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裁撤湘军》中,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对自己的军队动了手,将十几万人的湘军裁撤为3万人,并将2万水师变成经制之师。
裁撤湘军是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就产生的想法。这其中,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1、湘军从一开始就是非正规军,是民间力量募集而来,是统治阶级的为维护自身通知的权益之策,对湘军的期望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就像当年剿灭白莲教时一样。虽然还有太平军残余势力、捻军和回民等,但他们的规模和势力都无法和太平军相比,也难以掀起如同太平军一样的风浪,可以说湘军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就需要进行裁撤。
2、湘军中不少官兵在战争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军队生活又非常给你枯燥乏味,对于农民出身的湘军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再加上战争基本山结束,也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了,也就盼望着早点回去娶妻生子,过着小康日子。
3、多年的战争,每天提着脑袋生活,也让湘军中的一些人感到倦怠,同时他们也盼望着和平,希望能回家过一些安静祥和的日子。这方面水军统帅彭玉麟就是最好的代表。
4、湘军内部也已经腐坏堕落,难以服从管教,尤其是当了十多年兵的老油条,吃喝嫖赌是样样精通。平时则是惹是生非,祸害百信。不知不觉间,湘军成了当地的一大祸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无疑将在湘军的功劳薄上抹黑。
5、湘军是曾氏的私军,水陆两军共计十多万人,再加上曾国藩汉人的身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尤其这个人还是一只猛虎。原则背景的慈禧早就食不知味就不安寝了。曾国藩如果不主动裁撤湘军,朝廷早晚自己会动手。
综合以上的一些理由,曾国藩无疑就做出了裁军的决定。但裁军,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欠饷问题。虽然湘军在攻打城池时抢了不少的财富,但毕竟在名义上还是领军饷的,要裁撤了,自然就有人拿这是来做文章。有得欠三五个月,有得还欠了半年之久,朝廷本来就国库空虚,战争费用都是东挪西借,在一些人的有意引导下,就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想军中的一些人已经过惯了军旅生活,习惯了那种刺激的日子,要他们回家做个本升斗小民,自然不高兴。这些人一般原来就是城镇当中的无业游民,本身就没有家室,到处游荡。要他们回家,他们也不知道去哪。而这些人如果处理不好,就地就会变成当地的无业游民,对当地的治安产生影响。
3、一些军官在军队中拥有军权,有威势、有权力,有人可以吆喝服侍。他们相信有了刀枪,就有了力量。而一旦裁撤,就变成了平民,风光不在。他们自然也不愿意被裁撤。
为此,为了裁撤湘军,曾国藩又使用了那招:杀一儆百。将原本从太平军投降过来的韦俊杀了头。同时辅以以票抵饷以及以盐抵饷的方式,终于将裁撤付诸执行。也让原则北方的慈禧松了一口气。
说起慈禧,从这章中指导,原来她识字不多,写得旨意错字连篇。前期的慈禧在政治上还很生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手腕越来越高明。而最有意思的是他和恭亲王之间的矛盾。在晚清的历史上,恭亲王曾经三上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