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平
发表于 2008-3-7 15:15:29
【苏平文集】培训如修锁 -- 谈培训行业
<p><font size="2"></font></p><p><font size="2"></font></p><p align="left"><font size="2"></font></p><p><font size="2"></font></p><p><font size="2">昨天晚上,楼上的阿姨从上海女儿家打来电话,说临走前关了家里的水阀。但试试钥匙时,发现钥匙坏了,而</font></p><p><font size="2">他们明天晚上很晚才回来,便约了朋友来帮助修锁,请我带他上去。</font></p><p><font size="2">今天早上,修锁的王师傅如约而至,我带他到楼上走廊阿姨家的水箱处。王师傅用的我家的水箱钥匙试试,</font></p><p><font size="2">发现钥匙可以插到底,就说:“她说钥匙断了,应该没有呀”。</font></p><p><font size="2">经过反复检查后,王师傅确认:是钥匙孔缺油所致。</font></p><p><font size="2">于是,他只好再回去拿油(我家只有菜油),因为他只带了取出断钥匙的工具。</font></p><p><font size="2">我原本不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font></p><p><font size="2">但30分钟后,但王师傅再次回来,在锁孔点了机油后,很轻松地就将水箱打开了。</font></p><p><font size="2">送走了王师傅,我马上联想到了培训。</font></p><p><font size="2"></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2">正如上图所示:</font></p><p><font size="2">企业的需求经过培训机构的传达后,培训师得到了错误的信息,未能给企业提供适合的课程。毕竟,培训师</font></p><p><font size="2">几乎没有回去拿油的机会。</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2">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font></p><p><font size="2">一、楼上阿姨昨天晚上跟我说,试钥匙时,发现自己家的钥匙头上有一个小缺口。我想,她可能就认为是钥匙</font></p><p><font size="2"> 的一部分留在了钥匙孔里。如果,她如王师傅一样,先拿我的钥匙插进去试试,就会发现完全贴合,即可</font></p><p><font size="2"> 排除这种可能性。她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她急着回上海,没有时间(火车站是提前买好的);也可能她不</font></p><p><font size="2"> 知道用这样的方法去确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了。</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2">结合到培训,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就担当了阿姨的角色。</font></p><p><font size="2">很多时候,客户的需求,是通过销售人员转达给培训师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以上三个问题:</font></p><p><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1、观念:</font> 很多公司的墙上贴着“拿单才是硬道理!” ,只求量、不求质,赚到钱就好。</font></p><p><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2、专业度:</font>不少销售人员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遇到客户提出的问题,只能凭想象来下结论。王师傅的</font></p><p><font size="2"> 另一把钥匙就是他的专业和实践经验,在目前的市场上,能够拥有这把钥匙的销售,实在是</font></p><p><font size="2"> 少之又少。</font></p><p><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3、责任感:</font>先把脉,再开药,历来是大家公认的程序。而现在太多的培训机构、企业HR和培训师,把自己</font></p><p><font size="2"> 制作的“补药”,大力包装,推销给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不管他们的死活。</font></p><p><font size="2">二、王师傅是阿姨的朋友,他接到阿姨说“钥匙断了”的结论后,就只带了将钥匙取出的工具,导致最后</font></p><p><font size="2"> 回家去取机油。</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2">反思培训行业:</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2">1、对症下药:</font></p><p><font size="2"> 无论是销售人员不专业,还是培训机构不注重需求了解,作为培训师,需要对症下药。</font></p><p><font size="2"> 这要客观和严谨。不能完全相信客户(当局者迷),也能完全听从销售(开药方是医生的事,而非护士)。</font></p><p><font size="2"> 我非常赞同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font></p><p><font size="2"> 阶段,对同一培训主题的实际需求都有所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实效。</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2">2、功夫在诗外:</font></p><p><font size="2"> 看似需要撬锁的问题,最后不动刀枪,滴了一滴油就解决了。这充分句反映出王师傅的专业。</font></p><p><font size="2"> 但现在培训行业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喜欢高深玄妙的东西,觉得这才是培训师的价值。</font></p><p><font size="2"> 目前培训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学院派;一类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实战派。</font></p><p><font size="2"> 拿修锁这个例子来说:滴油就像培训师的现场授课,而判断出缺油,就想前期的诊断和调研。知道需要</font></p><p><font size="2"> 滴油的培训师,绝对是有丰富经验的,而滴油,却是谁都可以去做的工作。当然,培训师的授课不是滴油</font></p><p><font size="2"> 这么简单,但现在门槛也不高,动辄自封第一的,也大有人在。</font></p><p><font size="2"> 所以,才有一个关于<font color="#ff0000">划线的故事</font>:</font></p><p><font size="2"> 著名的德国技术专家斯坦门茨,只在电机外画了条线,指示减少16圈线圈,就解决了很多人都无法解决的</font></p><p><font size="2"> 难题。在回答美国福物公司老板为什么要收万美元的报酬时,他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并不贵,只要1美</font></p><p><font size="2"> 元,但知道在哪里划线却要9999美元。” 老板不但照付了钱,并重金聘用了他。</font></p><p><font size="2"> 这个故事,对我们不注重诊断和调研的企业和培训机构,相信会有一定启发。</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2">3、随机应变:</font></p><p><font size="2"> 之前见到过一些培训师,声称只上一门课。</font></p><p><font size="2"> 他们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和包装课程,不但看上去很美,连授课的方式、游戏、案例等都经过</font></p><p><font size="2"> 无数次的彩排,整个过程中,助教的配合也天衣无缝,俨然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品。</font></p><p><font size="2"> 但我要说的是:培训应该是个性化,就像医生的药方。即使都是咳嗽,也有不同的病因和对策。</font></p><p><font size="2"> 作为培训师,临场应变的能力是基本要求。</font></p><p><font size="2"> 若因为种种原因,遇到课程与需求有出入时,我们要迅速调整。</font></p><p><font size="2"> 我遇到这种情况,就利用开场破冰时,请学员做出一些选择或需求的信息反馈,在培训时做相应的调整。</font></p><p><font size="2"> 幸运的是:因为从01年一直坚持诊断后为企业量身定做课程,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font></p><p><font size="2"> </font></p><p><font size="3"><font size="2">当然,还有其他的启示,留给大家来分享 </font> </font></p><p><br/></p>
vivian-pan
发表于 2008-3-7 16:22:15
赞 ~~
菲歌
发表于 2008-3-7 17:24:02
苏老师是比较务实的人。
苏平
发表于 2008-3-7 19:49:1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vivian-pan</i>在2008-3-7 16:22:15的发言:</b><br/>赞 ~~</div><p> </p><p> 谢谢 <em><strong>vivian-pan</strong></em> 的鼓励 </p>
饭U
发表于 2008-3-10 15:03:51
<p>形容恰到好处</p>
求明愚人
发表于 2008-3-10 15:47:26
<p>经典!谢谢苏老师!</p>
苏平
发表于 2008-3-11 08:54:1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菲歌</i>在2008-3-7 17:24:02的发言:</b><br/>苏老师是比较务实的人。</div><p> 谢谢菲歌的鼓励 </p><p> 我自己也曾经在企业做过6年的HR,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 </p><p> 现在虽然出来做培训师了,但还是很清楚:培训师的价值在于对企业和学员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升。</p>
hr_jhj
发表于 2008-3-13 10:21:55
<p>赞同培训对症下药的观点,我深有感受。</p><p>培训需求调查如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然后在对症下药。</p><p>当然,培训过程中受训者也要把真实的感受讲出来,否则将是“用错药”的可怕下场。</p>
春来
发表于 2008-3-13 16:51:10
非常赞同苏老师的观点!诊断式的培训更需要“对症下药”
苏平
发表于 2008-3-14 14:11:2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饭U</i>在2008-3-10 15:03:51的发言:</b><br/><p>形容恰到好处</p></div><p> 谢谢 <strong>饭U</strong>的鼓励 ,也是有感而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