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钟茂森《细讲论语》(详实解读中国人的圣经)全新版连载)

[复制链接] 159
回复
397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6-14 18: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语》一书,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注重修身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商后宋国贵族。孔子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司职吏(管理畜养),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不为时君所用。归鲁著书讲学,编订整理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文化典籍。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孔子享寿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边上(今孔林所在地)。弟子服心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孔子儿子名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著《中庸》。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儒家学问是对古圣先王文化道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孔子一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恢复建立大同之治,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历朝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后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赞誉和“德侔天地,道观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推崇,是对一代圣人一生最好的写照。
《论语》成书的时期正值礼崩乐坏的东周乱世,社会无序,天子失位,五霸僭越,诸侯兼并,臣弑其君、家臣弑大夫的情况时有发生,生民涂炭,血流飘杵。孔子目睹当时社会乱相,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的上古(尧、舜、禹)时代,心向往之。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先王之道,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敬天爱民、广行仁政的教化工作,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乐、社会和谐的礼乐文明。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足见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此次《论语》细讲,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迄今为止,他已经讲习经典2000多个小时,其中集结成书的有中国文化的三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十三经之首的《孝经》,四百年来治家经典的《朱子治家格言》,被奉为修心改命的家训典范《了凡四训》,四书之一的《大学》,女四书之一的《女论语》,传统文化演讲辑录《找寻中国精神》和《中国精神》,更有广为流传的钟博士母子几十年人生实录《母慈子孝》,这些研习报告涉及到为人、处事、学业、道业,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所以成书之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本次《论语》细讲,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博士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
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的阐发方面,师承台湾儒学深厚的李炳南老先生,他著有《论语讲要》;另外,明末清初佛门的高僧,净土宗的第九祖蕅益大师,他对儒家学问也是学养功深,而且是一位明心见性开悟的大德,他留下一部《四书解》,其中注《论语》的叫《论语点睛》;还有,民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江谦先生,曾经对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有一个《补注》,我们也用来作为依据。换句话说,文字训诂方面,本书主要依朱子的批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讲要》、蕅益大师的《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当然,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本书也兼采众家之长。
至于读论之法,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真正的学以致用,还是要从我做起,从内化自身修养做起,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古人特别着重于“学问贵在变化气质”,而实现气质的变化,要“先跳进去”然后“再出来”,即在学习中要把教材当做剧本,自己则成为剧中主角;不仅读诵受持,更主要的是为人演说。“经典就是生活”,真正学习经典,应当有一种承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要让人看到经典不是谈玄说妙,它不仅仅是圣贤人的生活,也可以是我们的生活,让大家看到圣贤文化在闪光,生起对圣贤经典的信心,所谓“圣与贤,可驯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我辈学人知行合一、解行相应、演绎经典做起。
本书成书之时,钟博士谦虚意下,一再强调,“学得太浅,成书恐贻笑方家”。今依其讲座整理成《细讲论语》,由于整理者才疏德浅,其中难免疏漏、不足之处,恳请诸位方家不吝赐教,完善本书,以慰作者对圣贤经典、后学大众的“兢兢”惶恐之心。无限感恩,真诚鞠躬。
[/url][url=http://shop.zhwhdjt.com/goods.php?id=102](《细讲论语》一书已经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11-6-16 10:2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6-16 10:27 编辑

受麦凯老师委托,《细讲论语•学而为政篇》全文刊登。

本经概要

微言大义   修齐治平

       尊敬的各位大德、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论语》。《论语》这部书是孔老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讲学的语录,所说的内容注重在修身、修心、学道,是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
      《论语》反映了孔老夫子的政治、学术和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研究孔老夫子的思想不能离开《论语》,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宋朝有一位学者罗大经,曾经写过《鹤林玉露》这部书。他讲到在宋朝初年,宰相赵普就是专读《论语》,所以有人就说赵普只会读《论语》。有一天,皇帝宋太宗赵光义问他:“你是不是只懂得学《论语》?”赵普就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说所知道的,没有离开《论语》的范围。他说:“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说当年用半部《论语》帮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今天又要将另一半《论语》用来辅助宋太宗赵光义,使他坐享太平。从赵普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的重要性和它的作用。《论语》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讲得淋漓尽致。
      《论语》是以语录的形式记载的。它不是一篇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文章,而是格言式的,主要是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乃至再传弟子的言行语录。
板凳
发表于 2011-6-16 10:2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6-16 10:25 编辑

孔子行谊  先师垂范
    在朱熹朱夫子的《论语集注》里,有一个序言,介绍孔老夫子的身世。学习《论语》,当然首先我们要了解孔老夫子其人。孔老夫子的身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要学习《论语》,我们还是应该把夫子的这一生简要地做一个介绍,因为《论语》当中很多的话语都跟他当时的政治背景、时代环境有关系。
    朱子的《论语集注》序言里,他是引《史记·孔子世家》这本书来说明孔老夫子的身世。孔老夫子,名丘,他名字是丘,山丘的丘,字仲尼。他的祖上是周朝时代宋国的宗室,也是一个诸侯国。宋国实际上是殷商王朝的一个王族,周武王封他们在宋国,代代相传下来,一直到孔老夫子的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周朝末年。孔老夫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母亲姓颜,颜氏。夫子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十一月庚子日。夫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这个地方,所以后人就认为孔老夫子是鲁国人。鲁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现山东省济宁、曲阜、泰安一带。
    孔老夫子自小所玩耍的跟别的小孩就不一样,他常常摆上祭器祭祀祖先,然后模仿大人们祭祀行礼的这些样子。从这个小孩的这种行为,我们能够看出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个再来人。他是带着一个使命,来这个世间恢复礼乐、推行仁义的。历史上称孔老夫子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夫子为我们演述圣贤的教育,并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更可贵的是,他以他圣贤的人格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模范,为之后二千五百年的后人,留下了一个学习的典型,使中华民族可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号称为“礼仪之邦”。
    孔老夫子长大以后,曾经做过委吏,也就是仓库管理员,管理仓库。他管理得非常好,工作井井有条,计量非常准确。他做司职吏时,主持畜牧工作,使得牲畜发展也很兴旺。所以,一个圣人他做一行,就能够把那一行做到最优秀。夫子曾经到过周国,向老子去请教礼的学问。在他回国以后,向他学习的人就开始愈来愈多。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老夫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鲁昭公逃到了齐国。于是孔老夫子也到了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为了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渠道见到齐景公。当时齐景公想给孔老夫子一块封地,但是齐国的宰相晏婴不同意,所以景公也就没有给夫子封地。孔老夫子在齐国没有得到任用,于是就回到了鲁国,当时鲁国国君是鲁定公。
    孔老夫子四十三岁那年,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季氏,因为霸道专权,基本上把持了朝政。他的家臣阳虎作乱,于是又掌握了整个鲁国的政治。因为鲁国如此的混乱,孔老夫子也不愿意做官,当时只是埋头整理《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等等经典。阳虎曾经有请过他,但是夫子执意不肯出来。鲁定公九年,夫子五十一岁,季氏的另外一个家臣公山不狃,背叛了季氏,他也来邀请孔老夫子,但是夫子最终也没有去。
后来鲁定公任命孔老夫子做中都宰,在中都做一个小官。没想到过了一年,中都这个地方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非常的安定和谐,成为其他地方学习的榜样。所以鲁国国君把夫子升职为司空、大司寇,后来又提升代行宰相职权。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夫子陪同鲁定公,和齐国国君在峡谷会面,帮助比较弱小的鲁国得以没有受到齐国的屈辱,反而让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立了大功。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老夫子派弟子子路(仲由)做季氏的家臣。当时朝廷下令拆毁鲁国三大家族的城墙,收缴他们的武器,目的就是削弱三家的势力,让政权回归到鲁国国君手上。可是后来,另外一个家族孟孙氏不肯拆墙,结果拆毁城墙的计划也就失败了。
    孔老夫子五十六岁时,他代理宰相,杀了少正卯,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少正卯喜欢乱说话,蛊惑人心,所以夫子把他杀掉了。经过夫子三个月对鲁国政治的整治,鲁国就显示出空前的和谐安定。
    因为齐国跟鲁国是邻国,所以鲁国的强大威胁了齐国。齐国国君就想了一个诡计,送了一队美女,就是女乐,还有文马给鲁国国君。季桓子接受了女乐,于是就跟鲁国国君鲁定公一起成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了。后来鲁国郊祭,郊外祭祀,竟然连礼制都没有讲求,没有向大夫们分发祭肉。夫子看到礼已经在鲁国被废了,非常痛心,于是就辞官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
    孔老夫子先后到了陈国、卫国。在陈国的时候,路经匡地,被误认为是阳虎,他们俩长得有点像,所以被包围起来。误会解除后,夫子又到了卫国。在卫国,他住在蘧伯玉家里,在这期间曾经拜会过南子,卫国国君的一个妃子。这中间有很多故事,在讲到《论语》的相关章节时,我们再详细地说明。
    后来孔老夫子离开了卫国,因为在卫国没有得到重用,南子从中作梗。然后到了宋国,又被大臣司马桓魁迫害,要追杀夫子。夫子就离开了宋国,逃往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又返回卫国。当时的卫国国君卫灵公还是不能任用夫子,于是夫子又继续他的周游。晋国赵氏家臣佛肸想背叛赵氏,邀请夫子,夫子打算去,后来也没去成。
    几经周转孔老夫子又回到卫国,见到了卫灵公,卫灵公向夫子请教作战的事情,夫子说对作战他不熟悉,因为夫子是主张仁政、仁爱,所以又离开了卫国,到了陈国。
后来,鲁国季氏家族的季桓子死了,他曾经留下遗言,让他的儿子季康子一定要召回孔老夫子。因为他的家臣阻挠,所以季康子就邀请了冉求,夫子又没能回国。紧接着夫子到了蔡国,以及叶地这些地方。当时楚国的楚昭王打算给夫子一个封地,想任用孔老夫子,但是楚国的大臣子西,令尹官,他不同意,于是楚王也没有任用夫子。
    《史记》中记载,楚昭王已经派遣人去聘请夫子了,夫子也准备去受职,希望能够在楚国施展他的抱负。没想到陈蔡两国竟然把夫子围在途中,不让他到楚国去,就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陈蔡绝粮”。所以圣人也有很多的坎坷。
    被解救出来以后,夫子回到了卫国。卫国的卫灵公已经去世了,当时卫国的国君想让孔老夫子来主持卫国的政治。因为鲁国的季氏家族任用了夫子的弟子冉求为统帅,跟齐国作战打胜了,冉求就向季氏推荐,希望季氏任用夫子,所以季康子就邀请夫子回鲁国。夫子于是离开卫国,回到鲁国。很可惜,到了鲁国后还是没有得到任用。
    孔老夫子经过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已经是六十八岁了。看到鲁国终究不能任用他,他也就不再要求出仕了,于是埋头整理一些典籍。他整理《尚书》,而且作了解释,称为《书传》。解释《礼经》,《礼经》现在仅存《仪礼》这部分,是十三经之一,解释《礼经》的称为《礼记》。孔子还删定《诗经》,为《易经》做批注。当时夫子的弟子非常多,相传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公元前481年,鲁国有人在西部打猎,捕获了一只麒麟,这只麒麟死了,孔老夫子很哀伤,知道自己大概归期不远了,他当时在撰写《春秋》。第二年,他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子路在卫国做官,结果被乱刀砍死,夫子非常的悲痛。结果又过了一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孔老夫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被葬于鲁城北的泗水边上。
    弟子们都为老师服心丧三年。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贡,在孔老夫子墓旁建了一个草庐,守墓达六年之久。夫子的儿子孔鲤,早死,先于他逝世。孔鲤的儿子,夫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后来著了《中庸》,也就是《四书》之一。
    这是简单地将孔老夫子的身世做一个汇报。
4
发表于 2011-6-16 16:30:15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学习中
5
发表于 2011-6-16 16:56:44 | 只看该作者
正想学习一下论语呢,这份资料真及时,太感谢了
6
发表于 2011-6-17 10:3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6-17 10:42 编辑

学而篇第一

书之首篇  入道之门

    《论语》共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篇。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这篇是《论语》的首篇,所记载的多数都是教我们务本的。修德立业要抓住根本,本篇主要是谈根本的问题,这是“入道之门”,我们想入圣贤之道,这是进门处。“积德之基”,我们要积德、要成圣成贤,这一篇所讲的是根基。“学者之先务”,必须首先要学习的。这是“学而”篇的内容,共有十六章,就是十六个段落。
    整部《论语》,朱子说是奠定学道的根基。《论语》是“四书”之一,朱熹夫子讲到《四书》,学《大学》是定其规模;学《论语》是立其根基,立其根本;学《孟子》是观其发越,看怎么样发挥;学《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所以《论语》是奠定圣学的根本,而“学而”篇又是根本的根本。
    本篇是用首句前面两个字“学而时习之”的“学而”作为篇题。人并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很少,一生下来他就什么都能通达明了,那他就是圣人,这个太稀罕了,所以人生来就必须要求学,因此《论语》首篇首句就用“学而”,“学而时习”,这是说明学的重要,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这个学意思是什么?就是觉悟,学了就觉悟了,学然后知不足。什么叫觉悟?知道自己不足,这是觉悟。知道自己不足,才能够去改过迁善,才能回归到本性圆满的至善中,这是学得成功、圆满了,这就是成圣人了。因此《论语》二十篇以“学而”篇为首,这个意思非常深远。
7
发表于 2011-6-18 16:46:37 | 只看该作者
顶,继续继续
8
发表于 2011-6-19 08:5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6-19 08:56 编辑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学而”篇共有十六章,我们来看首句第一章。这一章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很多人会念,也都能理解这个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的效果是喜悦的。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这一句讲得很精彩。他说人性本善,这个善是至善,是没有丝毫欠缺的本善,自性本来就是圆满毫无欠缺。人人都有自性,人人自性都是圆满的至善,但是我们现在偏离了自性,没有办法回归到自性上,这是因为没有觉,不觉悟。所以,学习圣贤之道就是一个觉悟的过程,觉悟什么?觉悟自己有自性,自性本善,而又能回归自性,这就是学习圣道的过程。所以觉很重要,学就是觉的意思。觉有先后,有先觉有后觉,后觉者会效法先觉者。看到前人已经觉悟,已经成圣成贤了,后来者自然就效法学习。怎么学?先学古圣先贤是怎么做的,我也怎么做,这就是效法先觉之所为。先觉者能够恢复本善,回归自性,那我们也依样画葫芦,也一样能够回归本善。所以“明善”就是《大学》里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回归本性。“复其初”,复是回归的意思,回归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性,圣学也就圆满了。
    这里最重要的是“学而时习”,学了要习。这个习字很重要,《说文解字》里解释习字,是像鸟的翅膀在扇动、在飞翔,小鸟不断地扇动翅膀练习飞翔。小鸟怎么学飞翔?母鸟教导它飞翔的理论,只学理论不行,它得去真练。这是讲什么?要把学的这些理论拿来运用。譬如雄鹰怎么教小鹰飞翔?雄鹰把小鹰带到悬崖边,把小鹰推下去,让它在空中练习展翅,它真练!这是实践。我们把所学的这些道理,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上,待人、处事、接物上,这叫习,如鸟在学习飞翔一样。所以习是练习的意思。“学而时习”就“不亦说乎”,这个“说”就是喜悦,能够把所学的内容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转变自己。朱子讲的“明善而复其初”,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当然是非常喜悦。这种喜悦不是从外来的,是从内心证悟圣贤之道这种体验中得到的,跟外面欲望满足的那种刺激是两码事。

9
发表于 2011-6-19 19:27:57 | 只看该作者
精典内容,精辟讲解。认真听讲!
10
发表于 2011-6-20 09:4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et 于 2011-6-20 09:40 编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单提这第一章的首句,这一句话极其重要。为什么把它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首句当中?这有它深刻的含义。凡是传世之作,首句都是极其重要的,它涵盖全篇的宗旨。孔夫子是圣人,圣人之道,这一句话可以说就概括了。我们总结是:孔夫子之道,是以“学”字为宗,以“习”字为趣,以“时”字为枢机,以“说”字为受用。以“学”字为宗,这个宗就是宗旨、纲领,修学是以“学”字为纲领;以“习”字为趣,趣是什么?是道路、要径,必须通过“习”这条路才能达到你的目标,目标就是成圣成贤;以“时”字为枢机,枢机是关键;以“说”字为受用,受用、喜悦是他的体验,是修学得到的利益。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句话就涵盖了孔夫子之道,也就是整个圣人成圣之道。
    我们具体来谈一谈这四个关键字:“学”、“习”、“时”、“说”。首先谈第一个以“学”字为宗,宗是纲领。“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是孔夫子他学习的心得,这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就是《四书•大学》里讲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开宗明义就给我们说明白,“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人之学,它就是明明德而已。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后面的明德是名词。明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本觉本善,这是本性。《三字经》里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本来是觉悟的,本来是纯净纯善的,本来是喜悦的。但是因为后天染上了一些习气烦恼,把我们的明德迷失了,明德不明了,就迷了,所以在迷当中就生出了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大学》里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正了,身也不能修了。这个好乐是贪;忿懥是瞋,发脾气、恼怒,这是瞋恨;恐惧忧患是愚痴。贪瞋痴这三毒烦恼,是因为我们迷了就产生。这一迷,心“不得其正”,身也不得其修,不能修身就不能齐家,也不能治国,天下也就不能太平了。所以《大学》里讲,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