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hanson - 

[谈天说地] 在中国,你千万不要投胎成为农民的孩子

[复制链接] 35
回复
80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发表于 2003-11-2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很感动,也很伤心!!!
22
发表于 2003-11-22 12:07:00 | 只看该作者
农民兄弟姐妹们,站起来吧!(否决暴力,支持改新)
23
发表于 2003-11-25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们这里哪栋高楼大厦,哪座桥梁,哪条公路没有中国农民的血汗,但大家知道他们的工资吗,这是我在上海调查的结果:
 普通人,
 收入:一天工作12小时,工资20-35元,折中为28元算,折算成8小时工作制是28*8/12=18.8元,如果也按一月工作21天算, 就是392月。
 消费:房租:一室户两人住700元每月,一人350元,吃饭一天7元,一月30*7=210元,其它开支50元每月,总消费610元。
 每月盈余为392-610=-218元
亏损,说明只有通过其它办法,如增加工作时间,打两分工,少吃饭,一大群人租一间房子,才能有一点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民工总是很脏,很乱,饭都没吃,还谈什么干净,可是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做了多少的贡献,大家有没算过,
24
发表于 2003-11-28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城市都有社会保障了,可是农民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如果有病,只有等死
25
发表于 2003-11-29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农民大家就都是被饿死的癞皮狗。。。
是农民的辛苦劳作才有了今天的丰盛饭菜。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下辈子还愿意做农民的儿子!!!
26
发表于 2003-12-5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深有同感,你努力5-7年不够好老子一句话,世袭制太严重。
为了制止这种状态,首先从自我做起不给它机会,
然后,给这种事暴光。ok????????
27
发表于 2003-12-6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湖南人出来就活了

  窝在那里迟早变土匪
  
  我是不想回去了!

      但是湖南人的坚韧,是不可能丢的!
28
发表于 2003-12-18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说的不错
29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9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



我的家乡是农村


作者:tjmogu


我的家乡是农村
  
   可能是因为在外求学的缘故,回乡的次数就不那么得多了。除了寒暑假期,很难再有机会了。
   记得刘德华有一首歌叫“回家真好”,里面唱到,回家的感觉实在真的太好。而在我仅有几次回家的途中,特别是在火车上,总有很多的感受;但在我用文字整理出来前,我还真说不出那种感受究竟是哪一种,又是怎样的。
   偶的家乡是在浙西的一个农村,从上海出发,距离似近似远。坐汽车方便,但那已是奢侈;乘火车,时钟得转过十圈,不过价格却是实惠。较之两者,权衡之后,火车还是成了偶的首选。
   当然偶坐的火车是慢车,车牌前没K没T的。而且因为它的颜色,城里人称之为“绿皮车”,每当我一提到这种“绿皮车”,我上海的同学,就会发出那嘘嘘的声音,因为“绿皮车”在他们的眼中,就是速度慢,卫生差,秩序乱,他们是不会乘坐此类的火车的。
   然而,我以我的亲身体验来说,在“绿皮车”上,情况并不是那么的糟,即使在春运那么繁忙的时候。这是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同一个世界:站台上绝大多数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从农村里来,回到农村去的。火车缓缓的靠近站台,终于停下了。大家果然是拥挤着上车的,其实位置是定的,无非就是让自己的大包小包有个安顿的地方。虽然这些包都不是很像样,但里面却包含了他们无数的辛酸和血泪。火车上没有多少人显得很端庄典雅,他们的着装可以用“土”来形容,所有的声音都夹杂在一起。在这里,那些高贵的自诩为有素质的人同样会遭到排斥,就如同很多的民工和盲流在城市里所遭遇的一样。
   当然,这种状况对于我来说,没有感到一点点的排斥,这和我在家乡时和我妈妈一起去赶集的时候所见到的情景并无大异,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只是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坐在对面的还不相识的同路人说上半句话。因此,火车上的十个小时,是最适合思考的时间了。
   但是,终于有一次,坐在我面前的人先向我开口了。我们很快的聊开了,因为他也是大学生,也是在农村里挤过无数次的独木桥,才得以来城市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的。当我们谈及各自的大学生活时,我们的话语产生了共鸣: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画画;在同学们边拿乐器边唱歌的时候,我觉得我五音不全;不认识港台明星;不知道那个只比火柴盒大一点点却能发出悦耳声音的东西叫MP3,也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里面竟然还有一个会转的电动机;还有在我们的交通实习课上,我和我的上海同学一起去浦东数车作交通调查,我只知道那宽阔的马路上驶来哪辆是大车哪辆是小车,却对同学嘴里冒出来的别克、沃尔沃、奔驰、保时捷感到莫名其妙。由于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还得花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城里孩子在中学里就学会的Word和上网。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和广阔的知识面,羡慕城市里那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商品,羡慕那宽阔的马路和耀眼的霓虹灯。而我觉得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我会读书。
   火车慢慢的从繁华驶向偏僻。窗外所见到的由原本的高楼大厦,慢慢的变成连绵起伏的山丘了。在火车里看到这些山丘,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家乡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很让人留恋的。对我来说,除了父母脸上一年年加深的轮廓,和家门前那棵越长越茂盛的樟树。我真的很难再找到能让我感到家乡变化的迹象了。村口的那些乡办企业还是冒着浓烟;从县里回来的那条公路依然蜿蜒泥泞;那条我小时候经常在里面玩耍的小溪还是没有清澈起来,再也看不到有光溜溜的小孩在里面洗澡了。城里人认为的那种有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的农村并没有留住家乡的人们。家乡的那个村庄,前人们花尽一生心血开垦出来的田地,没有人再想从那里面得到什么了,人们都一窝蜂似的往城里挤,他们也和我一样了,被城市的什么力量深深地吸引了 。就像一条小鱼从窄窄的山沟里,好不容易游到了大江大河,很少会再去留恋他出生的地方了。在现代这个十分拜金和物欲横流的城市社会里,我和那些农村人是不是已经被同化了?
   下了火车,父母亲早早的等在那里了,接过我的大包小包,一阵寒暄之后,就径直向汽车站走去,好像他们是应该吃苦的一辈人。但我很欣慰地看到他们的脸上,皱纹没有掩盖他们那真诚的笑容。颠簸一段路后,终于回家了,肯定又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而这不是他们平时所舍得吃的。父母亲对于每年只能见的一两面表现出很大的期望,每次回家他们都看得很珍惜。殊不知他们的子女在回来后,寒暄问候几句,又得匆匆的离去,回到他们所向往的城市。而我对于这种每次回来所受到的“宠爱”,除了让我感到那种无私伟大的亲情之外,更感到了一种负担,是我给他们的负担,和由于他们的负担回折给我的责任。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我以我的“寸草之心”,能否回报他们的“三春辉”。
   所以,每次的回乡,并不是因为自己对家乡的那片土地怀有很深刻的留恋。
   幸亏在这个城市的这个大学里,有一群对我们的农村还存有很大眷恋的学生们,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理想下走到了一起。他们下乡,支农支教,关心城市的民工子弟;他们很努力的做事,在一个没有名分的组织,他们有感情的延续着他们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可能这些不仅仅只有眷恋,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像我这样的人,我现在这样的想法,渐渐地少了;而孕育我们的农村,却能多一些吸引人的地方。
30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9 00:44:00 | 只看该作者
拨开云雾看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作者:清风花影 提交日期:2003-10-09 14:32:00  

拨开云雾看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我国政府在2001年正式宣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经基本达到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且宣布在新世纪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仅余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但事实上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远未解决。
  
   如何看待中国的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涉及三个指标:中国全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贫困地区即592个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我国在确定贫困人口时,选用了两个标准:一种针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一种是低收入人口。
  就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而言,我国是以2001年人均纯收入630元为标准划定的,全国绝对贫困人口2927万,贫困发生率3%;在592个扶贫重点县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812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1.9%,贫困发生率为9.1%,比全国高出6个百分点;在重点县中贫困人口又主要集中在贫困村。据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对24个贫困村的调研情况来看,贫困人口为15639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8%,贫困发生率为60.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并且得出这一数字的贫困线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同,国际上是按1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通用标准的,而我国确定的贫困线仅相当于以0.65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标准,这就降低了与国际接轨的贫困人口的数量。如果我们按1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统计标准,到2002年止,至少有1亿绝对贫困人口。
  对于低收入人口,我国按2001年人均纯收入872元计算,全国低收入人口为6077万,而在重点扶贫县这类人口数为3865万,占全国总数的62.9%。
  即使是在扶贫重点县内贫困人口的分布也因为地域的差异很大,其分布特点是大范围趋向分散,小地方逐渐集中:38%的贫困人口相对分散地分布在中部地区;62%的贫困人口主要以集中连片形态分布于西部十二个省区。
  贫困深度也是如此。调研小组采用参与式贫困指数对所调研的贫困村进行了贫困深度测算,在他们调研的18个有完全数据的贫困村中,参与式贫困指数超过3.5的有6个,占到被调研贫困村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这些村庄还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有7个村庄属于深度贫困状态,占到38%;有4个村庄处于中度贫困状态,占到22%;仅有一个贫困村处于轻度贫困状态。此外,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不仅表现为收入的低下,还表现为在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中“没有声音”;粮食安全和住房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没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和享受医疗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的权利和机会;文化生活单一等。并且贫困农户对当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总体满意度都非常低,土地质量和数量、水资源、农村能源成为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当建立扶贫目标瞄准机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显示出新的特点,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并且处于此消彼长的阶段,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已经不再是缺衣少食的生存贫困,而更趋向于表现为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相对贫困。
  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扶贫工作并不具备扶贫目标的瞄准机制。我们的扶贫工作长期以来是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进行的,依靠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财政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压力,但贫困人口的生计状况确无太大的改变,并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日益令人担忧。
  扶贫靠市场,对启动区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针对穷人的需求解决问题方面比较落后,最终是使相对富裕的人受益,由于财富是不可以交换的,他们的致富只能起示范作用真正的穷人却难以参加进去受益。
  例如,许多地方采取联户养奶牛的方式扶贫,但这需要参加者有三个条件,一是有经济基础;二是有管理技术,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三是要有迎接市场应变的能力。这是刚性的需求。而真正的穷人受教育水平低,土地规模小,没有这些。而且由于扶贫中的一些优惠政策,如3%的贴息贷款,存在着寻租空间,制造了产生腐败的温床。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扶贫资源的渗漏与扶贫对象的偏离。
  对于贫困问题,国家和社会重视程度很高,国家财政一年拿出几十个亿进行扶贫,并且有固定的财政补贴,还有农发行的信贷扶贫、贴息贷款等等,但这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如何协调和有效分配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等多种扶贫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可以说从根本上将影响未来扶贫工作的效率。
  针对我国的贫困问题,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提高扶贫资源利用率,建立扶贫资源的瞄准机制:
  第一,改变贫困人口的划定标准,采用与国际相一致的通用标准划定贫困人口。
  第二,实行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财政战略,推广新的扶贫理念。
  第三,取消目前的国定贫困县概念。由于目前划定的贫困县只覆盖了不到50%的贫困人口,扶贫的意义小,应以村为单位进行扶贫规划,以使扶贫资源有效利用。
  第四,取消贴息贷款,建立封闭式的专门针对穷人的资金。实践中贴息贷款容易产生寻租行为,不利于扶贫资源的利用。
  


作者:清风花影 回复日期:2003-10-09 14:48:28
  出来了:)



作者:侧评 回复日期:2003-10-09 15:02:52
  写得好。
  
  对于最后一条我的看法有所不同。因为信用的建立基础是“私有制”,当一方是私有,另一方是公有的情况下,很难建立有意义的信用关系。
  



作者:绿尘mm 回复日期:2003-10-09 15:09:49
  这是花影的工作文章吗?



作者:清风花影 回复日期:2003-10-09 15:30:24
  绿尘,前两天做了一个有关采访,顺手写了这篇,见报的不是这个



作者:一品荷心 回复日期:2003-10-09 16:08:55
  顺手写得还不错吗:)PFPF~~



作者:扎热 回复日期:2003-10-09 16:40:51
  翻



作者:清风花影 回复日期:2003-10-09 16:44:07
  作者:侧评 回复日期:2003-10-09 15:02:52
  
    对于最后一条我的看法有所不同。因为信用的建立基础是“私有制”,当一方是私有,另一方是公有的情况下,很难建立有意义的信用关系
  ——————————————————————————————
  “封闭的针对穷人的资金”并非纯粹金融意义上的,而是为集中利用扶贫资源而设。这种资金的设置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专款专用,而防止寻租行为。
  
  



作者:绿尘mm 回复日期:2003-10-09 16:47:17
  太经济了,太科研了
  
  要是能增强趣味性旧好了:))



作者:孟庆德 回复日期:2003-10-09 17:24:35
  农民问题,很值得关注。



作者:侧评 回复日期:2003-10-09 17:35:40
  不管是扶贫问题也好,经济发展问题也好,要真正地解决,都必须依靠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而不能用违背经济规律的方式,否则只有碰壁。现在很多扶贫工作都在犯“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包括通过金融制度扶贫工作。
  
  为什么想到要扶贫?本来这个问题只是针对政府而言才是问题,对个人而言并不是问题。关心这个问题的个人大多是职业敏感性+良心使然。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同背景的人方案都不一致。
  
  要想“同时”解决所有人的贫困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谈。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方法。
  
  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贫困中的人口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将自己拥有的资源换成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何增加他们拥有的资源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除束缚他们将资源转换成钱的绳索。
  
  即使都能满足这些条件,不同的人的能力是不完全一致的,要想让他们“同时致富”也是想当然。
  
  有关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方案中,第二条、第三条我都没有弄明白。“农民需求”的定义是什么?对应的“新的扶贫理念”是什么?“以村为单位”划分与现在这种划分的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因此扶贫的效率就会更高?
  
  第四条经过解释,我理解为期望建立一种“直达车”式的扶贫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的寻租机会。想法新颖,但是成本同样很高。
  



作者:清风花影 回复日期:2003-10-09 17:51:45
  
  多谢版主给红脸:)
  
  我写此文的背景是由于目前有些国际组织来到中国农村试行参与式的村级扶贫规划,国务院扶贫办也在全国12万多个村进行这一规划。我在采访中了解了相关情况,但个人认为由于中国的广大和村庄的众多,它的实行在中国还有很多难点,把它拿出来与关天诸君讨论:
  
  参与式扶贫方式介绍:
  
  参与式扶贫是以村级规划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一种扶贫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至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高效扶贫方式。目前我国共有12万5千个贫困村实行了村级参与式规划。
  
  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以贫困村为项目规划单元,以贫困户为对象,改变 “就项目选项目”的方法,由于群众的参与,打破了过去自上而下确定扶贫项目的模式,使农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参与式扶贫规划有几点原则。一是瞄准真正的穷人。即先要确定哪些人口是扶贫开发意义上的,这一过程中要将比较富裕的人口和社会保障范围内的人口剥离出来。主要根据人均年现金收入、人均年粮食产量、不安全住房户比例、获得安全饮用水农户比、通电率、通路率、女性长期患病率和中小学女生辍学率等八项指标确定贫困程度分值,进行贫困排序、评议。二是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即调查扶贫对象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第三是研究扶贫人口有哪些能力,考虑政府能够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村级扶贫规划。简言之,参与式扶贫是要多倾听穷人的需求,和他们一起自力更生、坚苦奋斗,实现可持续性地改善生计的目标。
  
  在参与式扶贫规划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参与式扶贫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基层工作,自下而上实行的参与式扶贫与原计划体系的自上而下有冲突。目前,12万多个重点扶持贫困村都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划,如何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使这些规划得以实现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自下而上的扶贫方式与歧视农民、歧视农民的知识水平,认为农民愚昧落后的社会观念相冲突。在实行过程中需要观念的转变和理解。
  一直以来,我们的扶贫规划都是由上级行政部门及技术支持部门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缺乏以农民为主体和中心的工作经验,对村级参与式规划还存在疑虑。并且,现行资金资源分配政策与参与式扶贫所要求的分权式灵活的方式相冲突。村民的真正参与实际也是一个权利重新分配的过程,是分权给村民的过程。权利再分配的背后是利益的重割。建立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个权利在分配的过程顺利实现,使村民真正参与进去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tannoy箱子 回复日期:2003-10-09 17:56:32
  
  扶贫是一方面
  给好的政策使农民有动力是跟重要的方面
  
  可参考孙大午的一些观点。
  
  (非专业人士祝贺一下专业论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