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朱荣新 - 

[管理综合] [原创]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连载)

[复制链接] 147
回复
403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12:54 | 只看该作者
企业的“实用主义概念与分析”(之四)——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要做好企业,“企业——员工、企业——客户、企业——相关利益关系人”这三者,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先从“企业——员工”来看一看。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一点是:企业与员工的最基本的关系是通过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而形成的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企业之所以雇佣员工,是因为前面分析的:如果没有员工的劳动,就不可能让机器设备将原料变成产品商品,而且,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关系也是需要由活生生的人来完成实现的。企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也罢,企业要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也罢,乃至于企业从生存到发展的各个愿望都不可能没有员工的工作和劳动就得以实现的。这是一个事实。
员工之所以没有自己做老板,而选择了打工,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做老板的资源与条件,如:资金资本、资源资本、人脉资本以及个人的能力等等因素;或是没有自己做老板的愿望。人的差异化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一个员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符合马斯洛所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而且,任何一个员工,作为人来讲,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样,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基础上就出现了复杂化的因素。人,不是机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既可以统一又可以对立的关系。如何管好人,让人这一生产力发挥体现并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而且还能够不断增强提高个体和集体劳动力的能量,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企业能不能存活、发展的关键。这就是企业管理在HR领域要专攻的术业。在后面我们将详细进行分析。
如何处理好企业——员工的关系,就是一个企业管理之道的核心。

我们再来看看“企业(员工)——客户”的关系。
客户是什么?上帝?衣食父母?
客户就是客户——客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机构
客户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消费需求。
购买消费了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直接客户。
有需求、可能购买消费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潜在客户。

当然,企业还可以去挖掘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引导消费。但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始终是建立在你买我卖,以价格交换价值的这一对等买卖关系基础上的(无关利润高低,只要不是强买强卖或商业欺诈行为,就是了)。至于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激烈形成的买方市场格局,以及在现实中无论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的不对等关系,只是企业与客户在一定背景状态,一定时段,一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企业与客户之间最本质的公平交易的买卖关系是不会变的。
客户不会像上帝一样,听到你的祈祷与祈求就降福与你;客户也不会平白无故的赞助你每一月的“企业生活费”。同样,任何一个企业,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均没有利润的时候,也不可能把产品和服务白白给予客户去消费。
企业可以做公益慈善之事,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客户既强势又弱势,所以有了客户是”上帝“之说与《消法》以及消协;客户既感性又理性,因为不说个人,即使是组织机构客户,最终也是由活生生的人来进行采买活动的;客户既善变又忠诚,怎样让客户选择自己,让客户重复消费,让客户忠诚,是一个企业必修的功课,但,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因为信息不对等。
如何处理好企业——客户的关系,就是一个企业经营之道的核心。

最后,“企业——相关利益关系人”这一“圈子”不可不察。
这里的相关利益关系人概念是一个广泛开放式概念——既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又包括社会公众监督组织与机构,还包括与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与机构(如前所述的行业协会、媒体、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公正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甚至包括表面看似与企业无关的组织机构与公众性个人(如一个表面看似没有直接关系的小人物,经过打假,大家就都知道了的王海。)当然,竞争对手自然也是这一圈子比重较大的一部分。同上面的两个“圈子”的关系一样,相关利益关系人层面也都是要经过活生生的人来与企业发生关系的。
企业与这些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就决定着企业的外部环境。从生态圈角度,我们都明白,在茫茫的草原上或大森林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或是植物可以独自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也一样的。企业是茂密森林之中的一棵树;企业是茫茫草原上的一匹马;企业不是宅男宅女。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只处理好了与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就能生存和发展的。
正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样,企业是不同利益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组织的企业,存在不是孤立的。企业必不可少总会与这些利益相关关系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各种利益相关关系人共同构成了企业这一组织生存的基本“生态系统”。
如何处理好企业——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因素。

企业的“生态系统”通常主要由这三种“圈子”的关系构成。为了明晰企业与其关系,我们在上面静态的就企业与员工、客户和相关利益关系人进行了局部关系的阐述,但在现实中,这些关系都是在动态中发展演变的。而且,为了更好的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关系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权重来进行层次划分:
处于“核心层”的是:企业的客户(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人、债权人、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供应商、)、员工和股东,以及竞争对手,它们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处于“中间层”的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机构(如行业协会、媒体、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公正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等,它们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环境;
处于“外层”的是:社会公众,包括企业的潜在利益关系人(就业市场、融资市场、上游供应市场、潜在的竞争对手和客户)等,它们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
在这里,要特别在一次提醒的是:在这大小不同的圈子里,无论是企业、员工、客户还是利益相关关系人,有一个共同的着力点——都是要通过活生生的人来完成实现与企业相关联的行为和活动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5 14:18:47编辑过]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15:31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是什么东西在维系着这三种关系?
是一根“刚柔相济”的关系链。
这根链条由“刚”、“柔”两个部分交织而成。
其中,“刚”的部分是指用于处理这些关系权利、责任、义务以及利益的硬性、制度性要约;比如:国家政府与企业运营相关的法令、法规;客户与企业之间达成的合同、协议;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企业制定颁布的各项管理制度等。
    “柔”的部分是指用于与企业运作相关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等。这些尽管不像“刚”的部分那样具有法律效应或必须遵守,但是直接和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实现。比如: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形象;企业的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与社会相关组织机构(如媒体、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公正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非销售买卖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除劳资关系外的其他关系;以及延伸到最外层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商业或非商业形象认知等等。

这样,针对“企业——员工、企业——客户、企业——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针对企业的这三个核心层——中间层——外层的空间我们有了认识;同时,我们还看到了维系这些不同层次的“圈子”的关系链,这样,我们在处理企业管理问题之时,就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当我们在宏观和系统性上,能够把握企业管理这一事物的客观规律;在微观上和实践活动中,能在规律的共性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分析,自然就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而且还会是卓有成效的解决之道。这就是“循道通术”在企业管理中具体应用的一个注释。当然,要达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境界,还需要我们继续从传统文化中去探研精粹之源,还需要我们对含西方管理科学知识在内的“诗内诗外的功夫”不断学习,不断践行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句的关键一在于“源头”,二在于“活水”,缺一不可。无源之水,不用讲了,自然是无本之木;可一潭死水,却也无法清澈澄明的。
对于我们每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中国人而言,都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会自己告知自己或被人告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于是我们就“读读读”,因为我们期待着书中的黄金屋;于是我们就还是“读读读”,因为我们期待着书中的颜如玉……。
就在我们一直苦读死读之时,牛顿一不小心,被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我们国人还是依然保持着“君子动脑动口,就是不动手”的理智,并没有几个人“傻乎乎”的去泡在苹果树下去“找砸”;于是,我们自然落伍了,苹果,那可是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呀。
于是,由于我们长久以来“以勤奋为荣,不计功利”的指导思想,导致了我们对于爱因斯坦“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这一成功公式的理解,也就只看到了“艰苦劳动”和“少说空话”;却往往忽略了“正确方法”这一至关重要的充分条件。
在我们苦读、苦学并乐此不疲之时,我们哪怕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也不一定就代表我们会成为天才,甚至不能保证能够成功抵达目的地。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还是卡夫卡一语中的——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
我们都讲学习学习,我们也都在时刻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企业管理……可学习,同管理一样,都是一个方法、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
为学习而学习,是为书呆子;
为管理而管理,是为什么呢?
个人通往成功的路是这样来开通的:
立志——设定目标——分解目标——学习践行——反思总结——学习践行。这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期间,读万卷书重要,但行万里路更重要,因为抵达成功才是最终目的地。读的书再多,没有行,还是在原地的;不过,有了旅游指南,有了线路图,有了GPS导航,我们自然要快捷许多的,也可以避免走冤枉路。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行合一是比不可少的“利器”。
而同样,企业通往成功的路是这样来开通的:
企业的终极目的(使命)——企业的未来规划(愿景)——能不能做到(资源分析)——设定目标——分解目标任务——组织实施——督导激励——效果反馈——修正调整——到达目标(根据此时的“道”以及自己的愿望与资源设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征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共同的价值观念就很关键了。
在人类社会,一切财富都是通过人来创造,来实现的。管理的核心主体就是“人”。明天我们就来谈谈“人”的问题。
延伸思考:企业如人,人如企业。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5 14:19:51编辑过]
103
发表于 2010-10-12 10:38: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多谢分享!
104
发表于 2010-10-12 13:45:44 | 只看该作者
[em60]
105
发表于 2010-10-12 16:40: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今天看了几段。
106
发表于 2010-10-12 16:55: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8:12:0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各位朋友们的关注和参与!在肯德基麦当劳快消的今天,能有耐心看这样一篇谈道论术的文章,是对笔者最大的勉励了!谢谢大家!笔者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尽心尽力写出有知有趣能叫人看得下去还能有点用的东东来回报大家的厚爱哈。

 

近日因工作较为繁杂,在本周我尽量争取做到及时更新吧。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9:00:35 | 只看该作者

企业管理的“驭人之道”(之一——人性善恶)——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本节导读:人性善恶不仅是哲学问题,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

在此,先界定一下“驭人之道”中“人”的范围:本文中的“人”以企业员工(含决策层、管理层及基层员工)为主,以涉及到企业生态圈的其他对象为辅。而“驭”一词,不仅仅限于“驾驭,驭使”的字面含义,是指建立在对“人”这一主体的了解分析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合道、顺势”的统领方略和具体方法。“驭人之道”与后文中的“驭物之道”、“驭财之道”等是一种对应并列关系。
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管理的问题也聚焦在了对人的管理这一结点。而要管理好人,首先必须对人真正了解,并能够把握“人道”(此“人道”非彼“人道”)。对企业管理的“人道”探研和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性认识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对人的真正了解,或经验主义,做不好企业管理;同样,哪怕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这些对人有着极深研究和了解的专家们,没有掌握企业管理的“人道”,也是一样做不好企业中人的管理工作的。
企业管理的“人道”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是什么吧。
这里我们没有必要从人类的进化史以及人与动物的区别特征以及众多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的探研及其定义讲起,那些对企业管理没有过多的实际意义。但我们不得不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谈起,因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
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从宇宙这个大的太极角度来俯视人这一物种和个体,人是渺小的,如同涡虫、草履虫一般渺小与脆弱,且人生在世如白马过隙,瞬间而已。可是我们从人类对世界的影响角度来看,人是“超伟大”的——人不仅适应了地球上的自然,人还改造了自然,人还有一个宏大的理想,就是最终征服自然。人是这样想的,人也就这样干了。于是现今如同在青春期以上的年龄不易发现处女一般,在地球上也同样很难发现处女地了。这都不算啥,人类要征服自然嘛,可是臭氧层被人类的九天揽月捅了一个破洞,低碳概念生活也被人类自己创造并开始享受了。在改革开放以前,“环保主义”、“绿色和平组织”对我们国人而言,还只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名词”——那是做什么呦?有那功夫,多种点地,多打点粮食不好吗?就在我们的疑惑还没来得及解开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无休止的开荒种粮竟然也能召唤来沙尘暴。我们迷惑了——不是“万物皆为我所用”吗?是的,“万物皆为我所用”但后面还有半句叫做“但非我所属”,结果,我们还真就把自己看做地球的主人了,我自己花自己的钱,谁能管的着吗?什么不能“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我就不信!我就要用我的方式来“经营”地球!
于是,这种深入人内心深处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思想也渗透到了企业管理之中——我的员工,我叫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我叫他怎么做,他就得怎么做。当然,我们还要把这样的思想再重新包装包装,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于是,便有了“经营员工”、“经营员工思想”以及“提高员工忠诚度、向心力、凝聚力”、“打造执行力”这些概念,以及现实中对人的管理的偏差和误区。于是,就有了企业管理在“驭人”上的一地鸡毛。
在生物学上,我们人类可是自己把自己叫做“智人”的呀,我们每个企业主以及管理者用自己的大脑想想,就会发现员工以及员工的思想都是不可“经营的”;执行力也不是“打造”的;“员工忠诚度、向心力、凝聚力”也不是企业单方面就可以要提高就能提高的。可是,大家还都在这里边撞南墙边琢磨:“怎么回事呀?怎么就不管用呢”?如同一个男子面对一个并不爱他的女孩始终锲而不舍,可就是忘了动动脑子,想想:“她为什么就不愿意和我结婚,共创幸福的明天呢”?
大禹治水能成其功,就在于顺势而为,以疏代堵;否则,他就是再殚精竭虑,最终也不可能成功成为王者的。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就对我们现今企业管理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对人的管理同样适用有效。

在管理学上的XY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假设,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Douglas M.McGregor,1906-1964)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也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不管是X理论也好,Y理论也罢,都是从人的共性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特点特性。我们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有几个员工可以完全具备或就正好适合这些特点特性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就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过探研了。
远在战国时期的告子首先提出了关于人著名的论断:“食,色,性也”。这是一个关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描述与结论,可以讲并没有涉及到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
只是讲到了“人,都是要吃饭,要搞点娱乐活动的”;也就是孔子在《礼记》中所言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到了孟子这里,人就有了善恶之分了。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这样讲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也就是说:人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还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有阳就有阴,有善就有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在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之时,就已经不仅限于人的自然属性了,更多的是和社会相关联的,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儒释道中都普遍认为人的恶、错、罪等消极的不好的方面是由于社会不良习俗使人“心”蒙尘,被阴暗所“遮蔽”了。
但无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儒家却一直是很重视人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所以,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就连具体的方法都传授给了我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经过这样的锻炼和考验,就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儒家入世的学说已经历经几千年,打造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名臣、名将;辅佐了一朝又一朝的贤明之君;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忠勇仁义之士;使得中华文明屹立与世界之林,至今不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5 14:20:42编辑过]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9:02:38 | 只看该作者
尽管我们今天没有更多了解到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只是一些“中庸”、“无为”的“腐朽”文化;是造成“鸦片战争”、“酱缸文化”的罪魁祸首;于是就推崇西方的“科学化”管理。可是,事实和现实告诉了我们:再好的科学管理方法,不合“大道”,不合“国道”,单凭“技术”是不可能完全达到企业管理的目的的。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尤甚。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人做事的目的无非有两个“逃离痛苦,追求快乐”,现代社会更趋向于人们的这种心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判断注重以上两个方面,“价值逻辑”不失为一个比较公平的法则。因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利润最大化”。

对了,在此顺便谈谈西方对人性的原本认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都知道,西方文明代表和象征着“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德赛先生”。也都知道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古罗马,和基督教的宗教背景密不可分。1592年,当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因他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此时,中国已经从春秋战国时期来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个叫李如松的铁岭哥们,正以切瓜剁萝卜之势正在歼灭丰臣秀吉的手下。我们这里不是要讲那次“抗倭援朝”时期的西方世界还怎样黑暗和愚昧,也不是要说李如松这哥们如何英勇善战,而是要请出李如松的一位老师——一位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军事家,徐渭(徐文长)。作为一位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文学书画名家,是他协助戚继光抗击倭寇屡战屡胜的,也是他教给了李如松这一军中猛虎把气势汹汹的小日本当做红白萝卜直接就都切了剁了料理了的。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能力建设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中的具体体现。“德不孤,必有邻”。不仅“德不孤”,就像徐渭这习得儒学,却有万人敌之能者,还有阳明先生王守仁、曾国藩、文天祥等等。
这些文弱书生,根本就没有带过兵,打过仗,更没有练过什么绝世武功,为什么能够力揽狂澜于危难呢?只是因为他们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个人修养吗?
其实这些都源自人性以及人对自己和他人的“驾驭之道”。
与这“驾驭之道”相关的内容,尽管现代的科学已经从人的宏观、微观角度都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也取得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统筹学……等众多学科的成果,但更多的还都只是在“术”这一层面,所以我们的企业在“管人”之事就犹如段誉的六脉神剑了——失灵时不灵的。
    企业的“驭人之道”已经到了我们用现实的实用主义态度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时候了。
在明天的“再论人性善恶中”里,我们将一起从其他角度看看如何在管理中驾驭人性的善与恶。
延伸思考:在企业管理中XY理论应如何辩证的看待与应用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5 14:21:35编辑过]
110
发表于 2010-10-13 09:49:46 | 只看该作者
正在仔细研读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