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添一茶社 - 

添一茶社 建成了

[复制链接] 40
回复
478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4-3-3 19:01:00 | 只看该作者
恭喜添一茶社建成!希望精彩讨论不断!
12
发表于 2004-3-3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添一茶社欢迎经理人一起来分享

吃完饭上网看到kemian已经把添一茶社搬来了,添一茶社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三轮讨论了,一期的论题也是小组成员一致希望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希望在经理人修炼这片天空下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和讨论。欢迎大家也对杀青多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13
发表于 2004-3-3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四禅天兄,建个[添一茶社]专题如何?
14
发表于 2004-3-3 20:29: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个专栏就太好了

茶友也是求之不得
15
发表于 2004-3-3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建好了,我也把这个帖加到这个专题里了


以后发贴可以直接设置这个专题来发...
16
发表于 2004-3-3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深夜里来这里,虽然寂静,还是有你挡不住的热心一直停留在这里。添一也如灿烂的百合,在寂寂中热烈的开放。


从开始的想法到现在一期期的讨论,在这里开始深入和生根了。这个添一,也确实象我们当初所展望的那样,慢慢有更多有缘的人加入进来。


感谢你的执着和坚持,因为有你同行,所以不惧路远。
17
发表于 2004-3-3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把第二期的船鼠也放上来吧,多一些精彩。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添一茶社主题之二---船鼠

船鼠

fficeffice" />

一只船在海上航行,船舱里藏着一只鼠。

鼠偷吃船夫的粮食,咬坏船夫的食物。船夫恨透了鼠,想捉住它,把它扔到海里去。

鼠有鼠的办法,它使出看家本领,在船底打洞,它要躲到洞里去,还要把船夫的粮食也搬到洞里藏起来。

这只鼠没有想到,它在船底打洞,不仅毁了船,也毁了自己。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四禅天论船鼠

1

看到echo的题目就想起一句话,仇恨像毒药一样腐蚀你的心灵。转念一想不对,人与鼠不能以仇恨定义。

fficeffice" />

站在船夫的立场,生活中很多困扰要早解决,否则带来的是灭顶之灾。

题目是希望我们从船鼠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因为船鼠可以在不惹恼船夫的情况下保持双方的安逸。

再可以理解为船鼠目光短浅,不能全面看待它所作所为是对自己长期发展有致命杀伤力的。

假设船鼠智力足够,它会不打洞吗?它还是会,因为打洞是本性。老鼠在船甲板上而不是船低打洞需要的智商是多少四禅天不知道,不过应该是鼠界精英了。

四禅天有些盒子是无法跳出了,总体感觉人生的航程中,还是要修心立本,尽量早些消灭心中的“船鼠”,这样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精彩的旅程。即便不可以全部杀灭,一两只船鼠的破坏还可以补救,众多船鼠一起打洞一定会船毁人亡的。

四禅天读的书中感觉难以感觉的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船鼠的故事带来的感觉有点《道德经》的感觉。有逻辑就必有对与错、有和无。就一定有相互孛反的两极做为基础和源泉。道中之道却是自然规律和无规律的总和,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曾经有三天乘船旅行的经历,期间有些内容比较难于忘记。那时刚刚上大学,贫穷的只能买五等舱,不想碰上了分别近10年的小学同桌。儿时的伙伴已经长成窈窕淑女。两人一直在甲板上聊天,夜了船经过金沙江、清一江和大渡河的汇流处,半个月亮升在半空,渔歌隐约,风入岸边的竹林,远远的可以看见巍峨的乐山大佛,再闻点空气中的自然的香气,当时消顿劳累之余的四禅天生了许多的好心情。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四禅天论船鼠

2

佛家有个说法叫知物障,西学称为知识的悖区,意思都是一样,人对事情的认知到了一定的层面,会形成很多系统的定向思维。这些定向思维模式,指导人对行为的判断,同时也阻碍人更新进步。

fficeffice" />

所以,禅宗最后以“棒喝”来求得人突破这种知物障。对于寻常人等,通常的方式或积累,是难于造成突破的。

为了添一也有突破,我们不妨互评一下,算是互相的棒喝。

有多少聪明其实是出于本能,而并不能算智慧。所谓智慧并不是让人在死的时候才领悟。这是本论讨论中四禅天最喜欢的一句话,只是菜籽总是用写诗的格式来写散文,看的有点太累,鸡蛋怎么也要挑出骨头来嘛!

总感觉菜籽的文字属于现实批评主义,大多可以针砭一些时弊,大多是对黑暗的抨击和失望,不知现实中的菜籽是否也是这样。

如果跳出封闭的逻辑,船夫要先认可船鼠的存在,从某种意义船夫是有认知的个体,船鼠属于社会存在,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没有认知力。如同社会诟病是社会认知群体产生的一种认识,但分散在各个有认知力的个体身上。所以必须先认可其存在,至于改变也只能从个体上逐步改变,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纵观历史很多东西统治者都不敢正视,不敢去认同其存在必然,大多用堵塞的方式。私下比较认为美国在这方面是世界上比其他国家做的好一些的。

这算是棒喝的开篇,抛砖引玉,希望茶友可以继续讨论下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