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谁人不知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帝的政治搏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309
回复
287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8-15 13:2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人不知武则天
    
     ——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搏弈
    
     清秋子
    
    
    
    
    
    谁人不知武则天?
    
    笑话!要是有不知道武则天的,那就不只是文盲的问题了,除非他不是中国人,或者还正处于低幼时期。
    
    武则天,中国的唯一女皇,纵横捭阖,传奇一生,青史有留痕。
    
    谁能不知道她?
    
    那么,如果我要求各位尽量严肃地说一说,这位女皇究竟有哪些事迹,正面的负面的都可以,我想,一般的回答无非是——
    
    以美色作为进身之阶,迷倒太宗、高宗父子两代皇帝;
    
    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以陷害对手,最终自己当上皇后;
    
    重用酷吏,扶植娘家人,然后索性做了女皇帝,篡了李家天下;
    
    此外,还有没有?
    
    有,充其量也就是——“秽乱春宫”,是说她的面首特别多。
    
    可是,仅这几条,就能令武则天名垂千古吗?
    
    当然不能。
    
    除了“武周革命”、改朝换代之外,武则天可称道的政绩,多矣!那可不是靠填报表、编数字吹出来的。
    
    我今天之所以要来赶热闹,也说一说武则天,是因为她是一个好皇帝。爱民,爱国、爱才,哪一条都做得很好。
    
    首先来看她的爱人民。她执政时,推行的是富民政策,轻租税,减赋役。老百姓的负担一减轻,生产积极性就高,粮食就多得吃不完。当时由于国库充足,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还普免了天下租税一年。这个,现代人绝对不敢想象。为了劝农,武则天曾亲自主撰《兆人本业记》一书,据说,这是自古以来唯一由皇帝主持撰写的农书。
    
    再说说她的爱国家。她执政时,国家最强盛,四海混一,华夷共主,天下和谐,版图四域达到唐代极致,东有高丽,西达波斯,南尽林邑(今越南中部),北抵大漠,武功远远超过“马上天子”唐太宗。
    
    再来看她的爱人才。武则天用人,不怕你低贱,就怕你无能。她老人家求贤若渴,曾派出十抚使到各道搜罗人才,不少乡村教师因之平步青云。她还创立了有名的“殿试”、“武举”和“自荐”制度,一直延续到后世。尤其这个“自荐”最有意思,无论农夫还是工商业者,只要有能力,都可自荐授官,不必花钱去买。
    
    当然,她还是一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热衷于改善妇女地位,以至唐代妇女拘束最少,快乐最多,前朝后代那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有了这些,用现代标准看,就是好皇帝。所谓作风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
    
    她的文治武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有人算过一笔帐,说武则天参政与执政,前后共有50余年,占了初唐时期的五分之二,而且是从开国恢复期到强盛时代的重要转型期。因此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玄宗的50年“开元盛世”。
    
    我们唯一可尽情赞颂的一段古代史,要拜这位女皇之赐!
    
    ——伟哉,则天大皇帝!
    
    在儒家男权社会里,能替男同胞们站一班最高岗位,那是需要有点儿真本事的。
    
    在有史二百四十帝中,能冒出这么一位粉黛裙钗,那是要有超人的智慧的。
    
    尽管她前有车,后也有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女政治家。但是,吕后或慈禧太后,在专权上可能与她不分高下,而在治国上,则都要略输一筹。而且,以女人而当皇帝,那就更是谁也不敢、谁也不能了。
    
    本书所讲的,就是武则天如何进行政治搏弈的史实。
    
    在这里学学古人,我看不算迂腐,因为古今之理往往相通、古今之世往往雷同,让人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7 8:46:34编辑过]
3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0:42:0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转发完毕,3个多月的时间。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将妇女地位抬到最高的皇帝,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

30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08:12:15 | 只看该作者

  
  
  武则天的遗制颁下,有一个细节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给事中严善思是张柬之一党,他对武则天归葬乾陵提出了异议,上疏说:“尊者先葬,卑者不该后开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欲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不合理),恐非安稳。”
  
  他还提出,乾陵的玄宫之门是以石头塞住的,石缝以铁汁浇铸,坚固异常。若开陵的话,势必动用大锤来凿。而皇帝陵寝本是幽静的地方,如此兴师动众地开工,怕是多有惊扰。再有,自从乾陵修好后,国家就开始有难,则天皇后总揽全局二十余年,其难方定。现在又要动工营建,怕又会有灾难生出来!此外皇帝与皇后合葬,本非古制,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葬,自魏晋以后,始有合葬。希望能依照汉朝之故事,一改魏晋之颓纲,在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
  
  这个事情,让他说得头头是道。中宗读了,心里有所动摇,就令百官详议。
  
  归葬在古代是一件天大的事,关乎盖棺论定的地位。武则天的归宿地问题卡了壳,最着急的是武三思。若武则天死后不能入乾陵,就意味着她的地位大大下降,连带着诸武的地位也就不稳固了。
  
  于是他唆使韦后和上官婉儿出面,对中宗做说服工作,力求归葬。两人也都帮他去说了。其中韦后的心思,是想将来做武则天第二,她当然乐得武则天死后的待遇高一些。
  
  中宗此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两个老婆都出来说话了,当然更要考虑。再说,自己的帝位,是发动“宫变”从母亲那里提前夺来的,现在将母亲的葬仪从优,多少也可以掩饰一下。于是没过几天就下诏,令群臣不要再议了,“准遗制以葬之。”(《唐会要》)
  
  转过年来,神龙二年(706年)的正月二十一日,中宗护送武则天的灵驾返回长安,等待下葬。
  
  开陵的工程果然是繁难,四个月后,乾陵的石头门才凿开,布置好玄宫,武则天的安葬大典正式举行,据说,仪式规模超过了高宗下葬时。
  
  迄今为止,高宗的灵柩已经独自在乾陵地下躺了21年了。如今武则天魂兮归来,两人将在这幽静世界里永久厮守。
  
  盛夏里,草木葱茏。神道上,气氛肃穆。灵柩徐徐移入地宫,放置于高宗御床之左。国子监司业崔融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也一并放入。
  
  这篇哀悼文,写得洋洋洒洒,好一篇华丽大赋。内容高调肯定了武则天的功绩,其中大部分是“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的谀词,但是其中有一段,是动了真感情,文曰:“出国门兮林邱,览旧迹兮新忧。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阕兮莫留。当赫曦之盛夏,宛萧瑟之穷秋。山隐隐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呜呼哀哉!”
  
  睹物思故,良辰不再。虽骄阳盛夏,却如晚秋般萧瑟!伟人逝矣,山为之崩,水亦为之倒流!
  
  这文字,真是合泪写成。
  
  这位才子崔融,是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人,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中宗为太子时,他曾为侍读,东宫表疏多出于其手,就连武则天也深爱其才。后来,二张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依附二张,算是“张易之之党”。二张被诛后,被贬为袁州刺史,但是中宗忘不了他,不久就召回,当了国子监司业。据说,他作这篇《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时,因苦思过甚,竟然发病暴卒。中宗念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他为卫州刺史。
  
  一篇文章写死了人,这才真正叫呕心沥血吧!
  
  玄宫封闭时,在场的宗室、臣僚,乃至仆役走卒,无不流泪痛哭。其中尤属“张易之之党”最为悲哀。
  
  其时,文人做挽歌哀悼者甚众,且多为二张之党。如崔融还有一首《则天皇后挽歌》云:“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空余天子孝,松上景云飞!”宋之问也有《则天皇后挽歌》云:“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都是至情至性的好诗。
  
  武则天的脚步,止于巍巍乾陵。
  
  乾陵位于今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依梁山主峰为陵,气势雄伟。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夹着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名为“乳峰”。
  
  墓前神道两侧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一座为高宗立的“述圣碑”,东面的就是著名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曾有遗言道:“朕一生任由后人评说”,故此碑未刻一字。
  
  无字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规模和气魄均超过“述圣碑”。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碑两侧有“升龙图”,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喜;雄狮则昂首怒目,状极威严。如此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极为罕见。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令后世猜测纷纭。主要意见有三种。一是说武则天自以为功高无伦,不是文字所能表达,故而无字。二是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若有溢美碑文怕反遭后人责骂,因此不写为好。三是说武则天确实是想留待后人去评说。至于哪一种说法有可能是她的本意,我们已永远无法知道。
  
  无字碑,大概就是一个亿万年的谜吧。
  
  宋金以后,有人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补题识,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现碑上共有13段文字,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成为跨时代的有字碑。
  
  乾陵除了无字碑之外,还有两奇,一是两个皇帝合葬一墓,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二是至今乾陵从未被盗过,这也十分罕见。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帝王陵墓甚多,有许多被盗过,甚至被盗空,就连秦始皇陵也难逃劫数,唯乾陵因极其坚固而未被盗过。
  
  这难道是天意?
  
  柏荫森森,山色寂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一个女人,她来过一遭这人世。爱过、恨过,杀戮过,怜悯过,如今就在此安祥地长眠。
  
  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是一个最大的儒家传统叛逆者;她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也一个好的统治者,远胜过那些不义的倒行逆施者。
  
  但是,她也给万千苍生带来过灾难。
  
  唯其如此,她所代表的那种时代才注定要永远逝去。
  
  
  
  
  
  
  2007/11/26 海口海甸岛
  
  
  (全文完)
30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08:11:08 | 只看该作者

    
     41、千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烈火油烹之盛,犹有竟时。
  
  什么叫荣耀?荣耀就是登临绝顶之贵,终成一梦!
  
  但当事之人,多不会有这种眼光。世俗民族的人,一般都以为:今世所捞到的,就是万世荣华;今日跃至显贵的,也必将永葆子孙。
  
  庸人之庸,世代如此,是无人可以警醒的。
  
  神龙元年(705年)的深冬,天寒地冻也挡不住复辟皇帝中宗的雅兴。他屡次亲临洛城南楼,观看“泼寒胡戏”,乐此不疲。
  
  泼寒胡戏也称乞寒胡戏,是西域民族的节令性歌舞表演。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土,流行于宫中,初唐时已渐成为社会风习。
  
  这种表演的刺激之处在于:演员们着胡服,带胡帽(胡语“苏莫遮”),跨马列队,舞之蹈之,伴以“豪歌击鼓”。更有不要命的,于寒风之中裸身舞蹈,以皮囊(胡语“浑脱”)盛水互泼取乐。史载“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资治通鉴》卷二○八)
  
  南朝刘宋时,宋明宗曾在宫内举办别开生面的泼寒胡戏,让皇族妇女裸体舞之,以为欢笑。(《宋书*后妃传》)。一般的泼水戏当然没这么刺激,但也是所穿甚少。
  
  那个阵势,很难想象有多壮观。据唐人吕元泰的描述,那是满街满巷“相率为队,骏马胡服……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 《新唐书*吕元泰传》)。
  
  西风东渐,乐不思蜀。
  
  这样的日子,岂是再活五百年能撒手的!
  
  但就在此时,上阳宫内却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瑟瑟寒风中,一代女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于仙居殿与世长辞,终年82岁。
  
  武则天在临死之前的心情如何,是悲愤?是颓丧?还是无奈?无史可考。
  
  但可以推断的是,她在死前头脑仍非常清晰,召集中宗、相王、太平公主、武三思等托付后事,口述了一份遗诏。
  
  遗诏的全文,史所不载;但综合各书可以看出大略。
  
  归纳起来,武则天的“临终遗制”包括如下内容:
  
  一、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二、 入李唐宗庙祭享,归葬乾陵;
  
  三、 王皇后、萧淑妃二家及诸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受连累者,均令其复业;
  
  四、 恢复武三思、袁恕己以前被削减的实封。
  
  寥寥数条,可以窥见女皇死前的心情,也可以看出她最为牵念的身后大事。
30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08:10:46 | 只看该作者

  
  
  
  梅开二度的睿宗李旦,为人宽厚,谦让安恬。先前太子李重俊造反失败后,安乐公主曾经诬陷李旦与李重俊同谋。幸亏中宗还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加害。这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推他上来,他也是推让再三。当了两年皇帝,就说什么也不想干了,让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去过享福生活,优哉游哉。后于开元四年(716年)去世,终年55岁。
  
  为诛韦出了大力的太平公主,一向城府较深,武则天执政时,她一般不参预朝政,始保得平安。从神龙元年起,因遭安乐公主诬陷,从此涉足政坛,与韦后、安乐公主暗地里较量。这次成功灭掉韦后以后,她权力日隆,飞扬跋扈,“贵盛无比”。睿宗每有政事不知如何处理,都要向她请教。
  
  太平公主在朝中内连王公,外结将相,宰相以下诸臣的进退,全在她一句话。史称“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资治通鉴》)。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但是,在太平公主的鼓动下,太上皇睿宗仍然掌握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李隆基虽为皇帝,却是虚置。玄宗与太平公主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碍于姑姑太平公主的实力,玄宗始终瞻前顾后,不大敢动作。太平公主那边却日夜与党羽谋划,准备行废立之事。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初三,太平公主党羽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应太平公主之召,来公主府密谋。经过讨论,定于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军发动政变,废唐玄宗,拥立太平公主登基当皇帝。
  
  大唐的“母权情结”真是绵延不绝!
  
  但是太平公主的这个密谋,被紫微令魏知古侦知,向玄宗做了密报。
  
  公主一方基本掌握了羽林军大权,而这边几乎没有马上可以动用的兵力,事情急如燃眉!
  
  当天深夜,玄宗颁密诏,命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太仆寺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数人,牵出马厩中闲散马匹,率领诸臣家丁二百多人,出武德门,入度化门,出其不意地在皇宫北门门洞内杀死了羽林军将领常元楷和李慈,控制住了羽林军。又活捉了宰相萧至忠、岑义等人,处以斩首。
  
  
  太平公主闻讯仓促逃进圣善寺,在那里住了三天,才又回到家中。太上皇睿宗出面为她说情,玄宗不允。后太平公主被赐死,她的儿子及党羽数十人也被诛杀。
  
  政变第二天,睿宗颁发诏谕,把一切权力完全交给玄宗,自己名副其实成为太上皇。.这年十二月,玄宗改年号为"开元",取“一元复始”之意。
  
  这一年,玄宗李隆基29岁,英姿勃发。
  
  史家普遍认为,自此时起,唐代高层政治中持续了62年的“阴盛阳衰”现象才告结束。
  
  经历了“后武则天时代”三次政变、四位皇帝的波折,尘埃总算落定,此后就由玄宗开启了中国古往今来唯一真正的盛世——“开元盛世”。
  
  
  ( 请看下一节: 41、千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
30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08:10:27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宗一朝倡乱的韦后,不仅淫乱,而且以皇后之尊卖官鬻狱,拼命捞钱。
  
  安乐公主一贯受父母宠爱,中宗复辟后,她也和母亲一样,热衷于卖官鬻爵。只要有人肯出钱三十万,她就可以让父皇写诏敕,交付门下省授官。有时她自拟诏敕,把内容部分挡住,让中宗盖章,中宗也都乐呵呵地答应。她选中了相貌俊俏的武延秀为夫,韦后见女婿不错,竟然强行逼奸。安乐公主知道了也不问,只要能讨母亲欢心就行。
  
  这一对荒唐母女自以为大权在握,无人可以掀翻她们,自此可享百年太平,什么礼义廉耻都不要了。
  
  韦后毒杀老公之后,自作主张立了年仅16岁的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她本人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又起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军。这套做法,显然是想效法武则天,图谋帝位。
  
  但是武则天迈出称帝这一步,是在丈夫高宗的庇护下经营了许多年才完成的,韦后目前的根基怎么能比?韦后母女毒杀中宗一事,可说是愚蠢之极。中宗就是再不济,也是她们最安全可靠的屏障,是她们作威作福的合法依据。中宗一死,屏障立除,人人得而诛之,再无顾忌。
  
  韦氏母女的胡闹,终于激起了一个人的愤怒,这就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李隆基暗下决心要除掉韦后,事先广结宫廷禁军将佐及长安城里的豪杰,与“万骑”帅长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结为死党,相约伺机起事。    
  
  韦后称制后也感觉到,当前最大的威胁是相王李旦,便与安乐公主密议,欲杀掉少帝李重茂,嫁祸于相王,然后将所有的异己一并铲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获悉韦后阴谋,密遣宝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怠慢,马上去告诉太平公主,说道:“今事已急,若再犹豫,吾辈皆死无葬身之地!”
  
  太平公主听到这个阴谋,勃然大怒,表态支持李隆基发动兵变,还命儿子薛崇简相助,去说动内苑总监钟绍京作内应。
  
    就在中宗死后的第18天,黄昏时分,李隆基微服与同党刘幽求潜入南苑中,来到钟绍京住处与其相会;钟绍京忽然反悔,不想打开门。其妻许氏曰:“忘身徇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得免乎!”
  
  钟绍京这才醒悟,连忙出来拜谒,隆基执其手一起坐下。其时羽林将士皆屯驻玄武门,等到入夜,同党葛福顺、李仙凫皆来到李隆基这里,请示号令。
  
  时间接近二鼓,天上流星散落如雪,刘幽求说:“天意如此,时不可失!”葛福顺遂拔剑,带领羽林营几十个心腹,从南苑潜入羽林营,将羽林将军韦璿、韦播、高嵩三个“韦党”杀死,提着几颗首级,向羽林营将士宣布:“韦后耽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韦氏乱国,素不得人心。李隆基的宣示,马上起了作用,羽林军士欣然从命。钟绍京也聚集丁匠二百余人,各执斧锯,随众同行。众人涌出军营,兵分两路,一路攻玄德门,一路攻白兽门。而后在凌烟阁前会合,一齐扑向太极殿。
  
    韦后闻变后,从床上惊起,披发跣足逃出太极殿,想逃到飞骑(皇帝卫士)营避难。半路遇到乱兵,立被斩杀。士卒割下首级,献给了李隆基。此时,安乐公主也被杀进宫的万骑营斩首。
  
  上官婉儿在当时已由婕妤进为昭容,在太子李重要俊事变中受到惊吓,有所收敛。她闻知李隆基发动兵变后,马上见风使舵,带领宫人前迎接,却被李隆基立斩于旗下,死时46岁。
  
  负责禁卫宫中的诸韦和韦后亲信,在这一晚特全部被斩首。次日,李隆基下令紧闭宫门和长安城门,由兵部侍郎崔日用率兵诛杀诸韦,连襁褓小儿亦无免者。
  
  秘书监、汴王李邕娶了韦后妹妹崇国夫人,此时与娶了韦后奶妈的御史大夫窦从一,各手斩其妻,将首献上。可怜那奶妈,做一回老新娘便横遭枉死!
  
  左仆射韦巨源听说发生兵乱,家人都劝他逃匿,他倒还有勇气,说:“吾位居大臣,岂可闻难不赴!”出至街头,即为乱兵所杀,时年八十。
  
    待大事已定,李隆基亲赴相王府向父王谢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庙得以保全,汝之力也。”李隆基遂迎相王入辅少帝。
  
  此后不久的一天,少帝李重茂照例视早朝,太平公主走进大殿,大声宣告:“嗣君(指李重茂)拟让位于叔父(指李旦),诸位以为如何?”大臣中有人事先已与太平公主通气,随即附和,说理应立长君,群臣自然异口同声赞同。
  
  太平公主走到少帝面前高声道:“人心皆归相王,此非孺子之位!”李重茂木然,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亲自动手,强行将少帝拉下。相王李旦第二次当上皇帝,是为唐睿宗。  
  
  可怜少年李重茂被拉下龙椅后不知如何应变,只能流着眼泪走到下首站立,随即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殇帝,又称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拥兵占据洛阳,自行称帝,并封李重茂为皇太弟。但李重福旋即兵败身死,李重茂则不知所终。
3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13:03:53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的天下,那就可以由着中宗和韦后的性子来了。这时候,群臣已给中宗上了尊号叫“应天皇帝”、韦后叫“顺天皇后”,不知他们顺应的是什么天?也许是人间极乐天吧,
  
  这样的昏乱政治,到神龙三年(707年)终于激发了一场大事变。事变的主角,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第三子,乃后宫宫女所生,不是韦后所生,原为卫王。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对国事比较担忧,就趁韦后不在中宗左右时,建议速立李重俊为太子,以固国本。中宗同意了。
  
  待韦后与安乐公主知道后,木已成舟,由是她们对太子极为嫉恨。尤其安乐公主和驸马武崇训(武三思之子),对太子极为蔑视,常呼之为奴。
  
  上官婉儿因与武三思仍然有私情,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李家
  
  这一切,使太子李重俊极感压抑,就图谋政变。他见满朝都是武三思死党,就去找魏元忠、李多祚求援。魏元忠早已没了锋芒,不愿介入。而李多祚则还是直肠子一根,他也恨韦武乱政,就答应参预其事。
  
  景龙元年(即神龙三年)七月,事变爆发。太子李重俊与左御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等,矫诏发左御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于夜半时分直扑武三思府第,诛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亲党十余人。随后又命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父子, 分兵守卫宫诚诸门。太子率兵直趋肃章门,斩关直入,挨个叩门搜索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慌忙逃至中宗和韦后处,报告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大怒,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仓皇逃至玄武门城楼上,躲避兵锋。中宗又命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百余人,于城楼下列队守卫玄武门。
  
  李多祚等领兵至,欲突袭玄武门楼,被守卫兵卒拒挡,不得进。中宗靠在栏杆上呼叫李多祚部下说:“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诈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纷纷倒戈,斩李多祚及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于玄武门前,其余同党溃散。
  
  太子李重俊惊闻败报,率残部百余人从肃章门逃入终南山,准备投奔突厥。中宗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赶。李重俊逃至鄂县西十余里休息,被部下杀死,首级献于朝廷。
  
  中宗犹恨恨不已,下诏将太子首级献上太庙。韦后见死了武三思,心中凄楚,下懿旨说:“将太子首级在三思、崇训父子柩前致祭。”韦后和安乐公主还亲自到灵前吊奠。
  
  这一场大乱,丝毫没影响中宗夫妇寻欢作乐的雅兴,国事还是一片混乱。中宗对韦后也许是怀有内疚太深,真的就兑现了当年的诺言:我若能重见天日,就允许你随心所欲。
  
  韦后想的就是效仿武则天,但其才干不及武则天的百分之一,给中宗出的主意,多为昏招,不过是让荒唐的老公更加荒唐。她本人更是疯狂追求“性福”,除与武三思私通外,还召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入宫禁、光禄寺少卿杨均以善烹调入宫禁,实际都是大开色戒、淫乱宫闱。
  
  韦后的秽行,宫内外传得沸沸扬扬,怕是到了街谈巷议的程度。平民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私通韦后,必为逆乱,把这事捅了出来。中宗当然不信,大怒,命斩之。
  
  时任黄门侍郎的宋璟奏请先审问一下再说。中宗更是冒火,等不及整理头巾,穿个拖鞋就从宫中侧门出来,找到宋璟质问:“朕已下令斩之,怎么还没办!”命宋璟马上去执行。宋璟答道:“人说宫中与武三思有私情,陛下不问而诛之,臣恐天下对此必有议论。”他还是坚持要审问。中宗不许,宋璟也来了火,说:“必欲斩韦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中宗这才稍稍消了气。
  
  后来有几个官员认为夏季杀人有违时令,中宗就改为杖刑、流放岭南。不过,韦月将到了岭南后,还是被广州都督周仁轨给斩了。
  
  这么闹下去,韦后也担心中宗早晚有一天会知道实情,于是就有谋杀老公之意。女儿安乐公主也赞同把老爹宰了得了,待母后临朝,自己好当皇太女,从此把大唐变为母权社会。
  
  母女俩有了共同利益,就日夜谋划,终于在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实施谋杀。中宗突然中毒,暴毙于宫中,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了。
  
  历史上的皇帝,非正常死亡的不少,也有各种各样的死因,但是像这样被红杏出墙的老婆毒死的,怕是罕见。
  
  搞笑皇帝中宗的一生,就享了这五年的福,也够可怜的。他这五年,内政一无是处,有两次对外战争战果尚可,还算是还有一点儿政绩。
30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08:41: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局面,大大出乎张柬之等人的意料,他们当然要反对韦后参政——不能走了一个老的,又来一个年轻的。桓彦范甚至上表说:“臣观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五大臣与中宗、韦后的关系因此渐趋不睦,武三思的拜相,很明显就是中宗在向宰相班子里搀沙子。
  
  武三思是个有韬略的人,他一上来,就大批起用武周旧臣。平心而论,武周旧臣中大有可圈可点之人,比方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等,就连杨再思这样的“两脚狐”,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杨再思位居宰相,但为人恭慎畏祸,从不忤犯他人。有人对他讲:“你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他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
  
  近世的人如果听到他这话,恐怕更有同感一些。
  
  这批旧臣一上来,明显地就有取代政变功臣的意思。
  
  张柬之等这才察觉势头不对,悔不该不听薛季昶之言。他们这时才去劝中宗贬抑诸武,但中宗哪里肯听。张柬之在政变之际运筹帷幄,似无所不能,此时却是一点儿办法没有了。五大臣在背地里叹怨:“主上昔为英王时,诸臣都称其勇烈,我辈信其言。先前不诛武氏者,是为留待主上圣裁,以张天子之威,不想今日弄成此等模样。事势已去,如之奈何?”
  
  武三思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为避锋芒,他进宫的次数就大大减少了。他一不来,韦后就闷闷不乐。中宗受韦后感染,也觉得亲家不来是没什么意思,就几次微服私幸武三思的宅第。
  
  监察御史崔皎知道后,甚为不安,密奏道:“则天皇帝在西宫(上阳宫),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也位居朝堂,陛下怎可轻易出游?”
  
  中宗不但不听劝告,还把此话告诉给了武三思。
  
  武三思是个有韬略的人,他佯做根本就不在意。并且为了减少压力,他和武攸暨都请求辞去新授官爵,不再参预政事——明里不管事了,暗里可以在“赌博俱乐部”里出主意,效果都一样。
  
  中宗同意了,授给了武三思等文职散官。
  
  为平衡两派矛盾,中宗想了个主意,将张柬之等6人和武三思、武攸暨等13人皆列为有功之臣,赐以铁券(功勋牌),只要不犯谋逆之罪,各恕十死。
  
  武三思以退为进之后,加紧了活动,与韦后两人日夜在中宗耳边吹风,说敬晖、张柬之等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武三思建议:“封晖等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之权”。
  
  中宗觉得这明升暗降的办法好,就把政变五功臣统统封了王,史称“五王”。给他们赐了金帛、鞍马,但罢免了行政职务,只须初一、十五各上朝一次,其余时间就回家呆着吧。
  
  张柬之等人知道,现在他们倒成了砧板上的肉了,这可怎么得了。神龙元年五月,敬晖率百官上奏,表示自己绝不能容忍与诸武同封为王!他说,今唐室重兴,诸武王爵依旧,并居京师,这样的事,开天辟地就没有过。他恳请中宗削去诸武王位,以安人心。
  
30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08:40:15 | 只看该作者

  韦皇后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虽然苦了这么多年,但政治野心从未泯灭,婆婆武则天就是她一心想效仿的榜样。现在,好时候来了。中宗一生颠沛,朝不保夕,把那点儿刚烈磨平以后,剩下的只是柔弱和平庸。韦后便和女儿安乐公主一道,在政变后迅速把持了朝政。每逢中宗临朝,韦后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预闻政事。
  
  上官婉儿在此时也介入进来。
  
  婉儿这个名字,美丽而清纯,似乎永远是个少女的名字。她在本书中第一次露面时,也确实是个少女,但岁月更替,如今她已是四十出头了。
  
  她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早就免除了她的努婢身份,长期掌管起草诏令事宜,是一名宫中女官。一度因违忤旨意,犯了死罪,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处以黥面了事。此后,上官婉儿曲意伺奉,更赢得武则天欢心。自圣历元年(698)起,女皇又命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最奇妙的是,武则天下台了,上官婉儿却没有倒,依然负责起草诏令,而且异常活跃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中宗娶她做了小老婆,册为“婕妤”。婕妤在唐的后宫,是仅次于妃和昭容的妃嫔,正三品,比当年武则当年那个正五品的“才人”要高得多了。而且后来又升婉儿为昭容。
  
  中宗怎么会看上她?说来源远流长,据说在高宗驾崩那年,婉儿已是二十年华,与中宗就有了私情。但旋即中宗就被废,这次复辟后,立刻召幸婉儿,圆了多年的干柴烈火之情。
  
  这个上官婉儿,现在可不是个清纯女儿了,在此之前,她就曾与武三思私通。武家的人多不招人喜欢,但这武三思却是相貌不凡,枕席上的一套也很是了得,婉儿对他相当满意。
  
  婉儿做了中宗的小老婆之后,大概对韦后感到有点儿内疚,居然把武三思推荐给了韦后。韦后一见武三思,立即神魂颠倒,两人不免就犯了一些“生活作风错误”。
  
  这关系,全乱套了!
  
  武三思被韦后引入禁中,中宗居然跟他很对脾气,两人常在一起谈论政事。
  
  韦后平日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常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娇,逗武三思嘻笑。中宗则在一旁观察战,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替他们两人计算输赢的筹码。
  
  这位绿帽子搞笑皇帝的胸襟,还是很宽和的。
  
  在此之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成了驸马都尉、太常卿兼左卫将军。这一来,武三思又成了中宗的亲家。这还没完,中宗在韦后的窜掇下,又把武三思提拔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势力,比在武则天时期还要显赫!
  
  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介入,令韦后势力大增,基本把中宗的权力架空了。
  
  这就是“后武则天时期”的乱局。看来,武后当初把中宗废了,也是废得有道理!
  
30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08:37: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薛季昶的这些事儿,是小说家言,当然历史上也许真的可能发生过,因为当时情势确实如此。
    
    由此看来,武则天之所以没有任何异动,甚至有人觉得这和她的一贯作风不符,是因为形势对她来说仍然险恶。中宗是个容易摇摆的人,大臣中有人怀有恐惧感,女皇若有言行不慎,真有可能在各派利益的合力下,拉出去被斧子砍了。因此她的不作为,是明智的。
    
    就这样呆着固然孤苦,但总还是活着,尊位也还保留着。若是被砍了,那就成了女王莽,不仅遗笑、而且要遗臭于后世,那就更不上算了!
    
    张柬之等发动政变,看样子也不是为贪功。在武周一朝里,他们大多深受器重,尤其张柬之、崔玄暐已位极人臣,没必要冒死去搏一个公侯。倒武,应该说是出于大义。但是政变成功后扫荡余孽,防止反攻倒算,这些功课是必须做的。
    
    他们除了贬黜房融、崔神庆等“张易之之党”外,对武周时期的所有酷吏,也都夺其官爵。凡为周兴等酷吏所枉死的无辜者,全部予以昭雪,子女配没者皆免之。
    
    对那个曾在政变当天不肯打开玄武门的田归道,敬晖也主张杀掉。田归道不服,据理力争,认为是职责所在。中宗对这事倒还公允,仅免去他殿中监的职务,令其回家。后来,念田归道毕竟是忠勇可嘉,又将他召回,任命为太仆少卿。
    
    可是,他们放过了诸武。
    
    由于太平公主已是武家的媳妇,加之武三思以前曾对中宗说过二张必为祸乱的话,中宗认为诸武亦有功,所以有所袒护。
    
    中宗君臣的这一仁慈之举,造成了“后武则天时期”的一场连环大闹剧。
    
    在政变后的大封赏中,李湛的提升分外显眼,封爵甚至高过张柬之等人,估计中宗这是为了让他把武则天看守得更紧一点儿。
    
    敏感时期,再无人敢向她通消息。
    
    武则天不知上阳宫外后来成了怎样的世界,否则,她定会慨叹不已,再经历一番冰火煎熬的。
    
    张柬之等以为大功告成,从此名垂青史,再无疑义。岂不知诸武并不是朽木。他们对政变后局势的感觉很不好。
    
    武则天下台,大周消亡,武氏宗庙被废弃,诸武的正统身份骤然下降,成了最尴尬的一族。他们怎能心安?
    
    同时他们也怕中兴五臣说不定在哪一天,会起意“斩除武氏”,因而当然要起而自保。
    
    既然留下了青山,他们就要自己想办法来找柴烧。
    
    此时,有两个女人开始深深地介入了朝政,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位,就是与李显共了几十年患难的妃子韦氏,现在熬出了头,成了韦皇后。另一位,就是上官婉儿。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