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麦凯 - 

[读书评论] 钟茂森《细讲论语》(详实解读中国人的圣经)全新版连载)

[复制链接] 159
回复
399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1
发表于 2011-8-5 11: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1:01 编辑

圣人示现 我辈可行
    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他证得了圆满。他在这一生给我们示现,三十岁就成道,就证得“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他成佛了。孔子七十岁还没证得的境界,释迦牟尼佛何以三十岁就证得?当然这与过去生修行有关。释迦牟尼佛也是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修行,修到这一世他就能够圆满,示现出圆满,释迦牟尼佛是生而知之。我们中国有没有像释迦牟尼佛的圣人?有!唐朝出现一位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第六祖,他二十四岁也证得释迦牟尼佛的境界,“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是观世音菩萨讲的,“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怎么证得?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所有的障碍,都来自于妄想分别执著。任何的相产生了,我们在这个相中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成了障碍。相本身没有什么障碍,只要不起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当下证入。相哪有妨碍?《华严经》讲,“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相不会产生障碍,产生障碍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观世音菩萨讲了六个相,动、静、根、觉、空、灭,这都是相,在这些相里,稍一动心,稍有执著,我们就住在里面。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返闻闻自性,六根往自性中流入,一层层地入,一层层境界突破,到最后就圆满证得自性。证得自性的人,就是《大学》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圆满了,为什么?因为明德本来具足,天下和自己是一。这是我们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与孔子《论语》里所说的来比照,了解这里面的理、事、境界,我们就知道要怎么修。下手之处,先要把执著里的恶断除,断恶修善。孔子讲择善固执,择善固执还是执著,没错,这是第一步断恶修善,把恶断了,剩下就是善,但是不能住在善里,把善也要放下,心才清净,这是把执著放下了。
    《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行布施是善,要不住这个善的相。把执著放下了,进而断分别,再断妄想。我们凡人要断妄想不容易,能断分别执著就不错了。孔子一生断了分别执著,妄想断了没有?没断,但是这个境界已经非常高了。颜回讲,老师这个境界的高远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子对孔子的景仰。菩萨的境界,确实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我们不是这个境界,根本不知道他的落脚处。孔子给我们很简约地拈出来,说明了一下,让我们生起向往的心、效法的心、好学的心。孔子能一生达到的境界,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达到。圣人之所以出世,就是来帮助众生提升的,如果众生达不到,他不会来示现,否则,那不等于吊我们的胃口?我们也可以达到,他才这样示现,所以我们要努力上进。先从有志于学开始,立定志向、勤学不辍、锲而不舍,总有学得成功的一日。至于说我们的境界到达哪一个地步,我们不需要去想太多,想也没用,想也想不出来,就是一味地学下去、修下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真诚心。能像孔子那样达到而立、不惑、知天命和耳顺,再往上,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还是有一部分人能达到。所以整个圣贤之学,是自己不断修正的过程,这叫实学。我们学儒、学佛,要从事实学,不是只在文字语言上得到点知识而已,那不是学儒、学佛,充其量叫儒学、佛学,是做学问,搞学术研究。你可以拿博士学位,可以写书,可以当教授,但是能不能真正像孔子那样,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未必了。所以真正要从心性上下功夫,提升自己,就不枉费孔子一生给我们示现教学的苦心。愿我们同仁共勉之,一起努力。
92
发表于 2011-8-5 11:0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1:07 编辑

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问孝  子曰无违
    这一章是讲孝道。“为政篇”里从这一章开始,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是讲孝道,是不同的人向孔子请教,孔子答复孝道的意义、含义是因人而异,虽然讲法不同,可是统统都是孝道,是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做答复。这是孔子善于教化、因材施教,对治不同人的毛病,他就讲不同的话。此章是孟懿子来问孝。根据西汉孔安国的注解,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是他死了以后,后人授给他的。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孟孙氏的后代,鲁国从鲁桓公以来,有三大家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的族长,称做大夫,在《论语》里都有向孔子来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愈到后来权势愈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所以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孟懿子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叫仲孙貜。在春秋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仲孙何忌,要师从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孔门里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里没有讲到孟懿子。孔安国的注解里,只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的弟子,这也是事出有因。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自己建了都城,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因此《弟子传》里他没有名分。
    此章是他向孔子问孝,孝道是什么含义?孔子回答他说,“子曰:无违”,“违”是违背的意思。朱子在《集注》里讲,“无违,谓不背于理”,不要违背天理。天理,在我们人间的相状,具体就表现为礼节、礼仪。所以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孔子用“无违”两个字来答复孟懿子,是教导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因为他的父亲给他的遗嘱,是让他向孔子学礼,如果违背父教,不能学礼、不能遵礼,就是不孝,所以用“无违”来回答他,这个回答非常简单。后来樊迟,孔子的弟子,名须,“樊迟御”,他为孔子驾车,“子告之曰”,孔子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孔子又把这件事提起来,朱子解释说,“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孔子回答完孟懿子之后,他知道孟懿子没听懂,未达就是没有真正通达明白孔子讲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如果他真明白了,之后也不至于做出违抗老师、违背礼仪、制度的动作,他抵抗堕都。孔子知道孟懿子未达,一点都没明白,未达是他都不能问,连问都问不出来,“恐其失指”,唯恐孟懿子不了解“无违”的意思,“而以从亲之令为孝”,不了解“无违”正是服从父亲的遗教,所以就告诉樊迟,希望樊迟将来方便的时候,再向孟懿子去解释。所以,孔子对向他求教的人非常负责任,虽然当时回答孟懿子的话,他不懂,但是孔子还叫自己的学生有机会再向他去解释,好让他真听明白了,就能够落实。
93
发表于 2011-8-5 11:1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1:13 编辑

樊迟问孝  夫子详陈
    孟懿子是鲁国的贵族,假如他真能够遵礼、行礼,这也是鲁国的福分,鲁国也就能够昌盛起来。结果樊迟听了孔子说“无违”,他也没听懂,所以他也来问。“樊迟曰,何谓也”?就是“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用三句话来解释这个意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这里我们看到,学生向老师学习,一定要谦虚好学,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樊迟和孟懿子两个人的表现不一样,孔子说的是同一个道理,什么是孝?“无违”就是孝。两个人都没听懂,孟懿子没听懂,他不接着问下去,为什么?大概他是贵族,孔子是平民,虽然孟懿子的父亲仰慕孔子的德行学问,要求自己的儿子向他学习,可是他并没有真正生起那种至诚恭敬的心来学。问一下,听懂了,很好,听不懂就算了,没有真正求深解义趣的那种好学的态度,所以他不是真正的学生。樊迟听了之后不懂,和孟懿子一样,可是他能问。这一问,孔子就解释出来,大家也就更加透彻明了。所以不懂一定要问,特别是有老师、善知识在身旁时,不能碍于面子,对一般人都要懂得不耻下问,更何况对孔子、对圣人。孔子解释了三句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子解释说,“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生,事之以礼”,事是事奉,父母在生时,我们要事奉父母,以什么来事奉?以礼,对父母要礼敬,心要恭敬父母,言语、动作、行为统统要符合礼,为人子之礼,这是生事;葬祭是父母死后,要依葬礼、祭礼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提起报恩的思想,这是讲到事亲的始终。
94
发表于 2011-8-5 11:1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1:19 编辑

事亲始终  至孝尽礼
    朱子讲事亲的始终,始是开始,父母生了我们,孝道从此而生;父母走了以后,我们以葬礼、祭礼来思慕父母,这是终,但是这个始终只是一世而已,其实孝道是无始无终的。《孝经》里讲“孝无终始”,也就是无始无终,为什么无始无终?孝讲的是义理。人未出生,孝的天理宛然已在,不因我们的出生才产生,不因父母去世而终了,所以孝之道、孝之理,它是不生不灭的。在理上讲不生不灭,在事上讲也是不生不灭,也是无始无终的。人未出生前,甚至未投胎前,孝心就已经有了,孝心是人与父母一体的心。孝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底,老是代表父母,子是代表儿女,父母和儿女是一体,这是孝。宇宙一切的众生,本来就是一体,怎么说是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才有这个一体?所以孝的理和事都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父母去世以后,葬礼和祭礼都是表达我们的孝心,而我们的孝心也不因父母不在了就没有了,还是一体。不仅跟父母一体,跟一切万物、众生都是一体。老子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真正入这种境界,这个孝才能叫圆满。对我们常人而言,要不断地培养一体的心,使之逐渐地扩大,保持永久。所以孔子只用生和死这两方面,来诠释我们如何尽孝。实在讲,一个礼字贯穿了始终,礼是什么意思?朱子解释,“即理之节文也”。礼是天理的节文,天理是永恒的,不因时空变化而变换,它没有生,也不会灭。在我们人间,总有可以表现、落实、运用的一套礼,所以叫理之节文。人只要处处循礼、遵礼,克己复礼,才能够慢慢地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来,回归到与天理同一体的这个境界上来。礼教乃是圣人方便的一种教化,它的目的还是让人们回归自性,恢复宇宙本来一体的面目。朱子讲,“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这是讲我们这一生,没有讲过去生,也没有讲来世。朱子说,这一生我们事奉父母,自始至终,就是从出生到最后,不仅是到父母去世这个时刻终结。为什么?父母去世后,我们还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还要尽孝。什么时候终?我们自己去世了,那叫终。从我们生到我们死,这是自始至终,也就是一生都要依礼而行。于礼不苟,苟是苟且,没有丝毫违背礼,这才是真正的尊亲到了极点,这是至孝。
    “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朱子把这个背景介绍出来。在孟懿子的那个时代,鲁国是三家专权,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僭礼,僭是违越,违越礼制。孔子为了教化孟懿子,说无违,不能违背礼,是警惕他。但是孔子讲这个话,讲得非常有艺术,对孟懿子不能够赤裸裸地批评他,讲得很含蓄,语意浑然,话里面的意思点到即止,但是却又涵盖了整个孝道的全体,这就是说话很艺术,叫契理契机。在理上讲,无违两个字确实包含了整个孝道,一丝毫不欠缺;契机方面,是专对孟懿子讲的。所以这个道理并不专为三家来说,这是圣人之言,这种语言,它不仅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可以传世。孔子说,“生,事之以礼”,父母在生的时候,为人子以礼事奉父母。邢昺的《注疏》里引《礼记·曲礼》讲,“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就是这个意思。《弟子规》里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完全出自于《礼记》。我们对父母的衣食、温饱,生活各方面都要照顾备至,一切都要合乎礼制。礼全写在《礼记》里,还有《仪礼》。儒家讲礼的著作非常多,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讲道理的有三百篇,都是讲礼,讲具体威仪的有三千。这个礼是讲相,有很多很多,如果用一个字来归纳就是敬。《礼记·曲礼》讲,“曲礼曰,毋不敬”,这是一言而蔽之,把整套礼制概括出来了。所以对父母一定要孝敬,没有敬就不孝,所有的礼都是形式而已。
“死,葬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以礼来办理丧葬事宜。譬如给父母备好棺椁,办丧事,我们现在很少用土葬,一般都是火葬,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骨灰得到之后,供奉在适当的地方,等于过去挖一个墓地葬了父母,现在我们用骨灰盒。过去对于丧葬确实有一整套完备的礼,现在时代变迁,过去的很多做法,现在不再适宜,可是又没有制定出一套礼制,人们都各做各的,不知道怎么样去行这个丧礼和祭礼。“祭之以礼”,父母死了以后,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孝经》里讲,按照每一年固定的时日来祭祀父母、追悼父母。这些礼急需恢复,它是表达人们对于父母、祖先的孝思,能尽孝思就能尽人伦,能够敦伦尽分,就能处理好家里的各种关系和社会上的各种关系,社会就能和谐。人人都能尽到本分,社会就能繁荣、安定。我们希望和谐社会,礼仪一定要恢复,要去研究、参考古礼的精神,制定一套适合现代的礼仪来推广、来教化,这件事由国家政府来主办会比较容易落实。如果一个国家的礼制没有了,如孔子说礼崩乐坏,这个时代叫什么?叫乱世。当时孟孙等三家越权违礼,孔子非常痛心,常常有批评,譬如《论语》里讲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是天子用来祭祀的礼,鲁国是诸侯国,一个诸侯国的大夫怎么能用这种礼?僭礼僭得太离谱了,所以是忍无可忍。
孔子对孟懿子的这个回答,也是在点他,真正尽孝就不能违礼,他的父亲临走的时候教他学礼,所以不能做出违礼的事。也就是说,他应该把他的权交回给国君,一个大夫,怎么能站在国君之上,权力比国君的还大?这不符合礼。君为上,臣为下,这才是礼。朱子又引胡氏,南宋初年胡寅,字明仲,他的话,“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胡氏的第一句讲得好。人想要孝其亲,对父母尽孝,这个孝心无穷,孝无终始。孝是理,理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超越一切时空,这是无穷。无穷的理体是什么?是我们的自性,也是宇宙的本体。我们行孝是顺着自性的性德,所以能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能成为圣人。“得为”与“不得为”两方面,孔子讲要以礼事亲,礼是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得为而不为,是应该做的不做;不得为而为之,不应该做的做了,都属于不孝,都属于违礼。胡氏讲,“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这个解释有点片面,他说礼只是着重在所得为者而已,就是应该做的。《礼记》里记录了很多礼,都是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他认为,无违就是一定要遵循着礼,遵循所定下来的这些条则去做,这是无违。“不得为”,就是不应该做的,我们不能做。如果是《礼记》里没有写的呢?我们用什么来判断,怎样叫无违?那我们应该用天理。
    朱子讲的礼是理之节文。能写出来的叫理,没写出来的呢?还是天理。天理怎么判断?最简单的方式,用我们的良心,天理良心。人人都有良心,为什么有良心?因为天理无处不在。譬如事情来了,这个事情可能在礼里没记录、没说明。可是我们能马上判断,这个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用什么判断?用自己的良心。这个良心的功能就叫明德,自性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判定是非善恶。它的标准是符合自性的性德就是善,违背自性的性德就是不善。自性人皆有之,所以这个判断的能力人皆有之。孟子讲,“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知道做坏事不好,当然也知道什么是坏事。但是如果我们的物欲等各种欲望很重,良心也就被蒙蔽得很重,就会出现恶念恶行而不自知。这是因为烦恼、欲望、习气太重,把我们的良心深深掩盖在下面,能力透不出来,这就很可悲。不知道自己在作恶,就是孟子讲的近于禽兽,自己迷得太深了。如果我们能够从格物下手,真正断除自己的欲望、烦恼、习气,我们的良知良能,就会逐步显发出来,这就是格物致知,知是良知。我们能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善恶,这是良知。礼是帮助我们格物致知,恢复良知,明其明德,回归自性的。所以不能够拘泥于那些条文,写下来的我们才遵守,没写下来的我们就恣意妄为,这本身就是违礼。礼是敬而已矣,不敬人、不敬事、不敬物,都叫违礼。
95
发表于 2011-8-5 11:2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1:25 编辑

克己复礼  孝亲无违
    蕅益大师的《点睛注解》讲,“克己复礼,方能以礼事亲。违礼,即非孝矣”。克己复礼是孔子教诲颜子的,颜回向孔子请问,仁是什么含义?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四个字,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格物。复礼的复是恢复、回归,恢复礼、回归礼,孔子用“复”字,就把意思透出来了,礼本来具足,本性中本有,不是外面学来的。我们恢复它就行了,不是增加一点什么,恢复就行,这叫复礼。怎么复礼?克己就能复礼。礼为什么不能彰显出来?因为有烦恼、有习气、有欲望,这些东西隔着、挡着、障着,现在把它们克服掉、去掉,就是格物致知,格掉这些物欲、烦恼,我们就能恢复本有的良知、恢复本有的礼,这时候方能以礼事亲。我们孝敬父母,要做到无违。蕅益大师讲违礼,是违背自性,无违是顺应自性、回归自性,我们才真正克己复礼,这时候我们孝顺父母,就没有任何过失,我们的孝道才能圆满,违礼就不孝。若不是真正成圣成贤,礼就有欠缺,我们的自性就不能圆满地显露,性德也是明德就不能圆满地恢复,还是非孝。《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是终极,最顶点。立身行道,是我们要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成圣成贤自然能扬名后世。扬名于后世,不是今世,如果有心想这一生扬名,想出名,这是名闻利养之心,名利心,怎么能成圣成贤?这是物欲,我们要把它格掉。
    孔子,他不是希望自己成名,一心只是想推行圣贤之道,他扬名于后世。到了汉朝,汉武帝重用董仲舒,董仲舒推荐儒家学派,这时孔子才被尊为至圣先师,大家都向他学习,扬名于后世,这是真正显耀自己的父母。我们讲到孔子,就想到孔母是圣母,孔父是圣父,孔子的后裔都沾了孔子的光,历代帝王没有不尊重孔家的。所以要从无违开始,以礼规范自己,一点一点地恢复自己的本性性德,最终成大圣,孝道就圆满了。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补注》说,“一部孝经,三言尽之”,把孔子讲的话和《孝经》联系在一起。三言就是三句话,哪三句?“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实一部《孝经》,这三句话就全概括尽了。蕅益大师讲的克己复礼,也是这三言,三句话概括尽了圣贤之道。《孝经》我们曾经讲过两次,一次是四十个小时,详讲;一次是十八个小时,简讲。《孝经》里的道理很深刻,实际上它不仅是讲修身,已经讲到治国平天下。《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么做?用孝道,以孝治天下。《孝经》讲的道理深刻,那我们怎么落实孝道?还是在《弟子规》。我们的恩师讲,《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它教我们怎么落实,讲得非常具体、详细。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弟子规》就教我们修身,很具体的修身。怎么齐家?《朱子治家格言》,是一个齐家的宝典,齐家还是讲修身。《孝经》是继续地提升、阐发,教我们如何治国平天下。
    这三部,《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如果用一个字来贯穿始终,就是一个孝字。以孝修身,以孝齐家,以孝治国平天下。具体落实就以一个礼字来贯穿,孔子讲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弟子规》里的“入则孝”就是讲这三件事,事之以礼,父母在生时,从“父母呼,应勿缓”,一直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都是父母在生的时候,事之以礼。《孝经》里讲“事亲五致”,从五方面来事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弟子规》里也详细地说明了这五条,“居则致其敬”,在家对父母要致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教敬,“居则致其敬”。
    《弟子规》“入则孝”里从“冬则温,夏则凊”,到“号泣随,挞无怨”,都是讲“养则致其乐”,奉养父母,一定要让父母生欢喜,怎么做?这里讲得非常具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是“病则致其忧”。这些是父母在生时,事之以礼,具体的礼就用《弟子规》做标准,如果讲得太高深,现代人没有耐心学,而《弟子规》平实易懂,过去孩子就开始学,现在做成人也得补这个课。葬之以礼,就是“丧则致其哀”,“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这都是讲葬之以礼,也就是尽自己的哀思,父母过世三年当中,常常因为怀念父母而哀伤悲咽;居处变,不能贪图享受,夫妻要分房,甚至不能住在自己家里,古人是守墓三年;酒肉绝是不能吃肉喝酒,要吃素,这是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经》讲“祭则致其严”,《弟子规》讲“祭敬诚,事死者,如事生”。祭祀的时候,祭神如神在,像父母在生一样,用事奉父母的孝心去祭祀。更重要的是不忘父母的期望,努力地修身齐家,光耀门楣,立身行道,成圣成贤,圆满大孝。
96
发表于 2011-8-5 14:4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4:43 编辑

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武伯问孝 子曰忧疾
    这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的含义。朱子解释说,“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也是孟孙家族,他来继承他父亲的地位。前面讲的是孟懿子问孝,现在是他的儿子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讲,“父母惟其疾之忧”,为什么回答的不一样?这都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他的问题、他的根性,以及他的毛病习气,这么回答是为了帮助这个人觉悟。孔子的意思,朱子解释说,“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这个解释很好,说父母都爱儿女,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关怀无微不至,对于儿女的身体,更是关心,唯恐儿女有疾病,所以常常以为忧。“惟其疾之忧”,“疾”是疾病,“其”是儿女,也有注解说是父母,也未尝不可。
97
发表于 2011-8-5 14:4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4:49 编辑

谨身守德  不行不义
    朱子的解释很有道理,说父母担心儿女有病,常常会忧虑,正所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体不能有病,我们的道德、德行也不能有病。“人子体此”,做儿女的体会到这一点,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父母忧虑我们的身体,那我们自己也要懂得保养好身体,不能生病,生病就会让父母忧虑。有这样的一个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守身跟守德是一样的,守身的意思很广泛,不仅身体没毛病,道德也不能亏欠。因此一言一动都非常谨慎,不敢骄慢、放逸,这叫守身,就怕身有瑕疵、德有亏欠,怎么能叫孝?真正有这样的一种谨慎的操守,念念以父母之心为心,就可以称为孝。朱子又提到另一种说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前一种说法,是儿女为了不使父母担心,所以守身谨慎,不让身有疾病,也不让德有亏缺,这种谨慎的心,叫孝。第二种说法,也说得很好,说为人子,不可以使父母忧虑我们德行有亏欠,自己不能陷于不义,陷于不义就是“德有伤,贻亲羞”,父母对我们能够放心,知道我们不会干坏事,不会缺德,能够念念修养自己做君子、做圣贤,父母还有什么忧虑呢?如果说有忧虑,可能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可能会有病。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万一得了病,会让父母忧虑。除了得病让父母忧虑以外,其他的都不会让父母忧虑,可见得这位孝子,德行几近于完美了,这才叫孝。这两种说法都很好,两种说法都终归到一个德字。自己不能有任何不义的行为,才不会让父母忧虑,除了身体有病,其他一律不会让父母忧虑。这种说法在何晏的《论语集解》里,他引东汉大儒马融的说法,“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然后父母忧之耳’”。朱子在这就是引《何晏集解》中马融的这个说法。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我们的师公李炳南老先生,在他的《论语讲要》里也赞成这种说法。孟武伯出身贵族,从小就有骄奢淫逸的毛病,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是一个纨绔子弟。孔子在这里点他,点得非常委婉,“为人子要做到孝道,除了身体有病之外,其余都不能使父母忧虑”。换句话说,如果你有诸多不义的行为,这叫大不孝。当然这句话没点出来,话里带着话,这是圣人言语的艺术,对于孟武伯这样的人,不能讲得太白,点到即止。若讲得太白、太直,会引起他的怨恨,不就自找麻烦吗?他不能改过,反而对你怨恨,严重的甚至还会起谋害你的心,不是让他造更重的罪业吗?所以孔子回答得非常委婉。他听懂了,当然就能改;他若是听不懂,应该会来问。他若是不问,那说得再白、再直,也没用,他不想学。所以跟圣人相处,一定要有谦卑恭敬的心,才能真正得利益,否则圣贤老师讲的意思,我们都没听懂,更不要说去落实了。
98
发表于 2011-8-5 14:5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4:57 编辑

成就圣德  圆满孝道
    蕅益大师在《点睛注解》里说,“此等点示,能令有人心者痛哭”。这句话讲得非常平实,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已经感觉到蕅益大师那一分孝心。孔子讲得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父母惟其疾之忧”,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儿女,常常为儿女忧虑。自从儿女呱呱坠地以后,父母的忧念就没有断过。古诗有曰,“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到了一百岁,他的儿女八十岁了,父母还一直在忧念着八十岁的儿女。这讲得很形象,说明父母对儿女的忧念,是永不止息。到什么时候才为止?父母断气了,再也不能忧念了,这才止息。所以古诗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这两句诗,我们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那种关怀。父母对儿女的帮助,辛勤的劳动,像春蚕吐丝,一直吐到死为止。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燃尽了,这个贡献才能停止,父母对我们不都是这样吗?父母的忧心、关爱,可有一时一刻停止过?孔子只是讲,“惟其疾之忧”,儿女有病,当然是忧虑。儿女没病的时候,其实父母的忧念也没有停止。所以蕅益大师讲,想到这样的一个状况,“有人心者痛哭”,对于父母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恩大德,想到此地都能痛哭流涕,马上要提起尽孝、报恩的心,不能等待。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想要尽孝,时日无多。父母如果还在,赶紧抓紧机会,尽心奉养,事之以礼,不要等到父母过世了,只留下遗憾。父母过世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父母之恩,这种不忘恩的心时刻不能间断。
葬礼和祭礼,是有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报恩心,念亲的心,这是用形式来表达,用这种礼,但是内心中没有一刻停止。蕅益大师父亲早逝,他生前也是一位孝子,母亲也是一位念佛人,支持他出家。蕅益大师二十四岁出家,到二十八岁那年母亲病得很重,虽然他出家了,还是回到家里,并且四次割股疗亲。就是把大腿的肉切下来做药引,为母亲治病。这种孝心,难能可贵。很可惜,他母亲最后还是去世了。大师悲痛欲绝,从母亡那天就开始守孝,丧事办完后,就到了深山里闭关,等于守灵一样。在关房里用功修行,参禅念佛,求生净土,用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母亲,闭关三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完全做到。在关房中,他生了大病,当时就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在关房里生病,虽然父母不在世,他也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父母惟其疾之忧”,儿女有病,父母最忧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蕅益大师真做到了,除了身体有病之外,他的德行、学问各方面没有让父母忧虑,这真是大德。后来病好了,出关了,给他母亲撰写了“拔济启”,求拔济、超度的一篇启文,为他母亲发愿,写了一篇“发愿回向文”,都非常感人,留在他的弟子为他结集的《灵峰宗论》著作里。
    孝子能真正做到德行无缺,除了疾病以外,没有让父母感到羞耻和忧虑的,可以说是几近于完美。蕅益大师是真正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念佛往生净土,往生就是不退成佛。成佛,是真正的圆满大孝。佛身体没病,不仅德行全体圆满了,身体、身相,一切能力、智慧都圆满,父母真的一点都没忧虑了,所以佛家的教育还是孝道的教育。假如我们有一丝毫的缺陷,没有圆满,还是对不起父母,还是让父母忧虑,还是不孝。就连等觉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没破尽,严格来讲,还是对不起父母,孝道还是不圆满。什么时候孝道圆满了?成佛了,这才是孝道圆满。儒家说的成大圣了,这个大圣的地位、境界比孔子所证的还要高。前面我们学习了孔子这一生的年谱,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过程,后人把他称为大圣,可是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说自己怎么能称为圣人,因为他知道上面还有更高的境界。佛家讲的才是圆满,成佛了就没有丝毫欠缺了,那是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圣人。
99
发表于 2011-8-5 15:0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5:02 编辑

第七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  子曰敬养
    这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问行孝之道。“子游”,朱子解释说,“孔子弟子,姓言,名偃”,言偃。这位弟子是孔门四科里文学最好的,子游、子夏两个人的文学最好。孔门四科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虽然子游的文学第一,但他没有问文学方面的事,他问的是德行,孝是德之本,孔门四科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所以文学也是以德为本。没有德行的文学,怎么能称为真正的文学!所以子游问孝,也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启示,文学工作,就是我们讲的从事精神修养、艺术创作的人,必定是以德为本,为弘扬道德服务的。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朱子说,“谓饮食供奉也”。在古代,“养”的古音是读“样”,我们这里用今音,比较容易懂,养就是奉养。孔子说今之行孝的人,今是现在,当今社会,他们以为行孝就是能养。“是谓能养”的“是”,邢昺的《注疏》里作“唯”字讲;“谓”是说,“是谓”就是“唯说”,今之孝者,唯说能养,只是说能养父母就行了。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这个语气一转,后面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养何止是为人子,“至于犬马”,狗和马这些家里养的畜生、牲畜,它们都是为主人服务的,狗能看家,马能当坐骑,这些牲畜都能以它的体力来奉养主人,这也叫能养,“至于”,是把为人子能养父母跟犬马能养主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讲,让我们通过这样的类比,了解孝到底是什么含义。
100
发表于 2011-8-5 15:07: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8-5 15:08 编辑

敬爱备至  养亲心志
    “不敬,何以别乎”,犬马能养主人,但是它不知道敬主人,它只是完全地服从,是被驯服的。它不会主动想着,主人还有什么其他需要,就做它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人不知道对父母礼敬,“生,事之以礼”,只是给父母一些基本衣食需要,或是更好的物质供养,而不能恭敬父母,这跟犬马又有什么区别?犬马是养主人,我们为人子是养父母,以此来类比,突出“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恭敬父母,我们为人子的跟这些畜生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对父母不敬,跟这些养主人的畜生,跟犬马没什么区别。这是孔子讲的不客气的话。所以,孝养父母,最重要的是有恭敬心。把犬马跟人子做比喻,突出孝道的真正含义,在一个敬字。敬是在心,不敬就跟畜生没啥区别了,所以孝养父母着重的是心地上的尊敬。前面孟懿子问孝,着重在事相上的礼,有其事必有其礼,有其心必有其事,心里有敬了,身体的动作必定符合礼,孔子的答复是相贯通的。这是一种说法。
    在《论语集解》里还有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也很好,它不是把人子跟犬马来做比喻、类比,是把父母跟犬马在一起类比。《集解》里说,“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人养犬马这些畜生是养,养父母也是养,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就在于敬与不敬。如果不尊敬父母,不能事之以礼,不能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奉养,那真的跟养狗、养马没有区别。这是把犬马比喻成父母,讲得就更加深刻、更加厉害了。朱子说,“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狗、马这类畜生,每天等着人养它们,给它们喂食,给它们衣食温饱这些物质的供养。现在人养宠物,更是关心备至,还有小狗、小猫穿的衣服,每天给它们洗澡,病了就上宠物医院,这都是养,跟养其亲有啥区别?如果养父母没有尊敬心,真的没区别,这是给我们深刻地说明不敬之罪。如果我们以养犬马之心养父母,那叫大不孝、大不敬,怎么能是孝?这是孔子深刻地警醒我们,不要会错了孝道的意思,以为养父母就是孝,大错特错。当然不养父母更是不孝,养父母在于敬。
    曾经有一年的母亲节,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节前《广州日报》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一些企业家和大款,记者问他们,“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打算怎么报答你们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些做儿女的就说,“我要赚更多的钱,给母亲买一栋别墅,买一部洋车,来奉养我的母亲”。记者然后又去采访这些企业家和大款的母亲,“您希望儿女怎么孝养您?”这些母亲都没有说要洋房、要洋车,他们回答的话都很相似。什么话?“希望我那孩子不要太忙了,母亲节的中午能陪我吃顿饭”。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连这个话都说出来了,证明她的孩子很少跟母亲一起吃饭,恐怕一年都没能来探望母亲几次。母亲不是需要吃这顿饭,物质的需求是其次的,她需要的是陪伴、恭敬、尊重,需要的是儿女来养她的心。有的人就认为,我每个月给母亲钱用,已经算不错了。这话也不能说错,因为什么?在现代真的算不错了,有些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把父母看得比犬马都不如,古人至少能养父母之身,现在能拿钱供养父母,真算不错了。假如我们拿很好的物质来供养母亲,但是没有恭敬心,跟孝道的标准差得就很远,为什么?孝,着重在敬,能敬父母才叫孝。所以奉养父母的时候要深爱婉容、和颜悦色,让父母生欢喜心,这是养父母之心。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希望,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人,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皆然,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争气,做个有德行、有学问、有操守、被社会大众尊重的人。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是养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