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的逍遥津公园异常宁静。三国张辽的那场战役,使这个地方一举成名。今天,我要借这个宝地整理自己的思路,但愿这个思路也能使得我一举成名。 昨晚的《丰田汽车案例》一书,给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日本人在汽车规模生产与营销方面并没有优势,但他们将“生产操作流程”无限上纲,竟变成丰田的战略性武器,并在美国本土市场奇迹般的打败了师傅-福特汽车。 类似奇迹能不能在中小企业的营销上发生?现在企业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产品本身上面。他们研发新的功能、找包装上差异、找概念上差异、在广告语上标新立异…他们天真地认为这些差异将是自己所独特东西,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因而最终会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他们将自己的这种努力称之为“创品牌”,并划归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但是,每年一次的交易会(如糖酒会),对经销商来说一场审美疲劳运动。全民差异化的最后,就是没有差异。创了多年品牌,企业最后还是招不到商,一切又回归“原点”,什么都没有。 企业的老板们,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为什么不能像丰田佐吉那样,独辟蹊径,在自己销售方法上将无限上纲,将它变成一种战略性武器呢? 我能感觉到,销售流程变革将是一个好的方向。 我的朋友观点,营销总监要学生产总监。这对吗?这无所谓对不对,“三人行还必有我师”呢,研究“对不对”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但是,到底要学什么? 我先从“学什么”开始,然后解决“怎么学”,这看起来很符合逻辑! 营销总监与生产总监尽管来自同一厂,但他们是两个领域的两群人,各人专业背景不同、立场不同,在老板面前讲话的份量也不同,他们实质性地交流其实很少。在不少情况之中,他们互相轻视、甚至相互拆台。 我所认识那些生产总监,好像没有一人有胆量对销售总监讲,嗨,伙计!让我告诉你怎样管理销售吧!即使他有胆量,他又能拿出什么让营销总监感兴趣的东西呢? “学什么”的问题不解决,“怎么学”就无从谈起。我发现自己有点偏了。 也许该学习生产的班会制度,大多营销中心没有定期的例会制度! 也许该学习生产的报表制度,很少有营销总监能在半小时内回答财务总监,社会库存多大、经销商的平均出货量多少。 也许该学习生产的团队精神。销售员总是单打独斗,讲得好听是一群美国牛仔,讲得不好听是一群野猫。应导入“全面客户”的观点,树立下游伙伴就是我的客户,我要做好服务。营销中心与财务部、物流部、行政部从来就没有真正合作过。 生产上有质量认证体系(ISO),也许销售也要做一个,应该请LEAN(精益)专家给销售员上堂课,比如讲销售是“一个流”,如何减少销售的“浪费” …… 我知道自己走进误区了。 有些“教条主义”的顾问,跨进企业大门那一刻始,就不知疲倦地“找问题”。凡在他们眼中一切不标准、不完善的地方都得改善。于是,他们辛苦地培训这个、导入那个。自己花了精力,企业也花钱,终于“改善”,文章也写好,很有成就感! 可是,企业的目的难度就是为了“标准与完善”吗?标准、规范与完善究竟是怎样影响损益表的哪几行?为了规范而规范,为了标准而标准这肯定是不合乎逻辑的! 当然,在有些人眼中,顾问的价值只是一种感觉。有些一把手看来,比以前“规范”多了就是价值,他认为这钱花得就值,顾问你收得就泰然。 但对那些格守“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顾问来说,这绝对不是他们的哲学。何况,营销总监都是些人精,他们不关心什么理论与学说,没有实在的利益,你是很难让他改变了。 看来,我的切题的方向是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