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两个脑袋的视界——读地平线《视野系列》文章后的"批判"

[复制链接] 23
回复
63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10-26 14:2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要声明的是,本“批判”的原则不是就文章说文章,不去评价文章优劣与否,仅仅是从文章所显示出来的观点、思想出发,进行辩论。如果我们的论战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家园幸甚!

首先聊一聊关于“两个脑袋”的说法。

作家王蒙在他的散文《逍遥游》(人民文学,19827月号)中回忆他在新疆伊犁下放期间,与哈萨克、维吾尔、回等民族群众一起在“文革”期间的生活经历。文章在谈到哈萨克大婶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文革中的表现,用了一个词,“两个脑袋”。这是哈萨克群众在文革中对于有海外关系者的称呼,意思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是有形的面孔和脑袋,但是还有一个无形的脑袋,我们看不到,并且时刻使人感到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文革后,另一个无形的脑袋当然逐渐公开化了,并且富裕了,使得那些只有一个脑袋的人们颇为不平,想到这里,作为王蒙忠实的读者的我也不禁为王诙谐的写作风格而哑然失笑。当然,笑完之后,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两个脑袋的视界,显然使人们大大拓展了思维活动的范围。所以才有更多进步。

这只是两个脑袋所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我们更多时候只有“一个脑袋”。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而且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国内、省内、县内或者村内,足不出户,没有任何使自己具有“两个脑袋”的海外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平线此次前往不列颠求学,正在谋求属于自己的“另一个脑袋”。

我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我们只有一个脑袋,我们能否使自己的视野大得拓展?

地平线在他的《爬山和视野》文章中,对于学习电信运营期间的所见所闻进行了列举,力图说明这是形成全球视野的要素。当然,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当然比不上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相信地平线将为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成绩。说小一点,将来地平线或许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信运营机构。

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两个脑袋”被发现的危险了。两个也逐渐统一为一个,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一些极左的东西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在只有“一个脑袋”的中国人里面,出现了许许多多具有全球视野的精英人士,并且有许多并没有经过海外留学或游历的洗礼,也就是说,完完全全的只有“一个脑袋”。就例如当年以卖葵花籽为生的芜湖人年广久,他也知道应该将小小的葵花籽做成国际化产业,“卖到美国去”。他的一番话还得到了当时的总理赵紫阳的重视。

另一个例子是马胜利。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中国最早进行国有企业改制经营的先驱。马胜利早在1984年就对中国大中型国营企业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顺便说一句,当时他也只有“一个脑袋”。所以,我先不提全球化视野的概念,只是说马胜利有一个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识。这个意识的基本点,是西方企业制度对于中国经济界在当时的影响。现在马胜利是青岛双星股份公司的顾问。

聊到这里,对于视野的问题我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根植在中国土壤中的中国商业界,实际上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经济问题和企业问题,但是已经和世界逐渐接轨。中国商业界的精英们实际上大多数只有“一个脑袋”,但是同样他们有全球化视野。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意识同样是先进的、与时俱进的,不一定大家全都应该接受纯粹的西式教育或者经历西游才有。哈佛的教材同样也把海尔的经营作为案例。

当然我不是在否定西游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对我们的思维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使我们能够具备两个脑袋的思维。很可惜,很多人西游回来,仍旧是“一个脑袋”。关于这一点,地平线的《留学的目的:学习还是游历》文的跟帖中我有评论。

先到这,期待大家批评。

05/10/2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6 15:01:12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5-10-26 15:17:58 | 只看该作者

视野是种思维的高度问题。很多人留学求知恐怕学的都是一种更为高端的思维,毕竟很多先进的知识都在西方,但仅仅从地域角度来认定视野的国际化,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先进性,学成归国后的海龟们如果基于中国思维,高于中国思维,立足全球化,那将是中国最需要的。但若也象一些MBA那样,动辄现代动辄高级反而会让公司难做。

中国一些商界领袖的全球化视野值得称道,但有一点我们也需要清醒的看到,这些人是人中龙凤,并非个个企业家都可以,中国整体的全球化需要我们有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的产生有理论有实践、思维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实现的方法除了留学,我想,主要还是靠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推动,例如教育、例如政府、例如媒体、例如社会制度等等。

最后补一句,能够去留学的人是幸运的人,需要珍惜自己的机会,学以致用,如空中楼阁般的纯粹追求高度而研究学问,那最终还是一个长叹难施抱负之人。我同学留学者众多,也归国了一些,但除了英语水平之外总体令人失望。

留学者应该是时代的弄潮儿,站在各种思想的前沿,社会对此类人有很高期望。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15:42:21 | 只看该作者

少天:

什么叫“留学者应该是时代的弄潮儿,站在各种思想的前沿,社会对此类人有很高期望。”?

不解。你的意思就是留学者就是时代精英了是不是?

4
发表于 2005-10-26 16:12:4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gang在2005-10-26 15:42:21的发言:

少天:

什么叫“留学者应该是时代的弄潮儿,站在各种思想的前沿,社会对此类人有很高期望。”?

不解。你的意思就是留学者就是时代精英了是不是?

你很笨呐,我意思是“应该”。“应该”是理想状态,“就是”不是我说的。
5
发表于 2005-10-26 19:50:14 | 只看该作者
两位有从政的潜质了,能够高屋建瓴地对这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地平线的视野系列不外乎是自己这一阶段对登山和自己留经历的感悟吧(不晓得可不可以这样说),而视野的提升也是于自己而言,代表自己在看待某些问题方面有了进步,也算是给有或者是即将有西游的人士一些思考的素材和空间,有必要扯到时代、业界去么?说早期的革命家们出国是为了“救国”,现在的人出国留学有多少是有这种民族性质、国家性质的,大凡都脱不了自身发展和关系,愚以为是没有必要上升到一个这样的高度来讨论的。
6
发表于 2005-10-26 21:19:59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地平线在2005-10-22 0:50:55的发言:

我理解的全球视野,是走出自己过去的体系,进入另一个主流体系,然后能往上走一步,高出这两个体系。

这里所说的“体系”不仅仅包括所处的环境,还包括自己的思维和观点。打个比方,固守自己原来的一套,不是全球视野,全盘西化也同样不是。中国的和西方的都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你的思维里拥有这两个部分,并能通过整体去理解部分,这就有了全球视野。当然全球视野并不仅仅包括中国和西方。

所以我们只有一个脑袋,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思维方式,都已成为了我的一个脑袋的组成部分。并能通过整体去理解部分,这就是全球视野。

以下是引用rgang在2005-10-26 9:24:43的发言:

这里我不否认通过海外留学使自己充分认识这个世界。但是仅仅依靠几年留学就具备了全球化视野,我有一点不同意见。也许我的“全球化视野”和地平线的概念有区别。

不知道rgang家人没有有读到我的这段话:

以下是引用地平线在2005-10-22 0:52:47的发言:

应该说,课程的设计给了很多机会学生去开阔眼界。但是我并不能说,经历了这一年我就具备了全球视野了。一方面,语言能力一直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重要障碍,不要以为出了国英语就很好,肯定有很大进步,但语言的突飞猛进不是一个一朝半夕的事情。如果语言能更好一些,我的收获会成倍增长,所以建议准备留学的朋友不要寄望于出来后解决语言问题,出来前能提高多少算多少。

另一方面,全球视野并非是一个有还是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一年里我从另一个出发点开始爬山,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风景,开了眼界。可毕竟我只爬了一年,高度有限,要知道另一方向我爬了三十年(当然这三十年的经验也锻炼了我的爬山能力,使我换个角度时也能爬得快一些)。不过比高度更重要的是我换了脑袋,视野的转换也许可以比喻成换了个脑袋——有了一个新脑袋可以在两边的视野里切换。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进了这个门槛,从此我会更清楚地知道如何让自己更具全球视野。

呵呵,rgang,给你提个建议,希望你能把我的文章看得更仔细一些,因为好象不是第一次你漏看了我的观点了。

我们讨论和交流,重要的是了解别人的视角,并从中有所获,能换位思考,认真细致的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只是说自己的视角。这样才会对自己的视野开阔有帮助。

读书时不可有己见,读书后不可失己见,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以此和大家共勉。

关于“留学症”:

以下是引用地平线在2005-10-25 20:27:47的发言:

我的观点是:无论是在哪里学习,学思维重于学知识,这跟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而国内的教育偏重于学知识,应试教育就是典型。所以近年开始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希望减弱“学习等于掌握知识”的观念,不过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我认为当年把MBA炒作成神话,再把这个神话戳破的,是同一批人。而当MBA成为神话时,有些MBA还真以为自己就在仙境了,等神话被戳破时,这些MBA又很不在了。但是同样也有一些MBA无论别人怎么造神和灭神,保持平常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身的价值是通过业绩来体现的,而不是通过身上的什么符号和文凭别人怎么看来体现的。无论是MBA还是留学生,我们都要努力做这一种人。同时也请大家不要做那制造再戳破神话的人,捧杀和棒杀别人不如想想如何帮助别人,这样也更能体现你的价值。

我所希望的,不要将文凭、MBA和留学这些东西符号化,大家都保持一个平常心,以上都是能使自己提高和开阔视野的方式。但效果如何,因人而异。不要以为比尔盖茨退学然后成功了,你也可以。郭士纳读了个哈佛MBA,然后挽救了IBM,所以你也行。这些事情只有发生的先后次序,而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因果关系。一个高考考生,考试前喝了杯水,成绩公布后成为了高考状元。假设这杯水是有用的,否则这个状元可能会因为干渴引发急躁发挥不出他的最高水平,那么是不是其他考试考生像他一样考前喝杯水就是状元了?

[视野系列] 留学的目的:学习还是游历?

[视野系列] 爬山和视野

更新1:对状元例子的说明作了修改。

更新2:增加了相关链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6 21:31:56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5-10-26 21:26:5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8
发表于 2005-10-27 00:29:17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山野毛虫在2005-10-26 19:50:14的发言: 两位有从政的潜质了,能够高屋建瓴地对这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地平线的视野系列不外乎是自己这一阶段对登山和自己留经历的感悟吧(不晓得可不可以这样说),而视野的提升也是于自己而言,代表自己在看待某些问题方面有了进步,也算是给有或者是即将有西游的人士一些思考的素材和空间,有必要扯到时代、业界去么?说早期的革命家们出国是为了“救国”,现在的人出国留学有多少是有这种民族性质、国家性质的,大凡都脱不了自身发展和关系,愚以为是没有必要上升到一个这样的高度来讨论的。

哈,毛虫说的有理,给了我一些启示,也一棍子打了脑壳一下。

今晚上熬夜看了些东西,抽烟的空儿看看帖子,突然发现我最近尽扯这些淡干嘛,以前洒家是光练不说,搞投资开公司打擂台黑白两道都吃一下的,没有想到不敢做的事情,现在整天怎么都琢磨这些去了,没劲没劲。

我和老婆都是学英语专业出身的,她在外资我在港资,原本就打算抽空一起到国外溜达一下,那不一下全明白了吗?咳,不再放空炮了。留学的本来就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收获,无从辩起。

继续以前的做法,谁说的也就是说说,实践一下得了,我是不再抬杠了。

谢了,毛虫。我再犯混你就MSN上臭我一下,洒家承受的起,哈哈。

[em01][em01][em01][em01]
9
发表于 2005-10-27 00:33:21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句,以上言论纯属针对我个人性情而言,绝非认为辩论都不好玩。

你们说,我看看,我练练。这才对我脾气。

[em04][em04][em04][em04]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08:25:35 | 只看该作者

TO地平线:

我当然已经注意到您所提及的上述文字。我在关于“两个脑袋”的表述中当然提到“两个也逐渐统一为一个”。

关于全球化视野的表述,我觉得我们的概念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我所认为的全球化视野,是基于目前所处的位置,其思维方向能否具有远见卓识并可纵览全球,纵览全世界。但是这并不和我的留学与全球视野的相互关系的论点有矛盾,也不妨碍你的观点继续存在。这里我不反驳你的观点,相反的,我还认为你的认识也是正确的,并行不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