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震憾世界的一块墓碑

[复制链接] 31
回复
538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5-23 16:0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4-6-4 12:40 编辑






  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译文: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
行将就木时,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
  这是一位西方大主教的墓志铭,同时也是先哲马克思墓志铭的意义所在。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治暴、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的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了他的国家。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不是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灵。
  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选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双项结合上。

  人们用来判断你的能力的真正基础,不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的行动。人们都信任脚踏实地的人,他们都会想:这个人敢说敢做,一定知道怎么做最好。我们还没听过有人因为没有打扰别人、没有采取行动或要等别人下令才做事而受到赞扬的。那些在工商界、政府、军队中的成功者,都是很能干又肯干的人、百分之百自主自发、积极主动的人

  只有思想行动双向统一结合能真正做到位了,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一个人改变自身的思想行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二者缺一不可。

  古书《素书》说得好:“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如此理身、理家、理企、理国可也,此亦治乱之根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3:1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5-4-26 17:29 编辑

  一些人对史玉柱的评价是:“史玉柱是神一样的神化,死灰还能复燃。”

  史玉柱在这方面同样不能免俗。但比一般人强多了。
  2001年,史玉柱公开在一次“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新世纪高峰论坛”上总结了巨人集团失败的教训,并称自己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看了史玉柱的故事,反躬自问一下,我们是否也一样具有了这种“外求不得,反求诸己”勇气和智慧呢?如若没有,这就是我们失败并受穷的原因。(2001年,是史玉柱脑白金成功之后的教训总结。偿还自己以前欠下的债务,并以此谋求企业上市。宣布企业失败的原因99%归罪于自己,并在企业里也推行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企业文化制度。)

  我们一生当中见过几个将失败归罪于自己的人?就像我们在企业里,有时会听到老总们抱怨:企业都想发展,但员工素质差了呀……缺乏像德日一样的蓝领呀……。其实这是领导人遇到困难、找借口的问题。企业出问题,主要是领导人的问题。
  有许多人,一些学者,乃至企业,他们认为,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尽可能的把那些有价值的东东输入到自己的大脑里、口袋里。但是,与输入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怎样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输出给别人。
  世界五百强进入中国,也不见他们从国外空运蓝领,还不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农民工。中国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这是正常的,因为缺乏积累沉淀,因为无知、畏惧、懒惰……。中国的农民工,为何人家五百强用得好?其本质为是否具备全球化普适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经验的问题,与东方价值观、管理经验进行激烈碰撞后孰优谁劣的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最大挑战。

  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特征之一就在于能否领导一群原本并无联系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多年以前,彼得·杜拉克就指出,现代企业应该依靠共同的价值观来维系,请注意他从来没说要依靠亲情来维系。企业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那离现代管理就太远了。但中国一些企业的现状是:嘴里念着现代管理的经,骨子里做的是传统管理的术。如果领导人不身体力行“说到做到、以身作则”的企业制度文化,又如何建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的共同价值观呢?

  人们遇到失败、困难,第一个本能反应:找借口。伟人与平凡人,都是如此。习惯于借口智力、运气、健康、他人不力……。例如楚霸王兵败乌江自刎时长叹:“天欲亡我,非战之罪。”例如蒋介石兵败台湾,曾埋怨胡宗南……

  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找寻借口。所以在追求人生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防止自己找借口。 借口,是制造失败的根源。一个人越成功,越不会找借口。处处亨通的人,与那些没有什么作为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借口。

  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庸人无过。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也许对此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让人失去自我,太过自卑?”
  这正如很多哲学家都忠告我们:要认识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把它解释为仅仅认识自己消极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评估都包括太多的缺点、错误与无能。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很好,可借此谋求改进。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识自己消极的一面,就会陷入混乱,使自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为什么很多非常出色的人物会失败呢?因为他们总在用惊人的脑力,去证明事情为什么无法成功,而不是用去引导自己的心力云寻找迈向成功的各种方法,失败的命运就会找上他们。消极的思想牵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无法施展身手而一事无成。如果他们能改变心态,相信他们会做出许多伟大的事情。

  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救世主。从失败通往成功的道路永远是畅通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坚信:我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我们要推古验今、所以不惑,我们要锻炼信念,不停地探究迟疑的原因,直到信念取代了怀疑。我们要知道,自己不相信的事,便无法达成;坚定的信念(亦如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所说的“灾难心相”)是带领我们前进的力量。




  …………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不断重复着。历史上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成长,源于在布满艰辛、失败和不幸的道路上,千方百计地寻找方法手段,让自己得救,战胜的艰难、自己的恶行越多,成长越快,悟性越高,奋斗意志和渊博知识成长越快。

  反之亦反。因为他害怕失败,他无知懒惰,他恶习难改,他借口多多,他自私自利……即使现状多么令他不满意,他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他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自己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他人。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

  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失败不成为我们的习惯,重要的是我们的精神没有破产,遇到失败、不幸、艰难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呀!没有失败、不幸体验的人,反而不幸。很多事情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些实现了一夜成名、一夜成功的人们,有谁不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例如中彩票大奖的幸运人们,N年后,有几个能比最初中彩票前,自己活得更好的)?吃苦所得到的,是将你的人生事业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地面上,而不是流沙里。人要有远见,只有长时间的吃苦,才有长时间的收获。 例如华为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我们的胜利之本!

  我们怎么思想将会决定我们怎么行动,我们怎么行动将决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我们将来成就的大小。失败者惧怕失败而喜欢维持现状,成功者专注希望而不断改变自己。

  全力而为本不易,量力而行却更难。与众同好,知己知彼,奋力向前,才是人们成长之所需。说容易,做不容易;做容易,坚持到底不容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2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5-1-14 00:16 编辑

  在此,飞猫说些题外话。

  企业聘请人才是因为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要重视的是员工能出什么成果,而不是他有什么特点。优秀的领导者总是以“他能干什么”为出发点,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而不是克服其短处。他们总是问“他能干什么”,而非“他不能干什么”。人总是有缺点的。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与一个没有优点的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也仅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任何想在组织中任用没有缺点的人的想法,最终造就的只能是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各方面均优秀的人才根本没有,因为人的一生,只能在某一领域达到卓越,最多也只能在几个领域达到卓越。人无完人,特别是强人,总是缺点与优点同样鲜明。

  组织的最根本任务是出成果,既然如此,首先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员工能贡献什么。过份关注员工不能做什么,只会打击员工的自信心,他自身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来。老想克服别人的缺点,组织的目标就要受挫。因为在组织内部只有成本,成果存在于组织之外。个人有缺点,但是组织却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员搭配,相对完满起来;一个科技人员,可能很不善于人际应酬,把他纳入组织当中,只要安排适当,就可以发挥他的科技之长,而让其他擅长交际的人来补其之短,这样组织就同时拥有科技与交际两项优点了。

  谨记:组织成功之道,不在于克服了多少缺点,而在于多大程度地把优点发挥出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缺点,老板与员工同样如此,这是人们必须接纳的现实常规,而重要的是内部如何做到团结向上。团结,代表着力量与智慧。它使你在团队中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由、战胜困难拥有了可能。古人说得好:“与众同好则靡不成,与众同恶则靡不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
  能团结一批有本事人是最大的本事。有本事的人都跟他至情至信地沟通,这就是大本事。
  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

  邓小平同志有句话说得好:“善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各级领导干部要练就一双识人慧眼,拔人于未名之时,济人于艰难之际,量才授职、任其所宜,使野无遗贤、各得其所。要有求贤若渴之心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选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才,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组织的路线、方针确定以后,领导人的主要工作就是选人才和出主意。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4-12-9 13:25 编辑

人生的三重门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问他的老师——一位年长的智者:“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智者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智者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智者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

  “改变世界”到“改变别人”再到“改变你自己”的三道门,“接纳你自己”到“接纳别人”再到“接纳世界”的三道门,其中包含了王子跋涉中的很多思考与感悟。
29
发表于 2014-12-8 20:26:10 | 只看该作者
改变自己,影响他人,营造更美好的世界!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想不到是你呀。改变当然有。

你自己呢?
27
发表于 2014-12-8 12:56:4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猫兄这些年,改变自己改变了多少呢?可否分享下呀,呵呵
26
发表于 2014-6-17 15:18:23 | 只看该作者
谁没有豪情壮志呢,谁没有激情四射呢,当我们从少年走进了青年,走进了中年,失去了童真,失去的纯情,得到的是社会的洗礼,懂得的是处世之道,我们幻想着拯救世界,改变全人类,可是渐渐的我们发现,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变”,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性格,我们的行为,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我们需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我们需要改变自己适应别人,我们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你还是你,对吗?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我们试图更好的发展自己,我们试图去追求更好的成就,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丝丝的印迹。
25
发表于 2014-6-10 23:38:1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到的:
1.学会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换,多次的交换可做出合理的决策。
2.学会潜意识中,发觉实施过程中是否进步?

石碑上的译文耐人深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
行将就木时,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24
发表于 2014-6-6 10:17:09 | 只看该作者
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