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换一个角度来乱想一二: 1、不要刻意: 去游学,去看“别样”的人们,去尝试“另一个脑袋”,没有错。 在做的同时,这样做的时候心中存着这样的念头:“这是另一个脑袋哦”,或者“这是更高的视界哦”.....就刻意了。 不刻意,而有大勇猛;不着相,而有真见解。曾经在北京与四禅天兄茶话时听兄讲“起意”,寥寥数语,印象却很深。 2、归纳与分析: 不太习惯一种话语方式,就是太多的使用集体名词,比如河南人如何如何、上海人如何如何。地域也好、文化也好,存在一些容易归纳出来的“共性”是自然的,但我总觉得这样有些简单化思维嫌疑。并且,不去验证归纳样本的代表性、这些看到的共性背后的产生机制,归纳有什么价值呢? 反之,不把一个现象孤立的看,琢磨背后的原因也不是想当然,而是老实的分析、假设、求证、排除....慢一些,结论却要可靠些,思考也深入些,即便错了,也有章可循容易找出错之所在些,下次也就容易进步些。 罗马教廷在论证地球中心说的时候,也要用观测的各行星的轨道数据来说话,并随着观测数据的越来越精确,不断的修正他们的模型--各行星在绕地球转的时候还在转较小的圈子--以至于后来这样的小圈子加到了二十多个。教廷固然烧死了布鲁诺,但他们也要观测也在不断的去加圈子的分析和实证精神,窃以为是他们最终能走出蒙昧的关键之一。 3、脑袋与视野: 看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视角,问题是我们经常,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这跟从什么视角去看,关系不大。 要让自己的视野能尽量开阔些而脑袋能尽快的抓住要点,该如何修炼呢?[em06] 个人乱想,抛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