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咨询战略] 企业管理----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时代?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6-7 14: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常常感觉到对于企业管理认识上的孤独和寂寞,木人兄弟是能理解我这种“寂寞心情”不多的人其中的一位。其实,这种寂寞应该是大多数管理爱好者共同的心情,他们也常常在似乎都接触与认识全面的管理后,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中,似乎怎么样都走不出困惑的泥潭,无法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只能象一只井底之蛙、在原地打转转-------这一切,可能并非是我们个人的无能、而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尴尬。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我们现在所处的企业管理时代,很象一百年前的五、四时代。那时年代,出于对封建传统的憎恶与反叛,彻底砸烂传统的孔家店成了唯一的目的。但破坏之后究竟该怎样建设?则成了一个漫无目标的幽魂,其结果就是传统文化被割裂、虚无与自由主义成了一时的主流(事实上,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应该有一个新的、公正的历史评价)。

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也常常是出现伟人与大师的时代。五、四时代出现了鲁迅等等一批大师,但鲁迅等大师的出现,却不是因为他们对于“未来”的认识是多么的清晰、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过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幼时的时代背景和传统教育,使得他们成了传统弊端最深刻的解读者,所以发出的呐喊也震人发馈。

但对于企业管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则显然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处在一个被割裂历史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上至三代都没有过经商与管理的背景与经验,而计划经济与文革时代,则彻底的割断了市场、经商与管理的沿革。这个割断的时间长达近三十年,这几乎是两代人的黄金时间。

这种“割断”意味着今天的我们,对于市场和管理的一无所知、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早在八十年代中国发行第一只股票时,那时上海的一些在三、四十年代“知道股票为何物”的人,成了最早的市场收益的获利者----曾经知道或玩过股票的“概念”,就能获取利益,可见市场与管理的历史被割裂的多么严重。

我们是如何“摸着石头过河”的哪?我们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模仿”。我常在想: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管理训练的政府官员,他的管理“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哪?是来自于他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上级领导行为的模仿,而这种典型的“管理能力”的来源,也正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来源。

在中国,“国”与“家”是连为一体的,对于“家”的管理,常常就是对于一个组织管理的缩影。所以,我们的管理经验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无论我们掌握与认识了多么先进的管理理论,我们骨子里对于管理的认识与行为,总是体现出最传统的家教式的管理。

我们的尴尬和悲哀之处就在于:我们的父辈被历史给割断了,他们并没有任何的市场与管理经验,我们所听到的与看到的,是他们在艰难中学会的“攀附”的生活价值观、独裁式的家庭管理、排除异己式的工作方法、绝对忠诚的奖励政策。

这些东西印在了我们的骨子里,常常会无形中带入到组织的管理中来,即使象张瑞敏、柳传志这样取得了极大成功的人士也不例外。毫无疑问,柳传志喜欢的是听话的人,因此在选择接班上,他是选择了“跟自己一样的人”------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应该是采用“符合企业未来发展价值观”的人,、而不是采用“和自己一样的人”的价值标准。我们很难说,这究竟是柳传志个人的局限与悲哀、还是时代的尴尬与代价。

(待续。有空再写)

发表于 2004-6-7 2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割断。。。。。。。。。。。

管理看来要不断的存在割断,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出现,

呵呵

尽信书,不如无书。

想想在武侠小说中那个太极剑的练法不就是要忘记以前的招式吗?

思想还原,从未知的角度看应该更好

呵呵

乱说了

纯灌水罢了,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忘却,从而去创新,刻意的结果导致的结果就是使你的思维更加封闭

还是学学道德经,道家的无为而治比较好~

发表于 2004-6-7 21: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恰恰相反,就是这个时代才需要我们,哥们!机会啊!!
发表于 2004-6-9 14: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好见解。可惜有点老生常谈。但我顶,因好久没见你这种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6-9 15: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即没有上一辈的资金和资本积累的支持、也没有上一辈商业与管理经验的传授,中国企业的管理,就在这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单中前进了。令人惊异的是,一批创业者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除了改革开放之处的“处处是机会”的因素外,似乎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即:没有任何的传统或专业管理知识,也同样能取得企业管理的成功。

假如这个结论正确的话,那么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悲哀,因为这意味着企业管理的成功,跟是否具有专业管理知识无关。好在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其中的“错误”,那就是:如果一个企业仅仅以“赚钱”为目的,那么,赚上一笔钱或者是连续的赚上几笔钱,都不是难事,它确实与所谓的管理理论和知识无关;但假如一个企业是“持续成长、基业长青”为目的,那么,缺少了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指导,将一事无成。好在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企业现实兴衰的验证,即在十年前辉煌的企业、现在还依旧保持着辉煌的,无不是在因为其在管理上的成就而获得。

这即是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所在,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学的前提假设,即:企业管理学总是假设企业拥有“长期存在”和“持续增长”的良好愿望-----长期以来,管理学总是被认为不存在前提假设,结果就导致了企业是生存、还是发展?等等无意义的争论。我的小区门前有个卖卤味的小店,因味道好而客户不断,但在春节前却关门歇业十多天,理由就是“我也要回家过年了”,潜在的理由是:我赚够了认为满意的钱。显然,他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客户为目的,经济学家对于他们的批判是:缺少“资本主义”精神,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是缺少基业长青的事业精神,因此,这样的满足自己的、主动拒绝成长的企业,并不在管理理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也是管理学设置前提假设的意义。

话题扯远了,需要拉回来。面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管理尴尬局面,我们通常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学习国外的管理理论,另一种方法是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智慧。但这两种方法,显然也遭遇到了尴尬。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首先是来自于其地域和文化背景。国外的管理理论,是诞生于它特有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在学习时常常遭遇到尴尬。肯德鸡的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文件,多达几千页,全聚德认为自己的落后,在于缺少现代化的标准化生产,于是,模仿式的学习开始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痛苦。肯德鸡的一块鸡翅炸几分几秒、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不是形式上的标准而是科学,但全聚德的鸭子片108片、而不是片107或者是106,则是一种完全的做秀,跟科学无关。显然,“标准化”的生产与流程,基于科学的认识体系,肯德鸡的食品观是一种基于科学的营养观,而全聚德的食品观则是一种讲究色香味具全的平衡观。

我们发现的一个现象是:中国的企业学习日本的经验,常常是得心应手,譬如海尔的日清日高其实就是丰田公司的管理翻版;而学习美国的经验,常常是不得要领,譬如戴尔的营销模式,连模仿都显得不伦不类。显然,管理理论产生的地域与文化背景,制约与限制了模仿的成功性。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4-6-9 23: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象中国人将肯德鸡当做新鲜、偶尔食之一样,中国人每天主要的食物依旧是中餐,在管理上也有同样的问题。西方的法人治理结构被中国人当做了解决问题的法宝,但在中国实施后很快就变了样,即使是象民生银行这样如此符合西方标准法人结构的企业,股份如此接近的股东们也在明里暗里的争夺着实际的控制权。平衡记分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个好东西,但中国人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则弃之高阁,实际上的企业价值与人才价值判断,依旧恢复到非公开的亲情原则。

显然,中国人对于企业管理的理解,与西方人大相径庭------西方人认为企业价值来自于战略的贡献,而中国人则认为主要是来自于计谋类的商机贡献;西方人认为效率来自于某种标准化的流程设计,但中国人认为效率来自于认同和中庸一类的和谐;西方人认为效益来自于准确认知客户的贡献,但中国人却认为主要是来自于某种关系有效处理上的贡献。

当西方的管理理论在中国遭遇一些困境时,有人开始试图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这本来应该是一条有效的渠道或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人即不懂传统文化、又不了解企业管理实际,反而将一盘好菜炒得难以下咽。

首先的一个误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究竟是针对组织管理而言、还是针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在西方,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相当的明朗:企业管理就是针对组织而言,而针对管理者而言的理论,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而是属于励志学的范畴,所以,德鲁克与卡内基,是完全不同领域里的两个人。

在中国,这个问题显然被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所忽略了: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关于管理者个人的管理思想,等同于了组织的管理理论,结果就是说了大半天的均衡、和谐等等东西,管理者本人受了一番教育,却对于企业管理更加摸不着头脑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描述个人的管理哲学及修养,而不是讲述组织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出现的多是一些譬如“利润、效率、组织结构、流程”等等管理概念,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多是一些譬如“名道、修身、养性”等等管理概念。

不赞同“中国传统管理是针对管理者个人而言、而不是针对组织而言”这个观点的,他们有一种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就是针对组织管理而言的,而且是高于西方赤裸裸利润与效率观的、更高的哲学境界,理由就是中国的历朝历代就在使用着这些管理思想,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显然是对于历史的无知,暂不说政府组织管理与企业组织管理有着巨大的不同,仅就中国各个朝代的政府管理来看,也不是采用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事实上,夺取政权的不是劝戒他人修身养性的孔子,而是陈胜、吴广等这些所谓的残暴的人;治理国家所采用的也不是老孔、老道等人的思想,即所谓的“儒表法里”的概念。儒家的教育从来都是政府用来愚民的外在工具,而其实际上的一整套的组织管理体系,却是极其严厉的控制与惩罚制度,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极刑,也算得上是世界大全的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见到了很滑稽的一幕:某位教授号称独家开创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翻遍全书却找不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从不说对于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利润来源、效率产生”等等概念,全是些孔子和老子的东西翻版,所以我曾讽刺的说:看这东西,还不如直接去看老子的“道德经”算了。

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这位教授不懂的,那就是:“和谐”不会必然带来利润。这位教授的潜在逻辑就是:只要企业的管理“和谐”了,利润就自然跑进口袋里了,所以他才会避口不谈利润、效率等等东西,而自管自的只说和谐。这是个书呆子的逻辑,假如真有这样的管理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企业家、管理大师,就应该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了。事实上,这也是所有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挖掘管理智慧的人需要注意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它更类似于西方的励志学、而不是管理学;哲理或哲学上的正确的逻辑,无法得出组织的成果必然出现的结局。

(待续)

发表于 2004-6-10 10: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多的思想正是我一直想不通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发表于 2004-6-10 13: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公司做管理必须懂政治,公司政治的纷繁复杂不压于国家政治,因此,多看看康熙大帝或雍正王朝对于做好管理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文化渊源相同,价值观有可以趋同的地方,比照搬国外的管理强多了。

管理无定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0 13:59: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4-6-10 18: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

----《双城记》

发表于 2004-6-11 16: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深刻。盼继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