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有效管理十八项技能-白金版(连载)

[复制链接] 26
回复
51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2-8 00:3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代序:何谓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八大要点

 

一、效果:管理要有可控性——管理=可控性+创造性

政策不等于制度——制度要有约束力

你可以仰慕林志玲、章子怡,你也可以把萧蔷或者林青霞、张曼玉作为自己的梦中情人,但遗憾的是,她们可能根本不认识你!

政策就好似偶像崇拜,我们朝思暮想,可是她不但不理我们,甚至还可能根本不认识我们——那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事情,没有约束力!

政策——管理者(主体)的主观诉求、愿望、出发点;

制度——对被管理者(客体、被约束对象)的约束力。

如图所示,政策和制度的焦点不同!政策的焦点是管理者,体现的是管理者的主观愿望、想法,而制度的焦点则是被管理者,表现为对被管理者的约束力。比如,笔者常对企业管理者说的“天下所有的制度,如果不跟钱(利益)挂钩就不叫制度”,就是在强调制度中的一种最符合“工商文明精神”的约束力——用“钱”和“利益”来作为对被管理者行为方式、规范的约束。

当然,约束力有多种(参考本书及笔者著作《商战力》中有关“筹码理论”的论述)。作者总结出人类六种约束力如下:

——思想约束:改写大脑程序、灵魂工程师(适用于宗教、政治领域);

——情感约束:动之以情、情场高手(适用于企业内部、领导艺术);

——道义约束:晓之以理、高帽子艺术(适用于企业内部、领导艺术);

——法律约束:合同管理(适用于企业外部、商场) ;

——筹码约束:抵押、先小人后君子(适用于企业外部、商场);

——武力约束:身体绑架、剥夺自由(适用于武装斗争、战场)。

在工商文明的角度、在雇佣双方对等情况下——外资企业有一句话:辞职的时候,你同董事长一样大,这就是“对等”的意思——在市场经济里,我们认为“用钱做约束力”似乎也比较对等、中肯、公正乃至天经地义。

案例:约束四维度——不该、不能、不敢、不想

新加坡的廉政高效闻名于世,其成功的法宝,就是有一套让公务员不想、不敢、不能的办法——高薪养廉让人不想,严厉的惩罚让人不敢,细密的制度让人不能。


 

中国的假冒伪劣之所以泛滥成灾,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没有重罚,缺乏执法力度。

案例:苍白无力的通知

现通知各路小偷:

年关将近,为保证人民群众过上一个和谐幸福的新年和春节,特通知你们,要求尔等放弃偷盗,否则严惩不贷!!!!!!特此通知


 

相对法律、制度来说,通知是苍白无力的。通知只能劝善,而那些乱来的人是不会“信善”的。

可遗憾的是,我们还是经常在报刊、企业文件中见到类似的“通知”!

 

 

 

(连载、待续)

沙发
发表于 2010-2-8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2:00:04 | 只看该作者
 

ZY管控模型——企业的三个控制环节

下图是笔者提炼出来的一个简明的管理学模型——“泽尧管控模型”,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价值创造的基本环节”。

如上图所示:管理管什么?其中的焦点就是:过程、结果以及人和事。

企业运作的结果是产品和服务,包括中间结果、半成品、里程碑事件、可交付成果、最终产品及服务;企业运作的过程是作业与行为,是手段和过程。然而,结果的标准何在,清楚吗?过程有规范吗?这些标准和规范与当事人的利益有关吗?他凭什么非得在乎?可控性何在?!

在上图中,作者把“标准—规范—制度”结构化了——给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让管理变得更明确、更准确、更精确,如下表:

结果——标准〖〗 结果有标准——产品和服务有标准过程——规范〖〗 过程有规范——作业和行为有规范管人——制度〖〗 管人有制度——制度要与利益有关

结论:

产品(结果)有标准,作业(过程)有规范,管人有制度,而制度要与钱(利益)有关。

ZY管理模型——管理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

把“ZY管控模型”深化、细化和发展,我们得到“泽尧管理模型”,即“管理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如下页图所示:

两个基本点: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管理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自上而下分解得到的部门、车间、分公司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及月报表数据(结果面),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涉及岗位、流程及工作链条的工作标准、交接流程、作业规范(过程面)。

一个中心: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者自己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愿力)及知识、技能(能力)。而管人的核心则是愿力(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等),因为相对于个人而言,知识、技能(能力)只是达成其个人目标、需要的手段。就市场经济而言,管理愿力的根本点是利益管理,而利益管理的基础则是绩效考核——基于绩效考核的利益管理便是赏罚分明(绩效管理)了。

管理管什么?“人和事,过程和结果”。管人是手段,管事是目的;过程是手段,结果是目的。

结论:

管理的一个中心是:人;管理的两个基本点是:结果业绩指标+过程标准。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01:15:23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可控性+创造性  

 

概念界定如下:

 1.可控性:管理者对被管理事项的掌控度;集团公司、总部的控制;遵行管理者的要求——基本工资,过程管制、过程规范约定。若没有可控性,由被管理者自己发挥,管理者即可不要了——管理者不存在,管理也就不存在!具体来讲:例行工作——要而且能讲究可控性;表达出来——有标准才有可控性。

2.创造性:被管理者的发挥空间;分公司、部门的发挥空间;实现被管理者的业绩——业绩工资,结果导向、结果标准约定。

 3.有效管理:管理=可控性+创造性=100%——对所解决的问题、项目、工作而言,管理者的可控性+被管理者的创造性=100%。

 4.基层要有更多可控性,高层要有更多创造性。

5.领导:目标不明确、手段不清楚、未来不可知——摸着石头过河,管理者就只能被叫做“领导”,即带领大家一起摸索和探索,他就必须给被管理者更多的自由度以获得其创造性。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需要更多的“人性化管理”、“尊重”等等。

6.管理:目标明确、手段清楚——事前明确规划、结果可以预期,这才是管理的可控性、管理者的使命,此时,适当的强势管理可以降低成本。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01:49:10 | 只看该作者
 

二、手段:走出乌托邦——通过“有形”打造“无形”

通过“有形”打造“无形”

见下左图,这是什么东西呢?我问过很多学员,他们都看不出来。各位读者朋友,你能看出来吗?

我告诉你——其实,它是方形西瓜。

它怎么长成这样呢?你可能会同那些学员一样:“哦,我知道,那是用一个方形的盒子,提前如此如此这般……”

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我告诉你,这就是通过“有形”打造“无形”、用“不自然”去打造“自然”的道理。

“有形”包括:做法、制度、责任追究、利益关系、不自然、不习惯、硬规定。

“无形”包括:心态、观念、责任心、价值观、说法、想法、习惯、风气。

案例:没有责任,哪来责任心

很多干部问我:“如何提高下属的责任心?”以前我会告诉他第一,第二,还有第三,第四……可是现在,我告诉他的很简单,但是似乎更有效,那就是:“你让他有责任,他就会有责任心!”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抱怨部属没有责任心的时候,我们不妨自问:我们有没有让他有责任呢?你不让他有责任,他又从哪里来的责任心呢?!


责任不追究,哪能有责任心?

1.做好有好处,做坏有坏处——尤其,让他心痛几回。

2.工资不是白拿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标准对应,做不好就得扣——追究责任。

3.没有责任(从来不追究责任),当然就没有责任心。

管理是一种作用力

很多所谓专家喜欢人云亦云地说解决思想问题才能持久,殊不知思想很容易衰减和遗忘。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一手遮天式的思想统治已经很难了。其实,做法才是彻底、到位的方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有形”打造“无形”,才是现实之路,才具有可操作性!!

搞错了因果关系,搞错了哪个先、哪个后,你可能就会在一些“无形”上面耗费工夫。天天想着在“思想”上“有所作为”,其结果就会劳而无功。


6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00:40:51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建设“两步走”

吴敬琏先生曾说过:“关于诚信缺失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建立法治。但是我们往往偏重或者希望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说教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大概,这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但问题是更多的人却不这么做。原因在哪里呢?我想,根本上还是因为人们没有把这里面的道理讲透!

笔者提出的“企业文化建设两步走”模型如下图:

我们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等舆论宣传构成了一个很大的磁场,它使我们“耳闻目染”,而它所一直使用的方法就是“一步走”思维——通过强有力的价值观宣传,简单直接地作用于被管理者,进而期望能在被管理者身上得到自己所要的价值观。这,大概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无法从“一步走”中走出来的原因。

另外,我们也喜欢提倡“以身作则”,其实,“以身作则”太累、成本也太高,现在介绍给各位的是使用手段,它不是“以身作则”,但却可以收到“以身作则”之效。

笔者建议你使用的“两步走”解决方法是:

第1步:价值观对管理者发生作用,价值观决定管理者的管理手段——管理者心先动,所谓劳心者治人。

第2步:管理手段作用于被管理者,管理手段决定被管理者的价值观——被管理者习惯成自然,所谓劳力者治于人。

其要点列表如下:

管理者〖〗被管理者第1步发生在管理者身上〖〗第2步发生在被管理者身上价值观决定管理者的管理手段——管理者心先动,所谓劳心者治人[]管理手段决定被管理者的价值观——被管理者习惯成自然,所谓劳力者治于人

案例

有一个老板提出让我给他的员工做一次“质量意识”的培训,我给他的建议是:“制定品质责任追究一览表、建立品质责任追究制度。”——把公司各环节品管退货,尤其是客户退货,根据原因分析确认和确定,去追究前面相关工序、部门的责任,与其收入挂钩。然后,在他推行该制度之前,我再去给他的员工讲课、铺垫“质量意识”,让他的制度容易被员工理解和接受,这样才有效果。


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8:16:13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与企业业绩是什么关系

有人问:“企业文化与企业业绩是什么关系?”我告诉他:“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它们都是管理手段的副产品。”然后他问:“那老板、高层管理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影响企业吗?”我回答他:“当然有影响,不过也得通过管理手段这个‘中介’才能影响公司。”如下图所示:

于是,我告诉你:

1.价值观要通过管理手段才能发生作用——说法和想法要通过做法才产生作用力!

2.你会看到:很多厚道、心地善良的老板其企业文化和业绩却很差。

3.意识(观念)能对自己产生作用力,却未必能对别人产生作用力——尤其当它与利益无关或相违背的时候。

其实,人们之所以讲道德,其根本的基础是现实利益可能受威胁。作为有效的管理者,放弃法律、制度,去寄望于道德,是不切实际的。

启示:从“管理着力点”着力

笔者常常向企业干部强调:

1.社会道德是国家法律的副产品,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的副产品。

2.道德不是宣传出来的,文化不是宣讲出来的。


因为依据马克思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企业管理而言,企业文化、团队精神是上层建筑,而企业制度、激励机制则是经济基础。于是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有: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是企业制度、激励机制——这才是根本,才是有效的手段,而非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副产品。如下图所示:


如上右图所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是云,而企业制度、激励机制才是山,才是着力点。

 

 

着力点:有关执行力的若干对策

 

 

1.组织结构清晰、岗位职责清楚;

2.业绩测量到位、工作结果到人;

3.利益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

4.月度检讨、纵向对比、持续改进;

5.常抓不懈、利益反馈、共同成长。

所以,现实手段是企业执行力的坚实基础。


要点与启示

 

有干部问:“安全意识讲的时候就好,不讲的时候就不好,怎么办?”我给他的建议是:少谈安全意识,多谈安全行为规范;少谈服务意识,多谈服务行为准则。


8
发表于 2010-2-23 21:14: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9
发表于 2010-2-23 21:15:02 | 只看该作者

重在执行!

10
发表于 2010-2-23 21:16:2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做到,长时积累,细雨润物无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