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合肥之行,好事不断。我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精力集中于销售流程的问题,做高质量地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我要考虑实施这一方案可能会给营销中心带来副作用。我要先将它们列出来,然后考虑如何消除副作用。 1. 感到麻烦-同一客户将接受同一企业不同岗位人的联系,有销售调度、有销售员负责谈判、有助销员联系发货与收款。客户老板可能会(最起码开始之时)非常不适应,甚至会觉得麻烦。 2. 持续联络问题-大多经销商没有使用电子邮件的习惯,他们大多会把我们的持续联络当成是一种变相的广告邮件,也会反感。 3. 销售费用问题-增加新的岗位,可能会增加销售人员,从而会增加了销售成本。 4. 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导致营销中心发生一连串的震荡,组织架构的变化、绩效考核方案的调整(特别是销售提成制度的变化最敏感)。 5. 人才流失-区域经理、市场经理的岗位职责变化,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员(尤其是关键人员)流失,这可能会总部、区域市场的持续发展带来变数。 …… 我能想到的副作用好像就这么多了。这些多是些现实的问题,我要逐条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我这的这套“新思维”充其量只是个“半生不熟、不成熟的方案”而已,就好像戈尔巴乔夫同志的《新思维》一样。 大多情况之下,顾问提出的所谓“大创意“,其实“半生不熟”,细心的客户不时会提出了异议。于是,双方就开始争吵起来,最后不了了之。异议的本质,在通常下只是客户担心方案实施后有副作用而已。 1. 让客户不感到是麻烦-客户真正需要专业人员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只会搞关系,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客户肯定不会喜欢的。当然,我们也要有效地宣传自己运作模式,让老板知道,发货的事找张三、核销的事找李四,日常联系的事是由老王负责。我们内部要构建一个平台,并保持客户的信息不断更新,同时,要培训各环节的人在客户队伍中结对子,找各自的对接人,不要什么事都去打扰老板。专业的人,各施其职,步调一致,口径一致这对大多机构是一种挑战。我的朋友是对的,我要考虑软件的问题。 2. 持续联络的问题-联络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将电子期刊或报纸办成为经销商(客户)所感兴趣、愿意互动的,而不是企业自吹自擂的工具,这是一个关键。我们要成立一个专门班子、可“聘用”有传媒经验的人担任主编或顾问。有些经销商可能没有使用电子邮箱习惯,可使用报纸形式。总之,保持联络质量,追求互动、控制整体运行费用,这是关键。 3. 销售费用的问题: a) 销售编制结构变化:新的方案中,营销中心分工变细了,增加的是岗位种类(如调度、助理、谈判、助销),但团队规模并没有增加,尤其对高级销售员(指谈判人员)的需要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分流的人员将充实到助销岗位,做深度分销。实施这套方案,控制队伍规模是关键。 b) 奖金总量的控制:分配体系将从“提成制”转变为少数“关键指标”的考核制,奖金的使用总量降低。为了提高团队(调度、文员、谈判)的协同能力,我们要提高各成员奖金中“团队奖”的比重。 c) 出差费用的总量控制:在销售调度的调度下,销售员(谈判代表)的出差是定向的,总部可事先安排车(机)票、可与一些连锁经济快捷宾馆总部谈协议价采购。由于出差人员总体数量与频率降低,出差费用总量肯定得到控制。 d) a/b/c三项直接导致销售费用的降低。 4. 不稳定因素问题: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们惧怕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改革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高层、中层、销售一线广泛建立“共识”,这是至关重要的。要设立一个“试点项目区域”,让营销中心的所有人从试点之中看到希望。而顾问公司的独特作用可能就在这点就容易发挥了。 5. 人才流失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把营销中心从一群“销售牛仔”转型为一台“销售机器”。一般来讲,系统中有了两种人:一种是“建立流程”的人,一种是适应流程的人。我们要对现有的销售人员进行分类,哪些适合谈判、哪些人适合助销、哪些人适合文案与调度。在“共识”的基础上,做好人员的配置,一般不会导致人才流失的。当然,如果有人不认可“销售机器”模式(这些人多是营销中心的高级干部),他们可能就不是未来团队所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