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早看天 我们诚然多多少少地听说过轮回,轮回这种说法不仅让我们狐疑,而且还让我们畏惧。 那就先不说我们自己吧。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或许就让我们先听听雨声,看看雨水? 雨点落下来了,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点怎么会到天上去,然后又落下来呢?照说这就是很神奇的,但我们对此却并不诧异。 我们都清楚,春天来了,冰雪就消融了。消融了的冰雪化成了水,便在小河里淙淙地流淌。而这时候,阳光也就明亮起来,明亮的阳光便蒸融了它们,让它们化作了水蒸汽,轻轻悄悄地升到天上,再化作了云朵在天上游荡。或许云朵们自由自在地漂浮着,便不愿意再回到地上来?又或许它们还是想回来的,宁愿回来滋润我们的土地?不管怎样吧,它们又是不能不回来的。高处不胜寒,不久它们就瑟索起来,凝结为雨水落下来,然后才来到我们的窗户跟前,在那儿窃窃私语。 这也就是轮回了,是不是呢?可见轮回也并不玄秘,并非不可思议。 那末在这里,我们诚然又是在用雨水来作轮回的比喻。我们一直在用水的系统来作比喻,这个比喻几乎就贯穿在我们整个的叙述里。世界只有一个,世界的法则也只有一个,理一而分殊,不同的事物所具有的则是相同的道理。所以不妨说,我们只要记住这个比喻,就能在许许多多的关隘之处,帮助我们理解佛法的含义。 其实,在宇宙的众多的存在状态之中,我们的生命便不过像水一样,也是其中的一种状态。而在生命的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我们的今生今世也就像链条里的一个环节一样,是当下浮现出来的一种存在。所以我们的生与死,其实就了无差别。死不过是生命的又一种延续,又一种新生,就像冰化成了水,或者水化成了云彩。 只不过,水的轮回我们清楚,所以我们一点也不诧异;生命的轮回我们还不明白,因此便难免狐疑。 然而这种不明白,就并非是所有的人们都不明白,而只是我们自己还不明白。若在佛法这里,则早已把这一切体察得很仔细。 依照佛法的揭示,以水滴的轮回作比喻,我们的轮回也就是有线索可寻的。 在我们的世界里,相当于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满天的繁星,绵延的山峦,宽阔的土地。佛法称其为器世界,它们自己就是不能动弹的; 我们像什么呢?若以身躯而论,我们的身躯就应该像冰,它们都是固体;而若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气神体系而论,则应该像云雾,它们便都是流动自如、变化莫测的。所以我们便像水,水就介乎于冰和云雾之间,既能像云雾一样流动,无奈又拖着一副冰一般的身躯。我们也就像水一样,既怀着一团念头,同时又肩负着一个身体,然后在地面上来来去去。这意识就是根,这身躯就叫器,是谓根器。 我们能上天吗?既然水被蒸融以后都可以上天,我们又为什么不会有别的去处呢?等我们死了,我们的意识离开了身躯的羁绊以后,便能像云雾一样在更高的维度里出没着,也就像生活在天上似的。直到又像雨水一样地落下来,再进入一个新的躯体。 这说的是冰、水和云雾;那么水蒸汽呢?在水的世界里不是还有水蒸汽?水蒸汽就要自由和奇妙得多了,它们几乎都不再有形体,可以化为雨水落下来,可以化为冰雹落下来,还可以散为云雾而不落下来,我们的世界里又有什么能与之相比? 这一点我们兴许还不知情,依照佛法的发现,我们的世界里能相当于水蒸汽的,便是菩萨和大阿罗汉。所有的菩萨和最高果位的大阿罗汉,便是在经过卓绝的修证之后,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我意识的人,他们的自我非常的轻弱了,他们的存在也就更为自由了。 所以在佛法里,就把我们的如冰、水和云雾一般的变化,称为分段生死;而把菩萨们的如水蒸汽一般的变化,称为变异生死。所谓轮回,就是对分段生死而言,在这种分段之内的众生便没法不轮回。菩萨和罗汉们就已经超越了这一点,而不在例常的轮回之内。这样就应该说,佛法对生死的体察就更为深邃。 那末最后,在水的世界里,终极的存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在我们的世界里,终极的存在便是佛或真如实体。水的世界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化生出来的,我们的世界则是由佛或真如实体化生出来的。所以一个人在完全地消解了自我之后,即不但脱离了身躯的重负,而且还消解了意识的凝结之后,便完成了天人合一。这就是成佛了,还原为真如实体,从此便无生无死,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地。 在前一个篇章里我们写过,在我们死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其实是有机会超越自己而摆脱轮回的,但由于我们不知道这其中的秘密,没有作好准备,便把前面的两个阶段都一一地错过去。这样我们便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落在轮 回中有里。 这样的轮回是怎样开始的呢?根据而今的科学研究,这时候我们的意识便展开来,显现出一生里所做过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这仿佛就是一个最新的发现,其实这样的情景,就正是佛陀早在当年便为我们揭示过的情景,只是我们一直都无缘听闻,或者听闻了也不肯相信。 “阿难,”在《楞严经》里,佛陀就对阿难及诸大众这样说:“一切世间, 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流变。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这不就明白的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气息已断而体温尚存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所积存下来的意识,是要全部显现出来的? 那末在此之后,我们脱离了肉体的意识又会去哪里?佛陀就继续给我们指出来,这意识体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就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去路或状态: 第一种:“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第二种:“情少想多,轻举非远”; 第三种:“情想均等,不飞不坠”; 第四种:“情多想少,流入横生”; 第五种:“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这当然是一种大致的划分,每个人的情与想不同,归宿也还会多种多样。 这里的想是指什么?自然不是指我们常有的胡思乱想,也不是指我们向来所说的见解和思想,而是澄心观想。就是指心里没有什么挂碍,很宁静,很宽广。若是有想,也是平日里积存下来的,对佛境的了悟和观想。 而情是指什么呢?这里的情倒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指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指我们的心里凝结起来的一切块垒,一切贪、嗔、痴、慢、疑。 这诚然是说,这之后的道路,就不论是回到人间,或者是上天入地,便都是受我们自己的意识所引导,是自己在牵引自己。 这并非不可思议,倘能稍微想一想,道理还是简单而明白的。比如说吧,礼拜天到来了,早餐过后你出门去,你会去哪里呢?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唱歌的便去歌厅,想赌博的便去赌场,想拜佛的便去庙里。在生的时候是如此,到了死后出门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的念头是一种物质存在,我们不过是念头的奴隶,有怎样的心灵便有怎样的去处,不是顺理成章的?要说唯物的话,这也正是唯物的。 我们真的会上天堂或者下地狱吗?这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了,这就是会的。天堂和地狱不在别的什么地方,就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我们的意识所展现出 来的意象而已。 我们原来对这一点多有不解,便不过是误会了它们的含义。 先说天吧,常言说,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里的天,当然是指天空,是指我们的顶上和身旁的三维空间,是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空间观念。 然而在原来,在我们的客栈里,这句谚语却会被写成这样: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店家就把这样的话写在灯笼上,或者作为对联贴在店铺跟前。二十八诚然是指二十八宿,这里是用来代替一个宿字。三十三呢?便是用来代替天字,指三十三重天。这当然是一种机智,一种诙谐,但也就显示了一种不同的天的观念。 天有三十三重吗?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无稽之谈。再一推论,便是愚昧或迷信的表现。如果我们只就三维空间而言,事情便确实如此。天怎么会有三十三重呢?更何况还有在天之灵? 误会就出在天字的含义上。在这里,就像借用空和无这些字一样,我们的前人便不过是借用了这个天字而已。一个字就造成了千古的误会,让人至今也越不过去,想想也叫人叹息。 实则佛法道义所说的天,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更高的维度,多维的空间。有时候为了区分这一点,前人也称之为梵天。这样的天当然就不是我们的身躯能去的地方,而是只有我们的心灵才能在其中出没的空间。 把这样的空间称为天,因为有天字的障碍,我们便疑窦横生,多有不解;然而时至今日,多维度的说法已经很流行了,现在我们就称之为多维度,这样的称呼或许便可以尽释前嫌。 对于多维度,现在我们也已经明白了,就无须幻想,也不必到哪儿去找寻。 要知道多维世界是怎样的情形,便只消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意识,或者看 一看我们的梦境。我们的意识和梦境便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其中便没有生灭、大小和远近,情也由心造,境也由心生,一切便都由心灵的状态所决定。 这就是佛法里的上天入地的含义了。虽说是上天入地,其实就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之分,佛陀这样说,便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无非是心灵的状态不同, 生出来的景象便不同,能上天的人,就好比在做着一个好梦。 好梦之所以与恶梦不同,就不仅是梦境不同,更是指构成这梦境的物质状态不同。比方说,就是物质的密度更小?所以好梦就宁静而美丽,宽阔而轻松,又只有心地澄净而善良、 临终时心无挂碍的人, 才能做这样的好梦。这就是“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那末把好梦与好梦相比,自然又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三十三种,所以天又有三十三重。依佛经的记载,比如说以一个人的禅定的状态来区分,从初禅的梵象天到四禅的净居天,其间就有十六重天。根据情与想的多少不同,人们便做着各种不同的梦。或多或少地怀着情思或牵挂的人,那好梦也就会比较沉重。这自然就是“情少想多,轻举非远”。 那末到此,好梦也就完了。下面的一种便是“情想均等,不飞不坠”,这样的梦境就与人间的生活相似,有欢乐也有痛苦,是一个不那末轻松也不那末沉重的梦,怀着这样的梦境的人,大抵就会回到人间来,然后依附在一副新的躯体之上,继续流转为人。 若是牵挂更多的话,梦境就更沉重了,那就会“情多想少,流入横生”。比如说吧,如果我们至死也还怀着深深的儿女之情,便有可能托生为鸟类。鸟儿们不总是雌雄相随?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我们的至死不渝的情感,也就会和鸟儿们的恩爱相对应。 那末再往下走,自然就是地狱。 地狱诚然就是心灵在受着煎熬的状态。心灵的煎熬是不难明白的吧?在这个古往今来的人世上,谁不曾受过煎熬?我们或许感受最深的,就正是心灵的煎熬。 煎熬着我们的,自然就是情,各种各样的心情,各种各样的感情。 常言说日有所思便夜有所梦,这一点即便不加解析,我们也知道这种道理。白日里我们思虑万端,几乎都精疲力尽,到晚来夜幕沉沉,这些心思就会进入我们的梦境。你不是侵吞过公款,或者残害过他人?白日里你不曾受到惩罚, 应该说也很幸运。然而一个人有过这样的事情之后,这信息便始终贮存你的心里,也就是不思量而自难忘的。在你的意识深处,也难免时时地心怀畏惧。那末到了梦里,这种潜在的恐惧就会幻化出来,便会有人搜捕你,或者有人追杀你,其境况之沉重艰难,就会如同一场由你构思出来的恐怖剧。 梦当然不要紧。你还活着,你就会醒过来的。尽管你醒来的时候大汗淋漓,但一个白天又已经到来了,窗外又依然是熙熙嚷嚷的,那恶梦也就会消隐下去。你依然可以去侵吞另外的款项,或者想出什么更绝妙的主意。 但这又并非不要紧。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了,一觉睡过去之后,连接着的便是死亡,那又怎么办呢?那就没法醒过来了,从此就要长梦不醒了。在这个要久久地做下去的梦里,你就一直要被人追击。而这追击你的,倒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佛说“纯想即沉,入阿鼻狱”,这纯情就是完完全全地迷住了你、布满了你的心灵的感情。这种痴迷整个地控制着你,你便没法接受另外的启示,很难有摆脱的余地。 那末应该说,我们的纯情,也就是一种凝结得更严密、更顽固的物质状态;不同的纯情,也就是不同的严密而顽固的物质状态。 关于这一点,依旧是在《楞严经》里,佛陀就说得非常仔细,这里我们就举一个例。 在心灵的地狱里,有一种水的地狱,心怀贪欲的人,便会入这种地狱,这是为什么呢? 佛陀解释说:“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这就是说,贪爱这种妄情,便是一种像水一般的物质。这样的感情积累得多了,就会生出水的意象。 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一点,佛陀就用比喻来启发我们:“是故众生,心怀珍馐,口中出水;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这就很清楚了,你想着好吃的东西,就会流口水;你思念你亲爱的人,或者想起你仇恨的人,也会禁不住流泪;而你想着你将要到手的金银财宝的时候,心里就会荡漾着一种满足,让你眼睛发亮,遍体生辉。现在你带着这样的贪欲离开人世,你那心灵里所化生出来的意象,也就离不开水。水地狱也者,即此之谓。 这样我们就可以照此类推,水地狱如此,火地狱或其他种类的地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欲火欲火,我们也明明知道欲是火。活着的时候你要受各种各样的心思折磨,那末你死后,也就会继续经受由此而化生出来的种种意象的折磨。 那末所谓阿鼻地狱,也就是最痴迷的心灵要去的地方了。 所以应该说,这天堂也好,地狱也好,我们就不必到哪儿去寻找;还有飞也好,坠也好,也不过是一种假言罢了。如果你因为找不到天堂和地狱,便以为它们是不存在的,那就未免有些粗心了;因为你一回过头来,它就在你的心里了。 我们不是一直都以为轮回的说法荒唐可笑?如果这一切真是无稽之谈的话,笑一笑也就罢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里便可以为所欲为了;但如果这一切果真是如此的话,到了我们临死的时候,我们就会站在一个上天入地的入口之处,那又如何是好? 或许看到了这些都是有的,一切倒更有希望,也更稳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