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我越来越觉得毛主席的话千真万确。毛主席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管生产就要抓住瓶颈,瓶颈是个纲,其余都是目;毛主席说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生产管理的阶级斗争就是与瓶颈的斗争,瓶颈斗争一抓就灵。”50、60年出生的干部有一个特点,他们总能从毛主席语录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你刚才提到了‘晾干操作场地的面积’,一言惊醒梦中人。我们以前都是将“晾干加料”当成一道工序,我们称叫“加料”。你提到“晾干操作场地面积”,马上提醒我,要将“晾干”与“加料”一分为二。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 “你看,现在瓶颈已转移到“晾干”工序上,我们只要建一个“晾干台”不就解决问题了。多谢,多谢!后天是星期一,我会争取安排你见老板,你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我迷迷糊糊的,搞不清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竟然帮人家大忙。 “见老板就算了,能安排我见一下你们的营销总监吧,我在远程销售管理方法有几个思路不错,在价格上我可以考虑……”我见缝插针地推荐自己的远程营销产品来。 “不忙谈你的远程管理了。你的思路这么独特,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问题,还怕没有订单?讲老实话,我真佩服你,你一点我就…” 我已分不清那些是真话,那些是安慰我。我只知道有一点,酒是喝得差不多了! 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了,我要补写昨天的日记。 我的朋友从未搞生产,为什么他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而别的人却没有?当然,这肯定与毛主席语录没有必然的关系,否则企业顾问与空降兵只要带套《毛泽东选集》到工厂就行了。这背后肯定隐藏了某些共性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符合逻辑的。我起个大早,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写成日记。 首先,他有一个目标,他清楚自己做什么。他的目标就是提高1分厂的产量。每一个企业都有各种问题,我不是为解决各种问题来的,我只关心那些与产量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其他的都不是我的重点。他时刻记住这一点! 有多少优秀的总监,在未进入企业之前,与老板沟通时思路清晰;介入后,限于问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脱身,终难有所作为。半年过去了,老板对他也失去耐心。我边写日记,泥潭中总监的名字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其次,他的“流程”概念特别强。由于有“流程”的概念,他就围绕着 “提高产量”这个目标,从流程的末端后向前“推”,一环“推”一环,他找到了最薄弱的一环。凭一个老销售员的直觉,他坚信“最薄弱环节的产量决定整个车间的产量”。这听起来有点像木桶的“短板”,但我总觉得木桶这个比喻,适合于解释现象,但不容易用它来解决问题。具体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只木桶与一根链条。木桶的椭圆总是画不好,我用红笔打了一个问号,回南京一定要请教有关专家,了解“短板概念”的背景情况。 第三,最薄弱一环(蒸煮机)必须不停工作,一定要将它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做到这一点,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最了解情况。其实,我朋友的所有的点子都是下属免费给的。 第四,瓶颈是个纲,其余都是目。生产的一切要围绕“蒸煮机”而转。两班制(加班制度)、绿色蒸汽通道(其他部门配合)、优先吃饭与洗澡(其他部门配合),这些都是为了蒸煮机这个纲。离开了“纲”,“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不自觉地将毛主席的“路线是个纲,其余都是目”写进日记,因为我太喜欢这句话了。 第五,想方设法增加瓶颈产能。他将一台旧设备引进来,在特色瓜子生产上取得了突破,并减少了大“蒸煮机”的压力。 写到这里,我突然对“点石成金”有了“自己”的认识。这个“点”其实是“支点”。什么是“支点”?瓶颈所在的地方就是“支点”。在“支点”上石头就等于“金子”。为什么,没有它就支撑不了地球。在日记本上,我写下“点石成金”与“点=支点”。自己能“恶搞”一下这个成语,很有成就感。 第六,挑战自我,再找瓶颈,持续改进。我的朋友受我启发,将“晾干”与“加料”分开,就是挑战了传统的模式,他开始专攻新“瓶颈”-晾干工序,就是这个道理。“晾干”搞好之后,下一个“瓶颈”又在什么地方?我有点好奇。我在outlook中做了标志-追踪瓜子集团的下一个瓶颈。 一篇日记写了一个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