稳定中蕴含不稳定。
gfar
发表于 2003-11-10 14:02:00
gfar
发表于 2003-11-10 14:04:00
hollings
发表于 2003-11-11 12:41:00
静态的平衡和动态的均衡
baixuesf
发表于 2003-11-17 13:27:00
似乎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戴明后者
发表于 2003-12-24 11:37:00
天下大乱,才能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