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古董 - 

[咨询战略] 企业管理----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时代?

[复制链接] 55
回复
118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4-6-11 22:22:3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些了

可是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我不知道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什么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6-12 15:06:19 | 只看该作者

(续上)。当管理遭遇尴尬时,是很容易“急病乱投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太“境界化”了,一时难以用得上,于是,毛**的军事思想、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开始被管理者研究,“以少胜多、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术思想,被谈论得津津乐道。但这些管理者显然对于管理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毛的思想精华并不在战术思想上,而是在组织的管理能力上。

显见的事实,是共产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在这些案例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的、并不被人关注的组织力量。共产党是如何被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的哪?是来自于它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它把党的建制设置到了最基层的连排一级,保证了党对于军队的领导,这意味着一个团长、师长,想把军队变成自己的军阀部队或是想哗变,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种组织设计的实质,其实是将“信仰”安置在了最小的组织单位内,连一个班里都会设置党小组长,事实上,这是一种“价值观管理”的非常典型和精彩的案例。

巧妙的游击战,曾被管理者逢为经典,但它的背后却不是以少胜多的经典,这是一种误解。共产党这个“组织”,在游击战中真的是少数人吗?就正式组织来看,是的,但就组织边界的扩展性上看,共产党却是绝对的多数----原因就是:共产党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的组织,那就是“人民”,就是“根据地”,事实上,当国民党在围剿红军时,实际上是在和整个根据地的军与民共同作战,所以共产党凡在有“根据地”的地方,总是能够所谓的巧妙的取得胜利,一旦离开了根据地,几乎很少有胜利的案例。

这就是毛所说的“人民战争”------毛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并不是两党之间的战争,而是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人民之间的战争,这就变得非常可怕了,假如国民党是在和全国人民作战,那他将注定遭遇失败的结局。这实际上是共产党将其“组织的边界”,早以延续至军队之外了。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队,人数上相差不多,都是四、五十万人,但共产党却有着数百万人的“支前大军”,记得这个比例数好象高达1:10,这意味着国民党是以40万人,在和共产党的400万人作战,不输才怪了哪。

以上似乎是题外话,其实是在说管理者们对于“管理是什么”缺乏起码的认识。显然,管理者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某个战术,而是需要关注共产党是如何将只有40万人的组织、在瞬间变成拥有400万人的组织的。事实上,中国是个盛产“计谋”的大国、盛产“人际关系理论”的大国、盛产“个人道德修养”的大国,却甚少产生清晰的组织管理、精密的科学方法,即使有,也是被掩藏在表象里面了。

我以为管理者的尴尬,可能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是个很短的过度时间,但刚刚偶然看到的浙江日报上的一个报道,改变了我这个看法。新闻报道的大意是: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在父亲创办的私营企业里上班,这是一家资产上千万的纺织企业,女大学生看似幸福的平静生活中,却因父亲患了肝癌而发生了巨变----本来一切正常的经营秩序,因父亲生病,变成了银行上门催债、定货商取消合同、共货商停止赊帐,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只相信她父亲、而不相信她,这是基于个人信任的管理、而不是基于组织能力的管理。她父亲很快去世了,她才发现,原来那一千万美好的资产,现在则成了沉重的负担。她和她的母亲艰难的应对了各种管理难题。

当一个企业基于个人能力创造了辉煌、而不是基于组织能力创造昏黄时,问题就变的严重起来了。事实上,这个事件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那就是:独生子女的问题。这位创业者只有这么一位女儿,事件就成了无论这个女儿是否愿意经商?是否有能力管理企业?她都得去做,因为她没有选择。这即是创业者没有可选择接班人的悲哀,也是女儿被迫管理企业的悲哀-----这个现象表现出来的管理尴尬,其实更令人担忧,那就是所谓的基业长青,已经不仅仅是能力提高的问题,而是来自于独生子女这个更严峻的客观现实。

又写了这么多的“尴尬”,其实并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来是想写避免和走出尴尬的出路的,一不小心,又有感而发的写了这么多尴尬,待有空写点“不尴尬”的感受。

13
发表于 2004-6-12 16:16:19 | 只看该作者

古董兄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有些地方的确是以前思维的盲区,读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关于商人与企业家的区别,古董兄沿承了在《永不消失的责任》当中的观点,并得出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结论,就是真正的企业/组织一定是道德型组织,它是有一个非赚钱的目的存在的,这与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当中的思想很是相似。

将组织的管理与个人的管理区别开来,也是古董兄在“尴尬”当中阐述的非常深刻的内容之一。常常看到有人提出“管理就是做人”,明显反映了在这样一些问题的认识误区。

本来想试着写个点评的,现在发现非常困难。古董兄所关注的问题,很多已经超出了自己思考的范围之外。说句并非恭维的话,在很多管理学的基本命题上,古董兄是我所见到的思考最深刻,也最执着的人。

在《永不消失的责任》当中,古董兄阐述的要点,除了“责任”以外,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应当多关注外部环境,而不应当把目光全部放在企业的内部。这一点也是非常深刻的,后来古董兄谈到的战略并非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企业应当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机制,也是与此紧密相关。

企业当中看似“混乱”的很多现象,比如有些秩序不被遵守,比如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不是非常默契,是不是问题?在目前被各种理论绕的陷入“完美主义”误区的人看来,这些的确都是问题,但是这样来看,显然没有深刻理解组织运作的本质。古董兄认为,这些正如人体中“合理的细菌”一样,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正常的问题。

“你可以使用很多价值标准来判断与衡量企业,譬如利润观、效率观、股东价值观、发展观等等,但唯独不能使用自己虚幻出来的、理想化的“规范观”,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不能为了规范而规范。事实上没,一些看似井井有条、管理规范的企业正在遭遇着危机,而一些看似管理混乱的企业却拥有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个事实表明的是:企业的效益和发展与规范管理无关。”

算来与古董兄相识也有一年整了,这段时间里古董兄的修为精进很快,让我很是羡慕。多次mail的交流,让我感叹,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职业的需要,而古董兄却真正是凭兴趣和热情,凭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在不断地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如果科学家不以研究为生的话,那么科学研究该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关注管理、研究管理的人多的不可胜数,然而不以此为生的,又有几个?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3 19:02:0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木人,我这一路上跌跌撞撞的走过来,全被你瞧见了。

如果能够将兴趣和事业合二为一,恐怕是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了。“兴趣”这东西有一点好,那就是可以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职业感”却只会以完成任务为界限、而不会去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兴趣还有一点好,就是真诚----别小看“真诚”,它意味着自己对自己的思考深信不疑。

续上,再来说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学、励志学”这类东西的发达,似乎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人都努力修养,这个世界就真的变成了美好的人间。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快,我们就发现原来中国的修养学,其实并不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学问,而是成为了管理者用来统治被管理者的工具。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人人都期望别人成为“加西亚”,可就是不期望自己成为“加西亚”,于是,品德修养学成了劝戒别人的修养学、而不是针对自己的修养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哪?原因就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教训,即凡是成功的组织管理,都不是来自于品德高尚的人,而凡品德高尚的人,一般都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很悲惨。即使孔子这样的大师,其一生都是常常象丧家犬一样的狼狈不堪。

这有可能是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品德高尚与组织管理成功,是存在巨大差异和冲突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哪?另一个现象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注解,即在“修养学”发达的同时,“厚黑学”也在悄悄的流行中,而且影响力往往更大。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其实就是厚黑学的现代版。

就我个人看来:如果抛开厚黑学的消极面,它可能正是揭示了“组织成功管理”的秘密!干脆一点说吧:厚黑学才是描述最真实的组织管理,而显见的修养学等等东西,都是表面现象。这意味着我们被传统教育给欺骗了,意味着我们使用显见的一些方法,无法取得组织管理的成功,而只能自己摸索着潜规则的管理方法。

这不是一种观点,更不是赞扬厚黑学,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即我们必须更加深入与务实的思考组织管理,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尤其是媒体对于一些所谓的成功企业的宣传,常常蒙蔽了一些不了解真实企业管理的人。事实上,厚黑学相当的自私自利,常常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当的恶劣,与现代企业的合作、共赢等等概念,是完全的背道而驰。

好象越说越悲观了,就此打住这个帖子了。

15
发表于 2004-6-14 09:53: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古董兄想要打住,但是我还是想继续说几句,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绕不过去:现实与良好愿望的巨大落差。

余世维在他的讲座里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做企业就不要做人,做人就不要做企业,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在实际当中的操作,虽然有些残酷,但是这是现实。

鲁宾斯在其《管理学》中开篇就提到,组织当中晋升最快的管理者并不是业绩最突出的管理者,而往往是沟通能力比较强的管理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八面玲珑的那种。这也是调查得来的现实。

前面在一个绩效考评的帖子里说过,在导入绩效考评体系的时候需要以迂为直,需要顺势而为。那就是需要有一些“权谋”了,而这东西,一直被认为是我们的糟粕需要被摒弃的。但现实当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往往都非常注重这样一些技巧的运用,包括谈到的明基的例子。

现实当中也看到很多企业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出于良好的愿望,反而做不成事情。用一些技巧,搞一些“花样”,事情反而能够做成。在跟企业HR人员就绩效考评进行研讨的时候,每每讲到这点,心里就不禁自己犯嘀咕:我是不是讲了不好的东西?后来也只能用李连杰的一部影片当中的一句话聊以安慰自己:guns can't kill people, people kill people.

权谋需不需要?前些天看领导学大师科特有关变革的文章,他讲到一个企业的例子:为了酝酿变革的氛围,一位CEO制造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财务亏损。这跟当年珍珠港事件的传言(知而不止)、包括911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把它作为问题放在这吧,有时间再好好琢磨琢磨。

16
发表于 2004-6-19 21:08:42 | 只看该作者
发人深思的好文章。
17
发表于 2004-6-21 20:33:07 | 只看该作者

古董兄的帖子就此打住实在可惜,通过古董的帖子既让我有英雄所见的骄傲,也有拨云见日的痛快.

木人兄的总结非常到位,我要再罗嗦就显得狗尾续貂了,但我始终认为运用权谋只能使企业红火一时,绝不是企业寻求"基业长青"的根本之道,就象姜汝祥所分析的狐狸(市场政治家)和刺猬(企业家)一样,虽然我以前一直对这个观点是持鄙夷的态度,但通过古董兄的分析,我倒觉得这个观点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18
发表于 2004-6-22 16:37:56 | 只看该作者

三句话:

(1)比较一下哲学,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他的文明起源比较早,而且能够比较顺利的延续到今天。中国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在纯粹理性假设前提下,为什么失败了?世界的最终的走向是走向纯粹的理性还是走向理性的感性?那么这个过程的问题就是很正常不过的。具体对策也就有的了

(2)目前是一个过度阶段,毕竟改革开放没有多少年。在由一个人性压抑的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的半人性社会,那么由感性到理性的过度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俗话说:一口不能吃个胖子。

(3)。。。(突然忘记了,想起来在说吧;对这电脑已经多少个小时了。。。)

19
发表于 2004-7-8 08:51:55 | 只看该作者

古董先生说:“职业感”却只会以完成任务为界限、而不会去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

这个我不很赞成,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重视每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那么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呵呵

20
发表于 2004-7-25 19:50: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