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zjzzz - 

[原创]路......

[复制链接] 42
回复
456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7:45:31 | 只看该作者

看戏

小时,镇里经常演戏,演的是江南特有的越剧。可惜的是,自上初中起便没再看过戏。戏在脑海里的印记也逐渐的模了糊。虽说公司附近便有一个很大的剧院,我从未走进去过。不过每次经过,难免会抬头看看门口的公告栏,上面写着近期计划出演的戏以及演员的名字。

镇里每个村都有专门的戏台,都搭在村里的祠堂中,戏台是祠堂的组成部分,有祠堂便有戏台。我们村的祠堂由我爷爷掌管,因为他是村长。村里的祠堂不大,因为我们村也不大,总共加起来也超不过60户人家。村里每逢大节都会请各地的戏班子来演上几天,要收成好,爷爷会派村里专门负责联系的人到县城去请来最有名的戏班子。要是过年、元宵,最主要的是菩萨寿日到了,村里会连续演上七天。村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娶媳妇或亲人过世,也会演上两天。要是多花些钱,就可以多演几天。村里有戏看,村人都会去,旁村的人也会过来。我们也同样会到旁村看,妈甚至会走去很远的村里专门看戏。据说,那时的村人是有戏瘾的,对此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戏有什么好看的?!当时还没有电话,更不用说手机。信息传播的途径就是你传我,我传你,传的最快的时候是每逢镇上逢五逢十举行的集市。奇怪的是,每次演戏时都会爆满,很多时候更是人山人海。

村里搭的戏台很简易。就是在祠堂的正方,靠着四根圆柱搭建起约2米多高、7米宽、7米长的木台子。台子两侧留有梯子,供演员们上下台。戏台用木墙隔成两部分,里面部分很窄,却留有梯子,通向一侧的一个小房间。房间是供演员们化妆和换衣服用的。祠堂在搭建时便已设计了戏台,也留有看戏的地方。沿着戏台一圈,四周建有两层的木板阁楼,楼上楼下都是空的,除了矮矮的门槛和挡窗、栏杆之外便空无一物。在戏台前侧,留有20余米的空地,供人们坐着看戏之用。每当有戏即将演出时,有意思的事是要事先用凳子去占位置。因为祠堂里没有现成的椅子或凳子,看戏的人要自己带着座椅才有坐的地方,除非你愿意立着一整天。但很多时候,人太多,你便连立的地方也不会有了。占位置要早去,去晚了人家已经摆上了凳子,你便不可随意乱动。镇上看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要有人已放好了凳子,你不能把人家的拿开而用自己的代之,这是不道德的,也会被人家骂。为了占个好位置,我跟哥总是尽可能早的搬上凳子赶往祠堂,凳子是那种可以坐三人的长凳。我们放好以后就径自玩了去,到差不多开演时,再告诉爸妈凳子在哪里,他们便可直接去坐了。有时候运气好,知道的早,我们可以占到好的位置,比如在正下方的前几排,或是正对着戏台的阁楼上。这种运气一般都很少见,负责请戏班子的人总会早早的便占为了己有,我们也没什么办法。我对位置是无所谓的,只是喜欢演戏时的那阵热闹劲,对戏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不出意外,一天会有两场,中午吃完饭后一场演到34点,晚上吃完饭56点的样子开始演夜场。我们喜欢夜场,不仅是因为白天有时要上学而玩不过瘾,更是因为晚上演戏使得原本沉寂的村里便得格外的热闹。人声、鼓声、胡琴声,应有俱有,晚上恍若白天,不再是晚上。孩子总是喜欢热闹的,我也不例外。那时,我们所有的玩伴都会聚集祠堂,到处乱窜,肆无忌惮的喧闹。演戏时,祠堂的灯被全部关了掉,只有戏台上才通明的亮着。时间晚了,台下四周也便比较的黑,只有卖东西的小摊才闪着微弱的烛光。我们其实也没啥好玩的,除了来回的搬长凳,也就是顶着烛光,绕着戏台周边的通路奔来奔去,楼上楼下的跑来跑去。我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穿着戏服化着浓妆的演员,挤到演员们换衣服的房间外,往里面探头观望。我们想看看他们究竟在里面干些什么,是怎么打扮的,还有打赌刚刚在台上的演员是男还是女的。但是,我们总会被专门的看管人员吆喝着赶了走。

几乎,每次开演我们都会到场。至于究竟演的什么,我是没了丝毫的印记。唯独一个镜头至今难以忘却,可能已影响了我的些许性格。说实话,我怕女鬼,而且至今都是如此。但我并不信这世上有什么鬼,也不怕男的鬼。那晚演的是哪出戏,我已记不得了,或是根本就不曾知道过。只记得,戏中有个女鬼。当时的场景很恐怖。即便是我从没见过鬼,但我一看那人便知道一定是个鬼。那女人穿着一身的白衣,披散着足以拖到地的长发,长发蒙住脸上的所有嘴鼻眼,仅露出近一尺长的红红舌头。她在台前台后、忽左忽右来回的飘忽,灯光忽明忽暗,声乐凄厉刺耳……在我后来很多独行在外时,这一场景总会莫名其妙的蹦了出来,身上鸡皮疙瘩骤然长起。要是身处人稀的野外,冷汗也难免会直冒。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是受到了不小的心灵创伤。否则,没有道理一直影响到今天都仍然未能恢复。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9:41:47 | 只看该作者

捉鸟

小时候,家里最多的麻雀,还有是乌鸦和猫头鹰。麻雀漫地漫天都是,可后拉慢慢的也不见了,村人说是被抓的太多了。稻子、麦子割了以后,村人们就晒在操场上,这是总会有很多麻雀来光顾。村人对麻雀非常的讨厌,不仅是它们偷吃稻谷,还有它们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的唧唧喳喳,叫的人着实心烦。捉麻雀很轻松,也可能麻雀实在太多。在晒着稻谷的地方,我们用绳子拉起筛子,手握着绳子在远处侯着,等麻雀走进了来,放下便可逮着。当然,我们捉麻雀更多的是用弹弓,弹弓是自己做的。我们把钢筋拧成弹弓的架子,在拿手处用麻绳死死的绑住,使弹弓在弹的时候不会变形。弹弓的拉伸带是用橡皮筋做的,放子弹的皮用人家补自行车的轮胎皮剪割而成,子弹就是那些个又小又圆的小石子。我们做的弹弓很准,拿它打麻雀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记得那时,我还因弹弓被老师给罚过。上五年级,我们的教室在教学楼的顶部,也就是五楼。教室的窗外有几盏路灯。一个中午,我们还没上课。我当时趴在桌上睡觉,听到不少同学对着窗外的路灯不停的用弹弓射,不停的议论纷纷,那是射了半天还没射着。我看着看着有点来火,向他们叫了起来:这么大的东西还射不到?!顺手拿起自己的弹弓,把同学们挤到一边,用力的拉起,慢慢的对着,迅速的射了出去。只听见砰的一声,路灯应声而破。同学们高声的喝彩,不停的鼓掌,我也挺有面子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下午还没放学,老师就找到了我。问我路灯的事,说是村人找到了学校,要学校赔,而且是两个灯泡的钱。老师要我叫家人把钱给人家村里送去。我当时死活不肯,既是因为当时爸妈不在家我没钱,另外也是因为奶奶无论如何也不会因这个给我钱。我没按老师做的去要过钱,后来老师找到了我家,奶奶是断然拒绝愿意出钱。老师无奈,只能自己帮我垫了钱。后来一直等我妈回来了,才把这钱还了掉。记得大概是两毛不到一点。

晚上捉鸟是很轻松的事,很多时候连弹弓都用不着。晚上去捉鸟,我们一般都会去村里附近的竹林里。竹林里不仅因为鸟多,而且是最好捉的地方。89点的时候,我和哥便出了门,带上捉鸟必备的工具:手电筒,袋子,还有弹弓。弹弓一般是不用的,除非看到高处实在难以捉住的鸟才打。我们蹑手蹑脚的爬进竹林,非常的轻,几乎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以及风吹竹叶的飒飒声。我们打开手电筒慢慢的四处照射,只要看到了鸟儿,我们便正对着它的眼睛不停的照着,鸟儿就蹲在竹枝上一动也不会动。要住枝不高,我们从鸟儿的后侧,伸出手,慢慢的靠近,然后迅速的抓了住。要竹枝比较高,我们先准备好,然后对准竹子突然的往一侧猛然一敲,鸟儿便会不自觉的摔到了地上,我们迅速的用袋子套了住。那时的鸟儿可真多,就这样,我们晚上少说也可以捉上四五十只。

白天,我们往往是用弹弓打鸟。要用弹弓打下了鸟,那是最有成就感的。因为,此时总是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弹功。很多时候,我们会一下午会就在山上山下的窜着,为的就是打鸟,然后在晚饭前比比战果。麻雀是不算在内的,因为那时实在太多。乌鸦、猫头鹰也不算。按照村人的说法,乌鸦是不祥之物。只要乌鸦叫,总会有什么地方出了灾情。于是,我们看到乌鸦便打,打下了也不会去捡。只是恨这种不祥之物!那时,村里的树上还有很多猫头鹰。猫头鹰的脸部像极了猫,我们都有点怕它。但是,我们也经常用弹弓射它。猫头鹰的体积大,蹲在树上,我们一般总能轻松的便打到。而且猫头鹰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只要你还未射到它的身上,它都不会飞跑。除非,你将它打下了树,或是实在打到了它的痛处。

我们捉鸟,可我们不吃这些个战果。可是,村里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吃。于是,我们把打来的鸟儿都给了他们,第二天继续去捉继续给。在记忆中,我们吃过的鸟儿只有麻雀。说起来是十分的残忍!我们用弹弓打下麻雀或是用筛子捉到麻雀后,用绳子拴住它们的脚拎着,一般在操场上架起简易锅灶。一般用三块废砖垒成长方形状的“炉灶”,在里面放上些干柴,用火柴、木屑点着烧。同时,把捉来的麻雀直接剥皮去毛,要是还没死的,先拧它的脖子直到不再动弹而死去。麻雀很容易剥,只要先把它的头拧掉,顺着露出胫骨的脖子,撕开上面一处上的皮,拉着皮就可以把麻雀全身的皮连着毛一切都给脱了光,而且是很干净,洗都不用洗。去光了皮和毛之后,在麻雀腹腔的下侧伸进手便可直接把它的内脏一起给拉了干净。然后,我们用红薯叶之类的东西把它裹着,扔到火力烤。等到红薯叶被烧焦,麻雀的身子被烧得黑黑的,我们便可把它从火堆里拨出来,从腹腔处直接掰成两半,便可吃了。麻雀的肉很鲜,也很嫩,都是精肉而没有什么肥肉,而且也无需任何的盐、味精什么的调料。那时,我们还没有想过这样的吃法,是有着多大的残忍!到了现在,我还始终记得儿时吃麻雀的事儿,有时候想着都觉着十分的恶心。也可能是给那时作的孽进行赎罪,我现在很怕吃很多动物的肉。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6:20:52 | 只看该作者

看电影

镇上原来有一个电影院,后被改成舞厅,现在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村里最早看的电影是露天电影。在村里晒谷的操场上,放电影的人挂上高高的幕布,村人在空地上摆上自带的凳子便可看了。村里放电影总是村人有了什么喜事,才请的镇上电影院的师傅来放。我们也就借此机会过了过瘾。看过的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画皮”。那是一部鬼片,讲的是一个女鬼的故事。她通过在自己的脸上画画,把自己变成美女,然后到人间找男的。要是不画,她便会恢复鬼原来的骷髅脸。当时看的时候是很恐怖的。幸亏看电影的人多,要不然,我晚上必定会做噩梦的。因为我怕女鬼!本来就是鬼片,再加上露天幕布随着风飘来飘去的,场景愈显恐怖。长大以后才知道,那部电影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来,也明白了鬼是有好坏之分的,并不是所有的鬼都是厉鬼。这跟人一样,人也有善恶之分。

镇上的电影院要买票才能看。我们小孩子不会有钱买票,但我打小没少看电影。镇上的电影院并不是每晚都放电影,要看电影片子从县城拿来的时间电影院预定好片子之后,会在电影院门口的告示栏写上近日要演的电影。不过,那时还没有什么明星的概念。只要有的看,便已开心了。我们去看电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跟着人家谈恋爱的人去,一种是自己混进去,但还是跟着人家去来得方便,而且有东西吃。农村里那时谈对象都还是介绍的,自由恋爱的不多。看电影基本成了两人初次见面的必须之举。而当时,就两个人去看电影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会带上当电灯泡的小孩。我正是经常跟了去的电灯泡。其实带上小孩是很划得来的,小孩不用买电影票。而且,我们也只顾着自己看电影,嗑些瓜子,对他们两人说些什么、有些什么举动,我们并不感兴趣。有时候,一到了里面,我便自个儿另找位置坐去,免得妨碍人家。这也是爸妈出发前会交代好的。电影结束后,我在门口等着,和他们一起回家。要是没有人带,我们进去电影院就得动些脑子了。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从围墙上翻进去。不过,这样的风险很大。里面专门有人用手电筒照着,抓我们这些越墙者。要被抓了住,就会被他们狠狠的揪住脖子后侧,扔到门外。还有,翻墙也还是比较危险。围墙有好几米高,爬上去时已很有难度,到墙头往下跳时,下面是黑不隆冬的,什么都看不见。跳进去后,脚没着地我们便得拔腿往里跑,否则稍有迟缓便可能被人抓了住。其中的几个动作要一气呵成,难度也还是挺高的。我们进去后,一般是直接走进一侧的公厕,蹲在上面装作上厕所,主要是观察看管之人的反应。一直等到电影院里的灯关了,电影即将开演时,我们才乘着漆黑,一溜烟的跑进门里去。当然只要进了门,我们便安全了。哪怕是被看管的人看了到,他们也奈何不了我们。因为我们可以说是跟着大人来的,虽说他们也知道我们是翻墙进来的。

上了高中,镇上的电视逐渐多了起来,而且也看上了卫星电视。于是,看电影的人就少了。看的人少了,电影院难以为继,便就关了门。那幢破房子一直空着,没作他用。前阵子回家,看到那儿已被装修一新,改建成了镇上的老年活动中心。远远看去,也倒是另有一番热闹和气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2 16:21:13编辑过]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7:20:23 | 只看该作者

元宵夜

除了过年,小时候最喜欢的要数元宵节。老家的元宵节过的是正月十四,不是十五。我们的中秋节过的是八月十六,也不是八月十五。据说其中有着典故,不过我们始终也没有弄清楚过。当然,什么时候过节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是有的吃、有的玩。

村里,镇上,元宵节时的热闹不亚于春节。有老家传统的舞龙表演、舞狮表演、灯笼展示,更重要的是那股热闹劲儿。其实这些个表演,我们也不是很感兴趣,主要还是人多,觉着热闹好玩。农村的小孩确实是最喜欢热闹了。我要说的是,镇里有着一个传统,估计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可惜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已慢慢的消失了。每当元宵节,我们的传统是要吃一种东西,有点像现在的面糊,但又不一样。食物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将青菜、豆芽、竹笋、花生、鱼干、虾干、猪肉等切成小碎片,合在一起,和面粉一起在大锅里拌匀,煮上一阵子便可吃。要是今年刚结婚的人家,那就要做两锅,还有一锅是甜的。那是以红薯面为主要原料,把荸荠、红枣、花生、芝麻等切成小碎片,合在一起,在锅里一边拌匀一边煮。原料的多少,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户各家按照自己的条件确定。家境好的,一般原料会丰富些,否则便会用一些常用的东西作为原料。我们老家有一句老话叫做:过年的肚,元宵的胃。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过年、元宵时,小孩子们要撑开肚子和胃吃,谁的肚子大、胃大吃的越多,就越有福气。

村里的传习是元宵节晚上要互相到别人家吃去,最好是每户人家都去吃一遍。这一习惯是祖宗一直传下来的,主要目的是以此来表明村里各户各家和睦相邻,患难共享。那天晚上谁走的家数越多,谁就越受表扬。我们村小,总共50多户人家。当天晚上,我们村里的小孩最开心了。天还没黑全,我们拿好铁碗,带上勺子,一边敲着一边就出发了。每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们噹噹噹的用铁勺子敲打铁腕,朝里面大叫“我们来了”!只要听到我们的叫声,村人便会迎我们进屋,给我们的铁碗盛上食物。我们先用嘴先小酌一下,然后提个意见,比如好吃,太淡,太咸,肉太少之类的。要好吃的,就让多盛点,不好吃的就说不吃了,然后扬长而去,向下一家前进。我们最喜欢去的是刚结婚的人家,因为这种人家少,而且有甜的吃,要晚了就被人家吃光了。因此,我们对前进的路线是有选择的,一般我们会先走刚结婚的人家,再去那些个家里条件比较好的,随后便绕来绕去的乱窜。简单的来说,我们的路线是“先甜后苦”。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要是不这么走的话,肚子早早的撑饱了,好吃的东西吃着也便没了什么味道。

25
发表于 2007-10-24 18:09:11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过后,才知道有一些地方节后才送月饼。

这么多的路,楼主感悟至深。这些快乐的回忆,为我们的生命增添了光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4 18:10:32编辑过]
26
发表于 2007-10-24 20: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忆我们走过的路,就像自己重新生活了一次,自己的一点一滴,慢慢形成了现在的自己。

楼主的文字很温馨,喜欢。

27
发表于 2007-10-25 13: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去:找回一些曾经记忆!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其实我们都不曾忘记!

也有太多太多的东西 :我们早已忘记!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勇敢向前走:一片光明!

28
发表于 2007-10-25 14:54:3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楼主的描述,我走过的路已经断断续续,看过之后,发现身后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大概是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吧。

让我来回忆,笨拙的笔无法描绘童年的记忆。

29
发表于 2007-10-25 15:02:0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俗话说三岁定一生

很多习惯很多事情都是从小养成的

30
发表于 2007-10-25 20:27:26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