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现了 阿懒这个好帖,很受用!
08年我读7个习惯时,也写了四篇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反求诸己 -- 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一)
今天,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对于 反求诸己 有了更深的感触。
“反求诸己”意指“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该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文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是说,追求仁德的人好比射箭,如果射出的箭没有中靶,不会去责怪那些射中了目标而比自己强的人,而只会反躬自省自己的不足。
同样的观点,也出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一是修己。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责任,也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
要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一切事情的发展,内因起决定因素。我们有时候遇到做事情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这,却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 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二)
在做《领导艺术》课程的“激励”章节时,每次我特别推荐 参与激励。因为我的实践告诉我:
参与激励,虽然成本最低,但效果却总是出人意料地好。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参与是顺应了人性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表现自己。
这样的投其所好,让人们乐于融入到团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人与人沟通、交往的前提是尊重。而尊重不仅仅是口号,更想实实在在的行动。如:给
他人表现和表达的机会、给他人面子等。参与,就是表现自己的一个机会,让对方觉得自己
得到了尊重。
例如:当一个班组长征询 一个普通员工对某工序的改进意见时,这位员工不但觉得
自己被尊重了,且认为上司很看重自己,无形中增加了干劲和责任心。
3、 参与,会让我们的决策更有效。
虽然书中是在讲述使命宣言时,提到“唯有参与,才有认同”。以自己十几年的企业
管理经验,却想得更多。
参与,在我们各种制度、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企业的制度形同虚设,问及高层,回答说:“员工素质太差,执行不下去”。深入
了解下来,发现:制度本身就是闭门造车而成,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制度的制定者,凭着自己
的想象,去制定各种制度规范,完全不考虑执行者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制度公布下来之后,一般有三种命运:
一、没有人执行,但碍于“罚不责众”的观念,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使制度成为虚设。
二、遭到大家的抵制,只好收回,修改后重新发布。但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会造成制度的
朝令夕改,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三、虽然大家反映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但企业用高压和惩罚手段,强行推动制度的执行。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现状,使得执行者在“口服心不服”的状态下敷衍了事。
本来可以做到90分的事情,只是带着情绪做到60分,及格万岁! 这也是前几年流行执行
力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项决策,也需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出发。
决策在确定前,就明确了:目的是什么?如何达到?需要哪些步骤?每个阶段需要哪些
资源?……
对于一个稍微复杂的决策,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需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的建议。
尤其是决策执行人的意见。
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工作,知道哪里难度比较大?哪里有隐患和风险? 每个
细节都在他的头脑中。
如果我们充分征求了他的意见,除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还可使我们的决策更实际、
更有效。
4、参与,让执行变得顺畅。
如果执行人参与了制度或决策的策划阶段,不管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
他就已经跟制度的制定者,变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根据 承诺和一致性原理,
一旦我们做出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个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
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
参与制度或决策制定的人,在执行时,不但会自己认真落实,还会主动为执行排除
障碍,让执行变得更顺畅。
因要准备下午的公益培训,另外两篇我就直接发链接了。欢迎指点:)
积极主动-- 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三)http://suping4020.blog.sohu.com/94078894.html
品德才是沟通的利器—读《七个习惯》有感(四)http://suping4020.blog.sohu.com/943334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